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月传说2刚开新区:☆★★ 科研成果 市 场 化 审慎为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01:3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29日 08:45

     浙江大学的许梓荣教授近两个月很委屈。针对他的批评声,从微博到平媒,不绝于耳。批评他的原因是,他被誉为“瘦肉精”(β-兴奋剂的一种)引进中国之第一人。2009年初,广州70余人“瘦肉精”中毒后,他被媒体发现从而进入公众视野。尽管他多次澄清他并不是中国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他也只是“做一些学术研究”,“帽子全扣在我们头上,这不合理”,但公众并未因此减少对他的责难。

  可以预料的是,只要“瘦肉精”在中华大地多作恶一日,许梓荣承受的道德谴责就多一重。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对许梓荣确实不够公平。况且,政府已于1997年发文严禁“瘦肉精”,许梓荣也一再申明他并未参与“瘦肉精”的推广应用,之后的问题算到他的头上,多少也有点不甚客观。再者,用他的话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种)到1994年发现瘦肉精在猪内脏有残留的这段时间,他也并未注意到“瘦肉精”的风险,“发现副作用并不容易”。遗憾的是,尽管后来许梓荣发现了副作用,他也并未能把这点写到学术论文里。

  笔者愿意相信作为科学家的许梓荣,在和媒体辩解这段历史时,会本着科学的态度陈述事实。笔者疑惑的是,尽管科学家未能在学术论文中对瘦肉精的副作用加以警示,但从“瘦肉精”被引进和研发,到全国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似乎并没有太长的时间间隔。是什么原因给了中国的食品监管者以自信,让存在潜在风险(国内尽管未加警示,美国却开始禁用β-兴奋剂)的“瘦肉精”很快在全国推广应用?换句话说,对关涉食品安全类的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推广使用,我们是否欠缺一个审慎的监管机制?

  这个疑惑的提出,多少有些心酸和无奈。对任何领域的科学探索与研究,笔者一向都抱着积极的支持态度。然而,“瘦肉精”却让笔者感到困惑。“瘦肉精”本是科研进步的产物,本该造福人类,但现实的结果却是,科技反而成为损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这其中的症结何在?笔者以为,一句话,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的这段路途中,我们太过自信从而缺失了应有的谨慎,换句话说,我们太容易为了眼前的经济或社会利益,而放松了对长远利益的考量。

  这一放松,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以“瘦肉精”为例,不管美国还是中国,都主动或被动选择了事后纠错机制。然而,事后纠错的成本之大,远远超出人们想象。就中国来说,1997年农业部下文严禁β-肾上腺素类激素在饲料和畜牧生产中使用;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明令禁止在猪饲料中添加β-兴奋剂;2002年发布的《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目录》将“瘦肉精”列为禁用药品;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养殖企业不得添加、使用“瘦肉精”类违禁品;2009年,农业部下发《兽药市场专项整治方案》再次整治。然而现实是,2011年中国大地却再次爆出“瘦肉精”丑闻。

  这场跨度已达14年的“瘦肉精”拉锯战,可以肯定的是,上述每个时间节点都有一起或数起事故相陪衬,事故背后则是高昂的成本或血的教训。笔者以为,本着既往的教训,我们在反思“瘦肉精”事件时,也应该给食品健康类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监管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具体而言,我们不仅要确立审慎的监管意识和原则,从审批到放行,都应贯彻这一审慎原则;并且,要摒弃长官意识和权力意识,在审批过程中引入更多阳光,充分尊重民意。

  这两点着实重要。需要补充的是,审慎原则并不是不尊重科学,而是对科学应用的务实态度。笔者相信,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是秉承科学的良心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松对科学的谨慎态度。原因有三:科研成果的取得以及社会认可,往往代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甚或科学家的终身成就,很难保证科学家都不会放松科学原则而违规;科学成果的社会化往往与企业利益相连,企业逐利时难免不刻意隐瞒危害;由于科研的未知性因素和危险的发现难度及时间跨度过大,即使科学家和企业都秉承科学良心,也很难保证能发现所转化的科研成果的潜在危害。

  正是出于这些因素的担心,我们在引入新的食品类科研成果时,要引入更多的纠错机制,其中阳光化即是较为重要的一道程序。阳光化的内涵是,我们应在审批流程中,给民意更多的施展空间。该机制的潜在逻辑是,A科学家未能发现潜在风险,而B或C科学家或许对此正有研究;即使ABC科学家都未能发现风险,依然有公众的民意选择;即使公众选择出现偏差,亦可减轻监管者在该问题上的责任。笔者希望关涉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新科研成果问世前,应经受更为充分的实践检验,哪怕被迫因此在实验室多待些时日。

  笔者的这些判断绝非无的放矢。在过往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关涉食品安全甚至关涉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遵从长官意识和权力意识而漠视公众意见的现象。比如转基因的问题,在欧洲不少发达国家依然采取审慎态度的同时,我们却无视大多数公众希望审慎的呼唤,目前据说首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已被批准投产。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甚至包括一些明显缺乏实证检验的药品和保健品。或许有人会说,过于审慎会阻碍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效率。笔者想说的是,在牵涉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领域,即使因审慎而误伤了进步和效率,这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