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子视频:杂谈中国古代“状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7:25
        在传统戏曲中,经常有“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做状元”的情节。如《赵五娘》中的蔡伯喈、《渔樵记》中的朱买臣、《珍珠塔》中的方卿、《秦春莲》中的陈世美等,他们开始穷困潦倒,后来都考取状元,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当然,经常在传统戏中出现的“状元”,其中很多都是任意编排出来的,并非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中国的科举制度,说来话长。在汉朝,选拔官吏,由丞相、诸侯等高官荐举,一般都以“家世”为重,因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从隋炀帝开始,提出以考试的方法来录取人才,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应试的“童生”,通过县试、府试与院试三个阶段,分别取得秀才、举人与进士的资格。从唐代的武则天开始,还由皇帝对录取的进士,在殿廷上亲自进行策问,称为“殿试”。“殿试”中的前三名,便称为状元、榜眼与探花。凡中状元的,都给予很高的荣誉。如传胪引见,赐琼林宴,披红游街,并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等,后世一直沿袭不改。在此基础上,有的还逐步委以重任,被任命为知府、钦差或侍郎、尚书,以至担任丞相首辅等重要的官职。

  “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末光绪帝(一九○四年)最后一科为止,近一千年的时间,总共约出了三百四十余名状元。在这些状元中,有的碌碌无为,无所作为。但是,也确实出了一些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如南宋状元陈亮,就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还有一位文天祥,官至丞相。后被元朝俘虏,坚贞不屈。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流传至今。另外,明代的杨慎、清代的华源,还有吕蒙正、张孝祥、王十朋等各科的“状元”,都是学识渊博的名臣贤相。

  在近代,也曾出过几位有名的状元,如清光绪甲午科(一八九四年)状元张謇,在南通办了许多植棉垦区与纺织工业,是有名的实业家。夏同龢,一八九八年考取的状元,他中了状元后,又到日本留学,接受西方教育,具有革命意识。而,最后一科的“末代状元”名叫刘春霖。清政府推翻后,无以生计。最后是靠卖画为生,聊以度日。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邓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