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机器设备合同:“拍客”如何参与社区管理 05-新闻视点·要闻-解放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3:25

“拍客”如何参与社区管理

——内地首个“社区影像计划”引起的思考

2011年4月22日   05:05-新闻视点·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孔令君/尤莼洁

居民们正采访邻居,创作“社区纪录片”。
孔令君 摄


  本报记者 孔令君 尤莼洁

    最近举行的第五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上,仅20分钟长的《出行》引起诸多关注。

    这部内容与技巧都很青涩的片子,有个新概念:“社区影像”。拍摄者与制作者,既不是专业人士,也不是视频网站上流行的“拍客”,而是上海闵行区古美路街道的居民。聚焦的是这一社区居民近期关心的话题:闵行区的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

    “社区影像”活动,在印度和中国台湾已开展数年,但闵行古美路街道与浦东塘桥街道还是首批“吃螃蟹者”。其背后,离不开基层政府的推动,以及一个公益组织“爱拍社区公益影像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爱拍”)的组织参与。在基层政府看来,“社区影像计划”的目的,是“鼓励本地居民用自己的语言关注社区生活”。

    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有真情、有观赏价值,但并不是仅此而已。在信息爆炸、利益多元化的当今,“社区影像”能否为增进民情的了解、信息的上下沟通,为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创新提供一个崭新的角度?这,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观察与思考。

“社区影像”拍些什么?

    《出行》关注居民的出行烦恼——公交堵车、地铁拥挤、私家车费用高,然后再对闵行新近推出的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利弊进行了调查与采访……镜头跟随着普通居民上下公交、地铁,或是跟着私家车主堵在路上。画面质量一般,但起承转合都挺完整,片头音乐、画外音、字幕一应俱全。看得出来,经过精心的剪辑。

    “选题是他们自己确定的,12个居民参与片子的拍摄。”公益组织“爱拍”执行长王海说,“爱拍”负责社区“拍友”们前期的培训和组织服务工作,而“爱拍”所有的活动经费与人员工资,都由政府买单。

    古美路街道参加“社区影像计划”的居民,以年轻人居多,职业五花八门,有社区民警、软件工程师、日语翻译、电脑教师、社区干部、外企员工……他们特地成立了“古美DV青年沙龙”,记者参与了他们最新的“选题会”。谈到“钟点工阿姨的生活”、“一个普通初中生的一天”,这些话题都会成为讨论的焦点。“我实在是想要拍拍这个马路菜场,每天早上在我们小区的大门口,闹哄哄的”。“马路菜场不是挺好的吗?买菜方便又便宜”。“方便归方便,但我还是希望有一个正规的菜场……”

    在同样进行“社区影像计划”的塘桥街道,十几个“拍客”年龄则更大一些,大多在50岁以上。确定选题、拍摄、剪辑,对这些“阿姨”或“爷叔”来说都是新玩意。他们最初参加“爱拍”组织的培训,多是基于拍摄旅游或家庭录像的需要,来了才发现“不是单纯地拍片子,而是要反映社区和社会的精神理念、社会风气”。

    这次,塘桥街道两个短片的片断也参加“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是由退休医生徐芸芳和几个拍友一起拍的 《徐老的故事》,主角就是徐芸芳80多岁的老父亲,讲他的独居生活。“独居老人在上海越来越多,这里边可以反映的问题,包括亲情、邻里感情等,会很深刻……”徐芸芳说。还有一个小组拍的片子叫《社区夕阳红》,记叙塘桥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状况。王海说,相比《出行》,塘桥街道的两个短片拍摄手法更原始,但其中有几个镜头,很有纪录片的感觉。

“社区拍客”怎么拍?

    塘桥街道 “爱拍爱生活”的选题会上,72岁的郭宝林拿出个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他的“灵感与创作”。郭老说,他要拍一个叫《一地蒜皮》的片子,开头和结尾都想好了,“远景拍摄一幢居民楼,镜头慢慢推向某个窗口,窗台上是一盆蒜……结尾:满地都是蒜皮,其中一片蒜皮渐渐放大,引出标题……”至于影片内容,“要拍几个现象:马夹袋,狗屎,晒衣服,丢垃圾,走道堵。”但具体情节是什么,郭老说不上来,“我一个人肯定完成不了,得大家一起拍。”

    社区“拍客”们选题的随意性,是让王海最头疼的事,“看到青菜拍一下、看到垃圾桶再拍一下,没有系统的叙事”。选题会经常要开很久。王海和同事们会在记事板上,写下居民们的灵光一闪,再循循善诱:“想要拍一个纪录片还是故事片?”“最后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想要采访哪些人?”“片长多少?”“哪几位一起合作完成这部片子?”

    等居民们确定好一个题目,明确任务后,王海便和这个临时形成的“摄制组”定下期限——“两个月要出作品”。王海对拍摄器材要求不高,摄像机,家用DV,甚至附带摄像功能的数码相机都可以。

    几个业余爱好者想要拍一部像模像样的片子,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一支“山寨摄制组”,居民不愿意接受采访怎么办?如果要拍摄马路菜场,万一和摊主起冲突了怎么办?“摄制组”的成员们工作时间不同,难免周末也会有事,凑在一起讨论、采访、拍摄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怎么办?于是,社区干部牵头采访,成员们建立了通讯录和QQ群,没时间碰头就在网上开会……每部片子出来,都不容易。

    “远景、中景、特写……”塘桥街道的“拍客”汪有年说起这些专业名词,头头是道。老汪50多岁,还在企业上班,是党员、工会干部,爱好摄影摄像。开选题会那天,老汪带了一台电脑,兴致勃勃给大家放映自己清明节拍摄的龙华烈士陵园见闻。记者问他:陌生人会拒绝他的拍摄吗?“还没遇到尴尬的事,”老汪给记者看自己制作的证件,上面写着“爱拍爱社区”,“遇到有人有疑问,我就给他看这个,我们是公益组织,不是个人玩玩的……”

为什么要拍社区生活?

    “接下来我想拍一些选题,关注社区周围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比如送水工、收废品的,我感觉里边肯定有故事。”汪有年自信地跟记者介绍。

    无论是古美还是塘桥,或年轻或年老的“拍客”们有个共性:对社区事务有热情,对社会热点问题也很关注。比如徐芸芳接下来想关注的,是孩子学习负担以及医患矛盾这两个话题。“这么大的问题,你想好怎么拍吗?”王海问。“没有,我就是感觉问题严重。”徐芸芳说。很快,选题会变成了社会热点争论会。

    这其实是王海和推动“社区影像计划”的基层政府都想看到的。“项目刚开始时,‘爱拍’到社区开展培训,来的居民比现在多多了。”王海说,不少居民将这里视为一个“业余摄像兴趣小组”,只为学一些基本的摄像技巧,以便更好地记录家庭生活,而不是关注社区,这和“社区影像”的目的大相径庭。

    “我最希望看到的选题,是和居民生活和社区发展息息相关的。”王海说。在他看来,用社区居民的视角来记录社区,关注社区居民共同的话题,创作出的作品面向社区居民放映,引发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才是“社区影像”的本意。“这种本地居民视角,是专业纪录片导演所无法拥有的,是无可替代的。”王海说,“所以我希望居民们不要太介意摄影器材和拍摄技巧的专业与否,最重要还是他们关注问题的角度。”

    在“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上,王海和社区“拍客”的代表,看到了与“社区影像”有相似之处的“村民影像”,后者是由国内一些地区的村民拍摄的乡村或山区生活,“他们的项目比我们进行得更早,看这些片子,你会发现村民对生活的理解,与我们想像的不一样。可以说,是对专业创作者高高在上‘关怀’心态的一种颠覆。普通人发现生活的敏锐性、广度、深度,令人赞叹。”王海说,“要拍摄城市社区的变迁和居民生活,比拍摄乡村生活更难,我们是第一个,也希望我们能坚持。过了若干年再回过头去看,社区‘拍客’现在记录下的,便是社区的历史,城市的历史。”

“社区影像”将来在哪里?

    记者曾问王海,想过“社区影像”像视频网站那样来挣钱吗?

    “我们是公益组织,商业化肯定不是我们的目的。”王海说。不少公益组织关注老人、孩子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进入社区之后,可以很快为弱势群体带来实惠,有效地对政府工作进行补充。而“社区影像计划”,除了为老百姓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平台,对社区的管理者来说,真正的实惠与益处又在哪里?

    “我们希望‘爱拍’能够成为社区与年轻人沟通的载体。”古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清说,现在社区活动要“发动群众”,来的往往是些退休的老阿姨老伯伯,不见年轻人的身影,如果长此以往,基层政府就有可能与一部分群众脱离联系。“我们想,喜欢拍摄视频的大多数是年轻人,‘社区影像’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管理。”

    古美路街道腾出一栋楼,成立“古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引进或孵化的公益组织已有十来家。在王清看来,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各个年龄层次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依靠社会力量来满足。“我们为公益组织提供资金和办公场所,要求他们在服务居民的同时,完成一些民生项目。”王清说,“事实证明,管理对接得好,公益组织能做许多政府做不了也不必自己去做的事情,比如‘爱拍’培训和鼓励本地居民用自己的语言关注社区生活,政府就缺乏这样的专业力量。”

    社区“拍客”们自身,对“社区影像”也寄予更多期望。“我们小区以前有个 ‘小区电视台’,效果挺好的,”汪有年说,所谓电视台,就是每天下班时分,在小区门口放台电视机,放一些录像,讲述小区趣事或者曝光不文明现象,“我觉得我们以后也可以这么干,定期向居民发布我们拍的片子。”这和王海的想法有些相似,他也希望这些创造“社区影像”的核心成员,能够成立虚拟的“社区媒体”,用本地居民的视角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社区新闻,深度跟踪社区生活中的热点。

“拍客”如何参与社区管理 05-新闻视点·要闻-解放日报 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今出水面 05-新闻视点·要闻-解放日报 让孩子赢在健康起跑线上 05-新闻视点·要闻·广告-解放日报 上海,拿什么留住人才 05-新闻视点 周六版·社会新闻-解放日报 探访“西气东输”二线境内首站 05-新闻视点·广告-解放日报 奋发有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要闻-解放日报 权威专家解读“婚姻法解释(三) ”热议焦点 05-新闻视点·今日报摘·广告-解放日报 人才缺口如何补上? 08-科教卫新闻·长江三角洲新闻-解放日报 创新社会管理 尤须公众参与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新用工”时代,求解“短缺”困局 两会专刊·要闻-解放日报 新张江 新未来 01-要闻-解放日报 城市经济发展新亮点 01-要闻-解放日报 白领为何深陷“过劳” 01-要闻-解放日报 上海三管齐下扶持数字出版业 02-要闻-解放日报 探索特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01-要闻-解放日报 50兆!“智慧城市”宽带大提速 要闻-解放日报 劳动力年供需缺口约1300万 要闻-解放日报 另一种倒逼机制的阵痛 要闻-解放日报 浦东破题“国家改革示范区” 要闻-解放日报 依法行政,“短板”在哪? 要闻-解放日报 这个“中医”与众不同 05-科教卫新闻-解放日报 “中微子”为何让人亢奋 05-观点·长江三角洲新闻-解放日报 无人报摊七年不差钱 05-综合新闻·体育新闻-解放日报 幸福不幸福,百姓说了算 06-科教卫新闻·长江三角洲新闻-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