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博默示录全集下载:崔永元为何对法律平等变脸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17:39

名人不能“有名无人”

 

肖 鹰

 

   这两天,一些媒体又找到了一个爆料猛炒:“央视《百家讲坛》名人”纪连海在杭州入住旅店被警方以长得象通辑犯被警方错误羁押。一时间,这消息成为舆论井喷“警方无知、滥权”的猛料。单从舆论表现的正气大义来看,这次警方又错了。

崔永元搜狐微博爆料如是:“@崔永元《百家讲坛》的纪连海先生在杭州出差住在五星级酒店里,被服务员凭相貌认成通缉犯报警。杭州警方出动将其带回局子,而局子里羁押的人都看过《百家讲坛》认识纪先生,看来只有警察不看这种高雅节目。后来,纪先生被放回五星级睡了后半夜。醒来想告警察,被告之关押不到五小时,不能告。谢谢那些爱看《百家讲坛》的犯罪嫌疑人。”

4月22日杭州高公安局官方网站对此事件发布的正式消息称:“(4月20日)23时10分,纪先生入住2208房间,即被四季青派出所民警带回所里核实情况。民警在核实纪先生身份后,值班所领导及时与纪先生进行沟通,确认纪先生并非逃犯杜宏杰,而是接待人员用逃犯杜宏杰身份证为其办理入住手续。23时47分,民警用车将纪先生送回酒店。派出所监控录像表明,警方对纪先生整个身份核实过程,均在派出所接待大厅进行,历时37分钟。”

  明明是纪连海入住酒店使用了通辑犯身份证,崔永元要广告公众说是“被服务员凭相貌认成通缉犯报警”;明明是 “一位警察核查过纪先生的身份证后,表示是一场误会,但仍需到派出所做一下笔录” (25日《重庆晨报》),在央视名嘴崔永元的口中竟然变成了一场“警方误抓名人”的“非法羁押”。

崔永元的爆料与此事件的事实相差之远,使用的完全是把白猫画成黑猫的八卦手法。莫非是崔永元上了传信人故意歪曲事实的当?因为在旁观者看来,这个普通的警务事件被炒作为这样的八卦,很像是有关团体蓄意设计的一个“炒作名人”的连环套。据报道,当事人纪连海自称,与崔永元素无交往,事件前后也没有联系。那么,这个如聊斋小说一样的“崔永元微博爆料”是如何炼成的呢?恐怕其中还是有玄机的。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崔永元非但不追求真相,反而在杭州警方发布澄清事实消息后,4月23日继续在其实名搜狐微博发布对“名人幻先生”的“抱不平”:“任何公安机关都不能在‘配合调查’的理由下,让公民的公民权随意受到损害。纪连海先生的杭州公安局之行限制了他自由行动的权利,当然还有精神损害,可他何错之有?他理应听到‘对不起’或‘抱歉’。我认为核实真实身份一事,依现在的先进手段,完全可以在纪先生下榻的五星里完成,如果真是‘通缉犯’,更应该在对方不知晓的情况下完成,以免打草惊蛇或误伤良民,在21世纪这要求不高。”

警方对非法登记入住酒店并且牵涉到通辑犯身份证的公民幻连海依法稽查,为什么在央视名嘴崔永元的嘴中就为“损害公民权”,要求警方因“限制行动自由”和“精神损害”向纪连海先生“抱歉”呢?更为无理的是,竟然要求警方在“纪先生下榻的五星里完成”对此事件的调查程序。崔永元此说是根据中国还是外国的警务条例呢?恐怕只能是根据“央视名人特权法”而出了。名人崔永元在愤愤不已地打抱不平,却不知道他无畏捍卫的“央视名人纪连海”,很快就释放了“半夜醒来想告警察”的愤怒,转而向媒体宣称“没有想过让警方针对此事向自己道歉”。

在主流媒体上,崔永元不仅是当今极具影响力的“央视名人”,而且以“说真话不作秀”的媒体形象赢得公众不少称誉。这次,他为“央视名人纪连海”的“杭州遇警”做“八卦转播”,甚至于枉顾事实和法理的“不依不饶”,病根恐怕还是“央视名人”的“同病相恋”心态起了作用吧。在此事件中,崔永元前后微博表示的“义愤”,解读起来,不过是:纪先生是“央视名人”,杭州警方竟然无知到以“疑似通辑犯稽查”。因此,崔永元才会在微博中“谢谢那些爱看《百家讲坛》的犯罪嫌疑人”和嘲讽“只有警察不看这种高雅节目”。这样一来,公众所见的是,崔永元一味地顾及纪连海的“央视名人权利”,而应当具备的法制意识却低于普通公民的见识了。

一件依法进行的普通警务稽查事件,就这样在“名人效益”下变成了“警方误抓名人”的八卦。现在乱象丛生,原因很多,但也与许多名人“有名无人”相关。所谓“有名无人”,即指一些名人,在行为做事中,只知向社会要求“其名”的特权,不知履行“其人”的社会职责。就此事件可见,依法要求某些名人尽普通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尚且不容易,更不用说指望这样的名人为社会榜样,担当道义了。

当今许多“名人现象”表明,名人自我缺少反省意识,名人之间又“挻”字当先,恐怕除了上天赐予觉悟,让名人自我纠错,就比登天还难了。当然,在这个媒体主导社会生活时代,也是“名人倍出”的时代,成名人的路数很多,仅凭了一张名嘴,在主流媒体多暴几次光,也就可能跻身名人之列,因此,名人间的品质档次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要端正社会风气,敦促某些名人,先做好“人”,再享其“名”,做到“名副其人”,确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