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费余额8千万:“外行”馆长要按常理“出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3:14

“外行”馆长要按常理“出牌”

(2011-04-12 08:51:20)转载 标签:

思维方式

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

工作意识

工作氛围

杂谈

分类: 本报·声音

本报特约评论员 言炎

    不知怎么,我感觉2010年之前的图书馆工作氛围,是那么和谐,人与人之间——人近心更近,彼此间交谈的是如何多干工作、干好工作,工作强度要比现在大很多,但大家都很开心、很快乐,很有一种“劲往一处使”的向上精神,在那样的工作氛围中工作很舒心。但现在不同了,在一些人身上折射出的是情感淡漠、责任感低,并伴有夸夸其谈、善于自我表扬的工作意识和能力,遇有需显摆自己工作“能力”时,整个一个向“钱”冲的“敢做”之能势,唯我正确,可一旦具体操作时出现了问题,却又做出“不清楚”、“不知道”的不“敢当”之能势,这俨然已是馆内从上到下的工作“景象”,我向往回到2010年前的工作氛围。 

    我认为,是思维方式导致了这一切。 

    高校图书馆工作有别于教学、机关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的个人(上课、写材料)工作,而是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体现的是整体效果。馆长是这整体工作的中心人物,图书馆的工作氛围如何,就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领导,就能带出什么样的队伍,用什么样的人,代表了馆长思维方式的模式。在一些高校图书馆,不乏有许多教学队伍中的“教授”在担任着馆长,其本身就不具有图书馆知识的“专业”性,有的人在管理方法上还停留在教师模式上,这没关系,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一定要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要按常理“出牌”,否则全馆上下一片混乱——馆长的认知对的是对的,不对的也是对的,谁会为工作问题去得罪领导? 

    馆长们的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客观地来看:他们可以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但不能没有领导、决策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总是以“我是图书馆业务的外行”为荣,而应尽快融入到“内行”中来,这是决定图书馆工作的实质所在;图书馆工作是一个分工不分家的整体,不能有人员、年龄、分工歧视,不要因“分工”而让人“分心”;他们可以不去亲自操作具体工作,但不可以不懂得每项工作要达到的效果;他们可以不去为“小事”操心,但不能将大小事混淆,本末倒置;不要总自悦有多威严,要用自己的言行在馆内树立形象;不要总想着自己什么都很明白,其实是全图书馆中最不明白的一个;要有“会用人”和“用好人”的工作意识和能力,针对具体工作的施行方案,不能因可信某人而全信之,这样会给他人带来无奈,只能“麻木”地听从指挥,以至于不得不“学会放弃”,这样损失的是工作。 

    思维方式问题不仅适用馆长,同样适用馆内的每一个人。馆内每个人的工作的意识与能力有别,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首先要能适应图书馆工作环境,用“专业”知识指导工作,熟练之后成习惯,归纳之后为经验,经验更是一种能力,是靠时间的积累、实践的磨练的一种能力;其次要看到工作中的“协调”性,充分体现“分工不分家”的工作理念,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不能只靠馆长,而是要靠各部门负责人的主动性来支撑的,这更是一种能力。 

    目前的工作环境中,大家已渐渐习惯了各自守着电脑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话题可言,可用“支支吾吾”来形容人远心更远,往往一些触手可成的事也那么“来之不易”,总以“凭什么是我?”去要求他人工作的“完整性”,重要的是没有人感到奇怪,馆长也意识不到,更有甚者还会黑白不分,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实感太压抑、太堵心。经过笔者长期的观察后发现,这三种工作态度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种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型的;第二种是可以做好分内工作,但不愿多做一点的“不吃亏”型的;最后一种是希望工作“越少越好”型的。评价一个人的工作意识和能力如何,应该体现在有“主动”意识上,实干“能力”上,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其结果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要尊崇传统文化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好工作中的人或事,是衡量一个人的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的标志。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意识:一是在意自己存在价值的自我意识,二是在乎他人看法的他人意识。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到处都能体现“能力”。共性能力是学习,个性能力是经验,但是,“能力”要做事,离开做事的“能力”,称不上是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