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枫 涉案人员: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思想也受到教育——点改法(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49:40
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思想也受到教育——点改法(五)李元昌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7年12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临汾)1997年05期第15-18页
【作者简介】吉林 李元昌


    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思想认识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在修改作文的同时,思想认识上也有所收获。所以,在作文总批中,常常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问题,设计类似于下面的一些题:
    △“妈妈盼我读好书,跳出庄稼院,到大城市里生活。”你妈妈的认识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 如果你当了村长,对这件事情怎样处理呢?
    △如果你不能升学,能不能像你在作文中所说的那样,回到家乡去干一番副业呢?
    △在你所列举的班级自由主义现象中,你自己有没有?如果有,你打算怎样克服?
    △你认为自己是差生,一切都比别人差,就悲观丧气了。你本身也有很多的长处,是别人没有的,请你在作文中单用一段谈自己的长处。
    在作文批改中,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点改法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的:
    运用点改法,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
    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信不信呢?》,现抄录在下面:最近,村子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说要瘟八岁以下的男孩。怎样才能免除这场灾难呢?只要姑姑给侄子买七个桃子,侄子就能死里桃(逃)生。这股风一刮起来,大多数人都相信了。当姑姑的怕侄子死,买桃子让侄子桃(逃)生,不信的人也得买,万一侄子有个一差二错,当姑的怕负不起这个责任。没有姑的孩子,当妈的为了保住孩子的命,就临时认了个干姑姑。
    这件事能是真的吗?如果说不是,那么村子里的多数人为啥都这样做呢?要是信的话,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人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样,有的人说是迷信,有的人说这是真事,我也糊涂了,对这件事情真是拿不准主意,我信还是不信呢?
    是迷信还是科学,这个学生在犹豫,在彷徨。如果能及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指点迷津,他就会恍然大悟,思想有可能向正确的方面转化。如果轻描淡写的放过去,他也许会走向反面。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意识问题,不能武断地写下“观点不正确”、“思想认识有问题”等一些批语,我们针对他的思想实际设计了一些引导题,让他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在修改自己作文的时候,也对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看法,我们在总批中是这样写的:
    这纯粹是迷信,对于这点不能怀疑。我们青年学生,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对问题要有自己的正确观点,不能随大流,人云亦云。你应该写一篇作文来驳斥这件事,以下几个方面可供你参考:
    1.桃子和侄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以前当地也有过同类事情,用实践来验证,现在看那是科学还是迷信呢?
    如果你能弄清楚这件事情的真相,那么,这篇作文的说服力就更大了。
    这个学生经过十几天的思考和调查后,以《信科学,不要信迷信》为题,重新写了一篇作文,现录于下: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又响起来了,不知道是哪家的“好心”姑姑又给侄子送桃子了。最近,飞出一股流言,说要瘟八岁以下的男孩。怎样才能免除这场灾难呢?只要姑姑给侄子买七个桃子,侄子就能死里桃(逃)生。这股风一刮起来,大多数人都被卷进这个漩涡。信的人怕侄子死,赶快买桃子让侄子桃(逃)生,不信的人也得买,万一侄子有个一差二错,当姑的能负起这个责任吗?没有姑的孩子,当妈的为了保住孩子的命,就临时认了个干姑姑,真够笑话的了。
    引号表示讽刺“流言”说明没有根据。
    开始只是买桃子,后来又加了花点子。姑姑买了桃子还得加一挂鞭炮,侄子必须买双红袜子回敬姑姑。不然的话,姑姑救了侄子自己就容易陷进去,非得穿侄子给自己买的红袜子才能逃脱劫难。
    “花点”一词,说明造谣者别有用心。
    由此,我想到前两年的几件事。当姑娘的给母亲买桃罐头,做红布衫。说是吃了桃罐头,穿上红布衫母亲就能长寿。说来也可笑,村里有个老太太,刚吃完姑娘买的桃罐头,穿上红布衫,却突然死去了,这股风也就随着这个老太太的死煞住了。还有一年过了两个春节、两个五月节,一家这么干,东邻西舍也随着,现在没过两个春节和五月节的人家日子过得不也是很好的吗?
    用大家都知道的事实驳斥,增强批驳力量。
    最近几天就有人说了,今年市场上的桃子多,卖不出去,有人编造了这个谣言,卖出不少桃子。照这样,红袜子和鞭炮也是借流言销售货底子了。
    不管造谣的人用心如何,如果我们大家信科学不信迷信,他就没有招,谣言也就不攻自灭。姑姑执意要给我买桃子,我也执意不肯接受。我要试一试我能不能死。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情。桃子就是桃子,也不是灵丹妙药,难道这些日子市场上卖的桃子都是从天上王母娘娘蟠桃园里运来的吗?
    我没吃桃子,也没死,证明这是迷信。点明桃子和侄子生命没有关系,再次批驳。
    补记:现在我的身体很健康,活得挺好。但我要再一次声明,姑姑并没有给我买桃子,我也没有吃过姑姑给我买的桃子。
    总批:
    1.“好心”一词为什么用引号?“流言”、“花点”在文中有什么含义,在眉批上分别指出。
    2.第三自然段用大家所熟知的事实做论据,其用意写在眉批上。第五段的作用也在眉批上写出。
    3.第四自然段在文中起到怎样作用,在下面答。
    答:目的是揭露制造迷信的人别有用心,让受骗上当的人醒悟,今后不要再相信迷信。
    4.补记部分是不是多余的?你借鉴了哪篇文章的写法?
    答:不是多余的,“现在我的身体健康,活得挺好”,证明这个谣言不可信。“姑姑并没有给我买桃子,我也没有吃过姑姑给我买的桃子”再次说明桃子和侄子没有关系。这样,对揭露谣言更有力。
    采用补记的形式,借鉴了鲁迅先生《“友邦惊诧”论》的写法。
    5.前后两次作文,有什么感想,请在下面写出来。
    答:前次作文,我弄不清这件事是真是假,写起来犹犹豫豫的。通过这几天的思考,特别是我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真相后,特别气愤。因此,我写的时候憋足了劲,我要让大家知道这是迷信,今后别再上当受骗,因此写得也较顺利。
    同一个学生,同一个作文内容,前后两次修改,出现了两篇不同质量的作文。从前后两篇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这个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多少,而是他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思想变化导致了作文变化。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学生的作文修改过程中看出,这个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质的飞跃,是因为他的思想认识逐渐明确,是他思想逐渐提高的结果。我们运用点改法这样去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对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对他们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是有一定益处的。
    让学生运用作文这个武器进行自我教育,那就要在作文指导中或者是在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中,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切忌在作文中空谈理论,放空炮。让学生在作文之后,不只是单纯的语文能力提高,思想上也要有所收获。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在作文中达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注意到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要对学生本身有所了解。有一次,我们要求学生围绕勤俭节约的主题写一篇作文,有个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要继承这个传统,要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现在,我们学校的一些学生,在生活上浪费的现象很多。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我们要珍惜一粒米,一根线。我曾经在一本资料上看到过:一个人一日三餐少浪费一粒粮食,全国一年就节约3240万斤粮食,可供9 万人吃一年。如果我们这样节约10年,该节约多少粮食啊!今年,我们这里受了水灾,吃的用的都很紧张,这就更需要我们勤俭节约了。即使不受灾,我们也没有铺张浪费的理由。因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劝那些不注意节约的同学,应该改正自己的错误,希望你们别再浪费了。
    应该说,这个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在这方面,是无可挑剔的。然而读了这篇作文后,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仿佛这个学生在板起面孔教训同学。根据我们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这个学生平时也不俭朴,浪费的现象很多。在班级生活中,也是只知道批评别人,不能批评自己。马列主义尖朝外,这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应该让他在修改作文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所以,在作文的总批中我们设计了下面的几道题:
    1.“我们学校的一些学生在生活上浪费的现象很多”,你能不能拿出一个实际例子来?这样写,就能有的放矢。
    2.为了让同学们信服,你用了数字充当事实论据。如果你能再拿出几个让你信服的事实论据,就更能增强这篇作文的说服力了。
    3.你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浪费的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最好能结合作文谈一谈这方面的感受(这部分的内容,在修改后的作文中用“~~”线标出。)
    以上几点供你修改作文时参考,盼你写出一篇好作文来。
    这个学生最后是这样修改自己的作文的:
    这件事小吗?
    早晨,我去上学,刚走到校门口,只见一个初三的同学,将一个饭团扔进操场中间。便若无其事地向供销社走去,嘴里还嘟囔着,“这臭饭,真难吃……”
    我的心一沉,唉!怎么这样不珍惜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成果。我曾经在一本资料上看到过:一个人一日三餐少浪费一粒粮食,全国一年就节约3240万斤粮食,可供9万人吃一年。如果我们这样节约10 年, 该节约多少粮食啊!现在我们这里受了水灾,吃的用的都很紧张, 这就更需要我们节约每一粒粮食了。即使富裕了,也不能浪费啊!因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虽身为亿万人民的总理,但生活仍很朴素。他的睡衣补了又补,一双皮鞋修了又修。他吃饭时,即使是掉在桌上的一小点干粮渣,也要捡起来吃了。总理给我们树立了多好的榜样啊!作为90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但要继承和发扬老前辈艰苦朴素的精神,更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勤俭节约。记得有一次,我将吃剩下的一块面包扔在地上,在一旁的父亲马上把面包捡起来,用手抠去粘在面包上的泥土,吹了吹上面的灰尘,放在柜厨里。吃晚饭时,我看见父亲拿出那块面包,有滋有味地吃着。他边吃边说:“小东啊,这面包来之不易,可不能随便浪费啊!”短短的几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至今还时常在耳边回响。
    看着脚下的饭团,一个大大的问号闪现在眼前,扔的仅仅是一个饭团、一块面包吗?
    从这个学生修改后的作文来看,作文目的较明确,教育了同学,也联系了自己的实际,使自己受到了教育。作文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一举两得,点改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在点改学生作文中,我们也注意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学生在作文中自我提高思想认识的一条途径。关于这方面,我们不局限在语文教学的圈子之内,有时在语文教学之外,借助其它学科的知识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初三的学生在政治课本中已经学到了如何正确对待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但多数学生只是把它做为知识储存起来,没有想到如何用来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一次,我们在作文中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进行评论,多数学生作文中的观点有问题。有的学生认为,现代人学习文言文那是浪费时间;有的学生认为,古人作的作品都是好的,后人只是继承。针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出了下面的一些题,用来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读政治课本中的有关章节,填空:
    对待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应持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 ______。
    横线上应填“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对于持全面继承态度的学生,则出了类似于这样的题:
    分析一篇文言文,根据自己的认识,尽可能的指出这篇文章中的精华,同时也要找出其中的不足来。
    对于持否定观点的学生,我们则出了下面的一些题让他们填写回答:
    1.如何理解“古为今用”,请在下面回答。
    2.在你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一篇古为今用的例子。
    3.在你学过的文言文中,你认为哪篇的内容自己可以借用过来,通过自己的改造能够为今天的现实生活服务?最好你写一篇这样的作文。
    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回答以上的问题。特别是最后那道题,学生们答得比较认真。有的学生根据滥竽充数的故事,联系现在的社会生活,写出了《南郭先生的子子孙孙为什么这样多》的作文,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扁鹊见蔡桓公》里的故事,告诫自己和同学们,要防微杜渐,不要一味地拒绝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批评,还有的学生写了《难得糊涂的是与非》等作文。
    把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问题也纳入作文点改的内容,这是语文教学原则,特别是作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文道统一”是我们共同遵守的教学原则。
    点改法这种作文批改方法,本来是不足称道的雕虫小技,承蒙语文界同仁的厚爱,拉拉杂杂的扯到四万多字,连载5期。本应到此止笔, 然而还有几句多余的话,那就是有关点改法的使用问题。
    在点改法推广的过程中,有的语文老师提出,点改法好是好,就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提这个问题不无道理。目前的批改方法,一篇作文教师批改一遍就可;采用点改法,一篇作文至少要批改两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也进行了研究,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围绕作文训练目的点改。比如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是解决作文开头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围绕这方面点改。至于如何过渡,如何照应等问题可少点或者不点。
    2.精批。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抓住主要问题点改,点则点透,切忌面面俱到,水过地皮湿。
    3.学生能点改的教师可以不点改。例如错别字的问题,学生相互之间完全可以点改,教师的精力就大可不必花在这方面了。点改过几次,学生们对这种方法熟悉了,他们能点改的范围也就扩大了,教师在这方面也就减轻了工作量。科学的发展多是由繁到简,点改法刚刚问世,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何使点改法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非是一人之功,也非是一人之力,这就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