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有病勇者传说2:外媒称中国城市迎客离谱 真实才是最好待客之道-搜狐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09:08:45

外媒称中国城市迎客离谱 真实才是最好待客之道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5月04日10:11我来说两句 (1692) 复制链接打印 邱炯/插画


  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再到今年8月即将在深圳召开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国际活动举办时段。

  客人常有,怎样迎接就成了一门学问。当好客的礼仪之邦遭遇蜂拥而至的外来客,急功近利展示整容后的自己,还是在“待客水平”和“待己能力”上达到适度的平衡,俨然成为国际活动频繁的当下中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除了一味高歌“XX欢迎你”之外,怎样“欢迎”,如何待客,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似乎还需要好好学习

  我们应该怎样“欢迎”你

  与待客之道相比,待己之道更为根本。或许,只有当二者和谐统一时,才是我们的待客观回归正常轨道之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毛主席当年的名言,直白地道出了中国人迎接外来客时的心态。不仅国内亲朋好友邻里之间互访时如此,面对国外的客人旅游或访问时同样如此。“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几年前的一首《北京欢迎你》,再次将中国人的好客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心而论,干干净净迎候客人来访,热情相待四海宾朋,既是对后者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最佳注脚之一。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举办大型国际活动频率的增加,当外来客人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时,怎样“欢迎你”却也成了一门学问,这门学问背后,则是待客心态的另一种折射。

  待客之道与待己之道

  对来自广西偏僻农村的大飞(化名)来说,在深圳的第五个春天,似乎并不如春暖花开的天气一般美好。

  大飞平常靠为叔叔的工厂送货谋生,去年因在深圳一家溜冰场与人打架被治安拘留了5天。这一“犯罪前科”,一年后却成为他是否需要离开深圳的重要参考。

  为了迎接即将在8月份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从2011年1月起,深圳警方启动了治安高危人员排查清理百日行动。截至4月10日,深圳方面通报称,在这100天里,累计有8万余名治安高危人员受到震慑离开深圳。而对于“治安高危人员”的定义,用深圳市有关方面的话说包括:流入深圳、有刑事犯罪前科、长期滞留且无正当职业及合法经济来源;无正当职业、生活规律异常、经济来源可疑;涉嫌吸毒贩毒或销赃;长期靠操纵儿童乞讨、扒窃等非法收入维持生计;有报复社会的极端言行、可能产生极端行为;危及他人安全的精神病人;使用假身份证件在旅业或出租屋居住等8类人员。

  消息传出,舆论反响不一。而面对网上出现的“挤压了特定人群生存空间”、“不负责任”、“行政懒惰”等质疑之声,深圳警方在4月16日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否认遣返治安高危人员,称其系自行离开。

  同样引起广泛反响的事件,还包括深圳一家在两岸颇有影响力的人文书店的招牌被强制更换。《深圳商报》报道称,这家位于百花二路的“物质生活”书吧,其挂了快十年的、由曾获“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金奖”的深圳著名平面设计师设计的招牌,不经书吧所有者和经营者同意,就被当地街道办执法队给拆了。拆的理由是“为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各条街将重新设计风格统一的招牌。

  事实上,在举办大型国际性活动前出于安全或“维护形象”的角度考虑,因城市管理引发争议的地方,深圳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刚刚二十出头的王思语至今清晰地记得,2007年暑假在武汉上学时,她本已计划好去北京一家报社实习,但后来报社却以“北京奥运会期间限制外来入京人口数量”为由拒绝了她。被拒绝的真实原因是否的确是“北京限外”,王思语至今仍深感困惑。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2008年前后,北京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突然几乎全部消失了。

  无独有偶,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上海在各个方面不遗余力搞安保,外来人口也成为其中的重点管理对象。2010年4月,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各物业服务企业、封闭式住宅小区要实行特殊时期最严格的外来人员、车辆出入登记制度,建立出入登记台账;发现可疑人员和车辆强行进入住宅小区,要采取必要可行措施予以制止,并视情立即报告公安机关。

  有意思的是,上海世博会前,同样为了改善市容环境,世博园区方圆1公里范围内被要求禁现“万国旗”——这意味着,该区域住所露台内外和屋顶均禁止市民晾晒衣衫。“我觉得应该禁止在家大小便,因为要排到黄浦江里。”有网民曾如此揶揄这一规定。而世博会后,一切又都悄悄恢复了原貌。当市容环境被作为“展示”的对象时,待客之道和待己之道的矛盾便不可避免。

  一位媒体记者曾记录下自己2008年前后在某地火车站的观察:一旦发现有带饮料的旅客,管理人员会马上厉声喝道——“打开喝一口!”在威风凛凛的管理人员面前,旅客无不屁滚尿流地夹起尾巴逃跑。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文明用语,而是充满了蛮横的“震慑”。

  “待客之道固然重要,但待己之道更为根本。”或许,只有当二者和谐统一时,才是我们的待客观回归正常之日。

  刻意遮丑和过分殷勤

  其实,给客人看一片纯净无瑕的天空、一尘不染的街道、没有穷人的城市——类似的“遮丑思维”,绝不局限于大型盛会。而“炫富遮穷”的待客方式,有时反而加深了国外对中国的误解。

  每当有外国参观者来到中国的地方城市,当地政府往往精心安排路线,避开贫穷落后和“有碍观瞻”的地方,将最好的、最发达的一面展示给外国人,已经成了“待客潜规则”。以至于一些到访过中国的外国人甚至惊呼,“中国根本不是发展中国家!”

  打扫干净屋子或许没有错,但如果在打扫完卫生后还要将家里的病人送到亲戚家躲避,或者打肿脸充胖子地给予客人超出自己能力的优厚待遇,就实在有些本末倒置了。

  2010年9月,沈阳盛京银行就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当很多顾客在银行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时候,一名银行男员工却带着一个日本人“加塞”,理由是“为照顾外国友人”。银行的行为引起了中国顾客的抗议,一女顾客因此反复存取一毛钱,连续存取款46次,要求银行方面道歉。“日本人在我们国家的银行办理业务就可以不排队,想过没有,你去日本银行办理业务,能不排队吗?日本人是人,中国人也是人!”有网民如此斥责该银行员工的“媚外”举动。而另一位网友则表示,让外国人加塞纯属热脸贴冷屁股,“人家不会买你的账,反而更生出他们的自豪,更小瞧我们中国。”

  的确,在接待外国客人时,展示最好的一面只是客人到来前的准备工作。客人来了之后,很多单位和部门往往喜欢无微不至、服务到家。而过于抬高对方的同时,收获的往往是对自我的贬低和他人的看不起。

  一位应邀去江苏考察的美国人曾用4个字来形容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太过殷勤。“警车开道,这种事在很多国家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政府很尊重纳税人,每一笔钱都要对纳税人有交代,政府不可以随便慷慨解囊的。”看来,这位美国人对获得“超规格接待”并不买账。

  然而,这样过分殷勤的待客方式并不罕见。在河南安阳,以前曾经出台过一个措施,在一定期限内,该市所有旅游景点将对持有外国护照的游客免费开放,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等在内。另据报道,南方一大都市新建一座国际艺术中心,为吸引外国人参展,打出了诱人的招牌:凡来参展的老外,全部作品当地政府高价收购,免费长期提供展厅,低价为其建立工作室……“好客”到这步田地,感到困惑的恐怕不仅仅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老外了。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本报曾经披露过的一个事例:中美两个不同城市的市长在电视上连线,当闻听美国的市长称无预算前往中国访问时,中国的那位市长立刻打了包票,旅差费全负责请美国的市长参观访问。该展示什么给外国人

  是急功近利,还是自信心不足,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当我们质问中国那位市长浪费纳税人的钱脸不红心不跳的时候,却可能发觉,在此之外的面子工程以及在外国人面前那种深深的自卑感,似乎已经渗透进了那些一心讲政绩的地方官员骨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如果只是将刻意涂脂抹粉后的一面展示他人,真正感到“乐”的,恐怕只是我们自己。而在短暂的“乐”后,长期“悲”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所以,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当中国越来越多地走进国际舞台,在迎接四海宾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该向外国人展示什么?

  “只要自然就好,”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们要更自信,更有平常心,应该展示一个自然、真实、全面的中国。”而真实、自然、全面的中国,就必然包括那些还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的地区和人民:喝不到自来水的百姓,上不起学的孩子,治不起病的患者……如果明知存在这些现实,却遮遮掩掩,欲说还羞,酿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过高评价时,苦水只能往肚里咽。

  当然,屋子还是要打扫,对客人的必要尊重更不可或缺。只是在礼遇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拾起或许已经遗失很久的自信。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曾经说过,我们自己所需要的是告别二十世纪的悲情,重新获得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异常深沉的民族悲情,中国的积弱和贫困给中国人带来了争取富强的坚韧的努力,也带来了悲情和痛苦的记忆。这些仍然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当然也带来了一种文化的‘仰视’西方和‘俯视’西方的矛盾性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自己。”

  而在待客之道上,“仰视”的状态尤其突出。所以,无论现在的深圳,还是未来的南京(即将举办青奥会),抑或其他城市,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自信欢迎你”时,距离真正待客观的理性回归方会不远了。

  客人心声:“特殊的优待,会让我们有负罪感”

  游览时间已过,作为外宾的理查尔被守门人特别准予入内参观,而同样“迟到”的几位中国游客却吃了闭门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帅蓉、郭一娜发自北京 “他们不想让我看到真实的东西,就派人来跟我喝酒,结果我把那个人灌醉。他睡着了,我就溜走了。”这是日本青年学者加藤嘉一在去贵州做田野调查时遭遇的一幕。

  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往往是他们到中国的第一站,接下来他们更愿意深入到中国内地,去亲历并了解一个更全面、真实的中国。但这样的愿望,实现起来往往并不容易。

  “掩饰,解决不了问题”

  深圳为迎接大运会的举措,就让来自荷兰的理查尔充满了困惑。

  此前,深圳警方宣布,为确保大运会期间外国客人们的人身安全,8万“治安高危分子”受到震慑,已被清出这座城市。“他们还不是罪犯,怎么以威胁安全为由将这些人驱逐出深圳?”听到这一消息,37岁的理查尔瞪大了双眼。

  和许多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游客一样,吸引理查尔的是中国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但是对于这样的“创新做法”,理查尔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中国地方政府这样做是为了让当地的情形看起来更好,但这其实只是在掩盖问题,并不是合适的解决问题之道。”理查尔说,她很理解一些中国公众对于此事的惊愕。因为这种做法,似乎是在“通过限制一部分本国国民的权利,来满足外来者的需要”。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当然觉得采取措施确保安全是好事,但是如果知道是采取这样的手段来实现的,我想这些外国人也会和我一样有负罪感。”现为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新西兰人亨利皱起了眉头。“而且,我并不会因为采取这样的行动就会感觉更安全。”

  有时,掩饰比袒露,更让人感到不安。

  “不愿享受超国民待遇”

  这种不安,除了不真实,也来自于受到的特别优待。这一点,在旅游景点接待方面尤其如此。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很多旅游景点都设有外国人单独享有的入口通道。若干年前在北京故宫入口,就为国内和外国游客分设通道。结果,每当旅游旺季就出现了这样诡异的一幕:外国游客通道人很少,国内游客通道则拥挤不堪,但国内游客就是不准经由外国游客通道进入。

  理查尔刚刚来到中国的第一天,就亲身体会到了这种“优待”。下午5点左右,当她和中国友人来到一座有名的寺庙时,游览时间已过。然而作为外宾的理查尔被守门的大叔特别准予入内参观,而同样“迟到”的几位学生模样的中国游客却吃了闭门羹。

  一个人孤独地在寺庙里转悠了一圈,理查尔走出庙门时,有些失落。千年古刹的幽静并不能给她带来内心的平静。“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本国所享受到的待遇,关乎其作为一个国民的尊严。成熟的社会体制下,来客会受到尊重,但并不意味会享有高于国民的优待。”

  在理查尔看来,和普通人享受同等待遇,同样是体验真实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宣传片之外寻找中国

  “风吹得我房子外面的核桃树叶沙沙作响,偶尔还会传来驴子的嘶叫声。一天三次,早中晚各一次,村子里的大喇叭会定时响起。里面会播送一些本村的通知事项、县里的新闻、全国的大事,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糅杂在一起,党的话语在深深的沟谷里回荡。”

  在《寻找中国》一书中,《纽约客》杂志前驻京记者、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如是描述他体验的中国北方的“三岔村”。从2001年到2008年,彼得驾车漫游在中国乡间,寻找“大中国”背后的“小农村”。

  彼得或许是幸运的。因为,更多的外国人无法像他一样有如此亲身的经历。他们只能通过媒体的点滴报道来感知中国。从中国发出去的声音,有时候,往往和彼得的思路相反,并非以小见大,而是以大遮小。

  “传统是一种背负,还是一种推动发展的动力?”“文化的传承是太受到关注,还是太慢不经心?”“你看到的是冲突还是融合,是回忆还是未来?”这是国家形象宣传片之角度篇的开场白。听了这段开场白,有些人会误以为这是一场开放式的演出。

  的确,在角度篇中,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并没有被回避,但呈现方式却几乎是唯一的。宣传片中,一位农民工扛着蛇皮袋从熙熙攘攘的北京站走出来,一脸的壮志和自信。但是,底层打工者的汗水,在这里却找不到痕迹。角度篇的姊妹篇“人物篇”,此前曾在纽约时报广场循环播放。“谁认为这部片子拍得比较好?”一位美国华人教授在他班里做了一次简单的民意测验。30多位学生中间,“叫好声”没有出现。

  “我很理解宣传片的初衷,展示中国积极向上的一面无可厚非,但希望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真实的中国除了光鲜之外的那一面,否则为什么你们总是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呢?”一位常驻中国的西方媒体人如是说。

  海外媒体说:中国城市迎客很“离谱”

  深圳为迎接大运会清理外来人口,警方日前公布“治安高危人员排查清理百日行动”的“战果”,超过8万人已被清出深圳。

  深圳清赶治安高危人员的做法遭猛烈批评。有网民问:“难道离开了深圳,他们就不是治安高危人员了吗?”“高危是如何定义出来的?”有舆论认为,当局为办盛会驱赶特定群体,只会激化矛盾,官方为一时政绩,给社会埋下重磅炸弹,非常短视。更有人讥讽,北京搞奥运都不敢清除外来人口,深圳今次实在非常大胆。 香港《东方日报》2011年4月12日

  换上红屋顶的楼房大都集中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外国人最有可能光顾的地段。这些楼房有的矗立在机场高速路及香港与广州之间的铁路线两侧,有的则围绕在豪华宾馆四周。

  瓦莱丽·加勒特是一名住在香港的作家,在过去几十年间曾数次来到广州。加勒特说,这些矫饰的屋顶破坏了广州的市容。很多屋顶上都安装了假天窗,这让加勒特觉得很可笑。她说:“安装了天窗,里面却什么都没有,这种想法真荒谬。” 美联社 2010年5月21日

  如果你看到成群的男女老少穿着睡衣在小巷里溜达,在纳凉或者在超市的通道里穿梭寻找打折商品,那你一定是在上海。

  几十年来,人们在公共场合穿睡衣已成为上海街头文化的一种标志。但是,在世博会开幕前夕,政府决定取缔这种行为。从而使得这个问题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禁止人们在公共场所穿睡衣让人想起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一个类似举动,禁止人们光膀子。

  自去年7月份以来,上海浦东新区一个距世博园仅3站地的社区,已动员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说服人们摆脱在公共场合穿睡衣的陋习。

  人们对这一做法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在公共场合穿睡衣令人尴尬,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传统而且是人们的一种权利。伦敦奥运的“待客指南”

  英国人不讲究排场,“毫无瑕疵的美好”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所追求的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派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芮发自伦敦 迎接宾客,当然要打扫卫生,张灯结彩。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的变化仿佛仍历历在目。而四年可谓弹指一挥间,转眼就要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了。四海宾朋将至,伦敦又将如何待客?

  不追求“毫无瑕疵的美好”

  提起伦敦奥运,最先映入你脑海的是什么?是吉祥物“独眼小怪”文洛克和曼德维尔,还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被众说纷纭的“伦敦8分钟”?

  也许,身处“礼仪之邦”的中国人不一定能理解,伦敦市长为何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金发、敞着西服扣子、手踹在裤兜里,就以下届奥运东道主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但事实上,这种随意而不失严肃、饱受争议却坚持自我的路线,就是伦敦承办即将到来的第30届夏季奥运会的态度。

  “这一时刻不同寻常,让我们一起倒数……”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上,依旧是那位名叫鲍里斯-约翰逊的东道主市长,依旧凌乱的头发,依旧饱满的激情,“5,4,3,2,1”,随着人们响亮的倒数声,伦敦奥运会在2011年3月14日19时30分正式进入倒计时500天。

  也许因为紧随北京奥运会的脚步,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总是被问及如何比较伦敦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和大多数英国人一样,这位前奥运冠军对北京奥运会宏大的开闭幕式“印象深刻”,他们喜欢用“令人惊异”(amazing)来形容北京奥运的成功。

  但英国人不讲究排场,“毫无瑕疵的美好”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所追求的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派对,就像塞巴斯蒂安-科说的,“每一个地方都是运动场,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来自于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投身其中”,而2012年的伦敦街头,就是实施这项活动的最好场所。

  为此,伦敦奥组委开辟了多种途径欢迎普通民众的参与,包括“奥运大使”、奥运志愿者等长期和临时工作机会、全英范围内的校园参与活动、奥运“周末开放日”系列活动、“文化奥运”系列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中,平等参与和竞争是关键,没有人享有特权。

  “待客指南”中的善意与偏见

  为了体现奥运精神无国界,鼓励更多人亲身参与到奥运会当中,伦敦奥组委表示,无论你是否具有专业技能,无论居住在英国的哪个区域,甚至无论你是否是英国人,都有适合你的志愿者岗位。

  中国留学生小杨刚刚申请到了奥运赛前志愿者岗位。“令我吃惊的是,和我一起申报志愿者的,真的是来自四面八方、肤色各异,不仅是年轻人,还有一些中年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从NHS(英国国民卫生系统)退休的老爷爷,他来申请与急救有关的志愿者工作。”

  伦敦一直以“多元化”著称,走在街上,你会发现遇见的外国人甚至比本地居民还要多。为了迎接奥运期间更多的外国游客,英国国家旅游局还在2010年推出新版《待客指南》,希望以此指导旅游业者乃至普通民众更加适宜、热情地接待外国游客,彰显伦敦的人文关怀。

  有趣的是,书中提到中国人不喜欢恭维别人之后听到“谢谢”,礼貌地否认恭维是显示谦逊;而朝香港人挤眉弄眼可能会被认为是粗鲁或轻浮;当着比利时人的面咬手指头会激怒他们;而日本人认为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并不礼貌,而且无论情绪如何都用笑来遮掩——他们不容易表示出高兴的情绪。不要把加拿大人错看成是美国人,因为他们会为此非常生气——所以要留意他们衣服上是否有枫叶形的别针或徽章。至于美国人,他们似乎“不讲究礼节,直来直去甚至粗鲁”,而且很爱抱怨。

  指南中,尽管有些内容过于强调国民性和对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刻板印象,其中也不乏一些偏见,但英国人这样做显然是希望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给外国游客留下更好的印象。

  和中国不同的待客观

  与中国国内举办大型国际活动前对外来人口采取特殊规定相比,本报记者发现伦敦目前并没有清除外来人口的迹象。虽然当下正在进行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包括记者也在被查范围内。但这是例行的,并不是专门为迎奥运而进行的。

  时下走在伦敦街头,也没有任何组织出面倡导大家要“讲文明、树新风”,号召大家排队,因为自觉排队在伦敦人看来从来都是一种习惯。

  对于奥运,伦敦人的心态大多都不是特别关心,觉得有也挺好,没有也无所谓。这种心态可能与伦敦的福利政策完善有关。在伦敦人看来,很难有什么事,让他们有中国人那种迎接奥运的高涨热情。不管是王子大婚还是奥运,伦敦人觉得都不会太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因为伦敦的外来移民和外国游客一直很多,甚至比本地人还多,他们早就习惯了。奥运会的时候无非就是更多而已。他们始终以一种比较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外地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长期磨合的结果。

  伦敦一直以多元化和国际性自居,至少官方表态是欢迎外来人口的。本地居民中,也很少遇见特别不友善的。在敞开国门迎接宾客时,中国人或许认为干净、礼貌就是好,但伦敦更看重展现真实性。

  专家视角:展现真实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陈雪莲 实习记者 陶虹 发自北京 访谈专家 郭巍青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一个城市存在穷人和乞丐,并不是多么丢人的事情

  待客误区:虚荣心太强,自信心不足

  《国际先驱导报》:在平时或迎接大型国际活动的时候,我们只想展示好的、和谐的一面给外国人,你觉得这种待客观是否出了问题?

  郭巍青:就是虚荣心太强,也是自信心不够,其中固然有一些传统文化上的因素,但是也跟过于好面子有关系。包括一举办大型活动,一些地方政府都只想把外来人口清理干净,把所有的马路都打扫干净,给外国人看最好的那一面,不让任何其他觉得是“丢脸”的行为露面。其实外国人是喜欢到处旅行的,他们看的也多了,没有人会觉得一个城市存在穷人,甚至街边有乞丐是很丢人的事情。

  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自然的、人被尊重的城市。如果靠人工做一个场面出来,固然你给他的接待条件不错,他总会觉得你是刻意做的,会觉得太程式化了,反而不能把中国真正好的待客之道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经过了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和即将到来的大运会后,我希望我们整个心理上更成熟,更自信。你不可能不让别人看到穷人和不那么漂亮的房子,见到了又怎么样呢,这都是客观实际上存在的东西。所以,归根到底恐怕还是面子问题,互相攀比的问题。

  Q:你觉得我们应该展示什么给外国人?

  A:展示中国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广州亚运会珠江边做了很多灯光的工程,香港人、外国人看了之后都只有惊讶,说这个样子很好看。好看就是好看,谁还会不承认呢,所以尽量做好就可以了。人家还想看看这个城市真实生活的另外一面——老百姓怎么生活啊,就算有点反差,也根本没有办法去抹杀,让人家明白你这个城市的贫富差距还是大了点,这不是我们天天都在讨论的吗,确实还有穷人,那又怎么样?真实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城市管理:柔性方式更合适

  Q:在举行大型国际性活动时,怎样的社会治安管理才会更加有效?

  A:我赞成政府尽量去寻找和采用比较柔性的管理办法,应该运用实际可行的精细化的手段,更多通过单项的管理方式。例如,对出租屋、酒店、小旅馆的入住登记程序加强管理;夜间对出租屋、路上一些重要地段,警察要加强盘查可疑人员。广州开亚运会时不管你外地人、本地人,所有从外地进来广州的人,警察在高速公路上全部设卡拦截,很严厉地检查——有没有酒醉,有没有携带什么刀具,有没有携带爆炸品,这是警方在有法律依据的范围之内执法,所以所有人都配合检查。这当中已经可以刷掉相当一批“危险”的人,这些单项管理可以一项一项去做,但我不赞成说对一个城市有一批高危人员,我们要震慑他们,这根本就是过去群众运动的那种方法。我建议不要对人群做区分、贴标签,而应该是对行为做管制。

  Q:具体来说要怎样建立一个全面的持续的防控或管理体系?

  A:其实我从来都不赞成建立什么长效的机制,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我会强调一个发达的城市应该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才能比较长治久安。不能光是追求GDP或盲目地城市扩张。今天,我们已经尝到后果了——当所有廉价劳动力都进城后,城市管理方面跟不上。也许我们应该在某个平衡点上适当地停下来,更多地去考虑社会管理。必须有一个个社区和社区组织,帮助人们能够安定在这个地方,并不规定他必须有本地户籍,如果他在这里工作三五年,他会喜欢这个地方,他会为这个地方而自豪,正常的秩序和规则他会自愿去维护。如果这逐渐成为主流的话,能把很多日常的小的不安定因素就消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了,那整个社会就应该会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