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千华宝钱:马未都《检漏难》外四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27:43
                                                               快炙背美芹子收藏 2011/4/11                                                         捡漏难 

古玩行有一个行业术语叫“捡漏”,意为用便宜的价钱买到价值高的古董,这个捡漏必须以时值体现。二十年前买的便宜,放到今天即便是天价也算不上捡漏,那算是时来运转。

过去我逛地摊,逛小古玩店,捡漏是家常便饭,那时许多商贩没有技术,做这一行只是被逼无奈,按生意法则将本求利,三块钱买五块钱卖是常事,那时在天津沈阳道讨价还价时老听到一句话:“我有本儿管着呢!”言外之意买主得加钱。

捡到漏无疑是愉快的,能深刻体会“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每一次捡漏都是范例,如记下来可以写一本教科书,可惜手懒未写,今天想起来每件事都漫漶不清,才知“好记性不如懒笔头”的古训是真谛。

拍卖的销售形式是欧洲人发明的,古罗马时期就公开拍卖奴隶,不顾人的尊严。欧洲的各类拍卖大小不一,随时随处都有。早年我去欧洲,从未空手而归,捡不了大漏也得捡个小漏。这些年国内收藏风起云涌,把欧洲市场都惊动了,前两日我去英国伦敦的一个小拍,在纷杂的拍品内发现一只拳头大的小杯,估价仅600英镑,我拿起来看了一眼,就知“天漏”在眼前,于是不动声色地放回原处,等待拍卖日的到来。

5月15日,我在北京一家小餐厅正吃晚饭,电话的另一头是伦敦拍卖现场,我试图在电话里捡漏,等到96号拍品出现,我还老练地让佳士得公司的人先别举,看看现场情况再说,此件拍品的价格在1分钟之内扶摇直上,尽管中间我沉不住气叫了几口价,也如同雨天向窗外泼一杯水地无声无息,此杯最后以38000英镑成交,连佣金共46850英镑,显见没有“漏”了,捡不到漏对我不算个好事,但对民族却是个天大的好事。

 

博物馆日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至今已有33年历史了。这个博物馆的节日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向全世界倡议的。发起的日子我们还没有改革开放呢,所以没有响应。这些年,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一到5月18日这天,新闻媒体就大张旗鼓的宣传,不惜版面,让中国的博物馆也加入到世界的行列中来。

      最早的博物馆被习惯认为是古希腊的神殿,一座收藏艺术品与战利品的宝库。当时只供少数皇室与贵族观赏,公众没有机会。这一历史漫长,跨越了两千多年,直至18世纪后期,相当于我们康乾盛世后期,欧洲开始注重建立博物馆,著名的大英博物馆为其先驱。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1905年在家乡江苏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叫南通博物苑,解放后曾一度改为南通公园。在张謇创办博物馆20年后,故宫博物院以清皇室收藏为主创建了国家级的博物馆。众所周知,由于战争的原因,故宫的收藏一分为二,隔海相望,成为近代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观。

      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文物大家,收藏颇丰,学识渊博,我等难望其项背,只是上苍未曾给他们机会,让我有幸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13年来,每到国际博物日,我都会感慨,我一介草民,只是上苍恩惠,让我能适机而行,做了一件于国于民于己均有利的事。国之大利,千秋光芒,恩德于民;民之大利,文化雨露,吾侪共享;己之大利,涌泉之恩,终生受用,安有何者逾此恩德乎?

 

天堂快乐 

我们应该相信有天堂。

今天下午我抬头看表的时候,离汶川地震一周年仅差几分钟,我独自在屋默默等候那一刻的到来。记得一年前的此时此刻,我们在开会,与震区远隔千山万水的北京也明显有震感,以我过去的地震经验,万万猜想不到震中距离我们那么遥远。

 那一刻,自然的力量将人类的力量轻轻拨到一旁,肆虐发疯,不顾人类的悲与痛,我行我素。而人类在一瞬间恍惚之后,悲中思悲,痛定思痛,在瓦砾中拯救出生命无数。人知自然,珍惜自然,却要在自然之痛中抚平伤口,这似乎不公。但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让人类知险而上,知耻而勇。

如果我们因惧怕而倒下,那就是耻。中国人历史上都是到了最后时刻才发出最后的吼声,汶川地震又证实了这一点。一年很快过去了,我们仍清晰地记得那一段日子全民族的团结,在如此大灾大难面前不退缩,与时间赛跑,用生命抗争。我那87149名遇难的同胞啊,他们的在天之灵一定知晓,这个民族的血是共一腔的血,这个民族的泪也是共一的泪。

一年了,逝者已去,在天之灵;生者如斯,在地之英;我们民族的英灵构成了民族的框架,让中国人在民族文化框架中享受幸福,经受磨难;每当我看见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儿女的父母的报道时,我会祈祷:相信天堂吧,相信天堂亦有快乐,公平恩泽每一个逝者与生者。 穷理格物 

大英博物馆的亚洲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前些年来过观复博物馆,我的印象中她当时还在美国,由美国中国文物学者姜裴德陪同参观。几年过去,没想到由她的团队在大英博物馆接待我,让我感到中国文物是一条纽带,连接了东西方文化。

司美茵能说一口熟练的汉语,交流通畅,这让我这个英文盲很高兴。我很怕交流通过翻译,尽管主办方为我配备了专业的翻译,但一句一翻,一翻一断,让从小习惯的语言思维像漏了气的吸管,能用但不好用,本来可以一口气吸完饮料,扑扑哧哧地喝完也不爽。

我在办公室里先与司美茵的同事们聊了会儿天,他们的部门分得很细,亚洲部、东方部、中国部,都有负责人到场了,让远道而来的我感到很温暖,温暖的是她们都是女的,更温暖的是她们都能讲中文。尽管每个人都很谦虚,学会了中国人的习惯,但我依然知道她们为学习中文付出的艰辛努力。

我在中国馆,大维德基金会馆,书画库房,书画修复室,钱币馆都有专家陪同,边聊边看,边看边探讨,许多问题站在国人的角度少有思考,这给了我新的机会。在一组唐三彩前,英国专家问我,为什么唐三彩人物身上有釉而脸上无釉,而马及骆驼等动物全身都有釉呢?说实话,在她没有问我之前,我从未考虑过此问题,但我仍以专业精神回答了她:我认为是唐三彩人物俑的面容色彩丰富,为釉彩所不能及,故设素胎以供彩绘,只不过大部分彩因年久消失,才形成脸部无釉之印象。

穷理格物乃学术之精神,中国古人历来提倡。中国文物,其深不可见终底,其广不可见边缘,这对于西人国人一律公平,努力的多,得到的就多;思考的多,释怀的就多。 大英博物馆 

公元1753年英国医生汉斯·斯隆爵士(Hans Sloane)去世,享年94岁。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医生,更是一名大收藏家,他身后留下的收藏品达79575件之多,汉斯本想将收藏品捐给国家,但生前未能如愿,直到政府通过发行彩票筹得资金后,董事会购买了一座十七世纪晚期的建筑作为馆址,汉斯的终生收藏才找到最好的归宿。

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由来。6年以后,也就是1759年的1月15日,大英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拉开了英国博物馆的序幕。有意思的是,当时博物馆的宗旨是只向“好学与好奇之士”开放,参观免费,但一定要有导游陪同。

以开放日计,大英博物馆今年整整走过了250周年。我在这样一个颇具纪念意义的年度,踏进了它的大门。世界级的大博物馆我早都参观过了,许多还不只一次,但大英博物馆却排在了最后,按照中国传统说法,这叫压轴。

压轴一定是大戏。大英博物馆设有近百个展厅,囊括全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物证就静静地呆在33号展厅,其面积与古埃及、希腊等最大面积展厅平起平坐;它不以惯常的分类方法展出,而是按年代排列,让各国观众在中国古代文化物证中徜徉,纵向推进,横向比较,给好学者以提示,给好奇者以学养。

250年来,大英博物馆数次改建扩建,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一流博物馆。中国文物自豪地占其最重要的一席,向全世界炫耀那久远文明的绚烂。我走出中国馆的时候蓦然回首,望见所有的中国文物都放射出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