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美:连箫 _特色文化_天府文化_四川省档案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5:07:30
连箫
2009年11月06日 13:21
连箫又称连厢,是集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曾经广泛地流行于四川的城市乡村,特别是成都、绵阳、遂宁等地,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喜爱和欢迎。
连箫的起源和川剧等民间戏曲和曲艺形式的起源有相似之处,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过程中,由外省移民带入四川,再与巴蜀大地固有的民间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连箫即是由清初陕西、湖北等地移民带入四川,再经成都等地连箫艺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具有成都本地特色的连箫。
打连箫最初常见于乞丐行乞中,是很多女乞丐在行乞时边走边唱的一种底层艺术。如清道光年间成都人钱廉成有诗云:“连箫三尺长,此处更何有,行乞且长歌,柳啊柳连柳。”表现出乞丐们一边行乞,一边以连箫的形式载歌载舞的独特世风民俗。
清人陆箕水《锦州竹枝词》也记载说:“窄袖宽衣裤褶长,绿云窕娘妆。筵前唱彻《回波曲》,乞取青蚨作打厢。”从这首竹枝词的记述来看,打连箫的女艺人并不尽是彻底沦为乞丐的贫苦人,而是把打连箫作为一种演唱职业和乞讨手段来谋生。打连箫的女艺人通常会装扮得桃红柳绿,花枝招展,穿着袖管很窄的宽大衣服,裤脚上的褶子一层一层。她们常常在富贵人家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出现,一边打连箫,一边演唱吉祥喜庆的民间小调跳舞,以此来博得主人的同情与怜悯,从而给与施舍。
四川自贡三秦会馆中,至今保留着一尊清代贫女打连箫的木雕,是那个时代连箫艺人热爱民间音乐并乐观生存的真实写照。
连箫表演所用的道具非常简单,就是一根连箫棍,亦称钱棍。这种道具最初具有打击乐和打狗棍的双重功能,因为它是行乞女艺人谋生和防身的随身器物。连箫的制作方法,是选一根二至三尺的竹子,然后在竹棍上挖八个孔,每个孔嵌入四枚铜钱,共使用三十二枚铜钱。乍看起来,有点像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中的箫,然而它并非用嘴吹奏,而是通过连箫棍的两端击打肩、臂、腰、腿等身体部位发出悦耳的鸣响。艺人们还在连箫的上下两端系上扎成蝴蝶的彩绸,以增加连箫的美观程度。
后来又有男艺人加入到打连箫的行业中,表演时,女艺人身穿彩服,脚踏彩鞋,头上戴着大红大绿的纸花,脸上涂满胭脂;男艺人则身穿长袖彩服,脚踏朝阳鞋,有一种民间大众艺术的夸张和热烈。成都连箫的传统曲目有《十二月》、《孟姜女》和《金讨口》等,具有浓郁的民间小调韵律和乡土气息。
过去连箫艺人一般以泊漂行乞谋生,后来则成为一种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活跃于街头、茶馆和庙会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连箫表演又有单棍连箫和双棍连箫之分,到现在则发展为群体连箫,成为普及度很高的民间群众文化活动。
成都最近推出过多达100余人的连箫方队,具有壮观的场面和奇特的艺术效果。在舞台上表演时,经常是台上唱连箫,台下观众自发帮腔,一人唱而众人和,达到台上台下同欢乐的艺术境界。而在户外大型巡游活动中,众多的艺人手持连箫棍,边走边唱边舞,气氛热烈场面感人。由于连箫表演具有唱腔动听、舞姿优美与雅俗共赏的特点,所以一直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1990年,在成都市首届民间艺术节上,由成都市青羊区推出的大型连箫表演,获得特别贡献奖和一等奖。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梁铭先生还专程来蓉采访著名的连箫艺人牟庆云,学习连箫艺术,研究这种珍稀的民间曲艺形式。
连箫是四川地区罕见的集舞蹈、音乐、说唱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曲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随着传统连箫表演艺人的相继去世,一些老的曲目濒临失传的险境,因此如何保护传承古老的连箫艺术,成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来源: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