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义自驾游攻略:感悟——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42:46
感悟——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作者(来源):新桥中心校 陆俊芳    发布时间:2007-01-26
  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长期难以改变,原因虽是多方面的,而其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师教学设计偏离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不顾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丢掉读书感悟这一根本;教者讲解多,自该感悟少;机械记忆多,感悟内化少,使得阅读教学陷入“泛讲、滥练、死记、硬背”的怪圈。我们知道,汉语言具有超语言性,由听觉和视觉传递的语音和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依靠听读者心灵的眼和耳来把握。这心灵的眼和耳就是人心中未曾混灭的感悟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听读过程中就会心领神会,就能“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还知道,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的阅读,自能的感悟,自动的内化。另外,读书是阅读的重要标准,是阅读教学中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指导读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标准,是阅读教学中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因此,要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返璞归真,把阅读感悟作为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读,追求阅读教学中的悟,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一、轻读想像,感悟情境
  轻声读,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借助语音,凭借想像,感知语言内容,还原课文画面。因此,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内容后,可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启发其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像等形象思维,构筑心理图像,使文中的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述所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课文语言)——语言画面——语言文字(学生语言)”的心理转换中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如:阅读《小珊迪》,可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思考想像:读了课文,在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觉得这些画面感人吗?为什么?读后,让学生口述,并说说每个画面给自己的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读着课文,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是小珊迪在旅客门口苦苦哀求“我们”买火柴的画面。从他那单薄的衣裳、瘦瘦的小脸、赤着的双脚、乞求的语言可以看出他的可怜;二是小珊迪受伤后叫小利比送还零钱的画面。从他那可信的神情、受伤的严重、还钱的举动可以看出他的诚实;三是小珊迪临死前牵挂小利比的画面。从他那深情的语言、痛苦的欢唤、企盼的目光可以看出他的善良。这样,学生对课文语言所表述的生活画面就有了整体的把握,初步的感受,就为他们理解画面,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默读思考,感悟内涵,
  默读是人们从语言材料中获取语言信息的主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默读,既可使课堂形成相对安静的空间,把相互间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又可免去语言符号向语言声音转换的心理过程。这样,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潜心文中,集中注意,倾心思考,从而感悟语言内涵。为此,在学生初读想像,把握画面后,可让其带着问题默读静思,潜心会文,以理解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意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初读了解内容、把握画面后可让学生默读思考:①小女孩每一次是如何擦火柴的?为什么这么擦?②擦燃火柴后为何会看到那些神奇的画面?③火柴熄灭后情景如何?为什么?通过默读思考,学生则能明白,小女孩第一次下定决心擦火柴,说明她冷得厉害,为了取暖,什么也顾不了了;第二至第五次那样急切地擦火柴,是因为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神奇的东西,而火柴一灭就什么也不见了,为了留住那美好的画面,所以那样急切。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大火炉,是因为她非常寒冷,盼望得到温暖;看到烤鹅,是因为她非常饥饿,盼望得到食物;看到圣诞树,是因为她非常痛苦,盼望得到快乐;看到奶奶,是因为她非常孤独,盼望得到爱抚。每一次火柴熄灭后,什么都消失了,而最后一次小女孩被奶奶带走了,这些都说明:小女孩所看到的画面是美好的,但这些都是她的幻想,是不能实现的。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想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这样默读思考,就深刻地感悟了语言内涵。
  三、品读剖析,感悟技巧
  “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这是阅读教学必须经历的两个来回,前者在于感悟语言内容,后者在于领悟语言技巧。因此,在学生阅读理解内容,领悟语言内涵后,须引导其在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结合的探究上加深对语言思想的感悟和语言情感的体会,以深刻领悟语言规律,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如:《雨中》写孩子们帮助姑娘有这样三句话:①小男孩走到她身边说“别着急,大姐姐;保证一个也不会少!”②他解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大声叫道:”萍萍,滔滔,苏瑞,来,咱们封锁交通!”③几个小伙伴立即站成一排,挥动着红领巾,向驶近的大卡车大声喊:“停一停!停一停!”在引导阅读感悟语言画面(出计献策)、语言内涵(乐于助人)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加点词语,结合语境,比较剖析,以使其明白用词的准确:第一句听话的对象在小男孩身边,且说话的目的在于安慰,因此声音不需大,故用“说”;第二句听话的对象在他周围,且说话的目的在于号召,声音需大些,放用“大声叫道”;第三句听话的对象在远处卡车的驾驶室里,且说话的目的在于警示,声音需更大些,故用“大声喊”。三句中的提示语与其语言的环境、对象。目的紧密相联,充分反映了孩子们的美好品质,也充分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清晰地反映出了词语间的细微差别。这就使学生在品读剖析中领悟了提示语运用的精当。
  四、朗读体味,感悟情感
  在理解语言内涵、领悟语言技巧的基础上,须引导学生借助朗读这一有声的语言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使语言的形象美、蕴含美、情感美、技巧美借助于朗读时语气的选择、语速的变更、语调的起伏、语音的高低等充分展示出来,以使学生感悟语言美的朗读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如:“‘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粜米》)在引导理解语言内容和语言技巧的基础上,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谁把这段话读一下,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指名读)
  师:读得还算流利,但是如果把句子中“喷”字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好。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声音提高了不少,想一想,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愤激的感情,也就是愤怒激动的感情。
  师:他们为什么愤怒,为什么激动呢?
  生:因为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好容易盼来了个丰收年,指望生活会得到一点改善。可哪里知道,由于米店老板压低米价,使米价大跌,结果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他们怎能不愤怒呢?
  生:米价大跌,农民本来就非常气愤了,可米行老板却在那里漫不经心,又是气,又是吓,农民怎能不又气又急,愤怒激动呢?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旧毡帽朋友,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可到头来却落得这样的结果,你会如何愤激啊?让我们一起把这样的感情表达出来吧!———(生齐读)
  这样,抓住语言形象、蕴含、情感、技巧的聚集点“喷”,引导朗读、体会、感悟、表达,融情的表露、境的创设、美的表达为一体,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借助有声语言表达语言综合美的能力。
  当然,“轻读、朗读、默读、品读”在阅读教学中感悟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上述所说的只是一般情况而言。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感悟的目标与感悟的形式必须随机变化,不断变更,不能拘泥。这样,才能使每一形式的读能够发挥多重功能,才能使每一目标的实现能够采用多种形式,才能使语文教学显示出它丰富多彩的固有特点,也才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