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卫即开式开水器:“破格提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8:06:50
2011年04月14日 16:10 PM

“破格提拔”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评论[3条

(2011年4月14日)

一、

央视一套新闻节目《朝闻天下》:7时49分,直播青海玉树地震一周年默哀仪式;9时10分,直播金砖五国领导人峰会合影。

对中国政治级别最高的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央视来说,全力播报玉树震后重建成就和海南两场国际会议是现在最重要的工作。不过,省委书记强卫那篇《感恩奋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毕竟没法在中南海领导人的连环会见中找到一版空隙,胡锦涛与俄印南三国总统总理的握手照片占据人民日报大半头版。

由国纪平署名的《坚定自信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配发,强调“历史永远不会终结。只要拥有足够的现实感,总会找到勇气走出梦幻迷宫,修正种种因为一时的自负而做出的断言”,文中,“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震撼了世界”--这句定义再次得到重点宣示。早在本周一,正是以此为主题的一本书籍出版,得到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密集推广。外交部长杨洁篪在央视中出镜强调,金砖发展“不仅对五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人民也有利”,而中新社对香港《文汇报》的引述也得到了商业门户今晨集体推荐,这份拥有官办背景的报纸评论说,金砖机制将有利于中国“运筹大国关系”。

机关报的宏伟叙事之外,新纳南非的金砖国家会议,以及紧接着开幕的博鳌论坛十周年年会,也得到了市场化媒体的追捧,五大门户的专题均已备妥。根据央视引述,已经有超过1000名中外记者来到因为中国外交布局而声名鹊起的海南小城。大国领导人的言行总是焦点,央视自豪于水均益对俄罗斯总统的专访,而在《广州日报》头版,头版编辑将梅德韦杰夫和祖马走下阶梯的画面并列排放--总统来了,“戴着墨镜”、“带着四太”。

二、

在这样一个新闻任务拥挤的日子里,人民网和新华网仍在首页安排为一位年轻的中共官员升迁之路“正名”。

周森锋,31岁的现任湖北宜城市长,两年前因全票当选“最年轻市长”而名闻天下。两周之前,《襄阳日报》刊出任前公示公告,称周森锋拟交流提拔任职。消息一出,沉淀在这位80后官员身上的喧嚣重新泛起,从网络论坛到正规媒体,对这场升迁以及周本人的质疑声浪,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2009年。在报章评论版上,周森锋的提拔速度和人品指控是焦点话题,作者们要求组织部门出面解释何以未及3年即拟升迁、是否违反干部任命制度,要求清华大学明确回应这位硕士校友当年论文是否抄袭,并夹杂那些类似其“享用28元/包的香烟和雨天下基层让下属打伞”的网民指责,4月11日《新京报》文章《提拔周森锋,解决抄袭悬案再说》正是典型。

甚至,一些媒体已经开始担心,周森锋以及他身边的宣传官员们又要拿出两年前“沉默是金”的舆论应对策略了。《南方都市报》和《南方日报》周一周二接力发表评论,呼吁最年轻市长拿出勇气直面质疑,“‘锋’头愈劲愈需向公众释疑”;《羊城晚报》作者也已经无奈地推测:周森锋式“沉默策略”,会否成为“先进经验”?

腾讯昨日重点推荐来自《东方早报》的责问--“你质疑你的,我提拔我的?”评论员潘洪其在文中写道:坊间对周森锋涉嫌抄袭的质疑已有两年之久,有关方面一直不予理睬,其间周在市长任上干得有声有色,如今又要被破格提拔为省管干部。在这里,不屑回应既是一种傲慢,也是一种暗示,从中不难读出某种“弦外之音”——别以为舆论监督能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只要我站稳脚跟不动摇,你再怎么非议又能奈我何?

甚至,《人民日报》也在昨日以读者来论的方式,建议湖北官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畴内,充分披露周森锋履职期间翔实的政绩信息,“给一个说法,让公众明明白白,让干部清清白白,也让制度磊磊落落,岂不是三全?”

《中国青年报》昨日刊出报道,在引述了周市长的“招商引资”政绩后,称湖北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否认曾对媒体(前日《羊城晚报》)表示周森锋是“破格提拔”。不过,文章随后描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在4月12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我省启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报道,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跨越式发展呼唤大批优秀年轻干部》。

党中央机关报和团中央机关报建议对了、注意对了,湖北官方已经决定“给一个说法”。由省委组织部秘书长出面,对周森锋拟交流提拔任职的情况说明昨天下午以红字标题登上了人民网首页。在引用了“年轻干部成长工程”这一省委决定后,官方通报稿件描述了周森锋优秀的民主测评和考察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好”等四项“破格提拔”的考虑因素。

宣传官员们部署了更多稿件,来为这位年轻干部的代表人物“护航”,类似“周森锋提拔背后彰显中央‘三大’用人导向”的标题昨晚起就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之类的官办媒体上。由“湖北日报评论员”署名的《让更多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还没印上报纸,就已经在昨晚7时许得到新华网和人民网转发,根据这篇刊发在省委机关报头版的文章,“破格提拔周森锋,有利于破除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仍然用老眼光看人、用旧尺子量人和对年轻干部求全责备、嫉贤妒能等陈旧观念,为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

“不罚他倾家荡产何以儆效尤!”--这则《广州日报》头条评论的怒火可不是发向番禺垃圾焚烧厂,而是上海的染色馒头厂。

根据上海《新闻晨报》等刊发的官方通报,因为被央视曝光而一夜成名的盛禄公司已被吊销许可证,五名嫌犯被拘,交代迄今已生产33万个染色馒头销往10家超市。

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不满仍是评论主流。《中国青年报》和《扬子晚报》均发表评论,批评执法不力,而且“被问责的单位和责任人,却能堂而皇之地进入联合调查组”。《新京报》文章叹息“食品监管患上了媒体依赖症”:这么多问题要依赖媒体曝光,又让人担忧监管部门是否在其位不谋其政...更关键的,还是先对负有监管之责的部门,开展一场“扒粪运动”,查查他们的懒政和不作为。“曾经不断上演的情景又一次上演了”--珠江晚报上,则由作者斥责那些“大盖帽”“衮衮诸公”有一万个理由为自己辩解:“只知道慷慨激昂,只知道事后突击检查。等事件一过,一切又复归平常。”

央视《新闻1+1》里,白岩松在说了一段顺口溜--“撤一两个官员,抓三四个当事人,关五六天厂子,罚七八万块钱,八九不离十,咱下次可以再来”--后,向各省媒体连夜汇集的本地馒头安全消息发出感叹:“估计除了上海,全国所有的地方都在说自己没事...(如果记者当初曝光的是别的地方)估计现在上海媒体也在说自己没事儿”。

不过,较之双汇等知名企业事发时群情汹涌问责政府监管、要求“企业责任”,在这个小小工厂身上汇集的评论声中,多了些对中国民众集体道德沦丧的苦笑与无奈。凤凰网推荐《中国青年报》曹林评论,《沦丧的商业道德只能让人人相互伤害》:中国难道正在进入“互害型”社会?这是很可怕的现实,互相伤害,虽然不是有意的,却是生态链之下的客观结果...如何走出这种“互相伤害”的报复链呢?靠某个人某个群体的道德自省根本不行,问题出在整体的道德溃败上,阻止和修复这种溃败,需要良法,需要好制度,也需要好人,就是公民的良善和美德的拯救与救赎。

《南方都市报》“深层追问”也得到了新浪和腾讯推荐,这家报纸在社论中列举和染色馒头性质相似的“牛肉膏”、三黄鸡,在叹息“违法犯罪成本太低、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之后,特别强调:不良商人层出不穷也必然有其适合生长的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一些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但又并未付出多大代价者,他们的“成功”榜样会催生不良商贩等一些人群心理失衡、见利忘义,又有什么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