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新手打勇气号:宝鸡市2011年第一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9:06

宝鸡市2011年第一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试题 2011-01-22 14:52:25 阅读977 评论0   字号: 订阅

  宝鸡市2011年第一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自《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 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也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

3.下列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

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

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千石劳徠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逆方刺史,复征入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

    先是,太后姊子卫尉淳于长白言昌陵不可成,下有司议。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钜鹿太守。后上遂封长。   

哀帝即位,征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赐爵关内侯。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室家或谓当:“不可强起受侯印为子孙耶?”当曰:“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为子孙也。”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曰:“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后月余,卒。

(节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4.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          稽:计较

B.顷之,使流民幽州                    行:视察

C.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忠策          建:提出

D.遂上书乞骸骨。上曰                 报:答复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平当深受皇上宠用的一组是(3分)

①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        ②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

③以冬月,赐爵关内侯           ④复下公卿议封长

⑤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⑥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当年轻时就开始做官并不断得到提拔,因通晓经书而被任命为博士,他论议事务通透英明,每当发生灾情异象,总是引经据典并分析得失,受到人们好评。  

B.丞相韦玄成上奏朝庭停止修建太上皇寝庙园,平当上书反对,并引经据典阐述理由,皇上最终听取了他的奏议,下诏继续修建太上皇寝庙园。
   C.太后的姐姐的儿子卫尉淳于长说昌陵不可建成,皇上就下诏官员奏议,平当虽然赞同淳于长的观点,但反对策封淳于长,因此被贬官。

   D.平当家中有人主张平当应该接受侯印传给子孙后代,平当向家人说明拒绝受封的理由并上书辞官,皇上安慰他并赐给牛和美酒,要他好好养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

(2)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莎  衣①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子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菡萏:荷花。

8.“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9.这首诗的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

(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其西南诸峰,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愈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愈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四川文学》1992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3)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怀念师友亲朋的文章,清晰地表达了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怀恋。这些文章,各有动人之处,但有一个鲜明而共同的主题——做人。通过写作这些文章,费孝通也看到了自己和前辈的差距,似也觉察到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不仅有“为学精神”方面的差距,恐怕也有做人方面的差距。在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听话听音,我们可以听出他对当年与良师益友的交往所怀有的温情眷恋,也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事的隐忧。

在怀念费达生和郑辟疆的篇章里,费孝通说:“我一想到他们,心中总有一种自疚之情。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而事实似乎正是相反。想要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一个像上一代的郑先生这样的人,有那样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我举目四顾,觉得不那么容易。”

1988年5月3日,费孝通参加“已故燕京、西南联大社会学教授学术成就研讨会”,谈到“杨开道先生是一个想用社会学的知识去改变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人,这是他的抱负”,谈到吴文藻、潘光旦、杨开道经常想的是“怎么把中国搞好,人民怎么富起来”时,费孝通说:“我要问一下,我们今天这里有多少学社会学的人还有我们前辈老师的抱负?”

在赞赏潘光旦“平易中出硕果”的韧性时,费孝通举出他为翻译《人类的由来》一书花费10年心血的例子,同时发问说:“现在还有多少学者能为一项学术工作坚持不懈达10年之久的呢?”

在表示对梁漱溟治学、为人之道的爱慕心情时,费孝通说:“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

民盟中央名誉主席楚图南1994年逝世后,费孝通在追思会上说:“我的上一辈人,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那么一股劲,不去想个人荣辱和得失,脚踏实地,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事情,始终都是一个样子。现在,这股劲不大看得到了。”

1995年9月29日,费孝通访问南京师范大学。和该校师生座谈时,他从教育的目的谈到了做人的问题,说:“教育是干什么的?我们民盟讨论过多次。大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素质。可是,素质又是什么呢?不能空讲,要有具体内容,我说主要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和规则。现在似乎不大讲这个了,怎么做人不讲了,光教你怎样做一个工程师,怎样操作电脑,怎样考高分。教育变成了一个狭隘的东西了。比起来,我们上一代人倒清楚一点,抗战时期,都懂得爱国,不能当汉奸,要当个正派人。这是做人的根本。没有了根本,怎么去做人做事情呢?”

1999年6月10日,费孝通参加“纪念曾昭抡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会上即席发言说:曾先生是我的前辈。一代人要真的理解上一代人不容易。我想过,我的上一代人“一代风骚”背后最根本的是什么?想来想去,我找到一个字,“志”。“志”在上一代人心里很清楚,一是爱国,二是学术。志在为国家搞科学,可以为发展一个学科拼命,一生不变。这是他们灵魂的着落。曾昭抡搞化学,汤佩松搞生物学,都是这样。没有这样的人,一个学科出不来的。现在的人,好像没有这个“志”了。应该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曾昭抡这么一种人。看来将来还需要这种人回来。没有这种人,文化就没有基础了。

在费孝通的这类文字和谈话中,频频出现“上一代人”、“前辈老师”和“当前”、“现在”的对比。将心比心,不难从这样的对比中体察到费孝通“环顾当今之世”、“举目四顾”之后的茫然、失望的心情,不难推知他心灵深处也许时常萦绕着孤独感和寂寞感。

(节选自《费孝通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反映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也表达了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忧虑。

B、谈及费达生、郑辟疆,费孝通感到了前辈们有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而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要找这样的人不容易。

C、费孝通盛赞杨开道、吴文藻、潘光旦,是因为他们有用知识改变社会的抱负,并且还能为此坚忍不拔的付出心血,比如耗费10年光阴翻译一本书。

D、谈到当今教育问题时,费孝通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的素质,重要的就是教做人的道理与规则,而科学知识的教育则是其次。

E、费孝通认为前辈们之所以在学术方面能领“一代风骚”,是因为他们有“志”,而现在的人就没有这种“志”。

(2)在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费孝通“看到了自己与前辈的差距,似也觉察到两代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应该是什么?请你简要分析。(6分)

(3)费孝通在文字和谈话中,频频对“上一代人”、“前辈老师”和“当前”、“现在”的人作对比,其中流露出他的茫然、失望的心情,也让我们推知他心灵深处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4)从费孝通晚年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我们看到了师友对他为学与做人的勉励与启迪,也看到了他对目前教育的深入思考。请就你对“师友”、“教育”、“做人”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3日上午,来自不同行业的火炬手手持“潮流”火炬在佛山激情传递,昔日体操名将黄力平担任亚运火炬传递佛山站第一棒火炬手可谓实至名归

B.昨天,红十字血液中心的两辆采血车开进卫生部机关大院,部长陈竺和党组书记张茅带头献血,相信这一行动必将上行下效,推动全社会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以应对“血荒”。

C.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在饭店吃饭时,总有些人对服务人员颐指气使,动不动就吆五喝六,甚至在人格上进行侮辱。

D. 在雄伟、宽敞、造型独特的博物院,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青铜瑰宝与周人礼仪生活雕塑相得益彰,特别是青铜器出土的模拟实景、制作场景让来宾拍手叫好。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农高会组委会组织专家评选出70项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精品项目,对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B.为更加有效克服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我市从去年开始探索经济适用房货币直接补贴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C.这里是我国南北植物交汇的场所,海拔跨度大,昼夜温差大,境内森林茂盛,由于秦岭山脉的阻挡作用,使得这里的深秋万山红遍,如霞似火,撩人情怀。

D.作为少数仍由政府定价的产品,天然气、电力等公共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高低涨落直接关系百姓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百姓对物价的感受和承受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今天,50%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市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挑战中应运而生

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③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④通过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等创举,总结实践经验,勾勒未来图景

⑤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⑥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

A.①④⑥⑤③②    B.③②⑤④⑥①   C.⑤③②①⑥④  D.⑤①⑥④②③

16. 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符号、词语运用、语句等方面存在5处错误,请按照序号将其找出并改正。(5分)

  ①元旦期间,“低碳”系列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②在《我的低碳足迹》科普棋盘小游戏里,同学们化身为一粒粒棋子,③组成红黄蓝绿四个小队,趋之若鹜地跳跃在一个个写有低碳知识的小方格里,学习低碳知识,争当低碳小能手。④在同学们体验了快乐的低碳游戏之后,还可以参与“低碳小实验”,寻找二氧化碳的足迹。⑤也可以利用废纸屑,通过简单的操作自制再生纸,充分感受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再利用。⑥整个活动现场气氛异常热烈,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地热烈讨论着对于活动中的低碳知识。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一副眼镜,自己的才是清晰的;一双鞋子,合脚的才是舒适的;一个想法,切合实际的才是能够实现的。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加州有著名的红杉林。一棵棵高大的红杉耸入云霄,极为壮观。加州红杉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植物,最高的红杉树有九十多米,可与三十几层楼比肩。令人惊讶的是,加州红杉是浅根型植物,它的根入土并不深。按说,这样的植物生命力是很脆弱的。但是,加州红杉基本上都是群生,而且它们的根紧密相连,形成一片庞大的根系。因此,再大的狂风暴雨也无法撼动成群结队地集结成一片的红杉林,很少有一棵红杉在暴风雨中倒下。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个人命题部分:第一大题社科文阅读《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五大题语言表达部分16小题短文改错,17小题仿写;

                                 第六大题作文。

 

                                              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9分)

1. A “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有误。第2段开头说: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

2. D“看不到社会的腐朽和危机”有误。第5段中说的是: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

3. B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 B项偷换了概念。参见最后一段。

二、(36分)

(一)(19分)

4.A(稽:考证、考核)

5.D(①是平当强调后代对先祖的孝敬,④是皇上准备册封淳于长,⑤是平当说明拒封的理由。)

6.C(“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平当认为已经连年修建,可以最终建成。观点与淳于长正好相反。)

7.(1)说明勃海盐池尚可使用,姑且不要禁止,来解救百姓急难,所到之处都受到称颂。(2)第二年春天,皇上派使者召见,想册封平当,平当病情很重,没有前去应召。

(1)句意正确2分,“且”译为“姑且”1分,“以”译为“来”1分,“见称” 被动句式(译为“受到称颂”或“被人称颂”)1分。

(2)句意正确2分,“明年”译为“第二年”1分,“使”译为“派”1分,“病笃”译为“病重”1分。

【参考译文】

平当字子思,祖父凭借百万资财,从下邑迁居平陵。平当年轻时就做大行治礼丞,按功依次提升为大鸿胪文学,巡察廉政做了顺阳长、栒邑令,因为通晓经书而被任命为博士,公卿举荐平当,说他论议事务透彻明畅,侍从皇帝左右。每当发生灾情异象,平当总是引经据典,分析得失。文才儒雅虽赶不上萧望之、匡衡,然而他的作为和萧望之、匡衡做事的精神是大致相同。
    从元帝开始,韦玄成做丞相,上奏朝庭停止太上皇寝庙园的修建,平当上书说:“《孝经》里说‘天地的至性以人为贵;人的德行没有高过孝的;孝行之大,莫过于孝敬自己的父亲,孝敬自己的父亲,莫过于与天相当那么大。

那么周公就是这样的人啊。’高皇帝圣德,受命于天,拥有天下,后代应该尊奉以广泛流传其美名,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书》里说:‘考证祖辈建功立业的事迹,可以永志不忘,流传万世。’”皇上听取了他的奏议,下诏继续修建太上皇寝庙园。
    不久,朝廷派平当去幽州视察流离的灾民。表奏推举当地刺史二千石劳徠是一个有心人,说明勃海盐池尚可使用,姑且不要禁止,来解救百姓急难。所到之处都受到称颂,奉旨出使的有十一人,平当表现最为突出,升迁丞相司直。后因犯法,降职逆方刺史,后又征召为太中大夫给事中,多次升迁至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

在这以前,太后的姐姐的儿子卫尉淳于长陈述昌陵不可建成,皇上下诏让官吏再议。平当认为已经连年修建,可以最终建成。皇上停止修建昌陵以后,因为淳于长首先提出良策,又下诏公卿奏议策封淳于长。平当又一次提出异议,认为淳于长虽有善言,但功不及封爵。因上次奏议不正确获罪,(平当)被贬为钜鹿太守。后来皇上最终策封了淳于长。

哀帝即位,征召平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又为光禄勋、御史大夫,直至丞相。在一个冬天,赐爵关内侯。第二年春天,皇上派使者召见,想册封平当,平当病情很重,没有前去应召。有家人对平当说:“为什么不强打精神接受侯印给子孙后代呢?”平当说:“我身居高位,已经背上白白吃饭的债了。强打精神接受侯印,回家卧床而死,死后也是有罪的。如今我不强打精神接受侯印的原因,正是为了子孙后代啊。”于是上书辞官。皇上回复说:“我从众人中选拔,让你担任宰相,你任职时间短,辅政没有多久,阴阳不调,冬天没大雪,旱象成灾,我没有德行,你又何必怪罪自己?又何必疑虑而上书辞官,归还关内侯爵位封邑?派遣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头,上等好酒十石。希望你好好养病多多保重。”后来过了一个多月,平当病逝。

(二)(11分)

8.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着蓑衣的渔人。(2分)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3分)

9.在艺术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2分)诗人以“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把蓑衣换了它;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2分)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2分)

 (三)(6分)

10.(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2)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乙  选考题

三、(25分)

11.(25分)

(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A、主要是对屠夫的信任,说“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扩大了范围,而且依据不足。B、这两句只是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隐喻屠夫的职业特点,从上下文看不是“渲染了悲凉气氛”,全文也不是一个悲剧,故分析失当。C、让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主要是怕蜈蚣断了猪血喂养,定风珠被毁;“老谋深算”的分析也用词过重。D、分析基本得当,个别用词略嫌不准。)

(2)特点:建筑古色古香,富有情趣;不通公路,少人来往,环境闭塞(封闭)。(2分) 作用:写环境封闭,是为了表现小镇乃世外桃源,为下文刻画人物、凸显“民风淳朴”的主题提供背景。(4分,意思对即可)

(3)“老者”乃名中医。①有见识,有私心,有心计。经过观察,他知道杀猪案桌内有蜈蚣,有定风珠,但怕“敲竹杠”,便不动声色地要出钱套购杀猪案桌。(3分)②坦直爽快,能自省自律自励,颇具风骨。见杀猪案桌已毁,便告知屠夫案桌秘密,且自剖“褊狭”、“心不达,艺不精”,“大笑而归”;在屠夫言行的感召下,更是“摘牌罢医”,表现出对做人境界的极高追求。(3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使小说主题思想集中、鲜明。

①定风珠和当地民风相因相生,是淳朴民风的象征;至定风珠现形,小说主题也由隐而显;②题目一语双关,定风珠“治百种之疾”,也医治了贪念,并将做人的淳朴之风“定格”在这个古朴的小镇;③通过定风珠,表现了作者对小镇淳朴民风、屠夫的古朴性情及“老者”的自省自励品质的赞美之情。

观点二: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①定风珠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之物;②定风珠使小说人物“屠夫”“老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古朴淡然,后者心有贪欲之念;③定风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屠夫的豪爽,使有贪念之人幡然自省,返璞归真;屠夫的淡然,使老者放弃悬壶,追求更高的做人境界。

观点三:使小说情节结构巧妙、高明。

①定风珠有结构全篇,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小说以定风珠制造悬念,待定风珠现形,前面老者“起早看杀猪”,又“不看杀猪看案桌”得以揭谜,令读者拍案惊奇;③屠夫面对“到手的富贵”(定风珠),淡然无悔,使老者“摘牌罢医”,结构上异峰突起,突然收束全篇。

(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给6分)

 四、(25分)

12. (25分)

12.(1)B、D

(2)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在于:

①上一代人有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当代的人则缺少这种精神。②上一代人有用知识改变祖国和人民贫穷落后的抱负,当代人则没有。③上一代人治学上有坚持不懈的韧性,敢于寻根问底、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当代人则不能。④上一代人有不顾个人荣辱与得失,脚踏实地,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事情的一股劲,当代人则没有。⑤上一代人懂得教育的目的,即做人的道理,当代人则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⑥上一代人心里有志,即立志爱国搞学术,当代人则好像没有这种“志”。

(3)费孝通的文字与谈话,认为上一代人、前辈老师在“为学精神”、“做人方面”堪称楷模,是当前、现在的人难以企及的。他们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坚持不懈,独立思考,不求名利,脚踏实地,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富强发展;而当前、现在的人在这些方面则相去甚远,甚至于没有这些好的品质。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只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或忽视人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使教育变成很狭隘的东西。因而费孝通有了这种茫然与失望,我们也能推知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4)略

 第Ⅱ卷 表达题

五、(20分)

13.B(上行下效:效:仿效,跟着学。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做(多指不好的事)。感情色彩不当。A. 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C.颐指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态度很傲慢。使用恰当。D.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14.D(A. 暗换主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是“这些项目”。B. 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应在“暗箱操作”后加上“的弊端”。C. 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去掉“在”。)

15.C

16.(2) 书名号改为引号;

   (3)“趋之若鹜”改为“争先恐后”;

   (4)“同学们”调到“在”前;

   (5)“充分感受……利用”改为“充分感受……利用的意义”;

(6)“对于”改为“关于”。

17.答案示例一:一支钢笔,自己的才是顺手的;一道作业,独立完成的才是真正理解的;一个朋友,与你患难与共的才是值得信赖的。

答案示例二:一句问候,出自心底的才是真诚的;一间房屋,自己的才是温馨的;一份财富,自己创造的才是真实的。(每句2分,共6分,句式与例句一致,语句较通畅,合乎逻辑,有一定思想性即可)

 六、(60分)

18.作文(60分)

宝鸡市2011年第一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1年陕西省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宝鸡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宝鸡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1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杭州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巢湖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高三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2011江苏省徐州市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2011年迁西县新集中学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 福建龙岩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 邯郸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09年度高三第二次检测语文试题1 山东省淄博市2009年度高三第二次检测语文试题2 山东省临沂市2011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地理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语 文 试题 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上高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 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2009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份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2 2009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份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1 汕头市2011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2) 文科综合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