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明星合成王国吧:安徽省歙县中学2010年第二期《潺流》《问政》作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6:02

发表于《紫阳》(文艺季刊,2010年冬,安徽省歙县文联主办)

沁园春·三国

高二理(2)  汪治政

百年三国,

乱世大地,

各路诸侯。

问英豪所求,

唯望一统。

孟德迎帝,

用人唯贤。

仲谋志强,

皇叔气概,

三人逐鹿争正统。

曾记否?

共讨仲颖时,

青梅煮酒!

 

吴蜀昔日同谋,

拒曹军赤壁败华容。

看诸葛孔明,

智盖群儒。

周郎公瑾,

才武胜雄。

年少鬼才,

郭嘉奉孝,

奈何英年疾逝早?

纵归晋,

问司马德文,

孰能守国?

倾听烟雨红楼的独韵

高三   江蕾

爱红楼,秉烛游,流连忘返,大观园中;月无痕,人有梦,感风吟月,倚翠偎红。

潇湘馆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沁芳亭桥,迂回曲折;潇湘馆中,风景如画:千竿翠竹,一株白梨,数丛芭蕉,绿的,白的,静的,都让人心灵澄明;山泉叮咚,鹦鹉学诗,紫燕报春,唱的,吟的,动的,皆教人诗情大发。
  斯馆有伊人。初进贾府,万籁俱寂。你的忧郁黯淡了宁荣二府的金碧辉煌,你的素洁漂白了贾家上下的富贵铅华。你静静地坐,便如皎花照水;你轻轻地走,好似弱柳行风。你容貌出众,好似芙蓉,回眸一笑,你让花鸟失去了颜色。
  苍苔露冷,花径风寒,黛玉葬花,飞鸟都纷纷落泪;毫端蕴秀,口齿生香,湘妃咏菊,秋花也不禁绽颜。纱窗前你能吟诗,风雨中你也能制词。
  有深情才会痴情,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你是绛珠草,只为报恩,你追随知已,流落人间,纵是寻找千百度,也要将爱情进行到底,爱情牵动爱情梦,你无怨无悔。
  寒烟漠漠,落叶萧萧。
  甬石凉如水,茜窗静若画。玉楼空,人西去,竹林萧萧,好象在诉说你的哀愁;鹦鹉无语,似乎在回忆你的才情。你看透了诗学禅理,你听懂了花香鸟语,却撕不破世俗业障,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了谁来拆。
  剔尽寒灯,你总不能将梦做成。你本从泪中来,诗化了你的悲哀,风声在,是你在感慨:留不了生命,留不了诗才,死也要与爱情同在。要唱就唱得响亮。要留,也要将爱情荡气回肠。
  焚稿,烧绢,蝴蝶满天飞舞。

枕霞阁

宁荣二府,荣华富贵,你无缘享受;大观园中,亭台楼榭,你无法立足。
  桃花源,五先生心中圣地;紫霞阁,史家小姐梦里水乡。沁芳亭,滴翠亭,牡丹亭,亭台相望,每一地都保存你爽朗的笑声;翠烟桥,蜂腰桥,竹木桥,桥廊相间,每一处都记载你欢快的足迹。
  你身世凄凉,却能坦然面对;你父母早亡,却能载笑载欢。将痛苦留给自己,将欢乐送给别人,光风霁月,照耀玉堂。不像黛玉,芙蓉傲世,缠绵凄切;不像宝钗,牡丹富贵,洁身自好;不像探春,玫瑰带刺,精明志高。你是大大方方的一株海棠。
  没有风花雪月,没有世俗铅华,你筛却儿女情长,你藐视名利谷场,无牵无挂,落落大方。天在青山之外,你在红尘之外,管它飞花似梦,管它细雨如愁,要哭就哭个痛快,要笑就笑得豪爽。
  芦雪庭,篝火铁架,与宝玉烤鹿肉,真名士自风流,锦心锈口;凹晶馆,清风皓月,邀潇湘联锦句,大才女满经伦,才华横溢。

秋爽斋

秋爽斋,晓翠堂,开阔明朗。
  三间清厦连一片,五排梧桐绿成荫。白菊花,素淡飘香;黄佛手,剔透玲珑。大理石案,名人法帖,笔墨里书写你的凌云壮志;游廊旁边,海棠芭蕉,花木中栽下你的逸致闲情。
  风庭月榭,帘杏溪桃,探春结诗社,众女响应,盛事不断。咏菊花,颂海棠,诗情高雅,才情可追林薛;喜真卿墨,喜米芾画,书法傲视三春。
  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你为黛玉起号;挥洒自如,处乱不惊,你替熙凤理家。不慕虚荣,不甘贫庸,你自尊自重,不卑不亢。秋爽斋中,掌打下人,响遏云霄,惊天动地,你为贾府预言结局;议事厅里,痛诉姨娘,有理有据,不偏不颇,你向世俗发出挑战。
  夜太漫长,风凝结成了霜。
  黛玉为爱情而活,你为理想而生,世俗的黑幕你们却撕不破。花落人断肠,只有夜凄凉。黛玉选择归去,你学了昭君,孤身远离。
  玉簟秋,荷花残。
  零落兰舟江边上,归去,归去,梦里不记来路。

 

只恨长城长

高一(8)班  姚佳

华夏大地,向来不乏雄伟奇壮的城。人,有了财富,诸如民众玉帛之类的,为防外人抢了去,就下令筑城,外加一条护城河,显得一副盛气凌人之态。财富有多有少,权位有高有低,所以筑的城便有了大小之分,从而有省城、府城、州城、县城。而最令国人自豪的还是绵延万里的长城,一个世界性的奇迹,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只是追溯到长城的作用和历史,说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怕不贴切,因为筑城不过是自己外强中干,怕匈奴南下牧马而已。而到今日,连带其他民族也一并为长城自豪起来了,想想真有意思。张中行曾在他的《桑榆琐话》中这样说过“对于南下牧马还有两种办法:一是自己有大力,使不安分的异族不敢南下牧马;二是自己有大量,视南下牧马为无所谓。”只是从历史上看,历代君主都不曾这样想过。

城筑了,战依然照打不误。大概统治者认为前方战士在流血拼命,所以非得让后方的百姓流点汗才快意吧?倒是范氏(孟姜女)竟伏在长城上哭了起来。这一哭,声音就回荡了几千年。然而,长城终究没有倒,因为打败了要修城,打赢了照样要修城。积弱的宋倒是不曾要去动长城,因为北方早给打没了。可到了明朝帝王们又对长城大修特修,夸以为大国建筑,洋洋自得地让郑和坐着大船去世界各地宣扬国威。可是,既然耀武扬威的又何必修城固城呢?可见统治者心里还是怕的。

但是明朝终于还是灭亡了。满人入关来,励精图治了几代吧,东征西战的,算是扬眉吐气了好一阵子。可是过后,其骨子里的血性又开始消殆了,渐渐陷入农耕民族的深深沼泽中。城修了却还是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整个国家给锁了起来。闻不到外面洋枪火炮的味道,也呼吸不到外面新鲜的空气,日子稍久,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机体,开始慢慢腐朽了。

西方人果然来了,没有带钥匙,却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接着又打开了我们的城门。这一次,远没有匈奴南下牧马那么简单,他们实在是要把我们的百姓变成他们的牛马啊!这一刻,范氏早已不在,但却又有人哭了,这一次,是四万万人齐下泪……

哎!我好恨,恨长城太长,恨长城太高。我们永远自诩为王者,生在安逸的长城内,听不见看不到城外胡骑的嘶叫和沙尘扬起的打杀。终于,我们的身骨渐渐软了,连同心都沉睡了去。而在那一刻,海上的战船升起了帆,正加足马力向我们奔来……  

 

合欢花开

高二文(3)班       徐艳兰

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题记

  母亲精心侍奉的那棵合欢树——开花了,但,母亲已不在了……

  悲伤之余,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深爱着她的孩子,我的母亲亦很爱我。虽然母亲不善言辞,我们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但母亲的爱却一点一滴的融入在日常琐碎中,母亲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平常的话语,每一缕关爱的表情,无一不是她爱我的最佳见证。

  挑灯夜战时,母亲并不会泡一杯香浓的咖啡递给我,然后暖暖地送上一句:“宝贝,早点睡!”她只会默默地躲在我房门前,透过门缝偷偷地看着我,当我无意间转身时,她会迅速躲开,消失在黑暗中……只因为我说过,我不喜欢在写作业时被人打扰。她,真的记住了,也真的做到了。其实,我知道,寂静的深夜还有一个人比我睡得更晚……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十几载过去了,学校成了我的另一个家,母亲却不曾来过我的学校。小学学校,母亲没去过;初中学校,母亲没去过;如今,我即将步入高三,学校里还是寻不到母亲的足迹。每每看到室友的妈妈带着好吃的东西来看她时,我都会很羡慕,真希望出现在眼前的是我朝思暮想的母亲,哪怕只是看一眼,也足够了,但那也只是我美好的希望罢了。因为母亲记得曾经任性的我说过不希望她来学校找我。于是,她“乖乖”听话了,但她总会从同学那里了解我的学校生活。

  记忆中,和母亲的交谈有些空白,那根细细的电话线估计也厌烦了那千篇一律的话语:天冷了,多穿点衣服;饭多吃点,别饿着了;晚上被子盖好,别冻着了;学习不要太累了……等那一大堆说了N遍、也听了N遍的话说完之后,便是一段沉默。沉默的片刻,母亲那欲言又止,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的无奈表情仿佛也浮现在我眼前;我想打破这份沉默,但亦如母亲那样欲言又止,或许沉默是我们彼此爱的最佳表达。一切尽在不言中,虽然彼此都不言语,但彼此都明白,电话那头有自己日夜牵挂的人儿。

  有时候,爱不需要言语,但彼此都能懂。

  相比史铁生,我是幸运的,爱我的人以及我爱的人还一直陪在我身旁,给我温暖。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但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就像一杯白开水,看似平淡无味,但怀着一颗幸福的心细细品味时,也别有一番滋味。它不同于咖啡的浓郁,不同于香茗的清甜,也不同于牛奶的香醇,它有自己的风味,只有慢慢咀嚼才能体会。

   合欢树开花了,史铁生再也看不到了,再也没有人推他去北海看花了......

   可我还有母亲陪在身旁,我还可以和她说说话,还可以用我的生命去温暖那个曾经温暖过我的生命。

  史铁生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和母亲倔强,羞涩就更不必了。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想,女孩子也一样吧!
   阳光下,合欢花开,热烈灿烂,馨香萦绕。

 

双城记

        高一(10)班  刘树蕙

一    姑苏

我更喜欢叫它姑苏,因为突然有了人间烟火气。“姑”这个字沦落到乡间,突然与苏州相遇,居然有了一种夫唱妇随的妙处横生。还有一种暗,我迷恋那种暗,绸缎微凉的暗,摸上去,凉凉的,但是光泽很温柔。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苏州,真是没有比粉更合适的了。一定是粉,绝对是粉。可以用来听的,可以用来闻的,可以用来看的。我游荡在苏州的街巷中,游荡于粉墙黛瓦间。小桥流水的苍茫与纯真,吴侬细语的绵软。

我去山塘街最老的那条街上,找老人聊天、听雨。稀疏的心情有些散淡。阴天恰恰好,雨天也恰恰好。都抱着胳膊,雨天生意惨淡。一杯茶,可有可无地喝着,雨中有买栀子花和青团子的少女。花一块钱一枝,团子一块钱一个。只在清明前后有。青团子我多年前就吃过,绿绿的、圆圆的。糯米做的,里面裹着豆馅,咬下,像吃爱情,甜甜的,香香的。

苏州的雨是有颜色的,粉或者粉白,是一种很俏丽的颜色,即便冷,也是艳艳的那种冷法。

雨中去过寒山寺。坐三轮车去的。我喜欢有三轮车的城市。缓慢,不慌张。在唐山街的时候,我每天坐三轮车穿过那条长长地巷子,一次两块钱,像民国时期。而那边的人,也仿佛是在民国。几十年没有变化,照相馆简陋到只写“照相”两个字。我突然想起胡兰成。他在温州时曾说过,不知今夕何年。我也忘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何况,总有雨。

寒山寺只是名字好听,黄色的影壁那里并无趣味。去烧了一炷香,据说寒山寺的香很灵。坐在离枫桥极近的地方发一会呆。雨仍然在下。苏州的雨因为染了这些故事,更显得意味深长。有意味的东西总是让人凭吊的。张继落榜后的名作成就了寒山寺,而“枫桥”二字中的“枫”字让人浮想连连。

记得在昆曲《牡丹亭》游园和惊梦两折戏里,杜丽娘着粉装出场的,那其实更是惊艳。粉有一种暗俏,不是第一眼就豪夺人目。可是,目的还是要夺你的目。

二    杭州

之所以喜欢这个城,不仅因为这个城的气息太熟稔,更是因为这里的人,仿佛早就相识。人们很闲散。一个小店铺又挨着另一个小店铺。女人们有时呆立着看天空。还有那些只有老杭州才熟识的小巷,有卖鲜笋的老人,还有茨菰。我从来没有吃过这种东西。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提到过很多这种类似土豆的东西,虽然和土豆差不多,但格重。他用的是“格”这个字。

小乌曾经问我,该用怎样的词来描绘杭州。我说:“烟也,雨也。”他说:“青的雨。”

真的,杭州的雨每次都是细细的、润润的,怕惊动了什么似的。

说不得,仿佛禅意。什么是禅意?大抵就是杭州的雨吧。一下就是一夜,绵绵的,软软的,有如芭蕉上落了那绿的泪。推开窗,看到昏黄的灯下有细雨缠绵。有不怕冷的女子,还是早春就光着胳膊穿着旗袍,旗袍上像有暗哑的斑驳的光阴似的,让人着实心里一紧。

隔着窗听雨,仿佛在听宋词一般。唯有杭州的雨让人生生地惆怅起来。浮生六记,这一记大概是最心疼的。也不是想起谁,也不是记得什么旧事。仿佛每一个初到杭州的人都像在推开门的刹那,是惊动了时间的。

那次,在西湖边等红绿灯去美院,七点多的样子,身边都是早起的繁忙。就见得那样的一个青的女孩子很迷离地翻着地图对我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西湖在哪儿?”我偏过头,示意她俯下身透过夹竹桃叶缝向里看,叶间那些闪耀的光点。“啊,原来就在眼前啊,就在眼前啊”,她微红了眼,喃喃地说:“谢谢,谢谢。”我骑着车去了。回过头,她仍站在路边对着夹竹桃叶,不忍踏进。杭州啊,该是这样的——有厚重的门,推开的刹那,是惊动了时间的,因为有吱吱呀呀的声音,像是电影,很像是电影。

小院种着芭蕉,江南的木门,两把老椅子,地面是青砖,好多光阴从窗下经过,也有时光斑驳的痕迹。碎碎念,很多光阴,稠密的雨。

也不知道该说杭州是哪一季最惊心。有断桥残雪,有春面桃花,有曲院风荷,有夜雨梧桐。也许该是最什么?最软,最湿,最青,最念念不忘。有雨才是这个意味。

更愿意选择有雨的时候去听评弹,说书人先唱一段《梁祝》,唱得泪水涟涟。底下全是六十岁以上的杭州本地人,有几个老人湿了眼。接下来是夹说带唱,两个小时,还有免费茶水。外面是雨声潺潺,雨也听得到,雨也知道杭州便是那一低头的风情,是不张扬的、低调的风情。

我从来不爱打伞。白素贞曾经借了一把伞。不好,“伞”与“散”同音。我不要离散,所以我宁可在曲院的香樟树下躲着,在细雨中淋着。

不管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

 

走近三元坊

高一(14)班 李  曦

三元坊屹立在徽州的土地上,它朴实,它沉默。走近三元坊,走近一段历史,走近一种文化。

三元坊屹立在徽州人的心中,它神圣,它高大。走近三元坊,走进一种厚重,走近一种深思。

                  ——题记

初识三元坊,是在多年前的一个下着细雨的黄昏。天边压着黑色的云朵,雨虽不大,却夹着不小的风。暮色已稠,四周寂静无人,此时的三元坊愈显高大。我在细雨中仰视它,心中产生一种莫名的震颤。这座三元坊,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如今依然屹立。他象征着什么,他又诉说着什么?

三元坊像一位朴实的徽州老人,走近它,倾听,倾听一段徽州的辉煌史。

徽州是一块创造奇迹的土地:地处内陆,却有“无徽不城镇”的流传;地多山地,却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传奇。但,这不是徽州人最大的骄傲,徽州人最大的骄傲全都凝结在眼前这座三元坊上。徽州重视教育,对知识有着一种独特的崇敬,从明至今,读书声始终琅琅,不曾间断,于是,这块贫瘠的土地竟成了一片文化的盛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三元坊像一位内敛的文化大师,走近它,倾听,倾听一种独特的徽州文化。

徽州人性格的最大特征是内敛和低调。因此,每当我仰视三元坊上那一个个已经略显模糊的名字时,总有一咱不解和疑惑:内敛的徽州人何以将名字刻入石头,随历史流传至今?

其实,徽州人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钱财和荣耀,而在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于是,徽州人少了一份势利和短浅,多了一份厚重与虔诚。这也是在近代苦难的中国,徽州人才层出不穷,文化大师不胜枚举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把名字刻入石头,其目的并不在于彰显这些名字,而是要把虔诚变作遗传,永远融在后代徽州人的骨子里,流淌在后代徽州人的血液中。

三元坊像一位沉默的乡间教师,走近它,倾听,倾听一种文化的厚重,走近一种深深的思考。

当代的徽州有些沉默。社会上如今似乎流行着一种“快餐文化”。文学、美术、时装,乃至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如此。创造的作品不可谓不多,也各有特点,各具风格,然而,仔细品味,却少有大气厚重,多的是浅薄,是小家子气和毛躁。

于是,我有感叹:我们太需要走近三元坊。

如果没有一种近乎神圣的虔诚,那么我们手中将很难流泻出一些惊人的东西;如果我们总是拥有太多的目的而没有一种简单,我们将注定不能大气,不能永恒。就连玩笑,也仅能止于滑稽而不能上升的幽默。因为,我们也没有那份大气。

社会在迷惘,我们所需要的,是走近三元坊。

走近三元坊:定格、仰望、触摸、沉思,走进一段历史,走进一种文化,走进一种厚重。

走近三元坊,走进一种人生的境界,走向大气,走向永恒,走向精致。

 

我读书我快乐

高一(2)汪静

在一个清凉的初秋,我与书本邂逅,自此,我便选择了它,它给我快乐,因为我可以——

走进历史

在书本的殿堂里,我可以朝谒曹子建,暮访李太白,叹孟姜女寻夫哭长城,悲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可以感受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风流气概;亦或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悲凉心境。欣赏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豪气与悲壮;为南唐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而悲哀。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扇踟蹰杏花江南。人类那永恒的美、悲壮的爱,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我可以去欣赏战国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及明清的肃穆庄严。历史在我心中刻下了一段永恒。

寻访故园

选择读书,我就选择了同文学家们一起散步。我会让朱自清带我去寻觅七十年前清华园的旧迹;让余秋雨带我去探访敦煌古窟的奥秘;让徐志摩带我感受异地康桥在夕阳辉映下的 柔波;让三毛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与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炷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回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让笛福带我去感受鲁滨孙荒岛求生的困难与艰辛;让李白带我去难以上青天的天险蜀道走一遭;让曹操带我去感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沧海的独一无二。听他们向我低诉那一段段被遗忘了的时光,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

融入自然

选择读书,我可以和自然一同起舞。我可以去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感受那如水月色,欣赏如舞女裙般洁白的荷花;可以去北方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景,也可以去江南看江花胜火,江水如蓝的明媚春光。亦可独自撑着伞,去看断桥是否下了雪;或者只是静静地坐下,聆听柳浪和黄莺的对答,转身,以手执长矛孤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苍凉悲壮,我可以去水上世界威尼斯品味与江南水乡截然不同的风韵,也可以在巴黎街头嗅着空气中的浪漫来回散步。我可以在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看万物以他们独特的姿态生存;我可以让陶渊明带我去寻梦中的桃花源,那些红尘里看不见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不觉中,我的心已经陶醉在这自然之景里。

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这就是我的快乐。

选择读书,我一生受益;选择读书,我一生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