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神 指尖残影 小说:伏邪内伤理论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8:55:00
   

 

伏邪内伤理论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

田胜利 尹秀珍 罗恒 段冲 汪浩

[摘要]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亚健康状态“自觉不爽,检查无病”的特点与笔者提出的“伏邪内伤理论”中“伏邪”致病的特点可谓如出一辙。现代人亚健康的病因就是伏邪内伤理论之湿火伏络。

[关键词]: 亚健康, 伏邪内伤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我国学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应该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问的临界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1]。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

中国健康学会2002年7月对我国16个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2],北京人亚健康率高居榜首达75.31% ,上海73.49% ,广东73.41%。另一项多地区多中心大样本亚健康临床特征及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显示,手脚打颤或发冷发热、气短、发热、心慌、排便困难、睡着出汗,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精力下降、咽喉异物、双腿沉重、注意力下降、口腔溃疡,对周围事情不敢兴趣、失眠、心理空虚感为亚健康的主要临床表现。其高发人群的高危因素是家庭摩擦、睡眠不实、缺乏体育锻炼、缺少个人信仰[3]

     一、亚健康状态的伏邪特征

亚健康状态“自觉症候很多,现代医学却检查无病”的特点与笔者提出的“伏邪内伤理论”中“伏邪”致病的特点可谓如出一辙。伏者,匿藏、蛰伏、潜伏;邪指引起疾病的因素。“伏邪”致病具有伏而不发,深伏痼结,隐匿难防的特点。早在《灵枢·贼风》中记载:“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落,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指明伏邪内伤病证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即伏邪开始自觉症状比较轻,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甚至容易被忽视。同时也说明了伏邪发病的基本原理,“邪留而未发”,“因加而发”,当体内正气胜过伏邪时,伏邪不能发病,当体内正气不能胜过伏邪时,伏邪发病。

现代人营养过盛、情欲太过、好逸恶劳等最终导致的是人体内环境阴、阳过盛,正气太旺,外邪不易自外而入。鉴于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往往多喜辛辣刺激,肥甘厚腻,辛辣化火,肥甘化湿,湿火内蕴日久,则损伤脾气。《素问·痹论篇》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内伤,脾运失司,进一步导致湿火内伏。此外工作压力大,思虑太过,“思则脾气结”,脾伤则无法运化水湿,气滞则蕴火,湿火渐自内生。《灵枢·百病始生》讲“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发扬了这个病自内生,邪伏于络的说法,提出“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因此人生湿火,首先伏络。络脉广布周身,连缀内外,邪伏于此,症候万千,游走变化,往往无“证”可辨,故邪伏于络,临床常感有其“症”无其“证。”这也正是“伏邪内伤理论”适用于亚健康防治之处。现代人亚健康的病因就是伏邪内伤理论之湿火伏络。

二、伏邪内伤理论的渊源

“伏邪内伤理论”是笔者依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渊源,根据当代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当代疾病发病的特征和规律提出的一种创新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伏邪学说重要的理论源头。西晋王叔和在《平脉篇》中首先提出了“伏气”的概念,标志着早期伏气温病学说理论的创立。在唐代,对伏邪的认识已经不局限于寒邪,王焘《外台秘要》认为“不独伏寒化温,且感冬月温暖之气,亦可伏而后发”。金元时期刘完素认为伏邪温病四时皆有,不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更有“至秋变为湿温,至冬变为伤寒”。明代王肯堂明确指出“暑邪久伏而发者,名日伏暑”,第一次明确提到了伏暑的概念。清代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写道:“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日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把“邪”的概念扩大为“六淫伏邪”。

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理论发掘,伏邪学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病因学上的扩大,但是始终是在外感疾病的角度上。正如张喜奎所说[4]:“伏邪学说单纯继承了外感部分,丢失了杂病的属性,使这一学说的适应性受到了限制。”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中有:“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淤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凡肢体酸痛、麻木,及梦魇、梦遗、痞块、症瘕、疝气、肿瘤、耳聋、目翳、鼻痔,一切对证药不效,皆别有伏邪。”的论述,但由于时代疾病谱的变化,“伏邪内伤”理论没有发展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人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疾病谱的改变,对于疾病的病因也有了新的认识。笔者据此提出了“伏邪内伤理论”。

三、伏邪内伤理论对亚健康状态防治的临床价值

《医学源流论》讲:“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强调“辨证求因”。《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说“凡治病,必先识因”,也就是要“审因论治”。疾病的诊治,必先要掌握病“因”。亚健康的根本原因在于湿火伏络,“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清除湿火,透邪外出乃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

湿火游于络脉,因火而变,伏火积聚,火之极便为毒,再加之化学药品,性情偏颇,蕴毒伤正,两毒相并,就可以形成“伏毒”。湿火内伏日久,伤津耗液形成伏痰,伤血形成伏瘀,痰瘀日久会形成有形结聚,也就是“伏积”。络脉不畅,人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络脉阻滞日久,久病致虚,伏邪进而由络传经,由经传脏腑,由脏腑传脏络。《素问·人正神明论》中有云:“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清除湿火可以从源头上防止疾病向里、向经脉脏腑传变。也就是从源头上管理治疗亚健康,阻止进一步的病变。亚健康本身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阶段,它既可向健康方向转化,也可向疾病方向转化,究竟如何转化则取决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伏邪内伤理论,通过清除湿火,防止亚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化,就是从源头上管理健康。

另外,对亚健康人群的有效管理和治疗,从长远上,未来也可以降低人们为疾病状态的治疗所花费的大量费用。

[参考文献]

1.         Fukuda K SSE,Hickie I.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International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Study Group[J].International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Study Group.Ann Intern Med.1994;121(12):953-959.

2.         曹冬萍,谭福彬,刘文成,等.亚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1):91—94.

3.         周雅芳,何剪太,张阳德,等.基于数学模型的中国亚健康特征评价方法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14卷第30期 2010—07—23出版

4.         张喜奎.试从“治未病”看温病“伏邪”说[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12-l5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