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睿kanav2鼠标:“学仕不分”是症结 - FT中文网#s=p#s=p#s=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2:16:28
读者: google89 来自南开大学20110426  读了《“官本位”下的中国大学》一文,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有颇多感想。

“大学”在中国的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作为从西方“移植”的“外来物种”,固然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最具标志性的可能要算近年来的“行政化”风潮了。一时间,德高望重的教授们俨然成了“领导”,更有甚者将教授等同于“正处级”的干部,不可不谓之一大“胜景”。

“官本位”思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集权统治的社会来说,是很难革除的。然而,其流毒竟然蔓延到了高等院校这一方学术“清静地”,实在值得我们深思。陈寅恪先生提出学者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做学问的先决条件。但在如今的大学里,放眼望去,尽是头顶“乌纱”的学者官员,谈何“独立、自由”?学术水平江河日下,随之而来的是大学官员们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政治学里有这样的一句名言:“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一起起触目惊心的腐败大案在高校中发生,当中甚至不乏一些百年名校。牢记“学而优则仕”这句古训的一些老师们,竟也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古谚作为处世准则,在科研经费、人才培养和工程建设等问题上,不断突破着学术准则、道德师范乃至法律法规的底线。“官本位”意识在高校各方面的渗透,甚至让一些真正潜心钻研的学者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经费要不到,职称评不上,无法在良好的条件下继续研究。

官员们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正在让利益的天平向自己这一端倾斜。比如,在去年两院院士的评选中,有80%以上的当选院士担任着各类的行政职务,让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再如,某些高校为了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不惜贷款圈地,盲目扩张,致使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官瘾”让这些温文尔雅的“文化人”陷入了非理性的冲动之中,也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非良性的轨道上艰难前行。

如果单把种种乱象归咎于这些“学者官员”,是有失公允的。高校行政化自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客观背景。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长期以来“学仕不分”,错误地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也只有从这方面的问题入手,才能标本兼治。

“学而优则仕”绝非我国的“专利”,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借鉴西方国家的某些经验,相信可以对我们的改革有所裨益。

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学则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流动的体制,而不同于我们“一去不复返”式的出仕道路。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些美国历史上的政界要员在步入政坛前都是教师,任期结束后仍然回到大学任教。有人把美国大学和政府间的这种人才流动模式形象地比喻为“旋转门”。同时,美国大学的领导机构是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多通过教授委员会遴选产生,这样做既使学校的运营摆脱了行政干预的影响,又能使其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为政府的行为决策提供客观的建议。二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的生产过程,与其他的产业相似,分工和专业化才是提高效率、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策略。让真正的教育家来办教育,是我们“教改”的大方向。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高校去行政化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场改革如同当年的国企改革一样,既迫在眉睫,同时任重道远。笔者在此化用梅贻琦先生的名言,送给参与到这场利在千秋的改革中的人们,“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亦非有“大官”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读者:来自南开大学的google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