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李惠利造型: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9:29:44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体育有健身和健美的功能,也有健心的功能。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特殊的作用。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消除人们长期聚集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可以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
就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体育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心理准备。
首先,教师要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宜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经常进行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和球类课教学,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学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建立起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拨、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对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育学生发展体力,培养自信、自强的精神,勤学苦练,超越自我,拼搏进取,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总之,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当体育动作难度较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惧怕心理,可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安排学习训练的内容,也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