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c3 xr怎么样:诸子百家之——儒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2:41:07
来自:三品小衲  诸子指中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我们就按照班固的划分,来一一介绍各个学派。大家可能对儒家、法家比较了解,而对其他可能只知其意,而不了解其中的历史,那么就跟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料及一下吧。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是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宗教。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根据现代学者的解释,儒家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学。儒家实质上可说是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或是宗教的伦理学诠释,但不是宗教的本身。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形成流传至今的儒家主流。

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在儒家的思想元素中,仁居于核心,仁、义是基础,又可将仁义和道德等同。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经典的“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四字”为忠、孝、节、义。诚、恕、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中庸、宽、严、刚、柔、敏、惠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

随着学科的细分,儒家学说可以细分为许多分支学科。张其昀《孔学今义》将孔子学说分析为八大部,即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宗教哲学。儒家思想也可以主要从以下角度对其进行解析。

伦理学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推己及人的思想。

关于生活工作的人生,孟子云:“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用白话来说,小孩子的时候,就倾爱父母;年轻的时候有了女友(恋人),就倾爱恋人;结婚有了妻儿(配偶爱人和儿女),就倾爱爱人和儿女;做了官(公务员,更广义地说,职员),就倾爱君主(及或上司)。

政治学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史学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但是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体现出一套褒贬倾向,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西周共和元年(西元前841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盗墓人在魏国古墓发现一部书简书,是魏国人写的编年史,被称为“竹书纪年”,内容有些地方与孔子春秋相同,但是也有一些重要内容完全不同,因此后世有人怀疑儒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

教育学

儒家的教育目的,在于以发扬人性、完成人格为起点,直至达到建立仁治之国和大同世界的理想。儒家教育,注重学生的自动自发、教师的循循善诱、人格的感召和变化学生的气质。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读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因此,儒家的理想,是成为通才,或者多才多艺而不仅仅是一才一艺,或者在一才一艺基础上能触类旁通,也即专才和通才的结合。

经济学

儒家重义轻利,以义为本,以义导利。儒家在经济上的基本原则是“无功不受禄”、有功当受禄。在提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的同时,儒家赞成社会分工,而不同意农家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儒家尊重利用自然市场经济规律,反对违背破坏市场规律,同时反对操纵市场,但认可“待价而沽”。例如,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这种做法便受到孔子的批驳。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经济学,是为了人类理想社会而服务。

科学技术观

儒家重理,又提出格物致知。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了“用力少,见功多”的原则,并发展出了实学,但同时注重全面的人格发展,反对把人变成物质的工具。

形而上学

早期儒家的形而上学思想包含在一些经典如孔子所著的《易经·系辞》中,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柳诒徵:孔子“形而上之原理,与老子所见正等”。儒家形上哲学特别在以后的理学、心学中进行了展开。

儒家的历史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是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的开明时代。

儒学的形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封建世袭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荀子则认为“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孔子创造了士、君子和圣人的新名词。这些名词原是旧有的,孔子则赋以新的意义,不复指世袭的贵族,而是指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由此打破了阶级世袭的观念,代之以修身为学和选贤举能。从此在思想观念上消灭了封建制度,开创了民治社会。在文献记载中,孟子最早预言了封建制度行将解体。面对诸侯争战的局面,孟子认为天下一统方能最终太平,他曾经告诉梁襄王天下将“定于一”;不过他提出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诉求则未能应验,最终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在以后,儒家逐步发展出帝国时代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并建立了适应皇朝君主制的一套制度。在帝国统一政府时代,建立了从民间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如察举制、科举制。传统中国的最基层政府为县政府,并且政府职能和机构相当节简。在传统中国社会,一直保持着由士绅领导的民间自治。这些都和儒学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大陆唯建立共产制度以后,这种简节政府和民间自治体系才被摧毁;但很显然,儒家思想无法连根拔除,因而简节政府和民间自治的心理依然会存在于人民的理想观念之中。

秦儒

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秦儒淳于越主张地方自治实行分封制。秦始皇曾实行所谓“焚书坑儒”,一般认为其中的儒非专指儒家,而泛指文人术士。秦汉以后,儒家基本上主张维护中央集权统一政府,尽管仍有少部分儒士热衷分封制,直到唐朝柳宗元的《封建论》问世。

独尊儒术与天人感应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董仲舒还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君王施政不仁,天就会有所表示,称之为“天人感应”,这意味着君权之上还有一个神权,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君王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这是汉儒的一个特点。

今古文之争

一种观点认为,秦焚书坑儒之后,除易经外,儒书基本绝迹,靠儒生的记忆背诵才流传下来。汉朝独尊儒术以后,五经通过年迈的儒者得到复原,以汉隶书写,称今文经学。但后来在孔子故居发现隐藏了一部分儒经,以孔子时代的蝌蚪文记载,刘歆做了很大整理,称古文经学。两者在流传文本和经典解读方法上均有差异,但其后经学家郑玄基本统一了今古文,今古之争渐息,儒经在文本上的争议被平息,至宋朝,朱熹对《大学》文本作了修正,但被其后明朝的王阳明所反对,并推崇古本《大学》,于是又开始流传古本。明太祖朱元璋曾欲对《孟子》进行删节,但因遭到臣属以死要挟的强烈反对而放弃。直至清末,时局动荡,人心思变,疑古之风日盛,今古文之争又起。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但又被其后的学者所驳斥。今天所看到的儒经,大多源自汉儒的流传,而解读上,则承袭了宋明儒的思想。

唐儒道统之说

唐代韩愈提出道统之说,《原道》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韩愈本人则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皮日休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

程朱理学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也有低迷时期。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道教玄学替代。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程朱理学为儒学主流,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但陆九渊与程朱理学不同,另有一套“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的哲学观点,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是来自宋朝的解读。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改革开放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恢复、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事功学派

在程朱理学发展的同时,还兴起一个强调“以利和义”,反对义利对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事功学派。不过没有成为主流。

亡国后的反思

1644年,明朝灭亡,这是以汉人为统治者的中国第二次亡国。明亡之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儒家学者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清代中期,戴震批判朱熹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中体西用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

近代对儒学的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成为近代儒学中的异端。之后,又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五四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

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将儒学宗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李泽厚提出“儒学四期说”,“我所谓‘四期’,是以孔、孟、荀为第一期,汉儒为第二期,宋明理学为第三期,现在或未来如要发展,则应为虽继承前三期,却又颇有不同特色的第四期。”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评论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则做了各种编造。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而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儒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此处所谓儒家思想指的是秦朝焚书坑儒后的儒学学说,与先秦儒学有所差异。

先秦儒学是指未经汉儒天人感应之说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譬如子曰:“六和之外存而不论”,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孔子其实不讲玄幻鬼神之事,而孟子则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此处明言“善之四端”是天生即内在每一个人心中的,而不涉及外在的形而上之宇宙自然规律。先秦儒学着重个人自身的努力,而非外在的条件,譬如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皆有善心,只要发扬四端,则皆能为善,若放弃为善则失之,“每个人只要有意愿则皆能为善”。恻隐之心是自然的由内心发出,因此不需假外在条件,只需问自己是否愿意为善而已。先秦儒学与汉儒以后的儒学学说,存在着许多差异,不宜合并而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