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洪芬飞照片:建文帝避难新田获新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53:53
建文帝避难新田获新证 本报记者 李国斌

在《重修武当山路碑》上有“西粤僧名明贤者”字样。

通讯员摄

龙池寺遗址。 通讯员摄

道教神仙人物巨幅长卷画第七组图。 通讯员摄

   本报记者 李国斌

    有“明史第一谜案”之称的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一直受到史学界关注。湖南省文物局退休专家谢武经2007年提出了建文帝避难新田说,经过他和一批考古工作者3年多的调查考证,建文帝确实“两入荆楚之乡”,在湖南新田县避难了比较长的时间。据省文物局有关专家介绍,对建文帝下落学界有多种说法,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此说比较可信。近日,谢武经约见记者,展示了在新田县发现的与建文帝有关的大量遗迹、遗物、碑刻及历史文献资料。

    1

    传说引出历史之谜

    2007年,在新田县发现了一座神秘古堡,名为大观堡,有专家考证后疑为建文帝避难之地。后在调查中,谢武经等人从新田县骆铭孙村的老人口中了解到,村里祖辈流传下来“村里一妇人哺育过太子”、“一个落难皇帝流落到新田”的故事。为了考证传说的真实性,谢武经等人找来两套《骆氏族谱》,从中发现了骆寄保父子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有关资料:骆寄保之父——以诚公,明洪武戊申年(1368)任指挥千户侯,随明太祖征战而亡。根据族谱上记载的时间推算,建文帝朱允炆出生时,骆寄保的母亲邓氏26岁,骆寄保的弟弟4岁。谢武经认为,从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和社会条件三个方面来看,骆寄保的母亲抚养过建文帝的传说,并非无稽之谈。

    湖北有座武当山,而新田有座赛武当山。谢武经一行进山考察时,发现一块清道光二年十二月初五立的《重修武当山路碑》,碑上第一句话是:“白面峰邑之名区也,盖明时有西粤僧名明贤者登是峰,爱其层峦叠翠,上出重霄,有寄迹挂锡之意焉,于是募七姓而复建庵……”在半山腰发现一座寺庙遗址,已是断壁残垣,砖石散地。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曾“侨居西粤”为僧。谢武经认为,此处的“西粤僧”,自称“明贤”,极有可能就是建文帝。

    文献记载显示,赛武当山最早叫白面峰;在《湖南通志》和清代中期的《新田县志》中,称赛武当山;清代晚期到现在,直呼武当山。

    2

    珍贵文物隐藏历史

    解放后,新田文物管理所从赛武当山下石古寨村征集到一件珍贵文物——象牙朝笏(如左图),经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据捐献文物的人说,是祖辈得自赛武当山老僧之手。据考证,上朝用笏板,至明朝而止,且所用材料有严格规定,皇帝用的是玉板,太子、亲王及重臣才可以用象牙笏板,其他大臣用檀木板或者竹板。

    同样是在石古寨村,文物管理所还征集到一幅古代道教神仙人物长卷画,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长卷质地为麻布,宽38厘米,长达1170厘米,由30幅相连接的画组成,共有道教神仙人物34个。谢武经把这幅长卷画的照片带到南岳道教协会、长沙岳麓山云麓宫,还请教了专门从事绘画、彩绘雕塑道教神仙人物的李金广父子,最后,33位道教神仙人物得到确认,唯独第七组无人能识。该幅画画着一位凶猛大汉和一条被锁住的蛟龙,大汉左手高举玉玺过额,右手食指高翘指着玉玺,双眼恶狠狠地怒视被锁住的蛟龙;左边一根大柱上,一条铁锁链绕柱而下锁着一条龙,龙抬头以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眼神盯着大汉高举的玉玺。

    朝笏和玉玺,都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东西。谢武经说,那幅画,似乎就讲述了明成祖朱棣夺了皇位,而原来的真龙天子建文帝被锁困且愤怒无奈的故事。

    3

    龙池寺惊人发现

    在赛武当山下不远的洞心村,有一座龙池寺,围绕它还有8座寺庙,规模庞大。前不久,谢武经等人在龙池寺遗址发现《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碑,碑文明确记载该寺“曰龙池”,有“自大明皇朝先师藏此悟真”、“剃本靖为备燕师”、“有襕袈裟入寺”、“不希燕天岂复”等语。谢武经说,“龙池寺”的名称,“大明皇朝先师”的身份,再联想到明成祖的军队称“燕师”,建文帝在此隐居修行的情形跃然碑上。龙池寺旁的景仙寺,据县志记载,建于明永乐五年,该寺门首饰牛头,且“仙”与“先”同音,似与建文帝一道流亡的牛景先有某种关联。

    龙池寺和景仙寺留下了大量明代柱础。据介绍,这些柱础数量众多,散落在外的就有40多个,还有不少被埋的、搬入居民家里的;其形状多样,有鼓形、瘦腰形、六角形、下方上圆形、宝塔形、简覆盆形等10多种;构思精巧,大量的飞禽走兽、花果草木、家畜五谷、云纹、卷草纹等按不同部位在柱础表面浮雕或阴刻装饰;工艺水平高,雕工精细,图案栩栩如生。谢武经表示,龙池寺和景仙寺发现的柱础群是我省发现的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艺术水平最高的柱础群。“在明代,新田这个地处边远、人烟稀少、社会经济极不发达之地,出现高规格、高艺术水平的柱础群,是难以想象的。”

    4

    皇太子朱文奎落籍新田?

    史书记载,建文帝逃出南京时分为两路,一路9人随建文帝从鬼门出,另一路包括皇太子朱文奎共14人从水关御沟出。《太祖实录》中说: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皇太子朱文奎到底去哪了?不少研究认为,朱文奎逃出南京后在廖平等护卫下去了襄阳,后不知所终。

    1993年,离赛武当山不远的史家村重修《史氏族谱》,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的现象。首先,老族谱的《忠孝节义录》竟有浙江嘉兴人史彬的详细生平介绍,特别是史彬与建文帝关系的详细介绍。其次,史必情的儿子史惠通后代的辈分排列发生重大变化。与史家村史氏有关联的其他各地的史氏及史惠通这一支史氏(在史惠通之前),辈分排列为“师水弥之卿,孙公可必土,本立自元孝,起宗在节义”。唯有史惠通这支史氏,辈分排列改为“应瑞经记,光明正大,弥显道德,永世荣昌”。这种变化,正好在明永乐年间(史惠通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与朱文奎同龄)。第三,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史惠通的父亲史必情频繁迁徙,从永兴胡碑下,到宁远岭头沅何家,到宁远下坠清水岭,到新田清水洞田头,到新田清水洞史家,似有逃亡之嫌。第四,史家的女婿郑尚中为史家撰写了《燕翼贻谋记》的碑文。“燕翼贻谋”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作好打算。还有,祖先不立墓碑;村里自古有八九个龙形封土堆,现存4个。谢武经由此认为,史惠通很可能就是皇太子朱文奎,但还需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