路边捡到一只哈士奇:高通胀是经济转型迫切化的信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6:18
2011年05月11日0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网友评论  字号:   
在第三轮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中,中国高层明确表示,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中国面临最大的挑战,这已是内部共识。而通货膨胀是目前中国面临最为紧迫的挑战。
这次通货膨胀跟过去不同,它或许不是短期现象,它是中国迫切转型的信号。首先,它的主要问题是供给问题,这跟过去有相当区别。因为过去都是需求预先超热、先走一步,然后诱导供应进一步扩张,典型例子是1992年—1995年的中国经济表现,大量的要素资源亟待释放。而现在,中国的供应面有问题,尤其是劳动者数量率以及资本积累上。从劳动人口看,中国的劳动者占总人口比重在“十一五”结束后,出现拐点,由过去的上升变成下降。而工作人口的增长率衰减得很快,从1995—2005年的0.6%变成2005年—2010年的0.3%,增长率下降了一半。预计“十二五”期间,工作人口的增长率估计不会超过0.05%,基本可以说,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消失了,一个没有“人口红利”的时代开启了。
推荐阅读
叶檀:物流成本过高已拖住中国经济脚步
那些不叫税的“税”
马涛:人民币升值节奏应该放缓
沈洪溥:内地股市不该当“凯子”
马红漫:国企高管年薪应该为1元
蔡恩泽:“中”“华”海外争霸战
鲁宁:有种无奈的防御叫“戒馋”
盖特纳向中国卖出美国标准的目的
[报名]听文国庆教你抄底良机
其次,中国的资本积累一直令人吃惊,那是因为对应的是中国高储蓄,中国高储蓄率更是令人吃惊。中国储蓄率达到60%的高水平,远远超过亚洲小龙们的40%的高水平,根据凯恩斯的宏观模型,高储蓄一方面被高投资“吸收”,一方面被对外贸易余额(出口减掉进口)“吸收”。这似乎意味着中国的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似乎证明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如果不能说是合理的、至少也是客观的。其实高储蓄可能是政策故意形成的。它应当反向解读,是中国先采取高投资高出口的政策导向,迫使整个社会不得已形成“高储蓄”。例如中国让金融资源倾斜到国企、获得廉价信贷的国企承担高投资任务。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对FDI采取各种优惠税收优惠以及廉价土地,来鼓励贸易品部门的投资、在长期较为忽略劳动者权益,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拖延,它造成的效果是,低收入者不得不将辛苦钱储蓄以备急防老、高收入者不得不积累储蓄来不断购买资产,消费则不断疲弱。这种政策形成的高储蓄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它极有可能以突变的方式进行调整,这就是中国政府高层常说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一旦供应面出现问题的通胀,那就是一个严厉要求转型的信号。它有几重含义: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必然要下滑,这不需要大惊小怪,这是一种规律的必然。根据美国经济学者艾肯格林的研究,一个经济体达到人均GDP16740美元左右,经济增长率至少放缓2个百分点。中国人均GDP官方公布是3800美元,但艾根据国际购买力估算,2007年中国已经达到8511美元,也就是说根据目前增长率2015年中国将达到16740美元的水平,即2015年之后中国经济将会至少以下降2个百分点放缓。像1998年的阿根廷、1965年的丹麦、1974年的比利时、1992年的日本都出现这种情况。而Buiter等人则估算2010—2050年中国的GDP整体增长会低于5%。最近,大和资本也发布报告说“中国增长”或有向下走的趋势。
第二,由于全球估算了中国的高增长,使得全球能源、原材料以及粮食等产品的价格不会进入便宜时期,而美国则因为次贷危机之后,虽然美联储用货币来阻止金融危机的恶化,但美国的货币没有像中国这样通过国企平台被直接作用于经济,美国实体经济依然是按照市场来调整,由于美元的不断贬值、劳动力市场弹性的优化,现在出现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局面,原先在美国属于低附加值、缺乏竞争力的贸易品产业因为美元贬值在国际、国内竞争力都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将因此放缓。相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并不快,中国经济的总供给方将因为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调整而受到负面冲击。
第三,中国奇迹的经济效率其实逊于日本的崛起。日本在汽车、家电以及高科技(例如机器人)产业上彻底打垮了美国,日本诞生了大批创新型、高附加值的伟大企业,中国在这方面数量就少得多。中国还有庞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例如维持社会稳定的成本、公务员大量增加的食利成本等等,这都阻碍了中国整体的经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