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之吻迅雷播放: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李晓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7:03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种智慧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融合、心灵的对话。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尤其文学作品中厚重的人文底蕴,能扩展人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学生徜徉在文学艺术的芳草地,其实就是进入了一种自由思维状态。这种状态最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激活。但是我们的学生已经没有这个闲暇享受这种阅读的快乐,这种收获和洗涤心灵的快乐。的确,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日千里。但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而陷入阅读教学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搭建阅读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那么,他们必然能够自觉的遨游在无限广阔的图书世界中,如饥似渴地汲取那些有益身心的精神营养。因此,每节课课前几分钟,我都有意识地和学生聊一聊与读书有关的话题,了解他们的读书状况,并与他们一起交流彼此读书的体会。同时,不失时机地选择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语言,以引起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

提倡阅读,就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场所和书籍,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的公共资源外,在班内设置图书角也不失为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平台。为使图书角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除了委派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图书管理外,也应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妨以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比如,我曾为我班的图书角题词为“分秒阁”,希望学生们“读书不弃分与秒”;同时,开展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们不仅轻松的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也相互推荐一些或经典或流行的书刊文章,而教师也积极参与的学生们的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

二、     减少阅读的盲目性,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

课外阅读的书籍浩如烟海,可哪些是最合适的呢?随意打开学生的书包,会发现各种阅读材料鱼龙混杂。“开卷有益”固然不错,但是学生的兴趣也不容忽视。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散文;有人专注壮怀激烈式的战斗檄文;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荒诞奇文;有人迷恋情深意浓的人情小说…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修养层次、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偏爱专注也好,钟情迷恋也好,都表现了读者对某一类书的喜爱程度。只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的去投入身心,唯有喜欢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因此作为阅读组织者的教师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兴趣,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历,又要在内容上深浅适度,让学生在阅读后有所思有所感,有表达的欲望。

三、切忌急功近利,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而忽略阅读过程。

“拔苗助长”的寓言可以说妇孺皆知。当我们为学生能一口气背出全册的文言文和古诗而欣喜时,我们是不是过多的考虑了教师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难道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靠这样的阅读和背诵训练出来的吗?阅读本应是广博的,审美的,而这样的阅读训练浸润的心灵注定是沉重的、荒漠的、僵死的,这样的急功近利的阅读训练,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阅读的最终结果不是知识的展示,更不是知识的搬运。阅读是一个过程、是读者的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才会产生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才会有情感的体验与交流,最终让人感悟作品厚重的人文底蕴。而作为教师往往过于急躁,急于验证阅读的效果,将阅读与考试成绩密切联系起来,殊不知阅读的过程和体验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只有这样的过程才有益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性创造力的培养。

四、禁止将阅读课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阅读材料的本身

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的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丰富的语言知识可以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的更具体。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语言是波澜跌宕的。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 ,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的狼藉,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涌上心头,流下了难过的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橘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离别,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庭,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从“四次流泪”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通过对《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但我们从中却能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而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字里行间,皆在文字背后,这样的语言有丰富的张力,可以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

五、不应刻意追求阅读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阅读文学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读科技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作品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发生的规律,以古鉴今……因此在阅读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爱思考的良好品质深化学生语感能力。但有些教师却过于追求阅读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听、说、读、写,连唱带画热热闹闹,下课后却一无所获。殊不知将学生培养成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盖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的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的分析问题,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阅读课入手,努力将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培养学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的驾驭形形色色的语言的能力,使语文阅读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阅读是怡人性情的智力挑战,阅读是益人心智的精神漫游,阅读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通道,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担负起适当赋予的重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学生把生命的根深深扎在丰厚的文化土壤里,使其生命之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