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爱莫能弃妈妈网:货币钝化、财政发力和A股底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7:35:30
估值危机出现才是市场真正见底的信号,这个逻辑最难把握或达成一致判断的是估值危机反应在市场运行层面会跌多少点?显然,这是没法回答的问题,也不需要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跟踪有没有类似的恐慌出现。笔者认为向下跌破2700点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开始,当然最终结果是什么只能由市场给出。

从市场最新给出的答案来看,2600点区域已经成为阶段性底部,而近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层面的变化则让笔者对底部的坚实度和未来反弹的时间和空间产生了较为乐观的判断,这应该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难得出现的积极信号。

货币政策的钝化和矛盾

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在货币总量控制方面应该是成功的,标志就是月度的新增信贷规模和M2的增长率都已经回到政策目标区域之内,但更为重要的目标CPI却迟迟没有如预期回落,这虽然可以从货币政策时滞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我们认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货币政策越来越钝化,越来越难以触及本轮CPI上涨的一些重要推动力,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输入性压力,好在美国和国际能源署联手打压油价,对中国而言算是间接利好。

货币政策钝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准备金率工具的高频度使用快速挤压了政策下一步的腾挪空间,假如通胀迟迟居高不下,货币政策如何加码?另外,无论是出于维持经济稳步增长的目的,还是基于对地方融资平台还本付息能力的担忧,利率工具的运用目前好像还是个两难选择,这进一步减少了货币政策运用空间。

不仅如此,高频度的准备金调整和利率的谨慎使用还带来了货币政策效应的矛盾:第一,准备金率上调导致银行资金紧张,于是央行又采取逆回购释放资金,为了减少对市场资金的吸纳,还暂停了三个月的央票发行,而央票发行利率又超过银行基准利率,似乎在倒逼加息;第二,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飙升、民间借贷利率飙升、银行及各种金融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与迟迟不动的利率水平形成巨大反差,金融脱媒倾向越来越明显,那么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就会打折扣。

从目前货币政策钝化以及产生的一些矛盾效应来看,虽然未来货币政策出现转向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货币政策继续加压的空间也基本消失,这对股票市场而言应该接近于靴子落地的最后阶段(也许加一次息对股票市场而言是又一次压力释放)。当然,如果仅因上述原因市场预期就彻底改变也许显得有些早,但不可否认其很强的内在逻辑,而且这种自我预期的逻辑完全可以主导一轮反弹,这和今年年初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

财政政策正开始逐步发力

本来政策组合工具是“稳健的货币+积极的财政”,但事实上由于一季度GDP增长率仍然高达9.7%,所以出于担心经济过热和受制于紧缩货币的总量约束,财政政策在上半年应该算不上“积极”。按照我们对积极财政政策含义的理解,现阶段的积极与历史上总量扩张的积极不同,主要应该表现为“总量平稳、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例如,通过转移支付提高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一号文件提及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开工进度明显不足的保障房建设等。

如果说上半年对经济过热还有担忧,或者说保障房和水利设施建设还存在资金瓶颈的话,那么由于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回落,工业增加值已经回到13%的水平,财政政策已经具备条件可以真正回到积极,而最近的政策变化也有所表现:一是发改委发布关于地方融资平台可发债用于保障房建设,是解决保障房资金来源的一次政策创新;二是土地出让金计提水利建设资金的细则将很快出台,这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政策之一。

这些政策出台究竟多长时间、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对股票市场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政策导向变化可以改变市场预期,因为保障房和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开工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可以对冲房地产调控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风险,那么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随之提高,对经济全面下滑的担忧会大大减弱,这恰恰就是消除估值危机的良药。

总之,货币政策钝化和财政政策发力共同导致了市场预期的改变,即使是在资金最紧张的半年末考核时点前,股票市场也能应声弹起,特别是市场全面推高证券股的行为更是隐含了对未来一段时间行情的乐观态度,证券股对市场的导向意义在去年国庆之后和今年2月初都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