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方舟live玛莎:《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释中庆浅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06:27

引用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释中庆浅注》 

 

 

 

                        

                                       

   

     

                                

                                                                                                                                                                                                                                                            

                     

 

      

                                               

 

                           省庵大师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

                                  释中庆浅注

                                                       序言                                

    菩提心义云;“菩提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基础,可以说,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佛法。菩提心是善中之王。统摄了一切善法,也统摄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菩提心是佛法的心髓法要,是修行者入道之首要。

   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

   是悲悯众生苦的悲心,驱使行者启发“上求佛道,下化 众生。”的菩提心 。

  《华严经》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三世诸佛皆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成佛的。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华严经》云;“菩提心就像种子,能够生长一切佛法。菩提心又像良田,能够长养一切善法。”

    殊知,菩提心是行者入道之要门。若欲了脱生死,自度度人,发菩提心乃为首。

  《华严经》云;“菩提心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说明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为,本觉本有,不觉本无。然,众生则被不觉之妄而迷失了本心。本觉本有的自性被无明烦恼所遮蔽。被谬妄邪见所覆盖而蔽塞了自性本能而不显。

《圆觉经》云;“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之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而如何断烦恼,破无明,转凡入圣,菩提觉者是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把握今得人生闻佛法的殊胜因缘,自觉觉人。

  概括之,是悲心驱使行者誓发,“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众生培福德,履行菩提大愿。

  菩提心者,是正法之旨归。可以断言,一个真正修大乘佛法的正信佛子,必定发菩提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入道要门。换言之,未发菩提心者,所行一切皆属魔业,岂能入道?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

菩提心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就修净土法门而言,无论“上中下”三辈及九品往生者,皆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圣号。

今浅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引用演培大师本文讲记之最。

  最后,借助省庵大师的恳诚;“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省庵大师给某一居士的信

                        释中庆浅注

《······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

   省庵大师说;居士好善,从表相而言,作善之美。无论谁行善做公益事业利益社会大众。都值得赞叹。

  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天职。主次要分明,不能本末倒错。殊知,敦伦尽分,做好本分工作,是行善。  譬如医师放下病人,去参加某个卫生活动,拔草清扫马路。此乃抛本逐末,似是而非。

  《其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也?》

  所作的与了生死有何关系?若不以生死为大事,还是屡屡作与生死无关的散善。即使所作如须弥山,又有什么用?以轮回心做任何事。散善之多,皆是生死业因,轮回就更多。爱欲不断,一念爱心,万劫轮回惨苦缠身,此乃不可不惧!不可不慎!

《居士世间公案已参透,西方净业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

  居士已阅历了世间的包罗万象,也契入净土法门的修持。然,居士看得破,放不过。所以,生死心不切。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云;“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

  《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

念佛心不专,为什么?就是执著名相,受爱欲所牵缠。居士被世妄所纠缠。就是这二者在障碍居士念佛心不专。所以,居士当明智以觉察而改之。

《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

所谓家缘世事,皆是生死轮回业因。若不转轮回心为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想要了生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难也。不能得生弥陀净土,想要了生死,难也。

  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仗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弥陀本愿威神力的加持。佛力。还有,自力。以发菩提心,植种德本。

  不能了生死,想要不堕三恶道,难也。殊知,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什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贤嗣如是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也!》

   即使再有一两生不失人身,又奈何?一个有智慧的学佛者,必须以了生死,出三界,为大事。居士如此的福报,若不能放下,一心念佛。人天相负。自己枉费此生福报。福报也误负了自己。是天负人?还是人负天呢?终成三世怨而遗憾矣!

何为三世怨?今生修人天有漏福报,生死业因也。来世因此因所招故,劝贵福禄,因无正智故,以大福报造大恶业,因所造恶业故,后生必堕恶道地狱受其大苦。智者以发大菩提心,自度度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

   所谓正法时期,戒律成就,象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

   末法当今,以念佛为正修,持戒,修诸功德为助修,正修是归向之宗旨,助修道业之是基础。了生脱死是大事,是大善。

   行必有先后,以了生脱死为首要。正信行者,不求天人佛报。但以了生死为大事,以续佛慧命,以法利生,为使命,以誓度众生为宗旨。

  若不以念佛为急,则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为先,则以天人福报为先。此人不痴亦狂。将与殊胜佛法,当面错过,亦因错用了心而悔恨千古。

   《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欲出生死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楚却步前也。》

  居士虽不求有漏之福,然,居士所行则是以轮回心修轮回业。想要了生死,却反入生死,何以故?皆由看得破,“看得破,放不过”故。理看得破,则事放不过。常是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其结果是北辕适楚离道越远。所谓“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居士今日要务,惟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其尽美。》

   省庵大师明确地为居士指出正确的修行方法。闭绝一切无益之外务,谢绝一切障道之妄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以持戒的清净心,契念佛法门修行法要。

  《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

这两句话是省庵大师给居士信容的核心法要。欲脱生死者,不是用散善所能达到。

禅宗六祖惠能禅师说;“这事福不能救。”

“这事”是“了生脱死”之事。“福不能救”是指有漏之福报。此乃生死业因。因循怠惰是无法了生脱死的。

《无常迅速,且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

  殊知,无常迅速,生命在呼吸间,一气不来,就换来来世别身。即使长寿老人,一生,不过是一弹指而已。

  之所以。觉悟人生不可待乎,不可因循怠惰。应当动精进,只争朝夕。借有限,成无限。借假身,修真身。

 

                           

                   劝发菩提心文 

省庵大师著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沈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住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菩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劝发菩提心文

                                 释中庆浅注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顙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僧;有贤圣僧,有凡夫僧。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省庵大师是大智,是贤圣僧。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他以谦虚而自称“愚凡夫僧”

师当时启建涅槃法会之殊胜,恐有佛菩萨,高僧大德,大善知识在座。所以谦称自己是不肖愚下凡夫僧。

师希望在座的净信男女能把握这次殊胜因缘,同立此愿。同发是心。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甚成。》

曾经在佛经里听闻这样说,入道要门,必以发心为首要。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菩提心者,是悯众之苦的悲心驱使并促进行者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履行中兑现,解行并重,自他二利 ,福慧双修。菩提心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诸佛正法菩萨僧,直至菩提我归依;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此乃是菩提心者尽未来际的悲愿。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发心;誓发大菩提心。菩提心的纲领是;“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立愿;   省庵大师的    涅槃会发愿文如下                               

                                                  涅槃会发愿文       

                          省庵大师

                    

仰白十方三宝、释迦本师、弥陀慈父、观音、势至、涅槃会上一切圣贤,唯愿慈悲,证明发愿。比丘某与现前大众,建立此会,并发大心,有十种因缘。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难报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生死苦故;四者自伤不见佛故;五者睹佛法欲灭,众生可愍故;六者舍利难值,自欣得值故;七者涅槃难遇,生悲恋心故;八者令诸众生,未种善根令得下种,已种善根令增长故;九者令诸众生归佛法僧,远离邪见故;十者与现前大众,同发誓愿,求生净土故。即于佛前,合掌恭敬,而发誓言:

  第一愿者,愿我过去父母、历劫亲缘,承三宝力,速离恶趣,得生人天,渐次修行,悉得成佛。

  第二愿者,愿我无始以来诸不善业,悉皆消灭,永尽无余。

  第三愿者,愿我无始以来贪爱烦恼,永尽无余,亦令众生皆得断除一切贪爱。

  第四愿者,愿我无始以来瞋恚烦恼,永尽无余,亦令众生皆得断除一切瞋恚。

  第五愿者,愿我无始以来邪见烦恼,永尽无余,亦令众生皆得断除一切邪见。

  第六愿者,愿我现生之内,一切魔事皆悉远离,一切恶报悉皆不受。至得无生忍时,以我色身代诸众生受无量苦,令其皆得一切安乐。

  第七愿者,愿我速证念佛三昧,心心无间,念念相应,于佛菩提永无退转。

  第八愿者,愿我得大智慧,悉皆通达一切佛法。

  第九愿者,愿我得大辩才,阐扬净土法门,令无量人咸生彼国。

  第十愿者,愿得闻持陀罗尼门,自然记忆一切经典,为人演说,而无疲倦。

  第十一愿者,愿我得大忍力,具大观智,不为名闻利养之所劫夺,不为爱憎毁誉之所伤害,于五浊世,善化众生。

  第十二愿者,愿我大小律仪、性业、遮业,悉得清净,安住梵行,成就众生。

  第十三愿者,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心自在,正念分明。弥陀圣众,持金莲华,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令诸闻见,咸发信心,皆得修行,生彼国土。

  第十四愿者,愿我生净土后,悟无生忍,还来化度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第十五愿者,愿我诸佛出世,长得值遇,亲近供养。佛初成道,劝转法轮。佛入涅槃,请久住世。法欲灭时,护持正法,令得久住。无佛法处,兴显佛法,开示众生。

  第十六愿者,愿我生净土后,速入娑婆,以神通愿力,令释迦佛法,延至弥勒出时,不使断绝。

  第十七愿者,愿我来世,宏阐毗尼,建立正法,先以戒律摄诸众生,后以定慧而成就之。

  第十八愿者,愿我来世,具足智慧辩才力故,令一切外道所有议论,皆悉破坏,一切邪见,同归正见。

  第十九愿者,愿我来世,具足神通天眼,见有众生应折伏则折伏,应摄受则摄受,令其增长善根,调伏恶念。

  第二十愿者,愿我来世化度众生,知诸众生欲行恶法未成就者,我现恶相而恐怖之,令其恶事皆悉不成。

  第二十一愿者,若有众生欲行善法未成就者,我现善相而喜悦之,令其善事皆速成就。

  第二十二愿者,若有众生已作之罪,有惭愧心,欲忏悔者,闻我名号,乃至十恶五逆,无不消灭。

  第二十三愿者,若诸众生现在作善,有懈怠心,欲退失者,闻我名号,乃至一毫之善,永无退转,复更勤修一切善法。

  第二十四愿者,愿我来世化度众生,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于病苦者,令得良药;饥渴众生,令得饮食;裸形众生,令得衣服;厄难众生,解脱众苦;失道众生,示以正道;愚痴众生,令得智慧;乃至一切所须,皆令果遂。使诸众生,先得世乐,后得出世无上法乐。

  第二十五愿者,愿我来世,于刀兵劫,现为良将,殄灭干戈;于疾疫世,现作药草,救疗众病;于饥馑世,现作稻粮;于热恼处,现作凉风;于枯槁处,现为甘雨;于险阻处,现作津梁;于昏暗处,现为灯火;随诸众生所欲得者,皆现作之。令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咸得安乐,发菩提心。

  第二十六愿者,愿我来世拥护佛法,于阎浮提现作国王、大臣,威德自在,化导人民,令行佛法。于其国界,永断杀业,不行恶事。诸有不信,谤三宝者,即以势力而摧伏之。

  第二十七愿者,我于来世救度众生,现作摩竭大鱼,以自身肉施与众生,随取随生,不可穷尽。或复现作金翅鸟王、龙王、马王、牛王、象王、诸鸟兽王等,一一类中,威德势力超胜一切,化诸同类,舍离恶道,发菩提心。

  第二十八愿者,或有众生愚痴无智,虽有信乐,不解佛法;虽修道行,不达法相;虽欲读诵,不能记忆;虽欲坐禅,不除昏掉;乃至起心作善,便生障碍,或为恶魔、恶友之所摄者。我以神力,令其智慧开明,了达法相,一切魔事皆悉远离,一切善法皆速成就。

  第二十九愿者,或有众生不具信根,无恶不造。我于是人倍生怜愍,方便教化,随逐不舍,经无量劫。此人若不发菩提心,我终不舍,慈悲救济。

  第三十愿者,我于来世,佛法欲灭,邪魔炽盛,诸不善法聚集之时。愿以大悲神力,随有恶魔止住之处,我现极恐怖相而恐怖之,使其意欲破法,心即迷闷;口欲谤法,舌不能动;身欲作恶,足不得举;徒党破散,恶魔消灭。

  第三十一愿者,我以度救众生故,入于地狱,代受众苦。其中所有一切苦事,皆集我身,令彼众生发菩提心,生入天界。

  第三十二愿者,若有饿鬼,猛火炽然,求索饮食而不得者。我以大悲神力,手出香乳,皆令饱满,身心安乐,发菩提心。

  第三十三愿者,一切畜生以恶业故,当受刀砧宰割种种诸苦。我以大悲神力,为其代受,或复示入其中,令行杀者改悔修善,发菩提心。

  第三十四愿者,有诸天众,以天福故,骄慢放逸。我现天身而警诫之,令其觉悟无常,速出三界。

  第三十五愿者,若有众生,欲求声闻、缘觉乘者。我以方便,令其先证小果,即便回心,入菩萨乘。

  第三十六愿者,或有众生乐著小法,毁谤大乘;复有众生执著权教,不信圆顿;或复执空谤有,执有谤空,执著空有,毁谤中道;乃至于佛法中生种种异见者。我以智慧辩才力故,破诸异论,悉灭无余,建立一乘无上佛法,咸令众生于正法中永无疑惑。

  第三十七愿者,我为度行恶众生,示同其类,不染恶法,令诸同类信服随从,凡所言说,悉皆听受,渐舍恶行,修行善法。

  第三十八愿者,我为化度诸比丘等,示现种种方便。于比丘众中,有盗三宝物,破斋犯戒,种种邪见,不信因果者,此人以是因缘,当堕地狱。我为现作执金刚神、诸鬼神等,或复现作地狱之相,显示目前,种种境界,而恐怖之。使其已作之罪,发露忏悔;未作之罪,不敢复作。离地狱因,修出世业。

  第三十九愿者,愿得无量三昧神通智慧,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第四十愿者,凡我所修布施、持戒一切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一一众生受我施已,所有愿求,悉皆果遂;所不愿者,咸皆舍离。

  第四十一愿者,一切菩萨所有无量难行苦行,我皆修学,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第四十二愿者,一切菩萨所有慈悲誓愿、功德智慧,我皆摄取,无有遗余。

  第四十三愿者,愿我往诣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以一切华,一切香,一切灯,一切果,一切饮食衣服、幢幡宝盖、伎乐歌舞,皆悉出过诸天所有,奉上诸佛。诸佛为我说法之时,悉皆听受,乃至一文一句,无有遗忘。

  第四十四愿者,愿我生生世世不忘本愿,常在此土救苦众生。

  第四十五愿者,愿我弥勒出世,最先值遇,闻法得果。彼佛临涅槃时,我当奉献最后供养。如是乃至楼至如来出世,亦复如是。

  第四十六愿者,众生未尽,地狱未空,业海未干,苦轮未息,我终未愿先成佛道。

  第四十七愿者,愿我竖历尘劫,横周沙界,以无量身业,无量口业,无量意业,供养诸佛,化度众生。

  第四十八愿者,我若成佛,世界广博,无量佛土为一佛土。佛身常住,佛法不灭。所有国界最极庄严,超过一切恒沙佛国。亦无正法、像法,亦无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及诸魔、魔民。虽有天人,皆大菩萨。彼佛色身不可思议,所有相好不可思议,所放光明不可思议,所有眷属不可思议,所化众生不可思议。以要言之,若依若正,若主若伴,皆不可思议。此愿不满,终不作佛。

  发是愿已,复与现前大众,异口同音,而说偈言:

稽首释迦文,真身舍利塔;

甚深微妙法,《大般涅槃经》;

一切诸菩萨,缘觉声闻众。

我以至诚心,发此真实愿,

愿我先父母,累劫众亲缘,

彼此尽超生,自他俱解脱。

贪瞋痴永断,戒定慧常修,

不起杀盗淫,及以诸邪见,

已生恶永灭,未生更不生。

过去诸恶业,当受地狱苦,

逮得无生忍,千万倍偿还,

愿于现世中,魔障皆消灭。

又以念佛心,速证王三昧,

心心无间断,念念得相应,

于无上菩提,更不生退转。

又愿得智慧,通达一切法,

具无碍辩才,阐扬念佛门,

得大陀罗尼,受持诸佛法。

又愿得忍力,具修诸观行,

裂开憎爱网,斩断名利根,

毁誉树头风,好丑空中迹。

又愿具威仪,通达毗尼藏,

大乘及小乘,性业并遮业,

一切悉清净,成就诸众生。

愿我命终时,正念心无乱,

弥陀及圣众,垂手共提携,

见闻皆发心,同生极乐国。

见佛复闻法,获得无生忍,

还来此土中,化度于一切,

供养于诸佛,护持诸佛法。

释迦法灭时,我以誓愿力,

及以神通力,令法久住世,

延至弥勒时,中间无断绝。

又愿未来世,建立佛正法,

以律摄众生,后令得定慧,

以大辩才力,破坏诸邪见。

又以他心智,具知众生心,

折伏及摄受,二俱得自在,

令其得利益,调伏诸恶念。

恶法悉不成,善业速成就,

有罪欲忏悔,闻名俱解脱,

善根欲退时,皆令得增长。

贫者得伏藏,病者得良药,

饥寒逼迫人,悉令得衣食,

厄难得解脱,愚痴得智慧。

刀兵劫起时,愿我为良将,

饥馑疾疫世,愿化作稻粱,

及以诸药草,遍救诸众生。

愿于阎浮界,现作大国王,

以法化众生,令断诸杀业,

或现鸟兽王,摄化诸同类。

具信及少信,乃至无信等,

咸以诸方便,渐渐令调伏,

诸魔悉退散,徒党尽消灭。

地狱鬼畜生,上至诸天众,

我现入其中,皆令得解脱,

三途离众苦,人天出三界。

声闻及缘觉,回心入大乘,

权教诸菩萨,同入一圆顿。

诸行恶众生,舍恶趣善法,

末法比丘僧,种种诸邪见,

我以善巧力,令其生信心。

三昧悉通达,善法皆回向,

菩萨悲智力,种种功德力,

愿我皆摄取,供养十方佛,

所有诸供具,愿我皆具足。

我及诸大众,皆同是愿力,

生生为伴侣,处处化众生。

龙华三会中,最先蒙佛记,

彼佛涅槃时,我当施饮食。

众生界未尽,成佛终无期,

一切成佛时,然后登正觉。

省庵大师的涅槃会发愿文是履行菩萨道的细则;菩萨所立之愿皆依各自的因缘而定。在吻合菩提心法的前提下,各有所异。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发了四十八大愿,要接引法界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地藏菩萨则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菩萨所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纲领是一致的。所立愿则因人而异。在吻合菩提心法的前提下,有所不同。愿是因人因事因时而立愿。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因缘。就我而言,我出家的其中因缘是因为悯失足者而启发悲心。而又是这份悲心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推动力。所以,我立十八大愿,其中就有一愿是要拯救失落者。要度化他们。就此愿,是因我因事因时而启发的。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甚成。”

    这两句非常重要。而这两句又必须是合二而一的连体。何以故?若立愿度众,而没有发心成佛。此愿皆属于悲心,不是菩提心。若发心成佛,则不立愿度众。此心是属于自了心,不是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必须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

   如果我们不能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殊知,退失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法皆属魔业,何况,还没发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属魔业。学佛者不可不知,而错用了心。枉费此生之身的百般之错。而遗憾千古。

 

                        认识菩提心体的重要性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能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菩提心种类很多,师为我们略分八种。

  菩提心;有邪的、有正的、有真的、有伪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偏的、有圆的。

当我们领略了具体的菩提心体后,我们就能有所取舍。该舍去邪的,伪的,小的,偏的。该取正的,真的,大的,圆的。 

 

                             什么是邪菩提心?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求名闻,或求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所谓不究自心,就是不能识心达本,识自心源。所谓外务,就是与佛法不能相吻合的种种行为。所谓求名闻。就是被名闻利养所羈勒。所谓求现世欲乐,就是欲求当下的享受。所谓望未来果报,执我所修之相,执我所证之果。此类的发心皆是与佛法相违背的,是背道而驰的背觉合尘。身虽离俗心则缚有为而难入无为。不能契无为法。不能识心而达本。不能做到,识自心源,解无为法。此乃“滥称释子,忝号沙门。”对类似之人,明彻“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正衰邪炽。”则可。以“不思善,不思恶”用一者礼敬诸佛的礼敬心去礼敬一切众生,礼敬不包括赞叹。

 

                          什么是正菩提心?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惟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这是无愧于此身此服的正信释子。以了脱生死为大事。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末法当今,此乃难能可贵。

                            什么是真菩提心?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以上求佛道修智慧为首要,以下化众生行慈悲为宗旨。以上求佛道为第一任务,以下化众生为第二任务。在履行的同时则不分次第。前后并重。更难能可贵的是闻佛道长远的不退的坚固道心。难行能行的不生退怯之心。勇猛直前的无畏道心。

 

                           什么是伪菩提心?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罪而不忏,其害是毁了自己的慧命。此乃大错而愚

《禅林宝训》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所谓知耻近乎勇。修行不外乎,就是止恶行善。断惑显真。如果不能止恶行善,不能断惑显真。不能识心达本,悟无为法。是名为伪。既然是伪。

三力法师说;“不以无戒受人信施。”

    殊知,“施者一粒米,大于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什么是大菩提心?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众生界,指三界六道的众生。众生界尽。那是三界六道的众生全都出三界断生死。菩提道成,唯有证得无上菩提,才能成就菩提大愿。然,无上菩提,唯佛所能证得。那就是说,大菩提心者是以广大心发广愿,行广大行,而且,必须行无行行,修无修修。甚至,证无证证。

 

                              什么是小菩提心?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愿成佛,而不欲度众生者。是私心,不是菩提心。若欲度生,而不欲成佛者,是悲心,不是菩提心。

                              什么是偏菩提心?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大乘佛法所行的行法,六度波罗蜜。是菩萨的核心行法之法要。

    实教菩萨所行六度,是理六度。不起执著。不见有能行六度的我,不见有六度为我所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深切地体达能行所行的无自性空。

  在圆教一承大教中说,众生是菩萨心内的众生,菩萨是众生心内的菩萨。显示众生与菩萨原本是一体的。所谓“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即心是佛,心即是佛。理六度所行菩萨,菩提心不易退转。

  心外见有众生者,师这里指的是权教菩萨所行的事六度,权教菩萨法执未破。有执著自己在行六度,六度为我所行。不能体达能行所行的空无自性。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权教菩萨以心外的众生而度众生,所以知见不泯偏故。

 

                             什么是圆菩提心?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行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此以广大心,发广大愿,行广大行。而且,行无行行。修无修修。证无证证。

 

                       如何审察去取菩提心?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师为我们解剖菩提心体,并指明该如何取舍。让后学不会错用心而遗憾。

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发菩提心必具十种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已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必须具有十种的殊胜因缘。才能成熟菩提心体。

 

                           一者念佛重恩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作为佛子,必须要领略佛的重恩。才能真正崇尚恭敬佛为我们学习的根本老师。才能接受根本老师所讲的所有教理教法。

  佛为了救度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受无量苦。众生造业,佛则怜愍,希望代众生受苦,然,众生业重,必受恶业苦报,佛不能救拔,当众生生人道时,佛以方便,令众生种善根。佛世世生生随逐于众生,从来不舍众生。

《佛初出世,我尚沈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

  偈云;“佛出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众生因业障故,总是生在佛前佛后。所谓,“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

   经云;“出家之利,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

《五灯会元》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当然,如是之利与赞叹,是指“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释子,是指“续佛慧命,看好如来家业”的戒子,是指“为人演说,以法利生”的佛子。是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行者。

    所谓出家,身心皆出家也,出俗妄之家,出烦恼之家,出无明之家而一心向道。达佛深理。悟无为法。识心达本。

 

  《金光明经舍身品》云;“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薰馥。”

舍利;有生身舍利,是佛灭后所烧出的无量舍利。

有法身舍利,是佛所说的大小乘一切经典。

省庵大师所躬逢的舍利,有佛的生身舍利,有佛的法身舍利。

  假设我们在过去生中,不曾在三宝门中修各种善根。那么,今生何以有闻佛法的因缘。而不闻佛法,岂能领略佛的大恩大德。

  《此恩此德,邱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从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

  领略了佛的大恩大德,而不去酬报佛的教化救度恩德,就不够资格做佛弟子。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应该续佛慧命,看好如来家业。以住持佛正法为天职。以弘杨佛正法,为人演说,以法利生。度化众生为宗旨。以上求下化为使命。

  行菩萨行的二大行门,悲智双运为己仁。果不然,岂能报佛的大恩大德。

《大方便佛报恩经发菩提心品》云;“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殊知,知佛恩者,当发菩提心,报佛恩者,应劝一切众生也发菩提心。同立此愿,同发是心。

 

                       二者念父母恩故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成祭祀。》

殊知,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自古贤人皆孝子。没有贤人不尽孝的。万善不离其孝。奉先思孝。

《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

    母亲怀胎十月及母亲对儿女所付出的无私的的爱,是世人所有爱所不能及的。母亲是艰辛的。母爱是伟大的。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 彻透地 细解了母亲为儿女所付出的艰辛,教化为人儿女们要明白父母恩重而难报 。

   经云;“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

    佛门高僧大德,虚云禅师,为了报悲母之恩,发愿从普陀山三步一拜直至五台山礼敬文殊菩萨。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

   今我等既已出家,然,只是是滥竽充数的出家人。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是贤圣僧。与其说师之谦之,不如说师在启发后学要做一个如法的释子,戒子,佛子。

  所谓“忝号沙门”是说实际不够格而勉强有愧称之。此乃是在警告后学,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子。

   殊知“施主一粒米,大于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对于出家人而言,就是舍家出家,舍亲情的家,舍世俗的家。

抛父母亲情而不能用功办道,不能了生脱死,不能以菩提“上求下化”利益众生。那么,对不起父母亲眷而有责,对不起施主而有罪,对不起佛菩萨而有罪,此乃两途既失,重罪难逃。

《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惟有百千万劫,常行佛道,普度众生。此间,不仅度一生父母,则可度无量劫以来的父母,都可得到拔济度脱。所谓,“一子成佛九族升天”也包括所有人的父母皆可超升得度。此乃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三者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

如何领略师长的教导之恩,父母虽生养我们的色身,却无法包揽世出世法的所有教育。

《孟子》云;“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 兽。”      

是的 ,人之所以与畜有异,就是人有受人伦的教育,能行乎人应该尽责而敦伦尽分 。果不然,与畜何异?

《荀子》云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如何做人?做人应该做的一切事。履行“道德仁义礼   乎“五 伦十义”都必须要有世间师长的教化而成。学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恩师的师德身教示范与言教。

《左传》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学者要知师恩而不忘,感恩师德,感恩育恩。世间的贤能之人,终身敬孝师长。古人尊师,所谓“一为师,终身为父  。”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如何知礼,必须要有世间师长的启发教育,不学,是不懂礼而乱伦。

若无出世师长,有剃度师,受戒时的说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等。对于行者而言,没有明师的度化,受师承的教导启发而明达佛理,解佛法,达佛深理。

 《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省庵大师是谦虚而言,师契法华玄义,唯识,楞严。对性相二宗无不洞达,颖悟非凡。

大乘学者,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普愿利生。因此,无论世间师长与出世师长皆可因此而得利益。

此乃发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四者念施主恩故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

出家行者,所需的日用品,如“衣,食,床,药。”四种是受在家施主所供养。而为出家行者所需用。

《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

施主有大富者,供养三宝就不在话下。然,更多的施主并不富裕,有的甚至很穷。他们恭敬三宝,自己则节省与用。

如佛住世时的印度,就有一对夫妇,穷得只有一条裤子,当时,有位证果的佛子,因有神通故,观知这对夫妇学佛成就的因缘已具。于是,就特意去这夫妇家,要他们供养,夫妇一番考虑,决定把仅有的一条裤子拿去供养此僧。此僧把这条裤子展转供养,供言佛陀。佛说这对夫妇,是在极贫穷下供养此裤的。

佛的座下有国王闻法,得知此事,便派人送粮送衣及资金。这对夫妇因极穷而供养三宝,得现报。于是,他俩就到佛的座下听闻佛法,双双皆因闻佛法而证果。

行者每当接受施主的供养时,一定要用净心与愧心和喜心。

净心;不贪之心。

愧心;自己够格受供养吗?

喜心;为施主乐于供养三宝而喜心。

三力法师说;“不以无戒受人信施。”

   殊知,“施主一粒米,大于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于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毕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间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

在农业社会时代,几乎所有的农户都有简易的织布机。施主们把织好的布,乃至布匹。拿去供养修行的僧人,自己艰辛则舍不得用。所以,行者要爱惜施主所供之物。不敢随意挥霍。以感恩施主而更努力勇猛精进修行来报达施主之恩。

至诚的施主,更多的是平民百姓,他们的住处多为蔽风雨的简陋木屋或土屋。

施主的艰辛劳作而提供行者的“食住衣药”让行者安心于道。所谓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当时帝王对佛教的崇拜及对高僧大德的恭敬。所以,以最好的房子来供养三宝。“佛法僧。”如孝帝兴建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并且在白马寺译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

施主慈悲发心供养三宝,修行的行者。施主则艰苦劳作而提供行者的“食、住、衣、药。”让自己安逸。实在于心不安。所谓“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三心;贪心、瞋心、痴心。此三心是三毒,是一切烦恼及罪恶的根源。佛们一“戒定慧”基本功夫三学以对治“贪瞋痴”三毒。所谓烦恼轻,智慧长。总之,行者在接受施主供养时,必须有感恩心,惭愧心,精进心。三力法师说;“不以无戒受人信施。”

《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悲智双运;智是“上求佛道。”属于自利。悲是“下化众生。”属于他利。是悲智二门也。真正报施主恩,应该履行菩萨行的二大行门;悲以下化众生为他的功用,智以上求佛道为他待能。悲智双运。让施主沾恩泽的最大明证。不但檀信沾恩,也令一切众生受到菩萨度化的恩赐。果能如此,行者接受施主的供养不但无过,反而有功。因为让施主在修福田的同时,接受法师施法赐教。从而使施主真正为法而来。换言之,若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不能有上求下化之菩提心,不能以法利生。那么,殊知;“施主一粒米,大于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此乃发菩提心的第四因缘。

                           五者念众生恩故

《云何念众生故?谓我与众生,从广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

心地观经云;“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皆是母。”

我们每个人与所有众生(六道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互为父母。因此,我们与所有众生之间,彼此间都有恩德于对方。只是我们都有隔世迷而不相认识罢了。

《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会为我父母?》

我们没有神通天眼,不能也无法以肉眼而识之,即使是我们宿世的子女,我们的父母,今为畜生,也难以辩认。

《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

今生若幼离开父母,都不能有父母容貌之印象,况且,宿世的亲缘?

《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饿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

无量劫来,我们无量劫的亲缘,多数因无知之愚昧而造了种种恶业,因此,必然规律地要接受如是因如是果的苦报。堕地狱受苦报。在八热地狱中有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因为堕入地狱的众生,受不了惨不忍睹,苦不堪言的煎熬而号呼不已。我出家前夕,有一个已故朋友托梦于我。她说;“你叫我为你做任何事,我都愿意。”可见她堕入鬼道,有神通,知道我们世人所不知道的事。一年后,我出家,她又托梦于我。而第二次梦她是在空中,我与她隔着一层很华贵的飘饰,此飘饰几乎遮满整个空间与平线。我没有见她身影,只听她在空中对我说;“你要度我。”我回答说;“你要等一等。”很明显,她与我是宿世很殊胜的因缘。应该可以说,她曾是我的母亲,才有可能享受我出家的殊胜利益。所谓“一子成佛,九族升天。”零二年,我梦见我已故的父亲,他在我常住的寺院的屋顶与地面的空间。我首先关心问道;“爸爸,您好吗?我父亲回答说;”我很好。“我又问;“是因我出家的因故吗?”我父亲回答说;“是的,他们对我很好。”我又说;“爸爸,您要念佛!”我父亲回答说;“有,我除了···以外,我都在念佛!”我父亲中间说了几句鬼话,我听不懂,(大概是说常住寺院的鬼神必须荷但履行的护法责任。)从我现身说法的两个列子,尽能说明我们每个人已故的亲人或卷属及朋友,都会尽可能地找他有缘的人帮他得解脱痛苦。

《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对于十法界,特别是六道的境界,无论是地狱惨苦的呼号,还是宛转的饿鬼的饥苦,或天道不究竟的逸乐。在印度许多宗教里,他们也修禅定,有功夫的修禅者,入定时,随他们各自功夫的深浅而入各种境界,或地狱,或饿鬼,或天道。对于六道,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知道有十法界,殊不知,为什么形成十法界?六法界?对于十法界,的形成,十法界的缘由。唯有佛经能剖析得透彻。唯有佛有智慧解释其所以然。所谓邪见人,执着有我之身的身见,认为人死归无的断见,不见身无定形的边见,此邪人很难入佛之正见。菩萨观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行菩萨道者,必须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此乃为发菩提心的第五因缘,也是菩萨行的根本法要。

   

                             六者念死生苦故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广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俄鬼。》

佛在劝转四谛法轮说;

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

此是道,汝应修。

佛教我们要知道苦,要断苦的因。什么是苦?生死是大苦。苦有三苦。八苦。

所谓三苦;

一,苦苦;身心所受的苦。身因疾病而苦,心因忧恼而忧苦。所谓身心交困。

二,坏苦;失去偶现之乐境。如幼丧双亲,老失子等。

三,行苦;诸行无常迁流不息。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众生无量劫以来,因五阴妄盛而复盖了本来真性,“色、受、想、行、识。”五阴是五蕴的旧译。五蕴妄盛所造不息的生死轮回业因。因此,广劫以来,此灭彼生,彼灭此生。身无定形,轮回不息。未得解脱。

《黒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

这段文字概括了八热地狱的惨苦。黒门;是指地狱。经云;“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地狱一朝,人间一百年,所以说“黒门朝出而暮还。”娑婆浊妄,万人中难得有一人闻法觉悟。概括之,失人身堕之者如大地的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尘。所谓“人身难得而易失。”“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猛火城中,忍听叫嘷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

此断文字概括八寒地狱所受的惨苦。

《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徧。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

地狱一朝生死,人间已过百年。而等活地狱有情的寿命,五百年,以一天一百年乘于五百年。实在是天文数字。

经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也如故。》

屡下地狱使狱卒疲劳。受地狱之苦时则知苦,悔不当初,知罪重则悔之晚矣。然,出狱则忘而依然再造地狱之业,所以“黒门朝出而暮还。”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

南京金耕县,有位养驴人家,三岁母逝,家有老驴衰弱,主人以鞭答其驴皮破出血。晚上,驴以神魂托梦给其子说;“你不要这烊恨心打我。我是你生身母亲,只因我偷了你父亲四两银子,所以今生变驴而来还债。”其子梦中惊醒,知此驴是亲生母亲,从此不再鞭答,而以供养孝敬之心以报答母恩。

经云;“从前有一屠夫,买了一头肥头大猪。当他想把所买的这头猪宰去宰杀时,说来真是奇怪,不但自己用力牵牠不动,就是请了很多人去牵,亦同样的牵牠不动。当大家正在无计可施时,文殊菩萨示现一个普通人对屠夫说;“你们这么多工人,花这么多工钱,牵不动一头猪,不如让我一人来替你牵。屠夫听了很欢喜,以为这个人一定是力大无比。岂料这人并不去牵牠,只是轻轻呼唤它的名字。猪就欣然的移动它的身驱,随着文殊菩萨走去。这时,那位屠夫,却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听文殊菩萨所唤的名字,不是别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亲。”

所以,杀猪宰羊,岂能当猪羊看待?那都是自己宿世的父母儿女。

商朝末代的帝纣王,因为残酷无道,称为暴君。所以人民都归于有德行的西伯侯。即后来周朝的文王。文王是位德能服其众,才能胜其用的贤能者。百姓推举他为天子。然,不幸的是纣王闻后大怒,将文王囚禁。纣有臣告于王曰;“文王是不是圣人,将其子杀了煮成肉食,送给文王吃。文王若知食乃其子肉,那就证明他是圣人,假如不知是自己儿子的肉而食之,就不得称之为圣人。于是,杀文王之子伯邑考,做成肉食送给文王吃,文王不知而吃得津津有味。此公案说明了,即使贤能的文王尚且如此,更何况不能称之贤能之众。

《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

若有神通天眼,对于娑婆法相土的众生的现有缘相的组合。会感到可羞、可耻、可怜、可笑。世人因有隔世迷则如此荒唐也。父母与儿女之间,所谓“讨债还债,无债不来。”其儿女有报怨来的。有报恩来的。有讨债来的。有还债来的。有讨命来的。大概五种因缘而成为父母儿女的因缘。

《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

人的身驱,臭皮囊也。

《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

人的一生,必经“生老病死”必经“生、住、异、灭。”从幼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此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

《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此段文字细解人在离世前夕的过程。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

生死轮回,此灭彼生,此生彼灭,身无定形,生死不息。此乃大苦。

《大千尘点,难穷往还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

今生如果没有闻睹佛法,我们岂能明理悟道?而遵循佛所教诲而履行佛所教诲。达佛深理,悟无为法。从而识心达本。以达“信、解、行、证。”

《其或依前贪恋,乃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广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今得人身闻佛法,乃百千万劫难遭遇之一日。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发菩提心,自他兼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乃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

   

                           七者尊重已灵故

《云何尊重已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莊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

所谓“已灵”从浅义而言,是众生具有的性灵。从深义而言,那就是众生本具有的佛性。觉了就是佛,迷则是凡夫。所以说;“心性是一,迷悟天渊。”

《譬如无价珠。没在于泥。视同瓦礫。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已灵。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也。》

凡夫无始以来,因被浊秽妄幻不实的虚有所复盖了自己本有的清净本性而不显。以无量善法而对治迷惑,所以,智者以断惑显真,破迷开悟。从而识心达本。所谓“本觉本有,不觉本无。”

                         八者忏悔业障故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忏悔偈;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

   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忏悔业障;

一要有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但世尊早已成正觉,而我则依然愚迷颠倒,染无明之惑而流转生死不息。

二要有恐惧心;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要知道,若不借假身修真身,断惑显真,识心达本。必然是“黒门朝出而暮还。”再堕三恶道于地狱履受惨苦。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有其因必有其果,菩萨是从因上修。众生则不然,娑婆浊世的凡夫众生,六根被六尘所染,入地狱知苦悔之莫及,出狱则全然都忘,依旧造恶业不止。所以要有恐惧地狱惨苦之心,来断恶修善。转生死为菩提,转烦恼为涅槃。

三要有厌离心;观色身无常,觉四大苦空,悟五蕴无我。知生命在呼息间,一气不来,则换身来世。若不遵循佛所教诲而修解脱道,发菩提,出三界。自他双济。必再屡堕地狱惨苦。

四要有菩提心;《华严经》云;“菩提心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

五要真为生死念佛;所谓“末法时期,念佛成就。”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真信切愿,恳行。不怀疑、不夹杂、不中断。以净心专念阿弥陀佛。

《地藏经》云;“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

一举一动当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归哪一趣?全由自己主宰支配。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

所谓 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所有戒的核心基础根本。

不杀;不忍心伤害一切众生,不与一切众生结仇怨,以戒杀培育慈悲心。

不盗;盗是很广义的。盗者因贪而驱使行为。

不邪淫;指在家人,出家众必须以断淫。

不妄语;所言真实不虚。

不饮酒;酒者乱性而非礼。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爱欲莫甚于色”“色欲障道”“舍爱得道”“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

对于行者而言,若不断欲,无论如何修善法,广行十善,六度。犹如热火炒沙,终不能成饭。

然,遗憾的是,五戒十有九犯。五戒尚不能具足,况且,菩萨戒,沙弥戒及比丘戒。

蕅益大师,已受了比丘戒。后来认为自己不够格做如法比丘,而后,自动退居为三归人。后来精进勇猛又修占察忏。蕅益大师,始自署为菩萨沙弥。

弘一律师也自谦地说;“就我自己而言,对于菩萨戒是有名无实。沙弥戒及比丘戒决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说完全,止可谓为出家多分优婆塞而已,这是实话。”

省庵大师也谦而言之;“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

印光大师也谦辞自己是惭愧僧。

古高僧大德如此谦辞,我乃以罪人为是也。无地自容也。

 《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倂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对于行者而言,无论是沙弥的十戒,或者是比丘的二百五十戒,还是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都必须努力认真克苦地遵循佛所教诲,恪守并履行所受的履仪戒,乃至,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戒子能持净戒,一切功德法财,都能因此而生。戒子在授戒法之后,受者体中,能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此乃戒体也。

  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真正的行者是“以戒为师”

  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以戒为师;持清净戒,履行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有沙弥的十戒,或者是比丘的二百五十戒,还是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有戒文的戒律。摄善法戒;是没有戒文的戒律而且非常广泛。行者于一切言行,必须首先考虑善则为,不善不为。此善是利益众生慧命之善。所谓“急以物济,穷以法施。此善是以“以法利生”为核心首要。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让所有得闻佛法者,觉悟人生!离苦得乐!摄众生戒;也是没有戒文的戒律而且非常广泛。行者于一切言行,必须首先考虑以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众生慧命为首要。达佛深理,悟无为法。以达断惑显真。

《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戒定慧 ”是佛门的根本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佛门基本三学“戒定慧”是对治 众生三毒的“贪瞋痴”所谓烦恼轻,智慧长。

  普与众生求哀忏悔;若不从根本忏,

所谓;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

   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若不以切真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此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此土修行;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布满诱惑与陷井 。使愚迷者屡屡堕狱。行者于此土修行,进道难矣!

其进道也难;指以自力修行难行道的行者 。

修行;有难行道,有易行道。

难行道者是 依自力修行。

易行道者;是佛力与自力的二力法门。如净土宗念佛求生的二力法门。念佛者,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自力。再加有弥陀本愿威神力的加被。所以修行之易道。

若以自力的修行 者,则其进道也难。                         

彼土往生;

彼土;究竟解脱的清净佛土,西方极乐世界 。                    

   其成佛也易 ; 

易;二力法门,

自力;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众德本而坚固自力。

他力;弥陀本愿威神力。

所有三辈往生者,皆能仗弥陀本愿威神力的加被,显现本有的自性本能。彼土平等清净。所以其成佛也易。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

蕅益大师说;“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无如净土一门。”

净土法门,是即方便又究竟的殊胜法门。无论上智与下愚都能趋入净土法门。

古德高僧更是趋向念佛法门。他们皆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的理一心念佛。往生的品位必然之高而殊胜。莲池大师乃通宗通教而一心念佛。

省庵大师对性相二宗无不洞达,亦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出兴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末世修行,无 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末世修行,无 越于此劫;

所谓“正法时期,戒律成就;象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

末法时期的修行者,念佛求生的而力法门,契机契理。方便究竟而圆融。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心,

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若言多福,莫若执持弥陀圣号。即使暂持弥陀圣号,都胜过布施百年。殊知,念佛功德殊胜无量。

若言多善;莫若即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即发,则超过修行无量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若欲今生念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发大菩提心。殊知,念佛求生者,三辈往生者,皆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不发,则无本而坚固自力。

净土不生,虽发菩提则易退。

《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 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以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此乃增长成就道果矣。乘大愿 船,必定往生弥陀净土。此乃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

云何令正法久住

末法时期,有五法令佛法不灭;

一,尊重佛法。

二,止息瞋恶。

三,敬事上座。

四,爱乐正法。

五,善诲初习。

令正法久住。佛门四众荷担着住持正法的重任。出家二众荷载着“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重任。以看好如来家业为神圣使命。以弘法利生为天职。

在家二众,以护持佛正法为己任。

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华严经》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佛曾到伽耶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六年苦行,经常是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

佛无量劫以来,为众生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从不舍娑婆。 

  佛言;“我来娑婆世界八千返。”

 

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

佛成道后,没有立即享受涅槃界内的妙乐。而是将自己所悟证到的真理,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用不同的方式说了不同的教法。佛讲方便法,讲究竟法,亦讲即方便又究

的圆融法。全盘托出。佛因人说教,应病予药。

佛于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以帮助众生得解脱为本怀。席不暇暖地奔走于恒河两岸。度化所有应度化的众生《遗教经》云;“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所谓“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 

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

佛的法运 ,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与像法皆已灭尽,今乃末法时期。

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

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 

 诗云;

                                            青山依然故,

                    山径荆棘蹊;

                    浊雾道茫茫,

                    狂风更呼啸;

                    群魔皆乱舞,

                    道途百般难;

                     唯愿证菩提,

                     荆棘不可挠。

   有教无人;

  青山依然故,佛教依然住世。憾则缺乏弘法利生者。

尤其痛楚悲哀的是“有教无人,有场无道。”

《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有教无人 ,乃末法之悲哀。

 邪正不分,是非莫辨;

以世俗偏见故,不问邪正,亦不明邪正。甚至,认邪为正,认假为真。

丧慧眼而不识,排斥正法行者之明。与佛正法当面错过。

随波逐流地崇尚似是而非的外所向之名者,认外务者为崇。如此颠倒,岂不哀悲矣!

蕅益大师云;“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正衰邪炽。”

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

抛教外务,贩卖佛教,背道而驰。或以无戒受众信施,或以邪命而混之,类泛而举目滔滔,天下皆是。

大醒法师说;依据佛制戒律,僧尼实不应营业经忏,以贩卖佛教为生活!佛教传至中国,自经忏度生方便门一开,流弊所至,不忍尽言!总之,经忏之害其影响,大者已使中国整个佛教。限于邪妄迷信神鬼色彩之中。至不可分清。小者已使僧尼个人僧格扫地。身虽出家,心怀名利,至不可挽救。”                                                                                                                                                           

 

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

佛为觉者;觉而不迷。佛陀福慧两足。德行圆满。以最高的智慧体证了究竟的真理。

不知佛是何人?

末法当今,以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为驾驶,使众多的民众趋向于虚拟愚昧而讹传已久的世俗迷信。因此抵触贬斥而扭曲了佛法的教理教义。从而不知佛为何人。

法则为正;正而不邪。佛陀在悟道后,把所证得的真理,依众生不同的根性,说了不同的教法。佛因人说教,应病予药。

不知法是何义?自经忏度生方便门一开,流弊所至故。抛教外务而不知法法是何义?

僧则为净;净而不染。僧出烦恼家。六根不被六尘所染。达佛深理。解无为法。识心达本。断惑显真。真与本;净也。

身虽出家,心怀名利。则不知僧为何名?

末法当今,则不知佛是何人?也不懂法是何义?更不明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整个佛教。限于邪妄迷信神鬼色彩之中。至不可挽救。衰残至此,殆不忍言。

蕅益大师云;“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正衰邪炽。则诚难。”

《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

整个佛教。限于邪妄迷信神鬼色彩之中。衰残至此,殆不忍言至不可挽救。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

作为佛子,生于末法,魔强法弱,正衰邪炽之衰残之时期。不能报恩。因魔强法弱故,因正衰邪炽故。力不从心。所修所行难益于己。亦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

“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

此句乃祖师大德省庵大师之谦矣。

《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

一个人虽生于天地之间,却为天地所不容。罪孽深重为天地所不容的罪人。非我而谁?

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大德。是达性相二宗的高僧大德。颖悟非凡。为什么以“非我而谁”而责之?师德高谦 而言之。亦是大师之痛心矣!更是师以警语而教诫后人。

此时,无地自容,罪孽深重为天地所不容的罪人。非中庆而谁?痛己痛他!痛心疾首!

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

知错知过亦恐堕。浪子回头。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于是,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众上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

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

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看好如来家业,令正法久住世间。乃出家二众义不容辞的天职与使命。

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

《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省庵 大师于阿育王寺。启建涅槃法会与众共发四十八愿。 愿愿度生,誓度众生。心心作佛。誓愿成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以下化众生为他的功用。智以上求佛道为他的特能。履行菩萨行的二大行门。悲智双运。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具足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

此乃是弥陀弟子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回入娑婆行菩萨道的天职与使命。令正法久住。

俾得佛日重辉是显示佛宝,法门再阐是显示法宝,僧海澄清是显示僧宝。此乃发菩提心的第十因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