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痛苦的根源 原句: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17:54
姓名:刘士朋    单位:唐山市第45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过去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自然也就成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如何设置适当的情境,更好的把握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是每一个化学教师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照方抓药;典型习题。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 如今的化学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要走向自然、走进化工厂、走进图书馆、因特网……可谓处处是课堂,处处有教材。因此,化学教学一定要改变老的教学模式,创设适当地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设置课堂情境。
一、提取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用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面对初学化学的学生,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
[活动一]各抒己见说化学
自由发言,举出生活常见但一时尚未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看有没有解决办法。
[活动二]我问你答论化学
1、壶用久了,会结一层水垢,如何除去?
2、炉子上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吗?
3、膨化食品袋中充入了一些气体,目的是看上去显得多吗?
4、下雨后,自行车不及时擦会怎样?怎样防止?
5、为什么要节约用水?说说你怎样节约用水……
在学习《空气》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攫取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调查、分析、思考后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谈谈――如何使我们的环境天更蓝,水更清……
学习《燃烧和灭火》一节,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自然,让他们亲自动手生火、灭火;在实践中掌握燃烧所需条件及常见的灭火方法、原理。
化学源于生活,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感知学习化学能帮助他们辨别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错误――“盐不等同于食盐”,还能让他们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等……适时地把生活素材引入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拓宽化学视野,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
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通过创设一组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
情境一:用一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
情境二:展示头戴呼吸面罩的潜水员的照片。
情境三: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鱼塘或鱼缸正在增氧的录像。
情境四:神六升天的录像。
通过这一组情境的设置,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氧气的性质。
在学习《分子》时,创设这样的情境,把学生逐渐引入分子世界。
情境一:可用一根玻璃棒蘸浓盐酸,用另一根玻璃棒蘸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往一起靠,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之后,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研究。
情境二:找学生自行设计与“情境一”类似的实验。
情境三:用容量瓶盛放一定量的水,再倒入一定量的酒精,做好标记,振荡后观察。
情境四:自己设计与“情境三”类似的实验。
情境五:学生动手分别去点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析为什么二者现象不同,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不仅能为教学服务,也利于拓展学生的化学视野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典型习题、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习题,花样百出,把典型的习题合理改变后为我所用,对于抽象的、纯理论性知识教学,以探究的形式展现在教学中,就能为教育教学创设探究情境。
学习《原子构成》一节时,就可以利用习题创设探究情境:
阅读下面内容,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电子数)
原子名称
核电荷数
质子
(质子数)
中子
(中子数)

1
1
0
1

6
6
6
6

7
7
7
7

11
11
12
11

12
12
12
12

16
16
16
16
学生阅读、讨论、思考后就可以很容易得出原子的相关知识,在这样情境下,避免了纯理论“教师讲、学生听”的权威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到达课标要求就水到渠成。
学习“物质分类”时,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采取如下探究方式:
[问题]:写出几种常见纯净物的化学式:Mg、Fe、P、S、O2、H2 O、Fe3O4 、CO2、P2O5、SO2、KClO3、KMnO4、NH3、KCl……
探究一:把上述物质分成两大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二:教师给出单质、化合物的名称,让学生自己总结单质、化合物的定义。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三:把化合物再分为两大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在交流、思考的情境中探究知识、形成技能;充分领会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逻辑关系及各自特点;这样的教学,教和学都会变得很轻松。
四、原则上照方抓药,情境中大胆出新。
“照方抓药”可以提高学生对所接受权威结论的再次感知,但如果完全照方抓药,一定程度上就会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实验是设置情境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但在“照方抓药”的同时,积极创造机会“大胆出新”,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一般都这样设置:
1.起初红磷能燃烧,片刻后就熄灭为什么?
2.为什么进入的水大约是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3.如果进入瓶中的水小于容积的五分之一,试分析原因。
4.瓶中剩余的主要气体是什么?本实验还能得出该气体的哪些信息?
以上问题已很常见,但实验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进入广口瓶中的水常多于五分之一,可此时,许多教师只顾照方抓药,解决问题,并没有对此产生疑问,问题也就不了了之,而此时就有必要大胆出新:
5.如果进入瓶中的水大于整个容积的五分之一,试分析原因。
此问一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能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也把化学辩证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是教师不愿涉及的实验,可能是怕浪费时间,也可能怕实验造成危险。如何安全地进、有效地进行该实验,经过思考后就有了这样的大胆创新:
事前用一只250mL锥形瓶收集好一瓶CO气体,并在瓶内注入20mL澄清石灰水塞紧瓶塞备用。演示时,用一根粗铜丝,一端绕成螺旋状,另一端固定在橡皮塞上,把螺旋状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待表面变黑后,换下原瓶上的橡皮塞,将受热后带塞的铜丝迅速插入锥形瓶。
改进后的优点是:简便、省时、安全。减少了课内CO的制取过程,既缩短了实验时间,又集中了学生观察重点,现象明显并杜绝了不易察觉的剧毒CO在室内的污染。
即使是照方抓药,也可出新。如图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是:后面的酒精灯在实验之初即可点燃,没有气体不纯发生爆炸的可能。真正做到既安全又环保。
五、情境设置,科学合理。
情境设置方法多样,但情境设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努力渗透化学教育观,如:环保教育、资源教育、节约意识教育、合作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2.要精心选择情境素材,要善于从周围的社会现象及生产活动中发现素材;要善于从当今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中寻找素材。
3.要从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源于学生生活经历,避免大而空的情境;探究性实验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要太过繁杂和开放,要尽可能的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便于学生实现探究目标,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情境的获取和设置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观察、多总结,并适时的穿插到我们的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能,真正做到“情”“境”交融,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编写的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如何教会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基础课程改革与化学教育教学新理念》. 中学化学 2002.4
[4]《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8
[5]《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