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的结局:元宝炬——北朝西魏创国 文帝1 永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2 10:24:17
西魏
西魏文帝
  
西魏文帝(507—551年3月28日),名元宝炬,鲜卑族,是西魏的开国君主,北魏孝文帝之孙。535年,他由宇文泰拥立为帝,改元大统,定都长安,史称西魏。在位17年,551年驾崩,太子元钦嗣位。葬永陵(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南)。
父京兆王元愉,孝文帝第三子,母杨氏。508年愉宣称宣武帝被权臣高肇所杀,据冀州称帝,兵败被擒,自缢而死,杨氏生下遗腹女儿(即平原公主元明月)后也被处死。宝炬与兄弟宝月、宝晖、宝掌及妹明月皆幽禁于宗正寺。515年宣武帝死后才重获自由,并附于宗室属籍。正光年间,拜直阁将军。时北魏孝明帝在位,胡太后临朝摄政,宠信奸佞,秽乱宫禁。宝炬与孝明帝谋诛之,事泄,免官。
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封南阳王。532年,北魏孝武帝即位,拜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533年),进位太保、开府、尚书令。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与权臣高欢决裂,以宝炬为中军四面大都督。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遂立清河王元亶之子元善见为帝,从洛阳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西魏。宝炬随孝武帝入关,拜太宰、录尚书事。孝武帝闺门无礼,堂姐元明月即大受宠幸,封为平原公主。丞相宇文泰使元氏诸王取明月而杀之,孝武帝对此忿忿不平,“或时弯弓,或时槯案,由是复与泰有隙。”十二月,宇文泰酖杀孝武帝。群臣多赞成立孝武帝兄子广平王元赞,侍中濮阳王元顺劝宇文泰勿效仿高欢立幼主以专权,而应反其道而行之,拥立长君。宇文泰于是拥立元宝炬为帝,宝炬三让而许。
535年正月,宝炬即位,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文帝,追尊父愉为文景皇帝,母杨氏为皇后。立妃乙弗氏为皇后,立长子钦为皇太子。文帝在位十七年,大权尽归于宇文泰,文帝但拱手而治,与宇文泰维持微妙的君臣关系。是时柔然强盛,对西魏构成极大威胁,宇文泰劝文帝纳柔然头兵可汗阿那瑰之女为皇后,结好柔然。乙弗皇后生性节俭,平日穿旧衣、吃蔬菜,从不配饰珠玉罗绮,为人仁恕且没有嫉妒心,帝后二人情爱甚笃。宇文泰苦劝文帝为社稷计废后。大统四年(538年)二月,文帝无奈废乙弗皇后,逊居别宫、出家为尼。三月,立柔然公主郁久闾氏为皇后。郁久闾氏被册为皇后之后,性情极妒,十分不满乙弗氏还住在都城。西魏文帝只好遣武都王戊为秦州刺史,与母亲乙弗氏一同赴镇。虽然如此,文帝心中还是对乙弗皇后念念不忘,密令乙弗氏养发,有追还之意。宫禁事秘,外无知者。大统六年(540年)春,柔然再次大举南侵,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乙弗皇后的缘故。文帝无奈表示:“岂有百万之众为一女子举也?虽然,致此物论,朕亦何颜以见将帅邪!”忍痛赐后自尽。后奉敕,挥泪曰:“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乃入室,引被自覆而死,时年三十一,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号寂陵。后追尊为文皇后,与文帝合葬于永陵。同年,郁久闾氏怀孕待产,住在瑶华殿,听见狗吠之声,心情很不愉快。又见到一名妇人盛装打扮来到其居所,郁久闾氏问旁人此女何者,但众人都没看到有人出没,于是时人认为她看见的是乙弗皇后的冤魂。不久郁久闾氏难产而死,年仅十六岁,葬于少陵原。后合葬永陵,谥悼皇后。大统十四年三月,文帝崩于乾安殿,时年四十五。葬于永陵,谥号文皇帝。太子元钦嗣位。
文帝性强果,始为太尉时,侍中高隆之恃勃海王高欢之党,骄狎公卿。因公会,帝劝酒不饮,怒而殴之。骂曰:“镇兵,何敢尔也!”孝武以欢故,免帝太尉。归第,命羽林守卫,月余复位。及欢将改葬其父,朝廷追赠太师,百僚会吊者尽拜。帝独不屈,曰:“安有生三公而拜赠太师耶!”及跻大位,权归周室。尝登逍遥观望嵯峨山,因谓左右曰:“望此,令人有脱屣之意。若使朕年五十,便委政储宫,寻山饵药,不能一日万机也。”既而大运未终,竟保天禄云。
子九人:废帝钦、晋王谨、武都王戊、恭帝廓、梁王俭、赵王宁、燕王儒、吴王公、宜都王式。
陕西永陵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王朝。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结束了十六国割据局面,统一北方。由此形成了南北方的对峙局面,开始了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指依次更替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北朝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南北朝的分界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对峙达170年之久,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为止。在南北朝时期建都陕西的有西魏和北周两个王朝,均为鲜卑族所建政权。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统一北方近100年之久,但其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各地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反抗。致使王朝内部分崩离析,一些王公贵族和军队首领起兵割据,大将高欢进兵洛阳,把持朝政。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心当高欢的傀儡,于公元534年逃奔长安,投靠长安将领宇文泰。高欢另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傀儡皇帝,将都城迁往邺城。从此,北魏一分为二,都邺城者称东魏,都长安者称西魏。
西魏王朝建立不久,于公元535年7月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另立其堂弟元宝炬为帝。宇文泰为大丞相,尚书令,独揽朝政。元宝炬(公元507—551年),北魏节闵帝孙,京兆王元愉子,母杨氏。及长,于530年封南阳王。魏孝武帝时,任太保、尚书令。公元534年随孝武帝投奔关中,不久,孝武帝被害,宇文泰拥立其为帝。改元大统,都长安,有原北魏洛阳以西领土及益州,襄阳等地。西魏开国,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北有突厥,南有梁朝,东有东魏,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元宝炬和宇文泰在此形势下,决心实行改革,振兴关中,富国强兵,改变不利局势。他们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吸收汉族知识分子从政,破格提拔重用武功名门汉苏武之后苏绰为大行台右丞,度支尚书兼司农卿、领著作郎,身兼数职,总管国家财政、农业及朝廷枢密事务,位在群臣之上。元宝炬和宇文泰得到苏焯的才华如鱼得水,锐意推新政,采纳苏绰筹划,建立计帐(租赋予算)、户籍制度;创立府兵制;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改定官制。又提出六条为官原则:“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刑狱,均赋役”,令官吏熟记,不通者,不得为官。又置鼓、笔、纸于宫城门外,以求过失,让百姓提意见。
经过这些改革和整顿,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遂使西魏的财政收入,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大大加强,不但巩固了政权,而且已经具备了抵御外侵的能力。公元537年十月东魏高欢亲率20万大军分三路攻打西魏,宇文泰以一万精兵迎战,血战沙苑(今大荔县南),一举打败高欢。使东魏一蹶不振,元气大伤,彻底消灭了高欢,占领关中,西取长安,灭亡西魏的梦想。而东魏在沙苑战后却是国力强威,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的形势。宇文泰乘胜率兵东进,占领了山西、河南东魏的大片地区。此后又趁南方的梁朝内乱,攻取了巴蜀和江陵,使西魏疆域扩大到四川和湖北一带。公元551年三月元宝炬病死于长安乾安殿,终年45岁,葬永陵。谥文皇帝。元宝炬在位期间,名为皇帝实行傀儡,但他能够  西魏文帝永陵
和宇文泰默契配合,使西魏很快富强起来,也算是一点功绩。
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位于今富平县东留古乡何家村东北。冢高13米,周长230米,陵园地面建筑无存,仅有古兽一对(獬豸),位于冢南200米处,西侧的头向东,高1.9米,身长1.93米,胸阔0.72米,东侧的已迁展在西安碑林石刻馆内。据传还有古人及其它石刻,现已毁。这对石兽是我国早期的重要艺术作品,在古代石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文帝合葬者有皇后郁久闾氏和工弗氏。
距永陵东25米处有陪冢一座,高5米,周长112米,已遭破坏。陪葬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帝妹平原公主明月的,有说是废帝元钦的。据永陵附近民间传说,文帝安葬时,平原公主送葬,不幸暴葬陵前,即陪葬陵侧。由此,至今当地乡俗认为姊妹为弟兄送葬不吉。
永陵目前保护尚好,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有一定保护范围,由县文物局、文化馆专职保护。
百科名片
西魏,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历三帝,共二十二年(535~557)。都长安。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目录
简介年表新制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经济发展四大猛将石窟文化西魏帝王表
简介
年表
新制
政治制度
土地制度
经济发展
四大猛将
石窟文化
西魏帝王表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西魏(532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朝代,532年北魏宗室元修被高欢立为帝即孝武帝。534年孝武帝与高欢决裂,  西魏
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北魏孝武帝元修被迫入关中投靠关陇军阀鲜卑人宇文泰。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杀,孝武帝死后,在535年正月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与高欢所拥立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政权实际上由宇文泰操控。551年三月,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同年去年号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西魏恭帝禅让,西魏灭亡。由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即大周天王,建立北周。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至此西魏被宇文氏的北周取代,总止经历两代三帝,享国二十五年。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著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夺取南朝西川荆雍地盘。在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最著名的是两魏沙苑之战),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编辑本段年表
534年:北魏孝武帝入关中投靠宇文泰。
535年:正月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
551年: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
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元廓即位改名拓跋廓。
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其职。
557年宇文护逼迫拓跋廓退位,拥立宇文觉即大周天王,建立北周。
编辑本段新制
西魏政权建立后,宇文泰于大统元年(535),颁布二十四条新制,后又增加至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其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  宇文泰
保长。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实行屯田﹑制定计帐(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七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宇文泰对这些统治经验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规定不通晓这六条及计帐的人,不能当官。十六年,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五万,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此制的建立,对军队进行统一指挥和训练,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加强。继续推行均田制。根据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可知,均田制下的授受虽已实行,但授田不足额却是普遍的现象。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力役为“六丁兵”,即每个丁男在六个月内为政府服役一个月,一年内要服役两个月。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
西魏沿东汉末年的州郡县制。当时因北方战乱,大批北人举族南徙长江中下游定居避乱,其聚居区仍沿用北方原籍的州郡县旧名,于是各地出现大量侨州、侨郡、侨县,造成地方政  西魏官员
治制度混乱。后经长达二百年的九次“土断”,才基本解决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南北两朝政权还多次滥设州郡。至北周大象二年(508),北方已有221个州、508个郡、1124个县;梁大同五年(539)时,南方也有州107个、郡586个。不少地区出现有州而无可辖的郡,郡无可辖的县;有的两州同在一地或一地有两个郡名,使地方政治制度陷于极度混乱境地。隋立国后,对地方政治制度大力整顿。其措施有: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辖县;同时裁并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编辑本段土地制度
西魏继续推行均田制,均田制主要内容是: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  耕种图
田还官。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家内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充抵应受倍田份额。达到应受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奴婢、耕牛受田,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耕牛每头受露田三十亩,一户限四头。
凡是只有老小癃残者的户,户主按男夫应受额的半数授给。民田还受,每年正月进行一次。在土地不足之处,有满十五岁成丁应受田而无田可受时,以其家桑田充数;又不足,则从其家内受田口已受额中匀减出若干亩给新受田者。地足之处,居民不准无故迁徙;地不足之处,可以向空荒处迁徙,但不许从赋役重处迁往轻处。土地多的地方,居民可以随力所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园宅田,良民每三口给一亩,奴婢五口给一亩。因犯罪流徙或户绝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但首先授其近亲。地方守宰按官职高低授给职分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各六顷,不许买卖,离职时移交于接任官。
均田制与赋役制密切联系。均田令公布后,均田农户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一夫一妇出帛或出布一匹(四丈),粟二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其租调都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西魏北周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过去封建王朝有关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好的作法。如天子亲耕籍田、下劝农诏、灾年开仓济贫以及各种类型的蠲赈、罢苑弛禁等等。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均田制及其相关制度的颁行。  五铢钱
均田制的施行,可能自西魏初即开始,但正式颁行,大约是在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随书·食货志》称:“太祖作相,创制六官”。紧接着就记载均田、租调、榷盐诸法。掌握这些政令实施的长官如“载师”、“司均”、“司仓”、“司赋”、“司役”、“掌盐”等,为“六官”(天、地、春、夏、秋、冬)中“地官”下属。而史载宇文泰直至废帝三年才自任“太师”、“大冢宰”、“初行周礼,定六官。”①因而其各部职掌及有关制度的正式颁行,大致当在此时。
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参照了北魏制度,也有一些创新。其主要内容有:有室(已婚丁男)者授田120亩,未婚丁男授田100亩;租调量为有室者每年纳租5斛,绢10匹,绵8两,未婚者纳半数;凡民18—64岁皆纳赋,每年具体所征又视年成而定:亩收4釜(fǔ,音斧,容器。一釜合6.4斗,一说合10斗)为上年,全赋;亩收3釜为中年,半赋;亩收2釜为下年,征1/10;官吏俸禄的发放比例,与征赋额相同。百姓服役年龄为18—59岁,丰年服役1月,中年20天,下年10天;凡征发徭役,家出1人,不得超过。此外,对各种情况下的免赋、免役,也作了具体规定。
这个制度,同“中兴永式”、“六条诏书”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租粟看似偏高,但若综合中、下年的减免看,总体上还略低于北魏和东魏、北齐的数量。徭役日期有了明确规定,不再滥征,是一大进步。特别是赋、役征发及官吏俸禄的发放,均视年成而定,很有弹性,是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的。
由于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均田制的颁行,西魏北周的经济发展得比较快。农业方面,除了关中地区较快地得到了恢复以外,随着益州、荆州及关东地区的产粮区相继并入北周版图,寺院经济的铲除,农业劳动人口、耕地面积猛增,农业基础更为雄厚。屯田规模也扩大了。大统(公元535—551年)初,西魏为满足战争需要,“欲大置屯田”,任命薛善为司农少卿,管理同州夏阳县(今陕西韩城南)二十屯①。魏废帝时,又在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②。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在蒲州开河渠,在同州开龙首渠,水利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官员注意“恩威并重”、“政尚仁恕”,使许多少数民族也开始了定居农业。如申徽在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为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刺史,为政勤劳廉慎,“俭约率下”,农业连续5年丰收,“边人乐而安之”③。澧州(今湖南石门)民俗“不营农业”,周孝闵帝时,刺史郭彦“劝以耕稼”,一举由缺粮区而“仓廪充实”④。周明帝初,元定为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威恩并济,甚得羌豪之情。”于是许多羌人出山,交纳赋税⑤。此期的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冬官”之下,设有工部、匠师、司金、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织等大小50多个部门,较之北魏,分工更为详尽。一些官手工场,规模巨大,如夏阳诸山的铁冶,营造军器,拥有工匠8000人①;一些工艺品,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魏文帝时造的“仙人”、“水芝”二欹器,精巧绝伦,令人叹为观止②。此外,北周的盐业十分兴盛,有海盐、池盐、井盐,还有制成虎形,以供祭祀和接待宾客之用的“形盐”和作药用的“饴盐”。政府垄断盐业,凡百姓取用,都要征税。
西魏北周时期的货币仍然比较混乱。政府先后造“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五铢”等钱,仍不能制止民间私铸及杂伪钱的流行。不过钱币的混乱,对商业影响不大。西魏中期以后,修复了关中至汉中、巴蜀的通道,又与西域大规模通商,“卉服毡裘,辐凑于属国;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③商业更加兴盛。地方守宰“多经营以致赀产”④,民间亦颇多富商大贾,商人有持金20斤入京师贸易者⑤。河西诸郡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皇帝以银钱赏赐臣下⑥,说明此期金银作为货币开始流通。值得一提的是,在与西域通商过程中,一些地方官有意识地利用商业扶贫,发展地区经济。如韩褒为西凉州(今甘肃张掖西)刺史,州内贫富不均,民俗嫌贫爱富,穷人备受欺凌。于是每当西域商人到州之际,韩褒便先令贫者与胡商交易,从中获得丰厚利润。于是州内“贫富渐均,户口殷实。”⑦以商扶贫政策获得成功。
当然,西魏北周的经济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战争较频繁,对整个社会生产影响较大,修宫室、筑长城等土木工程,给人民带来的徭役还是相当深重;官吏聚敛、贪污之事也时有发生;周武帝灭齐后,有穷兵黩武的苗头出现。然而,无论如何,从大的方面看,西魏北周紧紧抓住了长期以来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即豪强、僧侣地方隐占土地、户口,与国家争夺劳动力;编户的逃亡失散和奴婢杂户的存在这三大问题。前两个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生产,造成重赋——民户逃亡——再加赋——民户加速逃亡的恶性循环。后一因素则极大地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在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上,北魏孝文帝曾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解决豪强隐占土地户口及民户逃亡问题上,他做得较好。但遗憾的是,寺院经济和奴婢问题,他都没有涉及。东魏北齐则做得更差一些——三大问题的种种恶果,在东方地区都表现得比较充分。只有西魏北周通过两步改革,使这三大问题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解决。这就是西魏北周能够由弱变强,最终灭掉北齐,并奠定了以后隋朝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的根本原因。
编辑本段四大猛将
今世孟贲罗士信——王君可的侄子,过继给秦琼当义子,放牛娃出身,力大无穷,曾与李元霸于四明山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为人憨傻可爱,但极重情义,后死在新文礼的妹妹新月娥设置的陷阱之内。兵器:金刚铁陀枪,重250斤、飞石袋,座骑:无,但过山如履平地。 大锤公子秦用——秦琼的义子,力大威猛,曾大破铜旗阵。兵器:人面赤铜锤,座骑:挠头狮子黑
小霸王翟让——瓦岗军的开创人士之一,后让王位于程咬金。兵器:丈八蛇矛,座骑:踢雪乌骓马
大刀王宣——字君可,西魏军的主力战将之一。兵器:象鼻紫金刀,座骑:艾叶青龙兽
编辑本段石窟文化
敦煌石窟第249窟营建时间应在西魏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形顶,正壁(西壁)居中开一圆券大龛,龛身较低,这是莫高窟西魏时期新出现的洞窟形制。  西魏文化
正壁龛内塑善跏趺坐佛,高2.4米,绘火焰纹背光;龛内两侧及龛顶各画供养菩萨、飞天及婆薮仙和鹿头梵志。龛楣画忍冬、伎乐化生和禽鸟,上接窟顶正披,下承束帛龛柱。龛外两侧画供养菩萨和飞天,左右胁侍塑像均已无存,现存背靠左壁(南壁)、右壁(北壁)里端的二身菩萨塑像,均经后代改塑,原形尽失。前壁残毁,左、右壁大体为自上而下的天宫伎乐、千佛、药叉的格局,中层千佛中央各画说法图一铺。 左右两壁上部的天宫伎乐,在天宫城门内露出大半身,头戴宝冠,裸上身,披巾,腰系裙,有的舞蹈、有的吹奏乐器,动作夸张,气氛热烈,表现天宫的欢乐和幸福。中层的千佛,以衣着、头光、身光的不同配色以八身成组的循环排列,形成斜向的条条光带,表现诸佛的“佛佛相次”而“光光相接”的景象。左、右壁大面积的千佛中央,画说法图。右壁说法图,立佛居中,两侧各二身菩萨,立于宝池中的莲花座上。佛光上方为饰兽头和双凤的华盖,两侧各二身飞天,上面的一对是穿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下面的一对,半裸,帔巾长裙,手捧莲蕾或作散花状,双脚倒垂头上,属西域式飞天。左壁的说法图与右壁对称,形式略同,花盖饰兽头、双龙,下部有宝池莲花。两壁说法图下画供养人行列和药叉力士像。
此窟壁画内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覆斗形窟顶  西魏文化
,中心饰垂莲藻井,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西披)画阿修罗王、前披(东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北披)画东王公,左披(南披)画西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
窟室正壁上方正披上,中间画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形体高大,脚立大海中,手擎日月,双龙护卫。身后为须弥山,山上忉利天宫,雉堞巍峨,是佛教所谓三十三天天主帝释的居处。须弥山两侧画雷公、风神、辟电、乌获、雨师、飞天、朱雀、迦楼罗(金翅鸟王),颇有雷电交加,风雨并至之势。大海两侧有仙人在宫殿里修行,有羽人奔波,鹿和弥猴饮水觅食。
窟顶前披上,中间画两个勇猛健壮而两肩有羽的力士,捧举着莲花摩尼宝珠。周围有翩翩起舞的飞天,振翅欲飞的朱雀、孔雀,龟蛇相交的“玄武”,奔腾跳跃的“乌获”,举足行进的“开明”,拿大顶耍杂技的力士。开明前有一猿猴,蹲踞树上,作眺望状,十分生动。
编辑本段西魏帝王表
  东西魏及南梁对峙图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显宗 孝武皇帝(出皇帝) 元脩[1] 太昌 532年
永兴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德宗 文昭皇帝
(文皇帝) 元宝炬 大统 535年-551年
闵宗 桓惠皇帝
(废皇帝) 元钦 无,称元年 552年-554年
— 恭皇帝 元廓 无,称元年 554年-5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