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醉酒歌曲 李玉刚:柳条插出"生态长城"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0:54:30
新华网沈阳10月14日电(记者马义、丁铭)如果有人告诉您:"我国有一条用柳条插出的长城。"您信吗?但记者不久前的确在辽河流域看到了这样一条长城,只不过它不是用来防御外敌侵略的军事长城,而是用来避免垦荒的"生态长城"。
清朝崛起于东北,认为"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特与满洲风俗攸关。"因此,清政府便以维护游牧民族能骑善射的武略习俗和保护当地的土特产品资源为由,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开始划界修边,顺治十一(公元1653年)陆续完成。
记者从阜新市提供的《柳边纪略》上看到:"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与其外,人呼柳条边。柳边的走向大致沿明代边墙基,设十二个门。经阜新地区的有清河门、白土厂门、彰武台门和邻近的叶茂台门、法库门。"
柳条边筑成后,清政府制定了一些律条和禁令,不准边里人到外边挖参、打猎、开荒,也不准外人入边内放牧。如此便形成了以柳条边为界,边里是农区、边外是牧区的格局。据《奉天通志》记载:"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镇慑。"
清初,柳条边巡守甚严,每门驻有30至40名旗兵,没有官衙的印票,不得进边门。因此,时至今日,在阜新、彰武、法库一带还流传着"过了法库门,只见牲口不见人"的说法。
然而,由于后来山东、河北、河南地区人多地少,加上天灾人祸,大量农民为谋生计"闯关东",蒙古王公也意识到农业比牧业更能增加他们的收入,不断招徕汉民私垦蒙荒,清政府不得不放禁。
据阜新市市委宣传部的杜振明介绍,柳条边墙只是清政府划定的一条标志禁区的柳条篱芭。边墙是气候、植被和社会经济活动及人文因素的混合物,是一条有形的经济文化界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耕、游牧两种经济形态的相互冲突,但这一人文地理界线也严重影响了边外与边内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各族人民的往来,使柳条边两侧的发展出现了畸形。
记者在这一带看到,昔日的柳条边外,如今已变成了辽宁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从前柳条边内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接壤的地区,现在则成了辽河流域的贫困带。但巧合的是,这一带正是目前我国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碰撞带,由此可见,柳条边对辽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么久远的。
不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两方面的,如果抛开柳条边对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仅从生态保护上看,柳条边的修建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否则,辽河流域的生态恐怕恶化得就更快了,科尔沁草原也可能早就消失了。
杜振明说,柳条边只是辽河流域的一条特殊长城,真正的长城在辽河流域还有燕长城、秦长城、金长城、明长城等。这些雄踞在辽河流域的长城,均属于我国万里长城的东段,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遗存。
记者在辽河流域采访中,曾无数次遇到这些长城的遗迹,但发现这些长城保存状况不一,有的雄姿未减,仍巍然屹立;有的虽受风雨剥蚀,但可见遗迹;有的已被时间淹没,踪迹难寻了。
在这些长城遗迹中,以明长城保存的较为完好,它从山海关起,一直修筑到丹东宽甸的鸭绿江边,全长980公里。这段长城又称"辽东边墙",柳条边就是基本沿袭明长城栽植而成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