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街景地图在线参观:天涯观察第135期:李玫瑾,你不是中国犯罪心理学领域的标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43:34
天涯杂谈天涯观察第135期:李玫瑾,你不是中国犯罪心理学领域的标尺   作者:柳随风L  发表日期:2011-4-14 16:06:00 回复          .ztpage {border:3px solid #82a6c9;margin:0px auto;width:880px;background-color:#fff;padding:5px}.ztpage table {width:880px;background-color:#fff;}.ztpage table td {text-align:left;white-space:normal;width:880px}.ztpage .tdbar {font-size: 16px;padding:6px 15px;background-color:#6699cc;clear:both;color:#fff;font-weight: bold;margin-bottom:5px}.ztpage .tdcol h1 {font-size:20px;}.ztpage .tdcol {font-size: 14px;padding:4px 10px;line-height: 22px;color:#000;clear:both}.ztpage .tdcol h2 ,.ztpage .tdcol h3 {margin:5px 0px;padding:0px ;color:#333}.ztpage .tdcol p{text-indent: 28px;text-align:left;}.ztpage .tdcol img {float:left;margin-right:10px;margin-bottom:10px}.ztpage .ztend {background-color:#e4eef8;}.ztpage .foot {font-size: 14px;padding:3px 5px;background-color:#1c64aa;color:#fff;font-weight: bold;}

李玫瑾其人其事

李玫瑾教授,她的身上有着诸多的光环和荣耀,她是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犯罪心理学教授,二级警监。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分析与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等。透过这些耀眼的符号,我们可以将她视为目前国内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就见证了在关于犯罪嫌疑人犯罪分析的过程中有着与众不同的话语平台,她的评述言论终将会成为判决犯罪嫌疑人命运的基础。这一点已经从她参与的马加爵案、邱兴华案、杨佳案中得到印证!

  既然作为犯罪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基于她身份的特殊性,其评说的言论是基于专业的学科为基础的,是以科学为依据的,故言论表现出来的是审慎而谨慎的,是不容置疑的。如果评说的初始抛却专业的基础,背离科学的论断时,势必会引起舆论的争论。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3月23日,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分析药家鑫案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表示,“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而此言论的一出,李玫瑾被抛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是专业的剖析还是激情评说?

专业领域未持专业态度

李玫瑾教授在3月23日参与央视《新闻1+1》节目,在观看了有关药家鑫视频之后做出如下结论,药家鑫撞人后杀人连捅八刀刺死伤者,是“是因为他弹琴,手习惯了向下连续的动作”,对连捅八刀的过程是:“他(药家鑫)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那么她表达出药家鑫杀人是缘于弹钢琴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是否是基于专业领域的角度进行综合评说呢?
  
  面对网友汹涌如潮的痛骂与斥责,李玫瑾教授都保持了沉默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也被某些心理学道德家视为宽容的心怀表现。直到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对其提出质疑时,李玫瑾终于在博客中做出了解答,解答时也对网友的态度进行了表态,她表示怒骂只是一个人的全部家当!她对于网民的质疑只是抱看客之心态,她没有必要对此做出解答,因为学科的深遂性不必要让所有人懂。但对于有名望有身份的肖鹰教授又另当别论。对自己在央视节目中的评说结论,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说:“他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杀人示范、也没有相似的训练,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8或6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或许她还是坚持着自己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优越性,坚持着对药家鑫犯罪剖析的结论。但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让公众信服。面对不绝的质疑之声,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得不表示,她做出如上的评说,只是在观看有关药家鑫两三分钟的视频资料后做出的结论。可见李玫瑾教授在专业的领域内并非是以专业的态度来做出专业的剖析,而是出于一种激情演说!

是道德标兵还是思维精英?

再一次证明专家的神奇

做为一名专家教授,在自己专业领域内进行学识评判的时候,是基于自己的学识研究成果与科学论断为依据的,但此成果与依据也不能在一时之举即可获得,否则就背离了学术的严谨性,评说的基础都应该进行过学识的论证与研究才能得出结论。然而从李玫瑾教授在评说药家鑫一案时,她只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对药家鑫的犯罪行为进行了心理学的犯罪定格,这种结论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是出于一种专业光环所笼罩之下的自负形成的,也就是说在现有的符号标榜之下,无论是信口开河还是喃喃之语都必须成为这个时代的圭臬,公众必须接受这种结论而不容置疑。而李玫瑾教授的态度足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从她的博文中可以找到答案,“我说过:遇到严肃的批评我会回应的。昨天朋友告诉我说:清华大学的教授写博客再一次点名批评你了。我说那我抽空上网看,要回答的。因为你是教授,还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你说的话我一定认真面对的……”“你们知道我是什么感受吗?我的感受不是愤怒,而是对你们心灵贫乏到如此程度的一种同情,对你们受到的家教与所有后天的熏陶如此贫乏的一种遗憾!我常说:就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心灵上的贫穷!”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李玫瑾教授她把自己塑造成了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兵”。
  
  那么作为在某一领域有专业素养的专家教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向公众普及的时候,其态度不仅仅是谨慎的,更需要的是公正与客观,以科学的视角来解读一个事物。而非是凭借身上所特有的特殊符号,进行即兴却不谨慎的评说,让公众产生误读,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对自己专业的不尊重,更是对公众的不尊重。而对公众的指责始终以不是业内人士为由不屑于辩解,坚持所谓的专业学识非常人所懂,打起“道德标兵”的牌子,只能让自己置身于口水之中。作为一名专家一名教授,理应尊重职业上所赋予的称呼,进行深入的剖析事件的成因与结果,多加思考问题产生的实质到底在哪里,做一个真正的让人信服的“思维精英”,这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

药家鑫不是一天炼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众口一词的讨伐声,李玫瑾坚持着自己所谓专业领域解读的头颅,她从短暂的视频中得到启示,药家鑫撞人后杀人连捅八刀是因为弹钢琴之下的习惯动作,同时在他拿刀捅人的一刻有委屈。在这一刻,作为从没接触过心理学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事件,来看待李玫瑾教授得出的结论。药家鑫为何要杀张妙,相关专家以及辩护人都将这个原因归结在家庭教育严厉的结果。果真是如此吗?作为一名大学生,药家鑫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与此完全不符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是丧失了社会公众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撞而杀之的触目惊心之行为。如果诚如李玫瑾教授所言,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因素使他举起屠刀,这就完全不能成立了。家教极严,不仅仅表现在要求要学习好,要练钢琴之上,更重要的在于为人处事、乐善好施的道德品质教育,如果一个家庭只要求自己的子女有学识但不具备道德,这就称不上所谓的家教严格。
  
  而药在撞人之后又杀人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想杀人而逃避责任。而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在于,当时除了受害者张妙并无旁人,这才成了他动手要将张妙杀害的真正原因。而这种恶念绝非是事发当时就能生成,而是在于长期的耳濡目染的结果,就如同药家鑫的背包里为会放一把刀一样,而做为教授的李玫瑾并没有为此做出解读。而药家鑫要连捅八刀,也绝不是所谓什么狗屁的弹琴的习惯性动作,而是在于看到受害人张妙在躲避他的迫害,而要狠下心来要将张妙致于死地的邪恶念头所致,只要将张妙杀死,就可以逃避赔偿责任,在这样的思想下才导致了药家鑫杀死张妙的真正理由所在!

到底是谁在用‘舆论’影响判决?

被害方发不出声音

记得李玫瑾在央视现身遭致网友痛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担忧社会的舆论影响法庭对药家鑫的判决。面对这样的一种解读,给予人的第一个直感是疑问,从药案审判至今,到底是谁在用舆论造势呢,到底是药家鑫一方还是被害人张妙家属一方?这个答案已经从网络舆论的声音里找到了答案。从药家鑫案开庭初期到庭审期,有关药家鑫的新闻报道都是着重在药家鑫是在怎么样的一种环境中成长,并将其描写为根正苗红的希望之星,而撞人杀人只是一念之差;随后又有药家鑫在看守所中倾情的歌艺表演(最大的疑问,一个重刑犯在没有判决的前提下缘何能够参加节目表演),而后又是李玫瑾教授本身的激情犯罪心理分析八刀结果是弹钢琴的习惯再现,在开庭时法院500份民意问卷,其内容分两个问题:您认为对药家鑫应处以何种刑罚?您对旁听案件庭审情况的具体做法和建议?而后又是13份奖状、四份请愿书等等。在这些事件之中,媒体没有只字来描述有关被害人家属的报道,面对事实俱在的事件,试问李玫瑾,到底是谁在想利用舆论影响药家鑫一案的判决呢?
  
  公众虽然是愚民,但不是傻子,面对法庭的问卷内容,面对媒体关于药家鑫成长环境的报道,面对李玫瑾在央视之中对药家鑫行为的解说,无不证明了想以此来留住药家鑫的一条性命!而纵观受害者张妙家属方,做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们有什么舆论平台对这种不公挑战呢?对于法庭的问卷表示抗议无果而终,面对凶手想起亲人号淘而哭被制止,却依然允许药家鑫在法庭之中的倾情表演!在绝不对等的势力与舆论面前,面对公正一个词要被更改以前,那些心怀善良与正义的网民愤怒了!愤怒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对于已经超越了人性之中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药家鑫坚决要求判其死刑,他的行为已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二者是对那些妄图假借自己身份与平台的权势者说出不的声音;虽然网民们无法拥有央视亮相的平台,无法在白纸黑字的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用一声怒骂以发泄在朗朗乾坤之下事实公然被歪曲的不满之情;但这种不满却被李玫瑾教授视为心灵空白的表现!试问李玫瑾教授,你为何会担忧舆论影响担忧药家鑫的判决?在这种不对等的权势面前,你的担忧来自何处?黑白与公理、强权与公义,你到底站在了哪一边?

解读李玫瑾对药案与马案的不同声音

杀人要问出身

在马加爵一案中,李玫瑾给出的结论是: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面对药家鑫一案的核心观点是:“他(药家鑫)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杀人示范、也没有相似的训练(如特种兵可能有相似训练),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八或六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
  
  记得马加爵案发生之后,许多社会公众也包括一些媒体,把马加爵案的杀人动机归结在他因为贫困遭受歧视造成的;李玫瑾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而现行的法律,也没有任何条文规定,在犯下此种罪行后,仅仅因为贫穷就可以减轻处罚。而对药家鑫杀人案她做出如下点评: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在很多心理不成熟的人当中,他往往是把人只看做一个不良的刺激物,他觉得只要把这个人做掉了,这个刺激物就消失了,他却不明白生命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纵观这种犯罪剖析理论,我无法去接受这样的观点,或许正是我没有接触过犯罪心理学才有如此浅薄的说头,但我想表示出的观点在于,被害的人与行凶之人总有因果关系;诚如马加爵为何要杀另位的同学,是因为长期以来遭受了他们的歧视与敌对,这是客观存在的因素,而所谓李大师指出的马加爵杀人与社会与贫穷与歧视无关!这是一种什么逻辑?(我们当然不赞成用杀人的方式来解决歧视的问题)而在药家鑫案件之中,却表现出了母性的一面,有着宽容与善良,认为这是家庭环境的结果,认为这是弹琴的结果,这是什么谬论!李玫瑾为何又会对药案做出如此宽容的说头?分明就是药家鑫为了逃避责任想杀人灭口!(如果在第二次车祸现场,没有路人药是否又会拨刀相向,李教授能否给出一个答案?)
  
  附李玫瑾履历:她1958年出生,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专业是哲学,毕业后到公安大学任教。“文革”中,中国的中学教育几乎瘫痪;1977年时的大学哲学系,学的也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李玫瑾后来成为心理学家,走的是“自学成才”之路,是半路出家的心理学家。

结束语

其抛出的药家鑫杀人是弹琴杀人理论,在没有与药家鑫实际交流,凭着性子信口开河,又如何能显示出其专业性呢?这显然是专业素养还不达标的表现,可见李玫瑾并不是中国犯罪学领域的标尺!

出品:天涯观察编辑部 监制:金波 美工:盼盼 本期责编:周零壹 主笔:柳随风
天涯观察第135期:李玫瑾,你不是中国犯罪心理学领域的标尺 天涯观察第135期:李玫瑾,你不是中国犯罪心理学领域的标尺 [经济杂谈]天涯观察第235期:中国工资,改变的困局何在? 天涯观察第79期:失控的输液,你不知道的一面 天涯观察第119期:拿什么拯救你,精神核泄露的北大 天涯观察第141期:拦车救狗,错位的争论 天涯观察第269期:“三公”不是“三围”,目光就是阳光 『天涯杂谈』 天涯观察第49期: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国第一贪纪委书记被枪毙 天涯观察第134期:生死药家鑫 天涯观察第134期:生死药家鑫 天涯观察第123期:毒 天涯观察第190期:电越荒,心越凉! 天涯观察第325期:上帝乔布斯 天涯观察第315期:卿本佳人奈何上错床,中国慈善成了谁的菜? 天涯观察第372期:面孔——中国新生代农民工 天涯观察第386期:一直徘徊在历史轮回中的中国 天涯观察第121期:你像红尘掠过一样沉重_ 天涯观察第312期:想你时特粗特硬,官场为何如此活色生香? 天涯观察第307期:当蹩脚的策划遇到闹事的龙虾 天涯观察第263期:七月丰满季:丰满的G点,骨感的民生 天涯观察第73期:谁才是京城不文明的罪魁祸首? 天涯观察第77期:打拐救乞的冷思考 天涯观察第86期:江苏响水大逃亡折射出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 天涯观察第86期:江苏响水大逃亡折射出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