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网延安招聘信息:2011新作文素材:“背书帝”时评几篇(视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2:30:18
2011新作文素材:“背书帝”时评几篇(视频)
(2011-04-29 09:12:02)
2011新作文素材:“背书帝”

“背书帝”的产生体现了什么?
来源:半月谈   作者:马涤明
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武安钢铁调查――难回答的钢铁产能问题”。当地发改局官员面对记者询问钢铁产能的问题,先是无言以对,再答非所问,不管记者怎么问,马科长坚持用“背诵背景材料”回答,并多次表示“不讲了”。(4月27日《新京报》)
马科长成了“背书帝”,恐怕并非对工作业务情况不熟悉、不理解。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不敢多说话,不敢乱说话,害怕话说多了而说错了话。说白了,宁当被广大网友唾骂的“背书帝”,也不愿意因说错话被领导批评。
“马科长背书”揭示的官场文化
我觉得,把不满的口水和板砖都送给马科长,肯定有失公允;有网友说,“滑稽的绝不只是这位马科长”,我来修正一下这句话,应该说:滑稽的并不是马科长。
政府里面,马科长不过是个小人物;武安市增加钢铁产能是违规的,在违规的问题上,作为“具体分管”的小科长、小人物,你让他怎么说、说什么?正说反说都不对――说不违规,说不通;说确实违规,他未必敢说;可是,上面又“逼”他接受采访,记者也“逼”他问情况,“逼”急了,又说啥都不是,随便搜刮几句答非所问的套话来应付你,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或说是“最聪明”的办法。
我不觉得马科长多么惹人生气,倒觉得他一脸憨厚,也多少有点让人同情――官场上本来流行照本宣科、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之类。照本宣科,套话连篇,尽管叫人不胜其烦,但却为官场中人乐此不疲,是因为这样最安全;那么,被“逼”到麻烦边缘的马科长,以“背书”应对,以不变应万变,既是出于自我保护之本能,也是官场常态思维使然。
滑稽的并不是马科长,而是其所处的环境文化,某种文化背景下,必须学会圆滑,不圆滑不行。(广州日报/马涤明)
“背书帝”是权力封闭运作结下的怪胎
且看“背书帝”的表现,当记者问到:“目前为止我们钢铁产能情况怎么样?”他竟然背起书来“钢铁我们的历史发展比较长,产业工人比较丰富”云云。如此拙劣的表现,如果你认为他是水平不够,不能理解记者的提问,那是小看他了,能爬到这个位置上,那绝对是个“人精”,焉有不懂之理?那是不是他的确没有“钢铁产能”的数据呢?那也不可能,报道称“他的办公室中就存有相关文档”,何况,作为分管工业的马科长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也是渎职。
剩下只可能有一种答案:非不知,而是不愿也!你想,国家着手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而这边武安市却冒出现许多小钢厂,这不是与国家政策对着干吗?所以,武安市钢铁产能的情况在马科长的办公室存放着,就是不能给记者,否则就如何向上面交待呢?当然,很多网民要将这种将产能当作“国家秘密”隐瞒不报的板子打在马科长身上,但我想告诉你的是,马科长挺多是小萝卜头而已。当初同意在武安市上小钢铁厂的不是小小的马科长能说了算,今天,不准将“产能”情况向媒体通报的决定权也不是小小的马科长能说了算。决定权在上面,接受采访的却推到了马科长,马科长真是“心太软”,将“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问题上在于,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件》颁布好几周年后的今天,“钢铁产能”也不是什么国家秘密,为何至今,马科长以及他幕后的人可以捂着遮着就是不公开呢?有些国家,比如说在日本,那怕一个普通市民到政府机关,他随时都可以得到当地政府预算、三公经费开支、经济发展等数据,政府信息是通畅无阻的,而公民与媒体监督是十分到位的。如此我们也能做到信息如此畅通,想必不符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小钢铁厂是不可能在民众的眼皮底下上马,即便上马了,也不可能让央视记者想获取一个数据颇费周折最终无功而返。
所以,“背书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权力运作模式的大问题,是权力的封闭运作结下了“背书帝”这样一个怪胎。此话怎讲,《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早已经实施,但一些地方政府机关仍然是我行我素,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那怕公民告到法院也没有多大的胜算。如此,在封闭的权力运作之下,地方政府可以想上马什么项目就上马什么项目,上级机关是天高皇帝远,而本地媒体和公民基本无权决定,也无法过问。那么,平时听命于地方政府、仰仗于地方政府的马科长,根本想不到有媒体或者公民会来过问“钢铁产能”之事,即使偶尔有一二个不识趣的公民过问,也可以粗暴打发了事。但是,马科长这次遇到了上面的“钦差大臣”---央视的记者,回答记者的提问不是,不回答也说不过去,更不能粗暴地打发。而且,大概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平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信息公开和接受记者采访,马科长连基本的应对记者采访的经验都没有,先是以要领导批准推辞,再以要准备推托,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硬着头皮上,用背材料来应付记者,于是,“背书帝”便横空问世了。
对于“背书帝”的问题,我们当然要拷问马科长,但终点却不能落在马科长身上,而是要问,是谁让马科长成为“背书帝”,进而拷问如何打破封闭的权力运作模式,让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消除“背书帝”形成的土壤。(央视网/杨涛)
“背书帝”们也不容易
钢铁厂的建设是需要走很多手续的,但在大量基建项目上马、以基础投资拉动GDP增长的大环境下,弄个钢铁厂算是个有利可图的生意。可同样是大背景的还有倡导低碳与节能、低污染,于是钢铁厂的建设与审批就比较严格。河北武安市出现了很多小钢铁厂,大多是私自开工建设的项目,央视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采访的对象是武安市发改局主管工业的马科长。
马科长的成名之路就此展开。他老人家先是说要准备一下,然后说没有得到领导的授权无法接受采访,等到所有关系都协调好了之后,他用一种照本宣科的方式接受了采访,对于关键问题一问三不知,充分使用了自己沉默的能力,造成采访现场数次冷场的结果。央视也够坏的,直接就把这个场景播了出来,整个视频看上去如同一场黑色幽默的喜剧,如果加上马科长小声“别讲了、别讲了”的请求,让人不苦笑都不行,于是按照网络命名的习惯,马科长被网民称为“背书帝”。
实话说,要是找点儿词汇挤兑一下这位看上去面团团如富家翁、厚道几乎能从脸上洋溢出来的马科长,对于一个以尖刻著称的评论作者来说还真不是什么难事儿。但这次还是算了,倒不是说他这种行为是正当的,而是为难这样一个裹挟在各种大背景之下的小人物,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有趣。
上面说了两个大的背景:基建项目、基础投资拉动GDP,以及低碳节能、低污染。但这并非是这位官员所面对的大背景,他所面对的大背景是一种个人所面对的东西,还上升不到整体战略的高度。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这位官员的处境就会发现,他们那里有办钢铁厂的资源以及其他基础,而对于政绩的要求之一就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人投钱、有人干活,他会不会因为报批等手续而让机会溜走?不发展经济不行,不走报批手续不行,这里就有个权衡的问题。毕竟经济发展之后,哪怕是手续出问题也是可以补办的,很难说上峰会拆掉生产当中的厂子,从而酿成某种社会事件。
而且以马科长的官场地位,他也没有能力阻止或者赞成这种小钢铁厂的建设开工,虽然他主管的是这个,但印把子锁在他抽屉里,并不一定归他使用。出了事情的时候,他就是一个被推上前台的替罪羊,不,烤鸭,被媒体追问着,烧烤着,但又不能说出所有的情况。这两种背景加起来,有时候就是马科长这种“背书帝”的处境。
最近这段时间,承蒙某省好意,我前往考察调研,走到一个乡镇的时候,当地的镇党委书记口沫横飞地介绍其拆迁的经验,说起断水断电、用违章建筑的名义拆房的手段可谓是如数家珍。但在谈话中他也透露,企业要在当地投资,给地方政府6个月期限拆迁,层层加码之下,到他这里期限就是半个月了,他要是不能把这些房子拆了,他自己的乌纱帽就会被别人拆了。这种境况与这位马科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您说我等又何忍苛责这样的一个官员?比起那位大谈拆迁手段的镇委书记,他都老实得让人忍不住夸奖了。这事儿要说有什么评论的话,大概只有这么一句: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狐狸们活得也不容易啊。(东方早报/五岳散人)
“背书帝”其实真的很冤枉
在这个一夜之间能红透大江南北的网络时代,我们的官员面对镜头的时候的一些失态表现,很可能会被网络在一夜之间给无形中放大,然后在网民中传播讨论,经过“口水发酵”以后,“背书帝”那超级萌而又超级可笑的表情便被网民贴上了一个标签――庸碌无能的小官员形象。但是,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发改局的小科长,他在面对央视记者追问的时候,不这样跟记者“打太极”、装傻,还能怎么办呢?
通过新闻背景介绍我们知道,央视记者前去调查的就是该地的钢铁产能状况,目的是暴露地方为了发展经济而任由小钢铁等高污染企业发展的事情。在这样的调查背景下,钢铁产能肯定是个敏感话题,说多了,暴露小钢铁企业的存在实情,说少了,明显与当地的实际产能对不上号。记者也不是吃素的,不可能不做调查就来采访部门官员,如果往多了说,他们肯定会给你算各个钢厂的实际产量问题,如果说少了,又不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数字统计对上号,所以怎么说都是错,索性不如顾左右而言他吧。只是他没想到这段视频能上网,他能在一夜之间被网民冠之以“背书帝”的称号。
在这个新闻当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细节,起初这个马科长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后来是在当地市领导的指示下无奈接受了采访,在很多行业秘密和当地规划内幕不方便公开的前提下,上面的局领导们都避开了镜头,让一个小科长“冲锋陷阵”,这的确有点难为我们这位“背书帝”了。
很多网民通过这段视频说看到了“官员们面对媒体的失态和失语”,其实,在一个政务公开还远远没有改革彻底的当下环境里,很多时候,部门官员在上级行政压力和媒体逼问当中进退两难,而装傻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当然,这位仁兄装傻的水平有点低,有点太诚实,“不要说”成了他回避问题的唯一口头语,势必在强势的央视记者面前出尽洋相了。
“背书帝”只是一个走上前台代言却没有相应的代言水平的小卒而已,某种程度上,他是代替某些领导出来出洋相,所以,此君有点冤枉,应予以嘉奖才是。(国际在线/何禾)
背书帝不是帝,只是替死鬼
2011-04-28 时代商报
近日,针对河北武安市出现许多小钢厂现象,记者向负有监管责任的武安市发改局了解情况,该局分管工业的马科长听说要采访钢铁产能时,一再推托,后,最终答应。当记者询问钢铁产能情况时,马科长始终不直接回应,先是无言以对,再答非所问,不管记者怎么问,马科长坚持用“背诵背景材料”回答,并多次表示“不讲了”。事实上,他的办公室中就存有相关文档。
任凭记者怎么盘问,我就是“三不知”,或者顾左右而言他,以背书打发记者。这样的背书帝,确实惊世骇俗,自然令网友大为错愕,而且愤怒不已,比如有网友嘲讽道,看这肥头大耳、脑满肠肥的样子,脑子里一定让猪油塞满了,哪能有一点文化知识的空隙?更有网友怒称,这样一问三不知的猪头,竟然是我们的干部,真给政府抹黑!坚决剔除这样的害群之马!
其实,这名马科长真愚蠢吗,真白痴吗,真糊涂吗?当然不是,马科长不是真糊涂,而是装糊涂,他不是不知道当地的钢铁产能情况——因为办公室中就存有相关文档,他之所以不说,自有他的盘算。是的,这名马科长的装糊涂,装得太没有技术含量,因而太容易引发众怒,如此应对舆论监督,实际是拒绝舆论监督,自然应该受到抨击。但不得不说,这名背书帝只是替死鬼,笔者认为,背书帝之所以背书,不外乎三种情况。
其一,领导没有授权,他不敢说。报道中有一处细节,当记者要求采访时,马科长表示没有领导授权,不方便接受采访……没有领导授权,绝非妄语。对于一些敏感话题,说还是不说,如果说,说到哪一步,在一些地方,都属于官场潜规则。如果没有领导授权,背书帝当真不敢说,所谓言多必失,说错了怎么办?说多了怎么办?
其二,领导授权了,交代他不能乱说。一个背景是,“为了抑制钢铁产能过剩,从2005年7月开始,新上钢铁项目必须经发改委审批。”但当地出现许多小钢厂现象,发改局负有直接监管责任,在这种语境中,不接受采访,央视记者候着呢,老是拒绝,说不过去;接受采访,不好说。怎么办?一个可以想见的逻辑可能是,马科长把央视记者采访之事上报了领导,领导拍板同意其采访,但交代他不能说得太细,可以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打发一下记者,于是,便出现了这种欲言又止,且说了几句就“别讲了,别讲了……”的场景。
其三,领导授权了,但没有交代具体怎么说,由他自行把握。马科长只是一名科长,这样位阶的官员,在单位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般来说,像这样的官员,往往谨小慎微,既要媚于上,也要小心维持与下属的关系,这就决定了马科长怀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面对舆论监督,他必须不能出错,因此在采访时,既要表扬单位几句——“我们实施精钢战略是想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调高装备水平,做好节能减排,搞好循环经济发展。”又要回避实际问题——“别讲了,别讲了……”“说不出来”。这正看出这名公务员的纠结。
基于此,我们固然应该指责背书帝的无能,但不应忽视他的无奈。如果把板子直接打在背书帝身上,容易遮蔽真问题。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两大命题,其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实施至今,即将年满3年,为何连钢铁产能情况这样的信息依然是秘密,烦劳记者采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显著理念即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钢铁产能情况绝不属于秘密,当地政府部门为何讳莫如深?其二,舆论监督是监督体制不可或缺的一环,去年8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一句支持媒体曝光令人感怀!问题是,总有一些部门不好好配合记者采访,或者接受记者采访了就是回避真问题,这是为何?谁来回答?
背书帝不是逍遥自在、自由表达的帝,只是可恶而可怜的替死鬼而已,我们固然应指责他的滑头,但更应该看到“背书”背后的现实困境,如果信息公开条例得不到真正贯彻,如果舆论监督一再遭遇掣肘,如果官场的一些潜规则不被革除,类似的背书帝势必不会绝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