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少年密码资源下载: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几个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8:00:37

  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是立足公平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

  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几个关系,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社会管理的本质、规律以及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价值准则与主要任务的关系

  人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大有小,因此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解 也 有 宽 有窄。有人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管理,有人认为社会管理是指经济社会二分法中的社会管理,还有人认为社会管理是对“国家—市场—社会(社会组织)三分法中的社会的管理,也有观点认为社会管理是指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建设相对的社会管理。在政府部门,一般把社会管理理解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政府职能之一。而在党委部门,社会管理则主要指公安政法系统的平安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很多时候,人们所谈论的社会管理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所指也并不是同一个对象,因此造成了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上的被动。

  现在比较简化的方法是从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管理的内涵和边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这是社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在这七大基本任务中,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是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而社会公正则是完成这些主要任务的价值准则,保持社会稳定则是社会管理的目的。进一步说,立足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是社会管理的价值尺度。如果没有公平正义以及由此而对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社会管理的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是立足公平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维护秩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人类进行正常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是人们从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人类发展历史表明,社会秩序的实现有不同的方式,社会秩序也有不同的性质。通过专制统治和高压政治也能够实现暂时的社会有序运行,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但是,这种强权和专制条件下的社会秩序,人们的自由被剥夺,合法权利得不到尊重,创造性被压制,每一个人都是驯服的工具,社会则是“万马齐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社会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要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人们心情舒畅地工作和生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个意义上,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社会管理既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作为支撑。社会管理所依靠的硬件涉及很多方面,例如,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办公场所的建设、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在一些基层社区积极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矛盾调解维稳中心等,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办公地方,实行“一站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投入不多,但效果较好,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另外,很多城市特别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格化管理;还有不少地方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加强对“人、车、屋、会、所”等地方进行监督和管理,做到情况明、信息准。

  在加强对这些方面硬件建设的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软件建设。包括法律、道德、诚信、乡规民约、民间习俗等社会规范体系的建设。当前,一个重点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消除社会分歧,促进社会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另一个重点是要加快社会管理领域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变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滞后的状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统筹社会管理软硬件建设过程中,还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能力,加大社会管理专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力度。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和推广各地社会管理的新鲜经验,既要学习传统社会管理方式,也要注重运用法律的办法推进社会管理,更要发扬党的群众工作优势,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二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的质量。在着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同时,要抓紧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要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他们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要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薪酬待遇,完善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制度,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从事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基层基础与顶层设计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特别是在基层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要由传统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社区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地理空间载体,同时也应该是人们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的心理空间载体,是地理和心理双重空间的交汇地。“社会人”最终要落脚和转变为“社区人”。因此,党委和政府应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在夯实基础方面,当前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切实把乡镇(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加强基层群众自治。二是理顺条块关系,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条条相互掣肘的问题。一些地方存在“矛盾发生在块上、权力配置却在条上”,“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问题。三是理顺基层社区内各种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挖掘和整合基层社会管理的资源,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益。

  在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同步考虑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顶层设计。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主要由两个部门在抓,一是由政法委牵头的社会管理创新,另一个是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政法委系统社会管理更多地涉及维护社会稳定,例如,公安、司法、综治、信访等部门主抓的平安建设、治安维稳等工作。政法系统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毕竟,社会管理涉及新闻宣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多个部门,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设立一个统筹协调和管理的机构,来推进这项工作。要结合政府改革,从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统筹考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不仅要研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条与块之间社会管理的职能划分和统筹协调问题,而且还要研究党委系统与政府系统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和统筹协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党委政府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领导和统筹协调好社会管理,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有序协调、高效运转的格局。

  如果说,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是“下”,而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是“上”,那么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就应该“上下配合、整体联动”,否则会出现“下改上不改,越改越难改”、“左动右不动,越动越被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