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惊梦3素年不相迟:苏州刘家浜古建筑调查记略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41:47
苏州刘家浜古建筑调查记略之二     昨天上传调查记略的第一篇,系统显示未成功,我再发成功了。可是打开“我已发表的博客”后呆了,同样的文章有2篇,所以我删了一篇。这样做又导致了一个问题,没有了点击量,哎!所以广告一下啦,如果朋友们感兴趣,也看看第一篇,因为那篇中有地名考证及相关的资料,这样的话看起来才能连得起来。 链接: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64481.html 小花絮:    在拍记刘家浜32号时,尖兵曾一度与手背上的蝴蝶一同拍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同程的同学,非常高兴在同程在苏州,还有这样一个志趣相投的同学!手背上的蝴蝶和尖兵的拍摄焦点不同,我较注重整体的变化和建筑方面的特色;手背上的蝴蝶的眼光则较为艺术,她会从人文和细节入手,把一样东西拍的很有艺术气息。呵呵,要向她学习啊!

  刘家浜32发现始末:    东海浪提供线索,其曾在刘家浜30号附近的宅院内发现有较为完整的民国门楼一座,遂小组开始寻找,于是看到了此片建筑。A、B、C三组各有部分组员参与了拍记。建筑历史及其他线索提供:杨柳青青、东海浪 建筑历史追溯:   无此建筑年代无文字查考,亦无知晓详细历史者访得。根据同为志愿者的杨柳青青、东海浪等老师采访后提供的信息,此宅原为雷允上的私产,解放后以一万两千元的价格转让给苏州轮船公司,作为职工宿舍使用。     此宅位于38号申宅与26号潘宅之间,很容易被误认,且目前本身门牌已经无存,故查访定位较为不易。据称也有居民提供此宅原来同为申宅一部,但无法考证。据目前的格局来看,虽说此宅左右未有界碑发现,但其拥有自己的门厅,且形制明显,故仅能将其认定为独立门户。 资料分析    经采访得知刘家浜32号原为雷允上私产。雷允上为苏州清代著名人物,《金阊区志》对其专门设目进行介绍:“雷大升(1695——1779)  字允上,号南山,长洲(今苏州)人,清初制药商人。允上幼年时,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尤爱读医药书籍。弱冠以后,投在王晋山医家门下学医,对医药二门都能悉心钻研。雍正元年(1723),雷允上北上入都,后在归途中游历燕齐间,并采药于深山大川,返里后继续钻研医药,并从事丸、散、膏、丹之修合,设诵芬堂于苏州阊门内穿珠巷(即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乾隆初,雷允上’举鸿博不就,隐於医’,遂挂牌行医,设诊所于诵芬堂内,集医、药于一处。允上医术高明,治病有方,遇贫者常予药,又亲司炉台。练合丹丸。他所修合的丸、散、膏、丹,用药地道讲究,大都是由麝香、珍珠、西黄、犀角、羚羊角、伽楠香、猴枣等名贵细料药材组成,药效灵验,声誉鹊起,民意视为’救命药’。有《金匮辨证》、《经病方论》、《要症论略》等书。允上致力经营雷允上诵芬堂45年,至乾隆四十四年病逝。”     “不为良臣,便为良医”, 苏州文人不第而医似乎为传统,故此苏州在历史上就名医颇多,到清代更是开创了业内有显赫之名的吴门医派。雷允上其人医术好,药也好,其研制的秘制六神丸、痧药蟾酥丸、诸葛行军散、玉杷丹、辟瘟丹、八宝红灵丹、小金丹、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细料成药,至今更是名扬天下。雷家在嘉庆乾隆年间就完成了资本积累。     中国有致富以后要置业的习惯,雷家同样如此。除了药铺外,雷家在苏州还有若干房产,其中可考的就有:通和坊34、36号,3落5进,有砖刻门楼两座,大厅有彩绘,可惜在干将路扩建中被拆除;包衙前20和22号(完整),其中22号后进修建为西式建筑,保存有砖雕门楼。加上这刘家浜32号住宅、西中市的诵芬堂旧址,那么尚可考证追溯的雷家遗迹,在苏州还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不过对比通合坊和包衙前,刘家浜的雷宅是其中最小的一处,遗憾的是,仅能得知是雷家的宅院,并不能考证出置业年限和前任业主。 建筑现状简述:    本月,此宅由房管局进行的大修工作进入收尾,此次维修导致了部分建筑被破坏。宅院为单路,共6进,较完好的门楼1座。门厅、轿厅尚存,大厅主体结构尚存,第五进楼厅为民国修建。六进后带有一规模不大的园子,但已全毁。门面南开,大门位于刘家浜中部北侧,后门开于周五郎巷。 现场拍记:1.门厅    门厅主体结构完整,原木质大门无存,东西门房均向中间延伸,占据了原本门厅明间的部分空间,导致现门厅仅留1米左右的开口作为通道。门厅的垛头带有木槿花饰。门厅顶部的椽子已经全部替换,但其下的枋子和中间的镂雕卷草的堂板为原物。下部枋子上用黄油漆写有“向阳院好”四个空心隶字,疑为文革时期的留存。



 
2. 轿厅    轿厅在二进之内,原石板天井成了水泥地坪,天井东西侧均搭建有砖瓦小屋,似作现住户厨房之用。轿厅屋顶椽子同样全部被替换成目前的方形条状木,出挑应比原建筑短。东西次间同样封闭成居民房间,西次间住户将轿厅顶部打穿,加建老虎天窗一座。因旧式厅堂建筑均较高,故怀疑西次间现住户已将厅内空间进行了上下分割,上部作为小阁楼从而增加居住空间。整个轿厅的立柱均被砌入墙内而不得见,顶部的望砖基本都是新的,然其上部可见之梁坊似为原物,厅内北部尚存当年安装内屏门(和现在的玄关阻隔视线的功能类似)的结构件。



 
3. 大厅    大厅是下厅上楼的骑廊轩楼厅格局,同轿厅一样,檐柱、立柱均被砌进了墙内。仅明间东有半根檐柱露在外面。面阔三间的大厅仅仅主要梁架留存,东西次间全封闭成居室,西次间搭出了不锈钢防盗笼。长窗半窗全无,二楼原半窗或合和窗全被换成了塑钢窗。廊檐顶部的椽子换成了半圆新料,出挑甚短,未作防腐处理,加工非常粗糙。椽子上似乎铺设的是望板(逆光看不太清),瓦片下沿也未设滴水。但檐下的枋子与其间雕有卷草花饰的堂板,以及桁下的蜂头保留得较为完整。

 
    厅内大型构筑的保存情况要好于外部。檐下楼下有连接着的两个轩。前部颇怪异,从轩的椽子看像是鹤胫轩,但是见不到轩桁;平行连接的是一个扁作船篷轩,但是因为厅内中部柱子全被砖石砌末,所以导致支撑的轩梁也无法看到。在厅内东次间,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两个轩结构,轩梁均无雕饰,但是船篷轩的两个蜂头残缺,另有一处明显的修补败笔。在轩东头有两根椽子明显不应该是船篷轩上的结构件,从望砖颜色区别,极可能是维修时从别的残破的不同种类的轩上拆下替换的。此种修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另厅内的承重均仅施油漆,无雕饰发现。天井内,有一个仅剩下坊的残破门楼。

 
4. 四进楼厅    四进天井内存有一破损的门楼,字牌以上无存,门楼混水,兜肚有花饰。

 
    楼厅面阔三间,檐间廊柱已被砌没,但月梁尚存。二层原窗户全毁,现明间为塑钢窗,东西次间有安装塑钢窗的迹象。楼下西次间封闭,并东延至中部明间大半。东次间同样封闭后,中部仅有极窄通道以供行走。下层除东次间留有残缺的长窗6面外,其余全无。



 
5. 五进六进楼厅    五进是全宅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进,有较完整砖雕门楼一座,以及民国两层仿古带厢小楼一座。

    门楼为清水砖雕无牌科形式,顶部纹头脊中偏西开窗一面,破坏了格局。门楼上下坊均无大型雕饰,荷花头无挂芽却雕刻精美,惜挂落大部残破。左右兜肚浮雕吉祥花卉,中部字牌“树德务滋”,甲寅年仲春由苏州名人吴荫培题写。

    小楼东西为连城一体的厢房,上部的半窗较完好。中部的2层小楼为本色青砖砌就,其中用红砖间夹出梭子块等明快图纹。二层上的挂落(似蔓草花饰)西侧脱落一块,花篮头完好;下层挂落完整,为凤戏牡丹花饰。二层栏杆于檐平齐,出挑的楼板正好形成了一个阳台。现下层窗户已被换成塑钢。

    六进为一普通的二层小楼,较为破旧,似乎不在此次的大修范畴之内。小楼主体结构较完整,上部尚留有部分书条半窗,部分窗体已换成塑钢。窗下不知是栏杆还是栏板,被油毡布蒙遮无法得知。

    六进后是一小院,同样水泥铺了地,院内原有物件一概无踪,现在的住户在内晾衣种花。

相关资料:    “树德务滋”, 语出《尚书·泰誓下》,意为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此字牌,疑为雷家后人请吴荫培题写。民国年间,雷允上的生意从苏州到上海发展到北京,已经盛名远扬,诸如林森、张学良、于右任、钱大均等许多社会名流均为之店铺题字。作为雷家请同为名人的吴荫培题字,自是不会拒绝的。这个甲寅年,按照推算应该是1914年。此时正是民国的五年,吴荫培自辛亥革命归隐回乡时间不远,也能合上,而且此时吴荫培时年应该63岁。     《金阊区志》上对吴荫培的记载:“吴荫培(1851~1931),字树百,号颖芝,晚自号平江遗民,吴县人。吴荫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敏慧勤学,读书过目成诵。光绪十六年(1890)高中庚寅科一甲三名进士、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他屡掌文衡,曾襄助校京兆试、礼部试各2次。二十八年奉命典福建乡试,得士称盛。三十二年京察简放广东潮州府遗缺。后自费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即莅补廉州府任。三十三年八月赴潮州府任。宣统二年(1910)简选为贵州镇远府知府。辛亥革命后,归隐回乡。吴荫培脾气耿直,指陈利弊,敢于直言抗争,其中以江淮添设巡抚及沪宁铁路借款两案,最为朝野所称道。他在赴日考察回国后,即条陈创办女子师范学校、添设幼儿园、提供银行储蓄、改良戏曲、试办水产与农林讲习所以及试验场。这些建议,由两江总督端方转奏,均被嘉纳,并次第施行。他归隐回乡后,热心公益事业。回乡不久,便与地方人士募集巨资,分设男、女两织布厂,安置民众就业。后被推举为普济堂董事,主持十余年,结余4万余银元。民国5年(1916),吴县县长孙锡麒创议重修《吴县志》,聘吴荫培为总纂,惜未及出版,便与世长辞。吴荫培家祠原在区内鹰扬巷10号(今已拆建为干将西路东段南侧路面)。”         尖兵2008-7-30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