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甜心漫画全集:大国“逐鹿”利比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8:18
大国“逐鹿”利比亚 作者: 陶短房

就在去年底,意气风发的卡扎菲还是焦头烂额的欧美财界竞相讨好的人物,不少人将挽救欧洲债务危机的希望,寄托在大撒金钱的“卡扎菲基金会”和到处并购、注资的利比亚主权基金上。一些国家甚至还对利比亚油气供应寄托期待,希望能借此多少摆脱一些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

今年1月,非盟亚的斯亚贝巴峰会上,志得意满的卡扎菲还在镜头聚焦下大谈“非洲合众国”的远大理想,并指望自己能成为“非洲盟主”,带领非洲各国驱逐“新老殖民势力”,让非洲人自己做非洲的主。

谁也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当初竞相讨好他的欧美国家居然对他大打出手,异口同声地逼他下台;当初众星捧月般围绕他左右,聆听其非洲一体化高谈阔论的非洲各国,虽多少给他留些脸面,却没有一国公开同情他、支持他。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苦心经营42年的“铁桶江山”,如今却已山河破碎,只剩下苍然半壁——且即使这剩下的半壁,能守多久都成了大问题。

 

一开始就是“愤怒日”

还有什么比一个轰炸自己民众的暴君更可恶?还有什么比自家外交官恳求国际社会制裁本国更可怜?

本轮席卷中东、北非,并已导致突尼斯和埃及两个“长寿”威权政府垮台的中东政治风暴,最初是从经济诉求开始的,由一系列突发事件激化矛盾,最终酿成暴力冲突和政治事件。然而在利比亚,情况却大不相同,几乎一开始就是“愤怒日”。

2月16日,示威抗议的消息从网络和半岛电视台等媒体上传出,而“愤怒日”就赫然定在2月17日。与此同时,“雇佣军开枪”、“战斗机轰炸平民”、“卡扎菲大屠杀”的消息顷刻间传遍世界,引起各国民众的普遍关注、同情和愤怒。人们开始知道,在班加西、阿尔贝达和托布鲁克,“疯子”卡扎菲正用武装到牙齿的外国雇佣军,用飞机、坦克和大炮轰炸本国“手无寸铁的和平示威者”。

卡扎菲对这股突如其来的风暴显然估计不足,他执政42年,经过的政变、暗杀、暴动不胜枚举,在他看来,这不过又是一次癣疥之患,只需恩威并施,就能很快平定。他在2月18日就抗议示威事件发表首次电视讲话,誓言“不会离开利比亚”,要“坚决镇压”示威者,同时宣布给民众一些经济补贴,力图收买人心。

此后几日成为混乱和流言的天下。一方面,不断传出卡扎菲大屠杀造成无辜平民重大伤亡的消息,另一方面,卡扎菲政府内的部长、高级军官和大使们纷纷倒戈,驻联合国大使沙勒格姆含泪恳求国际社会“救救利比亚人民”,驻印度、法国等国大使相继辞职,内政部长、司法部长等高官也纷纷脱离政府,“空军哗变”、“军队起义”、“卡扎菲子女逃难”之类真伪难辨的消息满天飞,甚至卡扎菲本人也被传“毙命”、“流亡”多次。

还有什么比一个轰炸自己民众的暴君更可恶?还有什么比自家外交官恳求国际社会制裁本国更可怜?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罕见一致地通过声明,同声谴责卡扎菲的暴行。

就在同一天,班加西、阿尔贝达和托布鲁克等东部城镇几乎全部落到反对派手中,利比亚国内外一片“人民即将胜利”的欢呼,欢呼声中,反对派开始自西向东席卷利比亚,许多部落据称都发表了抛弃卡扎菲的声明。反对派进军途中,卡扎菲军队一触即溃,许多官兵倒戈,反对派在旬日之间已横扫沿海地区,把卡扎菲势力压缩在首都的黎波里和卡扎菲故乡苏尔特等少数据点。

随着外国记者纷纷从几乎不设防的边界涌入,人们渐渐发现,和卡扎菲军队对抗的,已不再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而是一支由部族武装、拿起武器的示威者、渴望变革的年轻人、来路不明的武装分子,以及哗变倒戈的前政府军组成,拥有轻重武器的军队,他们的目标是打倒并审判卡扎菲,然后取而代之。

 

卡扎菲起死回生?

被卡扎菲的飞机大炮一路赶回东部的反对派不再喊“自主”,而是连声抱怨“国际社会在干什么”

一片混乱中,欧盟、联合国和人权委员会相继推出一系列针对利比亚的制裁措施,卡扎菲很快沦为政治孤儿。动荡局势迅速在全国范围蔓延,各国相继匆忙展开大撤侨,反对派继续压缩着卡扎菲的阵地,各种小道消息继续流出,如“卡扎菲服软”、“的黎波里巷战”、“卡扎菲第六子倒戈”等等,在反对派控制的城镇,一面古老而陌生的旗帜——伊德里斯王朝三色旗悄然升起。2月27日,在动荡10多天后,“利比亚全国委员会”在班加西成立,这个据称有31个成员,但许多成员都“保密”的委员会,成为事实上的反对派政府。

在2月底、3月初的日子里,反对派依旧占据着主动,班加西的委员会对卡扎菲下达“最后通牒”,并拒绝除卡扎菲下台外的任何和谈条款,甚至一度连“下台后确保个人安全”的承诺都不愿作出,委员会的高级领导人也多次表示,利比亚的事要由利比亚人了结,无需外国援助和插手。

然而随着卡扎菲的几次公开露面,关于他及其亲属的小道消息开始没了市场,随着战局的东移,军队哗变、高官倒戈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罕见,曾一度形同虚设的政府军抵抗变得顽强,在扎维亚等靠近的黎波里和苏尔特的城镇,卡扎菲依靠重武器开始反击,甚至在远离前线、靠近班加西的东部,卡扎菲的部队也在3月5日突袭了拉斯拉鲁夫和布雷加两座石油重镇。

不论反对派还是国际社会,仍在热衷于谈论“后卡扎菲时代”,很少有人在意,卡扎菲时代其实还没彻底结束。

3月1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出人意料地成为首个承认班加西委员会为“利比亚唯一合法代表”的国家元首,并在西方阵营引起激烈争议。然而就在国际社会为萨科齐的莽撞争吵不休之际,卡扎菲开始反击了。

就在萨科齐承认班加西政权的前一天,卡扎菲军占领了扎维亚,打破了反政府武装对首都的包围;13-14日,攻克拉斯拉鲁夫和布雷加,15日,占领阿季达比耶,打开班加西的门户,与此同时,西部的反对派也遭受重挫,大部分力量被击败,只剩下米苏拉塔等极少数孤立据点。

战局的急转之下让反对派和国际社会措手不及,尽管3月12日,阿盟在秘书长穆萨和卡塔尔等海湾君主国的推动下,总算达成了允许国际社会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协议,但各国冗长拖沓的协调,似乎总是缓不应急。被卡扎菲的飞机大炮一路赶回东部的反对派不再喊“自主”,而是连声抱怨“国际社会在干什么”。由于日本发生大地震,各国注意力被牵扯不少,许多媒体原先开设的“利比亚24小时”即时播报,变成了“日本24小时”,一时间,仿佛卡扎菲就要起死回生。

 

僵持不下的战局

尽管表现拙劣,但利比亚战场上再次出现二战时德国非洲军团和盟军“长距离反复拉锯”的戏剧性场景

然而就在卡扎菲兵临城下,并策略性摆出“停火”劝降的“宽大架势”之际,法国、英国这两个积极主张军事干预的国家已相继做通了北约、阿盟、非盟和各大国的工作,让他们至少不反对“出于保护平民目的”的军事干预。3月18日,在美、英、法的推动和黎巴嫩及海湾各国的响应下,联合国终于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授权美、英、法“通过一切措施保护平民及维持停火”的1973号决议。由于决议措词含糊,仅规定“不得采取任何地面长期占领的军事行动”,因此有很多漏洞可钻,事实上等于表示,“军事干预”可以包括任何形式。

尽管卡扎菲政权当天就宣布“接受停火”,但联军的军事机器已开始运转。此时的卡扎菲再次表现出其政治、军事头脑的粗放:既想通过“停火”赢得国际同情并争取时间,又不愿白白放过毕其功于一役、攻下班加西的最后一搏。3月19日,就在卡扎菲军队攻入班加西的刹那,法国飞机首先发难,美、英等国的巡航导弹遍地开花,联军的军事干预正式展开。

面对联军的空中优势,卡扎菲过时的武器和孱弱的军队毫无还手之力,不到两周时间,其海、空军已基本丧失战斗力,陆军的坦克装甲车辆和火炮也损失惨重,许多重要军事目标被摧毁,而联军的损失只有1架F-15,人员更是“零伤亡”。

然而此次卡扎菲军队并未如此前那样分崩离析,而是保持了有序的抵抗,反对派虽得到联军空中支援,却仍然屡屡受挫,直到3月26日才取得突破进展,接连攻下阿季达比耶、布雷加、拉斯拉鲁夫等5城,逼进苏尔特。认为胜利在望的反对派再次喊出“不再需要外援”、“自己搞定”的豪言壮语,并一度通过半岛台“告捷”,声称“已攻下苏尔特”。

可他们的前进步伐似乎再次到此为止:接连几次中伏受挫后,他们在卡扎菲军的反击下再次败下阵来,3月29日,卡扎菲军的轻装部队发动突袭,尚未站稳脚跟的反政府军接连丢掉拉斯拉鲁夫、布雷加等刚刚占领的重镇,再度退回东部。一些熟知军事掌故的评论家戏言,尽管表现拙劣,但利比亚战场上再次出现二战时德国非洲军团和盟军“长距离反复拉锯”的戏剧性场景。

 

纠结的国际社会

今天高呼“卡扎菲已丧失一切统治法理”的萨科齐,3年前还令人瞠目结舌地当众宣称“我个人认为卡扎菲不是什么独裁者”。

尽管1973号决议并未得到哪怕一张反对票,但如何履行该决议,各国却意见分歧。

打头阵的是法国,第一个跳上前台的也是法国,但真正的主角却是美军,真正的指挥机构也并非频频上镜的法国总参谋部,而是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没有一支下属部队的美军非洲司令部。

而美国政府对干预利比亚意见并不一致,希拉里和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主张加大干预力度,在利比亚积极作为,被戏称为“推动战争的两个女人”。国防部长盖茨和几位军方高级将领惩于伊拉克、阿富汗的前车之鉴,则持谨慎态度,一再表示“干预应有限”,主张美国“退居幕后”,让北约接替指挥权。奥巴马则既左右逢源,也左右为难。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在干预前高唱“民主自由没有国界”,谴责奥巴马的低调,等真的开打,却又左一个查账,右一个听证,对奥巴马百般刁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声音自然显得飘忽不定。

美国如此,欧洲国家也如此。

英国和法国都是和卡扎菲“有交情”的国家:前者在利比亚拥有重要石油利益,并获得卡扎菲巨额投资,还向卡扎菲提供过军火;而后者不但在2007年隆重接待过卡扎菲,甚至差点把“阵风”战斗机和核反应堆卖过去,今天高呼“卡扎菲已丧失一切统治法理”的萨科齐,3年前还令人瞠目结舌地当众宣称“我个人认为卡扎菲不是什么独裁者”。这两个国家之所以在军事干预中打头阵,前者是希望借此扭转执政党在英国政坛的弱势,转移公众对经济复苏不力的注意力,后者则是在萨科齐民调支持率降至潜在总统候选人第三位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冒险一搏起死回生。

但不论在欧盟或北约,对他们的冒险不以为然者都不在少数。和萨科齐始终不合、国内拥有大量伊斯兰移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萨科齐抢走其惯打的“人权大旗”后,尽管支持禁飞区,但不仅在安理会弃权,且不肯参与军事干预行动;北约最大的伊斯兰国家土耳其自始至终反对军事干预,更反对军事干预扩大化;北约、欧盟各国尽管在支持1973号决议上并无分歧,然而怎样“支持”、“参与”,分歧是不小的。即使立场最接近的英、法,在指挥权问题上也意见不一,前者希望北约唱主角,而后者不愿降低法国的“戏份”,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对军事行动的目标、程度也有保留。

3月31日,北约正式接过利比亚军事干预的指挥权,同时设立一个“政治协调机制”,协调北约和非北约联军参与国间的行动和立场,总算结束了联军内部关于指挥权的纷争。

但另一个分歧,即军事干预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却仍无定论,是否要介入地面战,是否应武装反对派,卡扎菲本人是否是联军目标,不但参战各国意见分歧,甚至一国内部都口径不一,美、英、法都出现部分行政官员主张对卡扎菲“斩首”,军事官员却坚决否认的奇特现象。

如果没有阿盟的授权,1973号决议恐怕根本无法及时出台,联军的军事干预也很可能来不及发生,但军事干预几乎从第一天开始,就引起阿拉伯世界“越权”、“过度”的争议,曾经号称“至少4个阿拉伯国家参与”的联军,最终只得到卡塔尔、阿联酋两个与卡扎菲积怨深厚的海湾君主国参与,一度积极推动禁飞区的穆萨更在开战不久说出“军事干预的目的是救人不是杀人”的话。阿拉伯世界对外来干预素来抱有“十字军情结”,如果干预旷日持久并带来严重平民伤亡,这种对军事干预扩大化的抵触情绪将会上升。

非盟虽然也接受了1973号决议,但正如法国外长朱佩所言,态度是最勉强的。尽管许多非洲首脑并不喜欢卡扎菲,但一来卡扎菲为自己政治野心对非洲穷国大撒金钱,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二来非洲各国饱受殖民之苦,觉得卡扎菲虽然举措荒唐,却为非洲“争了几口气”,且对外来军事干预持本能反感态度,因此联军开打首日,毛里塔尼亚、南非等多国就以非盟名义加以批评,此后更牵头协调利比亚内部的政治和解。除了个别国家,如遭受过种族清洗、饱尝西方见死不救之苦的卢旺达外,大多数非洲国家对利比亚内战都抱着“劝和不劝散”的态度。

 

未来将走向何方

旧仇未已,又添新恨,不论后卡扎菲时代谁当家,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冲淡鲜血画出的部族、地域裂痕

卡扎菲或许是全世界最孤独的统治者,得罪了几乎所有大国、邻国,除了委内瑞拉的查韦斯,迄今没有一国元首表示对他的同情;尽管英国媒体列举出“至少54个”可供他逃亡的国家,但真正表示“接纳”的只有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但这位总统不但是他昔日曾助纣为虐,帮着当时乌干达独裁者阿明迫害、追杀过的仇人,而且刚刚在媒体上历数了他“五大罪”(尽管也客观地指出他有“两条可取之处”),恐怕借他个胆子也不敢贸然投奔,以免被送给海牙国际法庭、或干脆送给利比亚新政府作进见大礼。

联军之所以在继续军事行动方面仍保持高度一致,除了伤亡几可忽略不计外,卡扎菲的孤立是很重要的因素。中东许多国家都不符合现代民主政体标准,有些政权同样长期独裁,并对反对派大打出手,但再怎样都有几个“铁杆”朋友,如阿尔及利亚得到非盟支持,叙利亚有伊朗撑腰,巴林和也门则有沙特、甚至美国“小骂大帮忙”,等等。尽管有“双重标准”之讥,但趁乱侮亡,兵法之常,柿子当然拣软的捏,只要利比亚仍然是个软柿子,联军的军事干预就不会停止,虽然会有节制,但更多出于自身利益和政治需要的考量。

由于联军的干预始终处于妥协、调整中,而反对派的实力又不足以单独在地面上消灭卡扎菲,不论是继续重演“东西大拉锯”,还是双方隔着意大利划分昔兰尼加和泰拉布鲁斯的“沙漠之门”东西对峙,这种僵局都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最终卡扎菲能支持多久,恐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财力是否会迅速枯竭。

卡扎菲的前途是黯淡的,王朝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即便他可以捱,他的接班人也捱不过去。但卡扎菲的核心部落,尤其西部几个部落的忠诚度和凝聚力较强,而西南部费赞地区的部落则一直隔岸观火,不轻易卷入争端,甚至反对派阵营里,也同样派系林立,部族痕迹深厚。盟军的介入让“内战化”痕迹更加明显,东部的班加西人视卡扎菲和西部部落是“杀人凶手”和帮凶,西部各部落又何尝不会把漫天飞舞的联军炸弹、导弹,看做东部人从外国引来的祸水?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今旧仇未已,又添新恨,不论后卡扎菲时代谁当家,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冲淡鲜血画出的部族、地域裂痕。

劫后的利比亚,有可能出现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伊拉克化”、“阿富汗化”,甚至“索马里化”局面,不论中央政府怎样产生,都很难迅速获得全国范围的公信力。如果说年届古稀的卡扎菲已近黄昏,那么,利比亚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恐怕离黎明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