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司受r18漫画图片:水博:二评范晓的《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灾害隐患》|新闻与评论 - 岩土论坛 - 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3:24
作者:水博 p8}(kHUp(  
关于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威胁及隐患的看法 c$:1:B9\  
K4Sk+ v  
  范晓说“在中国西部这样的地质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象水电建设这样集中 <eN_1NTH_  
于高山峡谷中的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不可避免地会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这种灾 m8R9{LC  
害事件在西部的大坝建设与运行中可谓层出不穷。”  6e,xDr  
/./"x~@  
  的确,由水电施工引发的地质灾害确实不少,施工中的边坡稳定问题一直是 F&RgT1*  
水电施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出现了意外,确实会在施工中 }`(N:p  
引发地质灾害。但是,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客观地说很多地质条件很差的地区, t.T UmJ  
正是由于水电开发的施工需要,对原来自然的边坡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反倒防止 fhPkEvJ  
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现实当中后一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而前一种情况仅仅是 Q?b14]6im  
特殊的意外。 5r~# 0Zf*  
~Q {QM:k  
  不知道范晓先生是否知道,在没有水电施工的广大西南地区,每天都可能有 32DbNEk  
更多、更严重的地质灾害发生。而且也可以说,在那些发生地质灾害的施工地区, Y8M]Lwj  
即使不进行施工,也完全可能会自然地发生地质灾害。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水 Zl 9aDg  
电施工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很多原来自然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地质灾害,反而 P-F)%T[  
被化解了。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例如:范晓先生在本文中挖空心思,总结 S$KFf=0  
出来这些年来云南澜沧江漫湾、四川岷江紫坪铺、云南澜沧江小湾和雅砻江锦屏 BA\/YW @  
一级电站前期施工的公路修建中引发的地质灾害,似乎是灾害已经很多,后果也 4iSa7YqhBT  
很可怕。可是你没想一想,在还没有进行水电开发的怒江,去年一年就有上百起 r0p w_j  
的地质灾害发生,如果怒江也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通过正常合理的工程措施防 wFG3KzEq ~  
止了其中的99起地质灾害,你范晓还是可以拿剩下来的那起地质灾害,来污蔑怒 $w"$r$K9K  
江的水电开发,造成了地质灾害。如果我们全面地比较水电开发与不开发情况下, * #TUGfwy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比例,到底是水电施工导致了灾害还是减少了灾害,难 ECv)v  
道结论还不明显吗? >0Q|nCx  
R|i/lEq  
  关于水电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诱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也没有范晓说的那么 o|jIM9/  
可怕。至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发生一起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造成的垮坝事件。现在 Ef很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水库诱发地震对于减小原有地震灾害的积极作用。根据 CbN!1E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专门研究水库地震的专家介绍,世界各国的记载并得到国内 {3&|tk!*  
外地震、地质专家普遍承认的水库诱发地震约70~80起。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 /lafve~  
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较强的水库诱发地震不到总数的20%, 4lZ$;:Jg  
其中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仅为十几例, 6.0~6.5级强度地震仅6例。 *b]; |n{  
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5级,1967年12月发生在印度柯 D-,L&R!`  
依纳水库。 Iy }:F8F>g  
bGorH=pb5R  
  根据各国的记录,只有两例水库诱发地震对大坝局部地段造成损害,一个是 x"~~l  
我国的新丰江水库(6.1级),一个是印度的柯依纳水库,坝址处地震强度均为8 1 E22R  
度;经抗震加固后,至今都在安全运行。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世界上从未发生 h&kZjQ&  
过因水库诱发地震而使大坝失事的实例。如果从全世界有几十万座水坝的现实来 =~+DUMBT  
看,这些地震的发生几率和所产生的后果,确实不值得范晓先生如此的故弄玄虚, 8iekEG$H  
大做文章。当然,如果范晓先生非要把其它原因造成的垮坝事件与地震连在一起, pFJB'=c  
那只能另当别论了。 cm[c ze+*  
n3sUbs;  
  对于水库引发的滑坡,我们也应该有正确认识。从水库蓄水开始,由于侵蚀 pD&& l!i&[  
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开始了库岸形成的过程。大型水库的运行经 uB7 V?A  
验表明,库岸的形成正是冲蚀和堆积直接作用的结果,从地质、地球化学和生态 t>H`X~SR?  
过程角度分析,库岸可分为多种类型:以地球化学作用和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库 V= 1Bo~  
岸为冲蚀—喀斯特型库岸;以生态作用和冲蚀作用结合情况下形成的库岸为冲蚀 y7^{yS[,  
一泥炭型库岸及其它类型的库岸;在地质、地球化学和生物过程和堆积共同作用 uWrQ&}@  
下,形成泥沙三角洲库岸、淤泥盐岩型、漂浮泥炭型、贝壳泥炭型、贝壳石灰岩 Y{*u&^0{  
型和芦苇植物型库岸;以崩塌、坍落、侵蚀、滑坡、流沙和剥蚀等形式表现的库 P岸为冲蚀型库岸。 pc?>cs8  
  其中,对于冲蚀型库岸,水库蓄、泄水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 !*`-iQo&  
在水库突然泄水时,由于原有的水位比较高,边坡在水中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 ;Q+xK h%  
水压力增加,而突然的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 {$ep7;'d  
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常常容易导致边坡的失 mYU9 trHV  
稳和滑坡的发生。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的水文 U8(Nk\"X\  
和地质条件(形成冲蚀型库岸)。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 P+)DsZ0ig  
如果在强烈的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有可能 ` }3qhar  
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产生滑坡的现象。也就是说,库水位的变化, YSaJeU>@  
可以引发类似强降雨一样的滑坡,也可以说,如果根本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的 O 1oxZj <  
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也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就具备了滑坡 H}LS??P  
(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在连续的强降雨,或者某些特殊情况 fo4.JyBk  
下同样也可能会产生滑坡。(实际上,对于那些在天然状态下有可能是稳定的, x 2QIPUlf  
潜在的滑坡体,也完全可以在水电工程施工中,通过地勘工作充分了解其性状, RaTH\ >n  
再通过控制水库运行的方式或采取排水措施或进行边坡加固的方法,解决这类的 "z问题) ` gW+I>p !v  
  除此之外,水库的修建一般会降低原来的河水流速,从而大大减少河水对岸 -TZ p FT"  
边的冲刷和侵蚀。有时候流速的降低还会产生泥沙淤积现象,起到护岸、护坡的 2m>-dqg  
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建坝修水库的工程都应该会减少新的滑坡体的产生(当 @/&b;s73  
然,在施工期开挖地基回填之前,应该特别注意施工期的边坡保护)。此外,在 ?RzDQy D  
工程修建过程中,为了减少滑坡通常都要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护坡或者预应力锚 B??J@+Nf  
索固定处理,以避免突然产生的滑坡破坏。对于那些不需处理的滑坡体,一般工 Rte+(- iL  
程也要采取监测手段,严密观测其发生滑坡的各种先兆,以便减少滑坡的破坏性。 D=TL>T.b f  
.qob_dRA  
  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严 =e?$M  
重的地质灾害极大地危害着库区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1982年以来, !AJ]j|@VBd  
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重庆市云阳县 %PJhy2  
规模较大、影响较严重的各类滑坡就有351处,每年频繁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 Q)af|GW$  
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湖北巴东县在移民迁建过程中,新县城两次建在滑坡体 U/;]zdP.K  
上,三次易址,三峡建设以前十年来,全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4 >5T_g2pkv  
亿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不仅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房屋、道路、 BKU'`5`  
供水供电管网、桥涵、码头等各类建筑物,毁坏耕地和植被,影响各项工程建设。 j[6Raf/(n  
有的滑坡快速入江造成涌浪,危及附近的船只和村镇,堵塞航道。如1985年 FbACTeB  
新滩滑坡造成高达70米的过江涌浪,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内96条船 u1K\@jlw  
只沉没。 )y7_qxwbV  
6Gn4asoA  
  工程施工前已查明在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在三峡库 lu UYo  
区5300多公里岸线中,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440多公里,需 ``?6=mO  
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139公里。此外,移民新城镇迁建及公路等专业设施复建 _>bRv+RVR  
过程中,高切坡和基础超深问题较为突出。初步统计共有高切坡1428处,部 iz}sM>^  
分高切坡稳定性较差,需要实施工程治理。在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 `{FwTZ=6{  
蓄水前两年内,国家投入了40亿元用于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对影响135 nb dGt  
米水位的197处滑坡、81处塌岸防护工程以及奉节、巫山、巴东3个县城的 qJ[@:&:  
高边坡、超深基础进行防治和处理。自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 DpL8'Dib  
库区已建立了专业监测点一百多个,群测群防点一千六百多个,库区地质灾害监 J+测预警网络已基本形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其准确、可靠的预警预报为千 wFlV=!>,  
里库区撑起了一张“安全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库区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xNdIDj@  
6GOcI#C9C  
  综上可见,水库产生滑坡的最根本条件不是取决于是否修建了水坝,而是取 1 ycc5=.  
决于地质条件。如果没有产生滑坡(或者说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水 8l xY]UT  
库的水位变化也不会引发滑坡。另一方面,建坝修水库后将会加强对滑坡体的监 r*cjOrvI  
测从而降低自然滑坡的破坏性,同时,建坝过程中的工程措施还会减少滑坡体的 _Dq Qfc%  
产生从而减少自然滑坡的发生。总之,笼统地说建水坝就会造成滑坡的评论是不 ~'BUrX\  
全面的,在很多情况下,修建大坝、水库也会起到减少滑坡地质灾害的作用。 `Wf5  
o`U|`4,  
  但是,目前的一些反坝宣传,故意夸大水电工程的地质问题负面效应,使人 vw r RZ"2  
们误认为建坝,修水库是造成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决定因素。一些 eti9nPjG  
人错误地以为,只要不修水库就不会产生这些地质灾害。还有些人为了夸大地震 2NR7V*A  
对水坝的破坏性,故意歪曲事实地把一些惨痛垮坝事件和水库诱发地震混为一谈。 ;F,qS0lzE  
也有一些文章武断地把地质灾害的产生说成是建水坝的结果。比如:有文章认为 {"4曼湾水电站的修建,造成了陡坡垦殖、滑坡和泥石流。而实际上,几乎与曼湾处 9UmBm#"  
在同一地区现在还没有修建电站的怒江,这种情况比曼湾水库地区还要严重得多。 D% @KRcp^b  
仅就今年以来,怒江地区由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地质灾害已经使几十人 A5+5J_)*  
丧生。根据怒江州的统计资料,全州共49.2万人,其中有12.7万人必需要易地安 Gy^FrF   
置才有可能摆脱贫困;有4.4万人已经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受泥石流、滑坡危及 ^+a  
生存的有2.3万人。当地政府和怒江人民盼望怒江修建水电站的重要原因之一, Okoo(dfM  
就是能够通过水电工程解决怒江州的生态移民和贫困移民,使几万群众早日摆脱 NY 4C@@"  
地质灾害的威胁。 #jgqkMOd,j  
2mLUdx~c  
  范晓先生关于“大坝以上的泥砂淤积,使河床抬高,引发、加剧洪灾”结论 . o"<N  
不用说就是指三门峡。当社会各界对于三门峡工程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经常有 9 c6'  
人把它归因为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初期,人们对水坝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认识不 qlEFJ5;  
足。事实上并非如此。水坝是人类文明逐步进化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界的抗争中, -3\7vpcdN  
人们筑坝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的水坝建设技术是几千来工程实践的总结, ?'Oj=k"c7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水坝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早就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 6#O#T;f)  
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也离不开水坝的作用),已经成功地应用了上千 {&0mK"z_  
年。到20世纪初期,世界上已经建有成千上万座大中小型水坝,人们对水坝建设 F G3Sk!O6  
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三门峡遭遇 / =-6:L  
到一切,其根本原因不是水坝本身的问题,而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政治 _HLC>pH~#  
教训。 qP&byEs"  
{:,_A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治理黄河水害,荷兰、英国、挪威 :Jjw"}SfK#  
的水利专家都明确指出黄河建坝仅能限于“削减洪水”;日本水利专家,也不敢 GKiq0*/M  
不把“水库不排沙,寿命短”;“泥沙无法解决,全盘工程失败”说在三门峡工  oHOW5  
程的前边,而强调“分期开发”。美国人的认识就更透彻:他们40年代提交给当 El'yiJ  
时中国政府的《治理黄河规划初步报告》中,根本否定在三门峡筑坝,建议将建 PEfE'lGj  
坝地点改移到三门峡以下100公里的八里胡同。不少中国水利专家也对工程持有 *wV iH  
不同意见。《中国水利》杂志编辑部对1957年6月10日至24日召开的“三门峡水 TH利枢纽讨论会”作了详尽记录。70名专家学者中,起码有温善章等十多人明确表  dhZ Zb  
示了不同意360米高坝方案。可以说对于三门峡大坝今后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1$);V,DK!  
出席会议的专家几乎都预见到了。然而,在那个全国人民一心“超英赶美”、说 2dXU0095  
亩产几十万斤都没有人敢怀疑的年代,敢于公开怀疑“圣人出,黄河清”的人又 ZEL/Ndk  
有几个?最后,只有黄万里和温善章两人一直坚持他们的治黄建议。 {-o7w0d_  
\P*PjG?R  
  在泥沙问题上,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其原始设计的主要目的没有 chKF6n  
能够实现。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坝抬高水位后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积, cC b>zI  
从而加剧了上游渭河地区的水灾。三门峡的决策失误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坝址 C]yvK}  
选择,另一个就是运行方式。坝址选择的错误是无法简单地加以改变的,只能靠 ^:qpa5^"  
降低水库运行水位加以弥补(四十年以后修建的小浪底水库,也可以看成是对三 JCM)N8~i  
门峡坝址错误的彻底更正)。然而,对三门峡运行方式的调整,应该说是非常成 "B3iX@C  
功的。事实上,正是由于三门峡的失败,迫使我国水利工作者不得不对高含沙河 gcX5Q^`a=  
流的水库运行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经过多次试验、改造之后,三门峡 7'-)/Pk  
水库大大降低了水位,通过增加底孔排沙等一系列改造措施,摸索出一套适应高 ;6DR .2}?>  
含沙河流的“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为黄河,同时也为世界其他高含沙河流的 #cw! &  
大坝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这种运行方式已经广泛地运用在国内外的高含 V_NjkyI  
沙量河流上。 ^AovkK(p  
j zxf"X-  
  改造后的三门峡已经安全运行几十年,对黄河下游地区发挥了防洪、防凌、 ]3gYuz|  
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社会效益。客观地说,自解放以来黄河从未决口泛滥, e1f^:C  
三门峡水坝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三门峡,谁都难以保证几十年来黄河下 tEi@p;Z>  
游的安澜。因为黄河下游地区的社会城市化程度较高,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看, =2ATqb"$w  
只要发生一次黄河决口,其损失恐怕远远大于修建三门峡大坝的所有投入加上在 ANA2S*r  
上游淤积造成的全部损失。 rwi2kk#@P  
&(z8GYBr  
  关于三门峡水坝导致上游洪灾加剧的批评,我们也可以建议范晓先生从另一 u;l6sdo  
个方面来理解。有人批评埃及的阿斯旺大坝说“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 \K4CbZ,.  
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大坝建成前, 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得益于河水的季节 MkluK=$  
性变化,每年雨季来临时泛滥的河水在 耕地上覆盖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 O"2wV +9  
地为土壤补充肥力和水分。可是,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 ey9fbS ^I  
作物不受干旱威胁,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 -\sKSY5{R  
充,所以土地肥力不断下降。”这种评论与批评三门峡造成渭河流域的洪灾加剧, \8C*O{w  
正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由于三门峡的修建,渭河流域边上的一些土地,确 1W6n[Xg  
实变成了古老的尼罗河边上的土地,某部队农场的同志告诉我,他们每年都在秋 hQW#a]]V:  
季播种,第二年收割之后,土地就被河水淹没。周而复始,无需农药、施肥。因 R!M|k%(  
此,可以说渭河洪灾确实具有尼罗河洪灾一样的优越性。的确,事物都是辩证的, JzS^9)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对水坝的批评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要过于片面、 N#xM_Mpt  
绝对。阿斯旺和三门峡都是反坝人士们批评水坝罪恶的典型,然而,实际上反坝 ht[TMdV  
分子对阿斯旺大坝的批评和对三门峡批评恰恰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批评阿斯 Y9(i}uTi  
旺的理由可以用来表扬三门峡,而批评三门峡的理由,又可以赞美阿斯旺。只有 Z!5m'yZO  
把阿斯旺和三门峡放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才能发现反坝理论逻辑上的可笑之处。 Pq_ApUZa  
4j=@}!TBt  
  关于1983年安康水灾的原因分析,也是有争议的。如果仅仅是因为丹江口水 f"}14V  
库的建成造成了淤积,导致了安康的大水,很多人提出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安康 & /FA>  
的大水灾就不应该只在1983年发生一次。客观地说安康的大水灾主要是突降暴雨 =_~'G^`tu  
所至,完全把责任推到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上确实不够公平。在我国类似安康那样 ;lPhSkD  
的地形条件的河流还有很多,例如虎跳峡地区下游的陡峭的峡谷有几十公里长, OKNs ( H  
如果,在洪水季节里峡谷的任何一处发生地质灾害,完全可能在虎跳峡地区形成 g_U*_5doA  
一座天然的水库,造成类似安康那样的大水灾。 :r|P?;t(  
f \%X 7.  
  此外,范晓先生不必打出黄万里的旗号。黄万里教授确实具有知识分子实事 K {N;k-  
求是,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优秀品格,但是,就因此推断出 WlJRKM2  
黄万里教授的学术主张就一定正确也是有问题的。实事求是地说在三门峡问题上 \$++.%0  
黄教授的贡献,确实应该排在温善章之后,黄教授的治黄方法至今仍然不能被现 ,kuFTWB  
实所接受。此外,因为黄教授也不是神仙,如果他不掌握全面的资料,在技术问 !{- 3:N7  
题上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关于长江泥沙问题的判断,黄万里的推测就与 D}=i tu  
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完全对立,根据现在三峡截流以后的实际观测资料 t"m`P1  
分析,确实是长委会的意见更接近实际。当然,这一点并不能说明黄万里教授的 ~wV98u-N  
水平低,因为黄教授获得各种资料的途径根本无法和长科院相比。同时也说明科 1>*学是无止境的,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即便就是有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未 Y{B_OoTun  
必就一定能做出正确判断。然而,现在一些人对黄万里教授的吹捧确实有些过了 ;:YjgZ:+Q]  
头,已经带有了迷信成分。断章取义地利用黄万里教授的只言片语进行反坝宣传, )%W2XvG  
实际上是对黄万里教授的歪曲、诬蔑。 \YyU5f7';  
) x $Vy=  
  范晓先生关于“自1972年黄河出现断流以来,海水回逼,海岸后退,已减少 ` R-np_  
国土约100万公顷。”完全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胡乱猜疑。现在,距离当年做出这 .=些预测的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事实已经证明了该预言是不正确的,现在我国 )O'的黄河河口不仅没有退缩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可惜,我们的范晓先生还是情有独 z{_Vn(Kg   
钟地重复着一切不利于水坝的各种预言,居然不知道根据所发生的事实,做出一 %Q01EjRes  
些修正。关于水库建成后会减少下泄水流中的泥沙的情况是必然的。但是,这也 )^xmy6k  
并非就是坏事。例如;我国的小浪底水库就要依靠水库的淤积作用,换取下游黄 tV%\Jk),  
河的泥沙淤积程度推迟20年。同样道理,如果某个水库造成了河流泥沙含量的减 Hc3/`.nt  
少,不利于河口海岸线的稳定,也都不会是永久的现象。任何水库运行一定的时 G*V 7*KC  
间之后,都会达到泥沙的冲淤平衡。也就是说,水库对海岸线的任何不利影响最 1z!Lk*C)  
终都会消失。在这一点上,范晓先生的论断,有些过于绝对。 J> |`  
}7^*%$  
  关于1975年8月,河南省水库的垮坝事件,确实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垮坝事故。 1EB`6_>y  
当时,在文革的浮夸风气下,大搞群众运动忽视了科学建坝,使得水坝的可靠性 HX^ P9jXT  
大大降低。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建坝史上的一个沉痛教训。然而,范晓先生至今还 =0|evC  
是非要把河南板桥水库的垮坝,与“在中国西部这样的地质灾害高发区”,连在 B(U`Zd  
一起,我看还是另有企图的。其实,不管是在任何地区,只要垮坝都将会对灾害 kdq55zTc<6  
起到放大作用,这与西南地区的地质情况没有必然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说,不管 xR3A4m  
在什么地区,水坝的设计都应该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因此,正因为西南地区的 TUt)]"h<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较高,所以,在西南地区所建设的水坝,要比其他地区建坝, 3lqhjA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才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当然,意外事故的发生,  '}=M~  
也并非是能够绝对避免的。不过,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足以让我们的水坝建设, zc#`qa:0  
保持在公众可接受的安全范围之内,就如同飞机,汽车一样,现代技术都存在着 B5hGzplS  
危险性增加的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停止发展的理由。人类的伟大之处, l)Hu.1~  
就在于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掌握科学技术,增加克服灾害、驾驭自然的能力。 D+U^ pl-  
水坝建设也不例外。 B.o&%5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