诹字怎么读:中国古代民俗(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0:36

 




二十一·北朝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

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

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

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

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二十二·唐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

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二十三·宋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
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

,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

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二十四·明斗百草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
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

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二十五·唐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 ;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

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

《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二十六·唐走马射箭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二十七·五代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

《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

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唐王建《秋千词》: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

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

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二十八·清卖柳条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

《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

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

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清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岁时百问》云: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

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二十九·唐 浴佛节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

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

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

《东京梦华录》:

『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

《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

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三十·宋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
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

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

『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

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丝避之。

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

《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

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三十一·宋 染红指甲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
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

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

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

『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

……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

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








三十二·辽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

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

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

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

《金史·礼志》载:

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

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馀皆负。








三十三·明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唐殷尧藩诗云:

『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

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

明代诗人瞿佑有《菖蒲酒》诗云:

『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轻浮送异香。

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








三十四·清 挂钟馗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

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

清李福有《钟馗图》诗:

『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

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三十五·金晒书翻经
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
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

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

《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

清潘弈隽有《六月六日晒书诗》。








三十六·唐蛛丝乞巧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
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

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

唐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写过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三十七·宋穿针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
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

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

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

《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三十八·宋供摩侯罗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
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东京梦华录》载:『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木渎袁家所制益精。』

宋代苏州虎丘有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画鲜妍,制作精良。

杭州西湖玩具,被称为『湖上土仪』,有泥孩儿、莺歌、花湖船等。

《梦粱录》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

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

宋许棐『泥孩儿》诗云:

『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

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








三十九·清丢巧针
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
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


《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或名丢巧针。

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诗》:

『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四十·清拜魁星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
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清代******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

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

清郑大枢《******竹枝词·七夕》诗云:

『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

钱琦《******竹枝词·拜文昌》诗云:

『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

当地人称织女为『七娘』;文昌又称文曲星,掌管文运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