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工作服:活着的喜来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38:53
 

当代中医大家王文奎先生,因擅长治疗奇难杂证,并曾经给我国多位国家领导人看过病而声名远播海内外。这位从民间走出来的老中医有着传奇般的人生,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神医喜来乐”。
  
  王文奎生于河南商水,是泰和堂的第五代传人。生于中医世家的王文奎,从小就接触医书,再加上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懂得一些医理和医术,偶尔也能帮人看看病。14岁那年,王文奎在外地念初中,一位他极其尊敬的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咳嗽,最后都咳出血来。连着一个月看了很多医生,病情都不见好转。一日,王文奎去这位老师家里探望,并详细了解了病情和之前服用的药方,最后自己开了个方子给他。老师看着眼前这个瘦小的孩子,将信将疑,但由于病情迟迟不见好转,又得知王文奎家中世代为医,于是就开始服用。5剂药下去,咳嗽明显减轻,不再有血迹。
  
   后来此事被当地人传为佳话,14岁的王文奎也因此成了学校里的“小神医”。
  
  
  王文奎在家中潜心修学,废寝忘食地汲取中医药的营养,很快他在当地就颇有名气。和所有志向高远的人一样,王文奎觉得应该走出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这样既能真正证明自己的实力,又能实现医遍天下的宏愿。想到这里,王文奎就再也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刻就动身。于是,在1989年的冬天,踌躇满志的王文奎和儿子王峰一起带着400多块钱,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
  
  到了北京,王文奎得到了航天部二院的一个坐诊的机会:值夜班,试用三个晚上!正是这三个晚上,给了王文奎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一个个病人在手中开始奇迹般地妙手回春。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病人都开始找他看病。小有名气的王文奎从此就留在了北京行医。后来王文奎又机缘巧合,拜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为师,创立了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深入非典一线和艾滋病疫区治病,历经磨难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短短一年时间,王文奎在北京就已经声名远播,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看着门口排起的长队,他犯难了:一一询问把脉,时间无论如何都不够;但是如果因为排队人多而让一些病人没看上病,他又于心不忍。本着这种悲天悯人之心,王文奎开始苦练“望诊”。
  
  众所周之,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而历代医家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也就是说“望诊”是这四诊当中的最高境界,掌握“望诊”,便可称之为“神医”了。一段时间后,王文奎的“望诊”已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即使每天接待100余名病人,诊断结果也毫无出入。
  
  北京市中医药大学的毛教授是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有一天,毛教授发现自己看了16年的一位病人居然半年没来拿药了,就打电话询问。这位病人告诉毛教授,他的糖尿病让一位民间老中医治好了。毛教授很奇怪,也很不服气,于是就去拜会王文奎。一见面,毛教授就略带挑衅地问道:“你看我的身体好吧?”王文奎上下打量了一番,既不询问,也不把脉,回答说:“你至少有15年的肝病。”毛教授摇摇头。王文奎继续说:“你不仅有肝病,而且不低于15年。如果低于15年,我10年不出诊,跟你学医!”毛教授很惊讶:“你凭什么判断?”王文奎说:“我从你的眼睛和气色判断你有肝病,而且不低于15年。”毛教授哈哈大笑:“果然是神医,你说的都对!”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王文奎渐渐不满足于普通中医领域的成就,他把目光聚焦于现代医学的盲点:奇难杂症。于是,王文奎的身影便频频出现在各大卫生部直属医院的急救室。很多人认为中医只是针对慢性病,对急性病或抢救却束手无策。但是王文奎的精湛医术却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中医救人,争分夺秒!有一次,航天三院接待了一个肝癌晚期的危重病人,当时病人的主治医生和院长都给病人下了活不到夜里12点的“死刑”判决。经过病人家属的百般哀求,院长决定邀请王文奎过来想想办法。王文奎到急救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30分了,也就是说按照西医的判决,这位病人的生存时间应该不超过30分钟。王文奎对病人进行了详细诊断,利用“内服+外用”的方法,不仅让病人平安度过12点,而且还延长了一个星期的生命,给了病人家属一个巨大的安慰。
  
  像这样的紧急救治案例还有很多,王文奎的名字也开始出现在国家最高政府机关。起初是国家科技部的几位副部长邀请王文奎看病,取得很好的疗效以后,王文奎的名声很快传到了中南海,更多的部长和其他高级领导开始邀请王文奎看病,王文奎的医术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尽管王文奎每天的出诊时间很长,但他从未放松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1998年,王文奎在《健康报》上发表了3篇论文。《健康报》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份卫生专业报,国家卫生部的领导以及全国所有卫生工作者都很关注这份报纸。王文奎的论文一经发表,不仅受到了同行的称赞,也引起了新中国首位中医司司长、中医泰斗吕炳奎老先生的关注。
  
   1956年,吕炳奎受命出任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司长,成了中医界的最高领导,被广大中医同仁亲切地称为“中医司令”。吕老一生投身革命、投身中医,曾多次上书毛主席、周总理,要求“保留中医学院,复兴传统医学”。退休以后,吕老仍在为中医事业大声疾呼。当他看过王文奎的论文以后,似乎又看到了中医光明的未来。通过《健康报》主编的牵线,这位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第一次见到了王文奎。两代名医惺惺相惜,相谈甚欢。结束谈话以后,85岁高龄的吕老破例收了王文奎做弟子。
  
   2003年,所有中国人都亲历了一场灾难:“非典”。5月开始,北京的形势越发紧迫。5月5日,90岁高龄的吕炳奎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建议在抗“非典”战役中发挥中医的重要作用。5月8日,吴仪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医药治疗SARS座谈会。这次会议后,中医正式介入SARS治疗。吕老随即开始组建中医防治“非典”专家组,并第一个点名让王文奎参加专家组。临行前,吕老交待了3句话:“第一不能戴口罩,第二不能穿隔离服,第三医治一个病人不能超过3天。如果做不到这三点,不要说是我的徒弟!”带着这样的嘱托,5月11日,王文奎到了“非典”一线。
  
  到了“非典”一线后,王文奎每次出诊之前,都会在口鼻周围涂抹家传中药“王氏灵灵香”。就是靠着这简单的鼻吸中药,王文奎连续走访了6个病区,不但未穿防护服,连口罩也从未戴过,但未受任何感染。同去的河南中医学院张朝和教授运用此药,也未受到任何感染。
  
   抗“非典”所取得的重大成功,让中医药和王文奎都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接踵而来的是另一个更为艰巨的课题:中医抗艾滋。
  
  从1989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患者以后,王文奎就开始关注中医治疗艾滋病,1998年完成《中医论治艾滋病》的论文,继而这篇论文又于2004年1月发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杂志上。2004年3月,王文奎组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课题组,并深入艾滋病高发区——河南周口进行免费诊治。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所引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症状涉及发热、咳嗽、厌食、腹泻、淋巴结肿大、疱疹等数十种。但王文奎指出,虽然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复杂、繁多,病性危重且多发多变,但其辨证实体也离不开五脏,在治疗中,首先要把恢复和健全五脏功能作为首要目标和治疗手段。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王文奎所诊治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有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由于资金紧张,药品数量有限,很多患者都带着铺盖在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排队,说不给王文奎大夫的中药就不走了。
  
  所幸的是,2004年10月8日,中国最富传统的行业——中医迎来了一个胜利。这一天,以王文奎为组长的的科技部公益专项基金项目“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课题,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标志着中医药对抗艾滋病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对此,王文奎倍感欣慰。
  
  无论是“非典”,还是艾滋,还是日常出诊中遇到的各种奇难杂症,王文奎愈发感觉到,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多,性质也越来越恶劣,如果单纯按照现代医学的思维,那人类战胜疾病的脚步远远跟不上疾病的发展和演变速度。在这种情况下,王文奎总结了自己40年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家传中医200多年的积累,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创新提出“五脏阴阳”辨证纲领和万病归宗理论,把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推向了一个新的进程。
  
   2005年8月,王文奎一生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了最高的肯定:他所领衔的《中医五脏理论创新性及中医防治爱滋病的研究》这一课题被列入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编号2005CB523506)。这不仅是对王老一生悬壶济世的回应,更标志着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