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宫遗址在哪:利比亚局势折射西方大国“盘算”//武装干涉利比亚--关乎霸权而非道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5:49

    多国联军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打击已进入第5天,西方大国“盘算”也逐渐浮现。

    与近几十年来美国参加的各场战争相比,美国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态度最耐人寻味。首先是决定权和领导权。以往战争,总是由美国领导,并由美国决定何时攻击。这次,奥巴马总统表现出对这些全然不感兴趣。其次是对战争目标。以往的战争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更迭政权”。这次奥巴马在军事攻击前虽也说过,卡扎菲已失去领导利比亚人民的合法性,必须走人。但军事打击开始后,针对英法想搞“斩首行动”的报道,美国防部长盖茨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超出联合国授权的行动只会导致“更多麻烦”。美军方也不排除卡扎菲继续执政的可能。三是对追加军费。按惯例,战争一打响,总统就会提出追加军费。但奥巴马却表示,现在的军费够用,他无意追加军费,也不会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不想打持久战,希望速战速决。

    对美国在对利比亚军事打击中超乎寻常的低调,不少人认为,这是美国力衰退所致。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可能标志着美国领导世界方式的转变。此前,美国作为“世界警察”,总是带着“兄弟们”冲杀在第一线,承担着主要负担,也常常成为众矢之的。现在,他下放部分权力,让各地“片警”领导行动,他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军事支持。虽仍是“世界警察”,但却退到二线。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形象,争取更大外交余地,还能节省“管理世界的成本”。已有学者称之为“奥巴马主义”。如果这次在利比亚“试验”成功,国际关系可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美国的“奥巴马主义”恰恰给一直窥视机缘,想表现一下的“片警”法国总统萨科齐带来了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能抢美国风头,最早对利比亚发动攻击的根本原因。记得在伊拉克战争时,法国是坚决反对的。萨科齐这次愿意冲在第一线,也不完全是替人“火中取栗”,他有自己的“盘算”。

    首先是法国政府对突尼斯和埃及的政局判断连续出现失误,两次站到了当权者一边,萨科齐的民意支持率下降到19%。对明年将面临大选的萨科齐来说,如何扭转民意已成当务之急。面对利比亚的动荡,萨科齐担心重蹈覆辙,于是在两周前就高调宣布,承认在班加西的反对派委员会为利比亚人民的合法代表,并引起欧盟成员国不满。可到了本月19日,利比亚政府军已打到距班加西5公里处,击败反对派只差数小时。萨科齐再次面临被遗笑天下的窘境。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萨科齐未等巴黎会议作出决议,就下令法国空军前往轰炸。后来,法官员也证实,即使没有巴黎会议的决议,法国也会轰炸利比亚,要阻止政府军攻占班加西。因为萨科齐已将自己的命运与反对派的命运绑在一起。

    其次,萨科齐近年一直在推动地中海联盟建设,想让法国当头。在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只有卡扎菲反对最起劲。萨科齐当时支持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原因之一就是他俩是萨科齐“地中海联盟”的积极支持者。他俩倒台后,如果留下卡扎菲继续反对,法国在地中海当头的想法就可能无望。还有,卡扎菲2007年访法时,萨科齐给了他面子,他也承诺要给法国近150亿美元订单。可许多订单迄今仍是空头支票,使萨科齐感到不爽。

    另外,这几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实力不如德国的法国,在欧盟和国际舞台上处处感到声音引不起共鸣,其主张也很难在欧盟贯彻。美国的犹豫,使萨科齐看到了重振法国领导地位的机会。于是,就有了法国这几天的表现。    (本报维也纳3月24日电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武装干涉利比亚--关乎霸权而非道义 http://www.gmw.cn 2011-03-25 14:40:06 来源:人民网  以法美英为主的西方盟军对利比亚的武装干涉已经进入第五天,除了此前披露出来的盟军已经开始给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和卡扎菲继续强硬的抵抗态度外似乎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在每天数百架次的空袭掩护下,反对派武装也未能在战场上扩大地盘,政府军与反对派之间陷入僵局,利比亚进入一个事实上的分裂状态。即便外界不能真正的知道西方的空袭是否造成或者到底造成了多少“平民”伤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利比亚已经成为西方军火的试验场和销毁地。问题是,谁将最终为此“埋单”?

  如果说联合国安理会1970号决议的通过是史无前例的话(为了通过该决议利比亚驻联合国代表声泪俱下的请求安理会制裁他的国家),如果说安理会的1973号决议的初衷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的话,那么这五天以来的利比亚局势充分说明,以法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绑架联合国,打着“人道”之名推行“霸道”之实的阴谋正在得逞,他们举着“保护平民”的幌子到处主动攻击,希望消灭一个主权国家的军队甚至是它的领导层。事实上,安理会1973号决议的内容非常清楚,除了对利比亚重申谴责以外,安理会决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的行动共有29条,其中的核心是保护平民和建立禁飞区。该决议第4段规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便保护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境内可能遭受袭击的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包括班加西,同时不在利比亚领土的任何地方派驻任何形式的外国占领军”,第6段“决定在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领空禁止一切飞行,以帮助保护平民”。此外,在1970号决议中有“欢迎人权理事会2011年2月25日A/HRC/S-15/2号决议,包括决定紧急派遣一个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调查据称在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境内发生的所有违反国际人权法行为,确定这些行为和所犯罪行的事实和背景”的条款。但是,即便在利比亚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决定停火,在有关调查委员会做出明确调查结论之前,法美英以卡扎菲违反1973号决议为由,开始了空中打击。让人瞠目的是,这种为了保护平民的空中打击不是防御式的,而是进攻性的。在美国国防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军少将杰拉德?休博被问道如何识别政府军是不是攻击平民时表示,利比亚政府军已被事先告知必须呆在原地,因此一旦他们处于移动状态就会遭到打击。这是怎样的逻辑?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媒体甚至是联军的英国军官宣布“利比亚已不存在空军,卡扎菲的空中力量被摧毁”,事实上的禁飞区已经建立,甚至利比亚政府军的坦克部队也基本被消灭后,这种军事打击还没有结束的迹象。法美等国到底意欲何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本周三在与摩洛哥外长的会见中回答了这一问题,她表示“卡扎菲必须屈服,必须让位。”这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的范围,暴露了西方国家的霸权意识、霸道逻辑。

  对于美国霸权的逻辑,王缉思在2003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以个人自由权利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国内民主是这套简单划一的价值观的制度基础。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民主外延的扩大,扩大了美国价值观的社会适应性,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多数人的专制’。它逐渐超越了白人种族主义和基督新教的‘天命观’,在对外事务中演化成特殊形态的美国民族主义,造成了霸权思想的膨胀。美国人在追求民族私利的时候很少有道德顾忌,充满自以为是的领袖欲望。”正因为这样的思想根源,使美国人觉得其他国家内部的冲突、内乱是“非人道”的,而美国人在世界各地的杀戮是“替天行道”;其他政权维持秩序的努力是“暴政”,而美国人的打压是“民主”。事实上,清醒的人们应该问一句,在利比亚这样的部族社会里,在内战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在冲突的双方中,到底“谁”是平民?正如有学者表示,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爆发武装冲突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和平示威”和“武装暴乱”究竟如何界定需要联合国安理会进一步斟酌,“武力镇压”和“维持治安”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需要国际社会深入探讨。当然,面对利比亚每天的人员伤亡国际社会不能熟视无睹,联合国框架下的隔离和调停应该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霸权意识作祟,在此次利比亚危机中,我们还是被迫回到了“以武力镇压武力”,“以暴易暴”的老路上来,再次凸显了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这是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努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一大挫折。更为危险的是,从美国、法国等国有关方面的资料分析,此次积极开展武装打击利比亚的西方国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周全的退出战略,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能把一个分裂的、满目疮痍、恐怖活动泛滥和积贫积弱的利比亚留给利比亚人民和世界,为我们制造新的、更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我们也注意到,参与此次武力打击利比亚的国家除了法美英以外,还有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等西方国家。而在联合国通过1973号决议时投了弃权票的五个国家中,就有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个新兴经济体。这一现象似乎在向我们说明此次西方国家借利比亚乱局之机开展武装干涉,反映的是它们企图以武力在世界重塑昔日的地位,体验曾经的“主宰”快感。可以说,无论西方国家开展武装干涉是为了利比亚人民,还是为了赶卡扎菲下台,实际上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和展现西方的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