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屋西施511:清末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务述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7:24:17
 

[摘 要] 20 世纪初,清政府自主向南非输出华工,经历了从严禁到被迫接受,最终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与国际国内形势的逼迫下,实现了劳务政策的重大转变。清政府首次主动向外输出大批劳务,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20 世纪初;清末政府;输出劳务;南非

1904~1906 年,清政府在两年半时间里共向南非金矿输出了6 万多名劳工,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政府主动向外输出劳务的开始。近代以来的学界对此多从中国劳工被诱骗出国,以及他们在南非金矿如何被剥削被压迫、清政府的不保护等方面对此进行论述。本人认为有必要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以清政府对华工出国的态度演变为出发点,对此事件重新审视,力求有新的、全面的认识。
 
1 清末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务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初,清末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工,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批准向外大批输出劳务的开始,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早在1647 年,清朝的《大清律例》就已禁止华人出洋。1683 年,随着清军攻占台湾,清朝对海外贸易的禁令有所松动,但一直坚持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可是,近代西方殖民者为开发其海外殖民地,目光早已盯上了中国雄厚、廉价的人口资源。1800 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通过其驻广州商馆的买办,从黄埔、金星门和澳门偷招华工到马六甲、槟榔屿等地用工。[1 ]

1839 年,清朝中央政府获悉外国人雇用华民承工事宜,东南沿海的地方官员对此知道得更早。那时的华工出洋虽未大规模进行,但“卖猪仔”的事件已时有发生。不过在清廷看来,这只不过属于地方事务,对此虽有禁令但漠然视之。
 
19 世纪中叶,清朝内忧外患,自顾不暇,更无力顾及华工出洋问题。但是,西方列强的大炮不仅使中国五口通商,也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招募华工。

1857 年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并控制了广州衙门,华工出国合法化的大门首先在广州敞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 被迫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了《北京条约》, 该条约第5 款规定:“戊午年(1858 年) 订约互换以来,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感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予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省大吏亦宜时与大英钦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2 ] ,长达200 多年的清廷海禁,就这样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由于当时清政府外交常识的缺乏,该条约只规定了华工出洋合法,而没有任何关于出国华工的薪金、待遇和人身安全等要受到保护的规定。
 
1875 年,清政府开始在海外设领事馆,加强了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并逐渐认识到华侨经济的潜力,这为清政府海禁政策的最终废除奠定了基础。在废除海禁政策的过程中,黄遵宪和薛福成起了关键作用。黄遵宪出身封建官吏,力主学习西方,并长期担任驻外领事工作。1892 年年底,黄遵宪起草了一份禀帖,列举了海禁政策必须废除的一切理由,请薛福成上奏朝廷。根据这份文件,驻英公使薛福成于1893 年6 月29 日从伦敦发出了废除“海禁政策”的著名奏折。为了说服朝廷,薛福成陈述了该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由于形势已经改变,原来的目的已经不复存在,“海禁令”也应随之改变。同时,他还听取了黄氏的建议,在奏折中极力强调华侨在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他奏道:“……夫英荷诸国招致华民,开荒岛为巨埠,是彼能借资于我也。华民擅才干,操利柄,不思联为指臂,又从而摈绝之,是我不能借资于彼也。及今而早为之图,尚可收桑榆之效。及今而不为之计,必至忧杼柚之空……”[3 ]13 1893 年9 月13 日,清廷谕旨废除海禁政策,这标志着影响中国长达200 余年的“海禁令”的终结。但是,清政府即便此时还没有自己组织国人走出国门,利用自己丰富的人口资源占领海外广大劳务市场的观念。

2 清末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务的缘起和实施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危亡日益深重。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被迫实行“新政”。当时的清政府国库空虚,债款沉重;农民不堪重赋,大批弃田远扬者加入到流民行列。光绪三十年(1904 年) 十月十三日的《时报》载:“昔之农,尚堪自给者也,而今则每岁所获不给衣食,流离转徙,尝千万人焉。”[4 ] 这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使岌岌可危的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当政者不得不积极寻求对策。
 
与此同时,英国通过英布战争,在南非夺得了德兰士瓦(又称德兰斯瓦尔等) 殖民地。德兰士瓦的经济,是建立在单一生产基础上的殖民地经济,其兰德地区的采金业是该共和国最大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当时的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采金业为中心。[5 ]75由于战争,金矿开工严重不足,致使税收减少,德兰士瓦共和国的财政预算无法平衡。[5 ]75于是,战后英国与南非的金融界成立了299 家开发兰德金矿的新公司,金矿主们为攫取最大的利润,急于寻找廉价劳动力。为此,他们经过多方考察论证,认为从中国寻找劳动力最合适。不久,驻英公使张德彝获此消息,立即写信致函清外务部大臣。此时的清朝当局,一反过去的禁阻和消极应付,对英人欲来华招工的消息很是重视。
 
但是,当时社会舆论界激烈反对清政府与英国订立招工条约。1904 年5 月《东方杂志》以《又误订招募华工之约》为题发表时评,斥责清政府。尽管如此,此举还是得到清政府实力人物的大力支持。军机大臣奕 不仅支持向南非输出华工,并认为此事“原为贫民辟一生路”。[6 ]1668 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对此也大加赞赏。驻英公使张德彝从事外交、熟谙国际事务,更是全力支持劳务输出。由于清末政府当权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向国外输出劳务开始认同,因此,向南非输出华工一事才得以起步。
 
在中英就招工事宜谈判之前,清外务部就照会英国驻京公使,南非欲招用华工,应按1860 年中英条约第5 款妥订章程。于是,驻英公使张德彝就中英《北京条约》第五款与英国商订新的《招工章程》。1904 年2 月4 日,英国外交部将南非德兰士瓦招募非欧洲工人的“输入劳工法令”送交驻英公使张德彝核准。张德彝“详细酌核”后,在给外务部大臣的致函中说:“此次脱属所议之保工条例, ?似与本大臣拟按约商定之保工章程无甚妨碍, ??。此外尚有酌改该例之处,统计共有五处。”随后,张德彝把“派驻领事、不得责打和贩卖华工”等5 条意见交给英方考虑。对此英国政府则认为北京政府所持态度“出乎意料之外,这将为讹诈外交和惹厌的延宕开路”[3 ]430 。最后张德彝“遵照钧(外务部) 电,令守国例之意,令彼(英国及其德兰士瓦殖民地) 专派官员照料(华工) ,务与他种工人一律”,来代替“前所拟禁止责打贩卖之款”。[6 ]1663 说明清末外务部和驻英大臣已经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处理招工谈判中的争议问题了。
 
中英双方代表对其他条款如招工费、使用哪国船只、能否在香港招工等具体问题,经过反复争议、磋商,最终妥订保护南非华工的《招工章程》15 款。于是,张德彝致电请示外务部,可遵奉画押? 光绪三十年三月二十七日(1904 年5 月12 日) ,庆亲王奕 等外务部大臣就此事复请皇太后、皇上。当日,皇上 批:“著派张德彝画押,钦此。”[6 ]1669 同日,外务部致电张德彝称皇上已准奏在《招工章程》上画押。[6 ]1670光绪三十年三月二十八日(1904 年5 月13 日) ,驻英大臣张德彝奉旨在中英《招工章程》15款上画押签字。清末政府为南非金矿在华招工制定了完备、具体的保护华工的章程,这在华工出国史上尚属首次。
 
对于此次英人在华招工,清政府力求通过制订完备的招工章程,按约办事,避免华工在外谋生受虐,以达到保护海外华工的目的。为保护南非华工,清政府首次派驻外总领事前往保护华工,还成立了北洋保工局。《招工章程》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向南非输出大批劳工,这是清政府自愿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劳务输出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一页。
 
但由于清末政府在招工方面缺乏经验,这给当时在英人控制下的开平矿务公司任董事长的美国人胡佛以可乘之机。胡佛以“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名义,与南非德兰士瓦金矿财团订立了合同,取得了经手招雇20 万名华工,并把他们运送到南非的专利权。[5 ]197

 

早在中英关于南非招募华工的谈判进行之际,德兰士瓦方面就开始了招工工作。德兰士瓦原定主要在中国南方招雇华工,因此,香港方面为南非招工建造了一所能容万把人的屯舍(设在九龙荔枝角) 。[7 ] 1904 年3 月,由英商太古洋行首先领款到广州附近的嘉应县和广西梧州四乡,张贴告示,通过华人招工头招募华工1 054人,集中到九龙荔枝角上船出港。后来,又续招一次,两批共招募了1 741人。在华南招工,同新加坡的“猪仔”贩卖利益相冲突引起抬价竞争,南非势不能敌。[6 ]1660 同时,驻英公使张德彝多次致函外务部,提议阻止英人在香港招工。这一切使英人在南方的招工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后由于胡佛的插手,招工中心不久就转向华北。当时日俄在东北开战,挡住了华北广大人民闯关谋生的去路,为英人从华北大规模招工提供了机会,也开了外国人在中国北方大规模招工的历史先河。于是,南非招工机构把总部设在天津英租界,在华北各地设有专门代办处,由总部负责协调它们在中国领土上的募工活动,并负责把招雇到的华工运到中国港口(北方的秦皇岛、天津、烟台等) ,然后再运到南非的德班港[8 ] 。
 
德兰士瓦金矿在中国北方的招工业务,分别由4 家洋行承揽大包,即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天津的仁记洋行、烟台的和记洋行和瑞记洋行。这些洋行再分别同其他洋行、商人、华人包工头等,签订二包、三包合同。为了招募大批劳工,开平矿务公司在其属地秦皇岛附近东山崖建造了劳工站,还修建了通进劳工站里面的铁路支线,以便运送劳工。按照胡佛与德兰士瓦方面达成的协议,开平矿务有限公司除从招募华工的业务中获利外,还从出租秦皇岛劳工站、每个华工的铁路运输和在码头登船中取得收益,而胡佛也从中大捞了一笔。[5 ]201

虽然当时英国为其殖民地的招工已成体系,在世界上尚属完善,但这种层层分包,在一定期限内完不成定额就要被罚款的招工合同,致使招工过程中时有拐招现象发生。据说当时在秦皇岛东山劳工站,有些路过这里、或者向里面张望的人,也被抓进去当作出洋工人被送往南非。[5 ]201尽管如此,此次招募的华工大多是属于自愿出国承工的。

在英国招工者向愿意出洋者许以“借垫款项”、“预支工资”等条件下,应募者络绎不绝。“华工既应募,侯医士查验,不合格者约百分之三十,斥令去。”检查合格者,保工局将其姓名、籍贯、年貌造具清册,点验人数,收取保工费;“且摄一影,命入公所暂居, 一切费用, 颇优待之。越五六日乃启程赴特”。一旦进入公所,便不得随便出入。“将行时,俟医者赴验,以药熏其体,去秽气也。复在中、英官吏前,询以此行愿否? 亦明了合同之辞义否? 问讫,乃预给佣值。至所衣之服, 则令按价纳资焉。”[5 ]105

1904 年6 月,首批华工到达南非金矿,随后华工分批陆续到达。此次英人为南非招募华工,以当时的直隶、山东两省居多。据英国议会文件、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1904~1906 年自中国各口岸运出华工人数,见表1[5 ]201 。

表1 1904~1906 年中国各口岸运出华工人数

秦皇岛43 258 人

烟台14 675 人

天津4 137 人
 
香港1 741 人

总计63 811 人

由于大批华工的辛勤劳动,南非金矿的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华工到达南非金矿后,起初有些华工因矿井劳动的艰辛危险、工头的粗暴无理以及工资待遇的菲薄而感到不满,并起来反抗甚至逃出矿区。到1905 年下半年,南非金矿内因不堪虐待而激起的华工闹事、罢工和逃亡现象愈演愈烈。其严重程度不仅使兰德矿区及其附近地区的治安受到影响,而且牵动整个德兰士瓦殖民地的政治局势,并卷入南非内外的政治漩涡。为此,英国当时执政的巴尔佛内阁被迫引咎辞职。英国自由党上台组阁后,首先劝令南非德兰士瓦方面停止招雇和使用华工。原来预定4 年的在华招工合同被迫在1906 年年底终止。
 
历史上,南非素以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昭彰于世。华工在南非金矿做最粗重的工作,又是有色的外国劳工,此间所受苦难可想而知,但不能由此而否定清末政府对南非华工的保护。至于华工在南非金矿劳动、生活中所受苦难及虐待,已有许多文章论及,在此勿需赘述。
 
3 向南非输出劳务对清末社会的影响

20 世纪初,清政府一反限制华工出国之常态,与英签订《招工章程》,首次从中国华北向南非金矿48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年3 月输出大批华工,这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秦皇岛港及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清政府通过向南非输出华工收取招工费和华工注册费,获得了一定的现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的严重不足,也对清末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根据中英《招工章程》:“凡按本约所招订立合同之华工,每招得一工,须纳费银交付中国政府,以充稽查招工事宜之需。??如招得之工人数不过一万,每人应抽墨洋费3 元, ??。”[6 ]1676 按照赴南非华工63 811名计算,清政府收取的招工费近20 万元。这笔款项尽管不大,但对于当时国库空虚、负债累累的清政府来说也是一笔巨款。正如袁世凯所称:“伏思此项经费为数尚巨”[6 ]1702 。至于这笔招工款项如何分配,袁世凯于光绪三十年(1904 年) 六月六日致外务部的咨文说:“拟请将天津开办南非洲招工进款,以六成解交外务部库备充各项经费,以四成留存职库,作为该局开支公费之用。”[6 ]1703 外务部照准袁世凯的提议,并把四六分成的分配办法推广到华工出口的各通商口岸。随后,外务部又照准了京师工巡局欲将六成招工费拨局筑路(自北京崇文门内起,至堂子胡同止) 的咨文。[6 ]1704 于是,各出口华工口岸征收的招工费,除四成留作稽查招工事宜经费外,其余六成都解往京师工巡局,用于北京市的公路建设。
 
袁世凯还向外务部提议,援引从前中国向古巴、小吕宋、浑春等处输出华工的成案,要求前往南非的华工,每人每年向中国驻南非洲的领署缴纳3元的华工注册执照费,以获得中国领事的保护。根据契约合同,每名华工在非洲做工3 年,因此,中国驻南非洲的领署将收取50 多万元的注册费。南非华工注册费的分配也是按袁世凯的提议,三成留作领署常年经费;其余七成解呈宪辕(北洋大臣袁世凯处) ,其中以三成留津,备拨办保工事宜,以四成解往外务部。[6 ]1729 这样就解决了在南非设立领事、创办领馆所需经费问题,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库款支绌、外务部筹拨为难的窘境。
 
其次“, 华工在南非立约承工,月得工资多则四五十元, 少则十六七元, 这与华工生计大有裨益”[6 ]1744 。尽管有些华工在南非金矿因生活的寂寞、无聊,而去聚众赌博、吸食鸦片等,他们回国时与去时一样两手空空。但对于具有勤俭传统美德的广大华工来说,他们通过“家属留支制度”,在上船去南非之前已申请直拨他们将在南非金矿所得工资的一部分,由南非来华招工的人员按月付给他们的家属,并在兰德金矿的工资项下扣除。[3 ]78 此外,他们甚至回国时还带回微薄收入的余资,用于贴补家庭,从而对于改善广大华工家庭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在华北大规模地招募出洋工人,并主要集中在秦皇岛进出港,大大促进了秦皇岛港口建设及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该港当时虽然为英国所把持,但也给中国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巨大利益。从秦皇岛港每输出一名华工,可得近50 墨西哥元的收入,另外加上秦皇岛东山地亩出租等杂项收入,估计在短短二三年中,秦皇岛港总收入在200万元以上。[9 ]221这对于草创时期的秦皇岛港口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黑色的煤炭和黄色的华工,正是秦皇岛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支柱。秦皇岛港是建立在对开平煤炭的输出和经营华工输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南非在华北大规模地招工,也大大刺激了秦皇岛市的发展。43 000多名华工在此港出发去南非金矿承工,而前来应招者远胜于此,所以,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陆续有数万农民汇聚于此,其中大部分人还领取了预支的第一份工资。因此,大量的现金流入秦皇岛市场,顿使各种商贩云集于此,冷寂的秦皇岛骤然繁荣起来。据《临榆县志》记载:“三十年(1904 年) 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华工处,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渐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百家。”[10 ]

 

中国劳工在南非劳动3 年期满后,根据规定,要由金矿主租船送回原输出口岸。因此,秦皇岛港不断有“回夫船”靠岸。从1905 年起,就有南非华工陆续回国,到1910 年为止,共计41 235人返回秦皇岛港。[9 ]221他们带回了一定数额的现金,同样刺激了秦皇岛经济的发展。
 
这样,就有大批的劳工出入秦皇岛港,为招工而来的“不合格”农民与此后从南非返回来的劳工一起,为秦皇岛市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后备大军。他们很多人成为秦皇岛港的第一代装卸工人;或携带其家属一起成为该市的早期居民。秦皇岛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北方经济对外开放的结果,其中,这次的劳务输出起了一定的作用。
 
4 结语

20 世纪初,中国向南非输出华工,是清政府首第4 卷第1 期苑焕乔:清末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务述论49次涉足世界劳务市场的可贵尝试,也是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表现。清政府由严禁国人出国谋生,到废除海禁政策,最终由政府决定向海外进行劳务输出,并制定了对其海外的华工进行保护的、比较详尽的《招工章程》,这充分说明了清末政府在观念、政策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此我们应给予充分肯定。
 
清末向南非输出华工,是清政府实施“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此举有诸多弊端,但就此事本身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我们不能以华工在南非遭受了诸多剥削、压迫和苦难为由,就对此事给予完全的否定,应用历史的眼光,去考察清政府首次向外输出大批劳务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 陈翰笙.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 辑(1) [ G] . 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2 ] 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 G]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45.

[3 ] 陈翰笙.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4 辑[ G] . 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 陶内(R H Tawneg) . 中国之农业与工业[M] . 陶振誉,译. 南京:正中书局,1937 :96.

[5 ] 陈翰笙.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9 辑[ G] . 北京:中华书局,1984.

[6 ] 陈翰笙.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 辑(4) [ G] . 北京:中华书局,1985.

[7 ] 彭加礼. 清末英国为南非金矿招募华工始末[J ] . 历史研究,1983(3) :177 - 192.

[8 ] 方积根. 非洲华侨史料选辑[ G] .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238.

[9 ] 黄景海,奚学瑶. 秦皇岛港史:古、近代部分[M]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10 ] 时晓峰. 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M]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99 :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