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超市招商:教改中被严重忽略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1:40

        要烹制一道美味的菜,决定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肯定感到很容易回答。首先当然是有优质的材料,再加上优良的烹制技术,美味的菜就有了保障。比如螃蟹这道菜,首先是要选用阳澄湖正宗的青壳金毛大闸蟹,要是用其它的螃蟹来代替,无论厨师的手艺多高,味道一定要差一些;只要有了好蟹,厨师并不需要很高的技巧,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做出人人满意的螃蟹来。而且如果用太复杂的方法烹制,很可能弄巧成拙,反为不美。把这个浅显的道理引用到教学上,要产生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什么?无疑应该是优质的教材,还有优质的教师。当然,优良和恰当的教学技术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来看看我们现在教改都在忙些什么吧。有人正在搞“分层教学”;有人大力推广课堂学生的座位安排的“优化”;有人忙着学习“杜郎口”经验,规定教师上课只能讲十分钟,其余时间由学生来安排;有人推出“学案”教学法;而全体都必须搞“校本”,等等。总之,花样繁多,外行听了一定是一头雾水,即使是作为圈内人的普通教师,也仅仅是似懂非懂。只有几个具有极高创造力的专家忙着到处做报告,然后是写论文发表,宣布改革出了新成果,就这样将教改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跳出教育这个圈子,站在远处观察,便发现了一个偏差:所有这些教改都在强调一个方面,那就是只在提高教学技术和方法上下功夫。而同时,忽略了更重要的根本:即如何设法编出最好的教材,以及如何提高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这个结论,可能很多领导和专家不会同意,但是这里的确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

提高教学技术及方法,这当然是需要的。但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一窝蜂”和“生搬硬套”。所谓“分层教学”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无非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差”,或者好听一点的“A, B, C”,来因材施教。对照以前的直升班,普通班,差班,这是变种而已。唯一的差别在于原先可以按照学生成绩来分班(分层已经完成了),而现在不行了(上面的规定如此),于是变通一下,在某些学科上将班级打乱,采取走班形式,来达到原来的效果。说到底,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罢了。也因为走班,所以比较混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收作业这样简单的事情现在变得很复杂。连教师想要辅导学生,但学生分散在不同的班级里,恐怕也是无法办到了。糟糕的是,领导命令一下,大家都要服从。于是“一窝蜂”都起来了,再来个“生搬硬套”,不久,便发现问题太多,只好悄悄下马,再接着试新的花样。

大家都承认“教无定法”。但是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每个教师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必须高度一致:备课内容一致,讲课内容一致,进度一致,布置作业一致,预习一致,复习一致,等等。连学生上课的座位安排,按惯例是所有学生面向教师,但是有人觉得不好,要创新。方法很简单,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在一起,说是方便学生讨论问题。于是所以班级,不管上什么课,都采取这样的安排。但马上遇到麻烦,有人背对教师听课,不知老师板书或者播放的PPT是什么。后来把背对老师的学生改坐两边,可是时间一久,因为学生经常侧过头来听课,结果不少学生发现头颈扭伤了。更麻烦的是本来管不住自己,特别爱闲聊的学生,正好可以有机会和组里的其他人聊天,结果成绩大幅下降。尽管学生和老师都希望改过来,但是不行。因为领导规定了,每个教室必须采取同样的座位安排,不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是要出问题的。可是这样的“优化”能走多远?

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杜郎口”的经验现在是“红得发紫”,于是领导要求大家全面推广这样的教学方法。但是看一看杜郎口的实际情况,发现那里是个贫困地区,那里的孩子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渴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未来;而那里的教师水平较差,不得已,只好让学生自学,采取好学生带教差学生的方法,居然“歪打正着”,让他们闯出了一条不平常的成功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我们的情况和杜郎口差别太大了。我们的学生从小养尊处优,不少人没有学习的动力,就是需要不断有人“在背后推一把”的那一类,要他们自学是办不到的。即使好学生,也管不了那些毫无学习欲望的学生。但是我们的教师却都是大学毕业,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需要,只让他们讲十分钟,教学任务还必须完成,也是办不到的。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马上能够打破的,应该逐步改变,好习惯也要慢慢来才能培养起来的。另外,杜郎口的经验对于初中是可能的,因为初中所学的内容毕竟简单,优秀的学生可以应付。但对于高中来说,因为学习内容深度、难度大大增加,主要靠学生自己摸索,必然耗时过多,是很不现实的。有一位权威说得好:“杜郎口很不错,但是不可复制。盲目复制是有害的。”某一种教学技术,只能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并非到处可以仿效。这样才合理。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追求教学技术的改进是需要的,但是不可盲目照搬。而且,花费过多的精力在改进教学技术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肯定不是正确的道路。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可是,目前编写教材的是什么人?据我所知,往往是由大学里普通的教授领衔,带领几个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研究生,组成编辑组。当然主编必是大学的院长或者权威,但大家都明白,所谓主编基本不过问编书的事情,只是挂个号而已,可以显示出隆重来。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在大学里不算科研项目,经费有限,而且对提高自身(比如评职称等)没有什么用处。引用一个教授的话就是:“纯粹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可见他们的积极性是不高的。由这样的编辑组弄出来的东西,质量会是一流吗?要知道,原先中学的数学教科书是大师华罗庚亲自编写的!我可以大胆预测,如果让老师们给他们使用的教科书提意见,意见可以装满一麻袋!如果让大家来打分,得分恐怕会让编者发心脏病的!为什么不改变?千千万万学子,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要读的教科书,其重要性难道还低吗?有哪一部学术著作可以与之相比?难道不配一流的教授、专家亲自动手吗?

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可以说,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质量,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假定一个教师离开大学时的水平是10的话(且不说现在大学的教育很成问题,不少毕业生的水平不高),工作5年之后,在此期间不去充电加油,他的水平会下降到什么层次?也许只有5—6了!也就是说,他和他所教的学生的水平差距很小了,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可是,这就是现状!让我们的语文老师来做一做台湾,或者香港的试卷会如何?不少人会感到恐怖。让我们的英文老师来读一读国外的英文报纸,大概能读懂多少?许多人要头疼。要是来接待一下外国来访者,会发现自己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实在太有限。严格来说,在目前从事教育的教师中,本身素质有比较严重问题的,当不在少数。试问,如果这些人本身的素质不提高,即使采用的教学技术再高级,花样再多,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难道有一点希望吗?

领导和专家会说,我们不是搞了教师培训规划,并且实施了吗?不错。但是目前实施的教师培训,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纯粹是走过场。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混。上面开一些无用的课程,硬要大家来学,实在让人没有学习的欲望;而下面混学分成风,最后拿证书,则庆幸“过关”。上下都不是扎扎实实认真来做这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形成了很坏的风气。许多专家批评老师们不求上进,可是专家们做了什么?他们不深入教学实际,把老师们指挥得团团转,整天忙着复杂无比的,没有实效的教改任务,大大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还能怪他们不努力给自己充电吗?

要是让大家来给教改打分,这个分数会十分难看,是可以肯定的。要是让老师们来评论自己的工作,很多人会说“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当老师了”,当教师实在太累,太苦了。牢骚话难听,但是压住不让说,就会消失了吗?问题就解决了吗?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别忘了一件事:要切实减轻老师们的负担。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要搞那么多的教改新花招来折腾他们。要让老师们有时间来继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教学看成是一项艺术,才会使人产生一种成就感,才能使得老师们享受工作,热爱教育。那样,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