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组词有哪些词语:“宽财政、紧货币”政策应该调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13:20
“宽财政、紧货币”政策应该调整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刘海影  

伴随着央行数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及政策利率,“紧货币”政策被日益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财政政策继续维持宽松。“宽财政、紧货币”虽被视为经典组合,但来自实体经济层面的信息,却显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预警信号。或许是时候反省、调整这一政策了。

据认为,在这一组合中,“紧货币”是为了控通胀,“宽财政”是为了保增长。在保增长、控通胀的狭隘政策目标线内,“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被数次使用,几乎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招数。但事实上,从当前经济运行状况来看,“紧货币”并非通货膨胀的对症之药,“宽财政”则并无必要。

根据对不同行业的草根调查,这一政策组合已造成实体经济内部的割裂。“宽财政”继续支撑高投资,令其以22%的年增速增长,高于20%的历史均值。投资推动的需求增长,促使采掘、钢铁、化工等上游行业开足马力,也促使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扬,构成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压力之一。我们的分析显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加速的重要原因。

而“紧货币”的实施(尤其是居于历史最高水平的准备金率),在很大程度上断绝了民营企业、小型企业获得金融贷款的渠道。据银行系统反映,贷款已经十分紧张,除最优质的老客户(一般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大型企业)外,其他企业很难得到贷款;从民间金融的情况看,民间拆借的年利率已达到60%以上。如此恶劣的金融环境,对实体经济打击甚大。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建筑建材、交通运输设备等下游行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迫的库存增加已经开始,行业景气度下行。

而“紧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目标——控制通胀,则未见成效。市场普遍预期,3月份通货膨胀数据依然高企。本轮通货膨胀的机理不同于2008年。当年,中国经济过热,GDP同比增速一度达到15%左右。在大量进口大宗商品的刺激下,石油、铁矿石、铜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同时需求也十分旺盛,以至于 CPI指数达到8.5%的峰值。现在的情况与当时截然不同。经济运行正在从过热状况冷却;CPI数值远低于当年的8.5%,且涨价压力主要集中在食品、能源等相对狭隘的项目上。同时,随着下游行业需求疲软向上游行业传递、2009年4万亿投资项目导致的巨额产能释放,通货膨胀在未来数月逐渐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将存款准备金率调升至20%的高位、将存款利率调升至3.25%,似无必要。对比而言,经济全面过热的2008年,存款准备金最高为17.5%,远低于现在;存款利率最高为4.14%,比现在水平仅高0.89%。

“宽财政”希望达到的目标——保增长 ,则本无必要。随着大规模的产能释放,消费需求增长将接替投资需求,发挥稳定经济增速的作用。按照我们的量化模型预测,今年GDP增速有望达到9%~9.5%左右,这一预测也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认可。而这一速度远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预定的8%目标。笔者曾撰文分析,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维持9000亿元财政赤字,试行宽松财政政策,并无必要。

综上所述,“宽财政”政策令我们付出恶化财政结构的代价,而为实现增长目标,本无必要付出如此代价;“紧货币”政策令我们付出恶化经济结构、伤害民间经济活力的代价,而为实现控通胀目标,也本无必要付出如此代价。

“宽财政、紧货币”这一政策组合之所以被视为不易国策,背后的机理与认知误区不难分析。

一方面,中国政府掌握强大的资源统合能力,强力介入经济生活。在现行财政制度安排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有强烈动力去掌控更多的社会资源,而“量入为出”、缺乏民间制约的环境,必然导致财政支出扩张速度高于经济增速。“宽财政”极易被认定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器,从而成为常规。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新古典教条,又俘获了一大批受过西方正规经济学训练的政府官员。“紧货币”所伤害的小型企业、民营经济,则不具备大型国企那样的游说能力。事实上,“紧货币”政策客观上赋予了国有垄断企业、地方政府相对于民间经济更大的资源优势。从民间到政府,都没有真正认识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周期现象的客观规律,误读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

其结果是,政府过高估计自己调控经济的能力,相机决策成为随机冲击,迫使中国经济远离最优运行状态。

事实上,应考虑如下的政策组合。一方面,实施平衡的、而不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应该停止加息、提升存款准备金。这将缓解民营经济面临的信贷窘境,让更多富有活力的小型企业获得信贷资源的支持,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实现经济与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实施平衡的、而不是宽松的财政政策;财政部应考虑削减财政赤字。这将有利于控制投资冲动,进而帮助抑制通货膨胀,从长期而言,也将有利于建设财政“缓冲垫”,而这样的“缓冲垫”在未来经济步入下滑期时至关重要。这样做,才有助于从根本上纠正中国经济乱象的根源,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为国际对冲基金经理,联系邮箱highingl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