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气垫粉底多少钱:中美货币政策悖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46:30

中美货币政策悖论

(2011-04-29 10:26:38)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中美货币政策悖论

赵伟(浙江大学)

    面对中国与美国近半年以来的物价走势,相信多数经济分析家们要傻眼了。按理说,一个负债累累且推行了数年刺激性财政政策的国家,一个货币政策松得不能再松,外加将近一年时间的“量化宽松”政策,给经济系统注入了大量钞票的经济体,通货膨胀早就该来了!同样按照常理,像中国老早就开始抽紧货币政策,且以该政策中最没弹性的工具——存款准备金比率打头阵,外加政府各种旨在压制物价的“组合拳”,应该早就把CPI给压下去了。然而现实的情形是,美国的通胀并未提前袭来,中国的通胀却在加速!最新的数据是,美国通货膨胀率刚刚跃过2%,勉强走出此前令人担忧的通货紧缩及“日本病”威胁的阴影,中国的CPI再次出人意料地跃过5%的高位,且有加速上涨的迹象!

    何以松得不能再松的货币政策未能招来财经界早就预期的美国通胀的提前袭来?同样地,何以紧得过头的货币政策未能遏制住中国的通胀加速?后面的原因虽然多而复杂,但假以专业知识与现实观察的合一路径,还是不难理出一个大致的头绪的。

    客观地来看,“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一边在“慎言”刺激性财政政策的“撤出”,一边在加大本已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幅度。除了持续维持近乎零水平的基础利率而外,不断地借助新老机制,向经济体注入货币。其中最引人注目招数首推两个:一个是回购美国国债。就是把政府发行的债务票据买回去,把货币投入流通中。近一年来联储频频出手,迄今宣布的回购总额将近万亿美元。另一招是“量化宽松”。这一招投放货币意向更为明确,说白了就是加速印刷钞票,增发货币。去年年底宣布的6千亿美元不到三个月即已发完,2011年4月初又宣布新一轮开始,计划在6月底前再注入6千亿美元。粗略地算算,仅仅过去半年时间,联储明确地向经济系统“非常规”投入的货币,就超过1万亿美金。加上常规增发则更多。如此大量的超常规货币投入,之所以未能招致通胀袭来,原因很简单,联储投入的大量货币,多半只在市场上短暂地显现,而后便很快退出了市场,“沉淀”出局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儿,直接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普遍的防险意识,轻易不愿放贷。而深层的原因,则在于资产价格低迷,潜在的最大贷款群体即大众普遍缺钱。在一个信用普及到家的经济社会,大众早已养成了借贷消费的习惯,而借贷全赖不动产抵押。在不动产价格持续低迷尚未走出“二次探底”阴影的情势下,要想把钱贷给消费者实际上很难。一则银行不会去冒这个风险,二则缺乏抵押品的大众也不会去冒失信风险去借贷,反而会去储蓄。

    反映上述悖论格局的最明显指标,是美元货币乘数的持续走低。正常情况下,美联储所发货币的乘数在1.5至1.8之间,就是说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货币,银行系统至少可创造出1.5美元的货币流。然而早在金融危机前夕,这个乘数就已降到了1一下,目前多半在0.9左右徘徊。这意味着联储增发的货币到了经济系统,不仅未被放大,反而给缩小了,实际的亦即形成购买力的货币流量并不是很大,物价自然难以快速反弹!

    中国的情形则截然不同。在中国,虽然货币同样也是从银行口子投入市场的,但大量货币实际上游离于央行政策节制之外,很难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截止。这方面尤以“三个口子”为最:第一个是政府掌控的各种“重点工程”信贷口子。重点项目是各级政府与国有银行都须支持的项目,到了商业银行那里,再严厉的政策都显得无能为力。岂止无力,还得为其得鸣锣开道!第二个是政府财政口子。近年财政收入大增,即便2010年的“歉收年”,财政收入也跃升了21%以上,高出GDP增幅近1倍半。而刚刚开局的2011年,财政收入大增33%以上,是同期GDP增幅的3倍半。财政原本属于政府收入,银行仅有代理权限,并无权限制政府花钱的权力!第三个是私人企业储蓄-投资口,尤其是中小企业储蓄-投资口子。近些年通过房地产炒作,私人与中小企业积累了大量储蓄,仅浙江一省,此类储蓄形成的“民间资本”流,长年保持在万亿元以上。企业储蓄存取自由,由以形成的投资与消费流,也很难受到货币政策的节制。

    客观地来看,截至目前,美联储对于美国经济的“病症”把握不错。在货币乘数很低的情形下,让货币政策死盯住“流动性不足病”,借助“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手段不断增加市场流动性,同时不至于引出通货膨胀提前袭来!同样客观地来看,目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多半属于一种无奈的选择,虽然抽得很紧了,但面对上述“三个口子”释放的流动性,还是显得无能为力!而游离于货币政策节制之外的流动性,构成了通胀的重要基础动因。

(2011-04-18写于杭州)

部分内容载《浙江日报》2011-4-26(12版)

http://zjdaily.zjol.com.cn/html/2011-04/26/content_805069.htm?div=-1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

分享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