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极 怪物猎人:“死理性派”的难处-浙江大学校报电子版浙江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31:34
浙江大学校报电子版 - 第396期(2011-03-25) - 第07版:07        

“死理性派”的难处


  一
“任何观察实践得出的结论都是逻辑不完备的,其可靠程度不取决于证实的次数,而取决于可证伪性,越是容易证伪但总是证不了伪,其可靠性越强,构建证伪自由落体定律的实验很容易,但从未成功过,所以这个定律很可靠。”
  这是波普的经验证伪原则。他指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重要属性,这个观点也一直被科学界接受。在波普提出这个原则之前,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一直是个问题。依据经验归纳为基础的证实原则,一个理论被证实的次数越多它就越可靠,于是许多迷信也有了表面的科学性。而根据波普的原则,正因为我们无法设计实验证明占星术的虚假(众所周知,占星术的结论常常模糊不清,没有任何断言,提出反例就不容易,而且哪怕有众多的反例,也都会被视为小概率事件,不能将其驳倒),没有科学必要的可证伪性。
  没有可证伪性却披着科学外衣让人信服的言论,就是伪科学。人们如果对科学的特点缺少完整的认识,很容易对其深信不疑。“毕竟没有人能证明它是假的”,许多认同星座运势、末日预言的人如此劝服别人相信它们或反驳质疑者,殊不知这个理由在另一些人,所谓“死理性派”眼里是多么可笑。

“死理性派”是谁?果壳主题站的介绍是:“从今天起,做个理性的人,读书,思考,挑战上帝。关心逻辑和智力,追寻思维的乐趣”。简单地说,他们是一群执着的科学主义者。
  两个月前初识果壳网,深深地被网站的科学、理性又不失趣味的氛围吸引。其中有个主题站叫“谣言粉碎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看着多年来将信将疑的传言一一被科学的数据和论证粉碎,不禁为大众(包括曾经的我自己)的盲目捏了一把汗。
  有效辟谣和传播谣言花费的精力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几十字的危言耸听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给成千上万的人,引起不小的社会影响。而同样篇幅的辟谣根本达不到这种效果,因为谣言带来的心理冲击有先入为主的效应,看到辟谣文章,人们也许会有“谁能保证辟谣本身不是谣言?”的想法。对那些危机、警告型谣言,人们又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这给辟谣者又加了一重障碍。为了保证辟谣的说服力,果壳网上文章如同一篇篇微型论文,有理有据又不失可读性,最后还附有专业参考文献的链接。可即便如此,这些文章的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仅仅在小部分人群中传播。
  这也很好理解,辟谣的科学性越浓,传播的速度就越慢,因为很少有人会有在网上阅读学术文章的精力和兴趣。看过辟谣文章的人也很难口头上消除其他人对谣言的信任,因为这一旦解释起来就是长篇大论,自己哪怕愿意讲,听的人也听不下去,所以最后往往就是以“反正,反正它就是个谣言……”这样无力的语句结束。
  因此,在造谣和辟谣双方的战斗中,辟谣者永远是弱势的一方。造谣者想要抓住群众的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和恐惧心理易如反掌,辟谣者即使有强大的科学理论作为后盾,其影响力也远远跟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这就是试图粉碎谣言的“死理性派”的难处。

日本地震发生后,各种各样的谣言可谓铺天盖地。世界末日、地震预言、辐射危机、防辐射偏方、民族主义阴谋论……尤其是核恐慌这一项,闹得人心惶惶,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造就了抢购碘盐的闹剧。
  这也是各种专家学者忙碌的时期,然而社会对这个群体早已失去了信任。在如此严峻的辟谣形势下,部分来自民间的网上组织每天都会发上好几篇关于地震的辟谣文章(要知道这样的文章是不能速成的,这样的“产量”已经相当可观),为阻止谣言的扩张尽了最大的一份力。在谣言的不断轰炸中,人们多少也有些厌倦了忧心忡忡的感觉,科学辟谣的一派,通常也是消除恐慌的一派,渐渐得到了人心。
  在这场斗争中,“死理性派”们极端认真的态度赢得了敬佩。但有时候他们的执着也会不禁让人怀疑这是否值得?比如3月19日大灾难的“预言”,几天后真伪就能见分晓,何必费上整天的工夫查证和分析?比如深入人心的星座运程,笃信的毕竟是极少数,普遍的态度还是作为娱乐,何必引用严谨得令人敬畏的科学和心理学原理揭发一种娱乐的非科学性?“认真你就输了”对“死理性派”来说,就是最冰的一盆冷水。对科学松鼠会、果壳网持有保留态度的大有人在———当“科学主义者”这个称号前面加了个“唯”字,就无形中多了一层贬义。

并不是所有时候人们都会对核辐射、地震预警这类科学问题有足够关注度的。更多的情况是,谣言的粉碎不仅过程上孤立无援,结论得出后还难免受人冷落。“死理性派”的孤独,背后是严峻的现状。
  中国科协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好在与过去几年相比,这个比例已有了不小的进步。
  这个数据的可靠性暂且不谈,当今我国的国民科学素养水平确实堪忧。就抵制谣“盐”一事为例,从轻信谣言到对科学辟谣深信不疑,这种态度转变客观上固然是好事,但如此轻易地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也反映了大众人云亦云的盲目性。
  学校教育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主力。而当代教育的弊病之一,就是过于重视科学理论本身的普及,却忽视了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一个理论从诞生到被证明并最终成为一条定律的过程常常被略去不提。在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环节,大学教育也鲜有鼓励独立的实验设计,通常以按部就班的操作为主。逻辑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等课程更为稀少。正是科学思维教育大范围的缺失让越来越多的造谣者有机可乘。只有当教育的重心从“授人以鱼”移至“授人以渔”,才能培养出更多热爱探索和求知的人才。
  我校去年创办“求是科学班”意在培养顶尖的基础学科人才,但就我现在对这几个班的了解,对其培养方式有些疑惑:首先,有两个班每学期多达40学分的必修课程量是否必要?这种方式不禁让人联想到填鸭式教育的延续。最关键的是,这样一来,学生几乎没有凭兴趣选修别的课程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受挫。其次,在动员教育中,师长们一方面强调献身科学的崇高感,一方面总爱把诺贝尔奖挂在嘴边,如此功利性的学术对科研的副作用是极大的。在课业负担和功利目标的双重压力下,哪怕投入再优秀的师资、再充足的经费,也难以让大家心甘情愿地走向高端科研领域。
  另外,大众媒体对普通民众的科学引导也不够。我们的电视台在科普方面始终缺乏投入,纪录片的主题也单一地集中于历史和政治。央视科教频道创办之初也是诚心做科普的,可是随着《走进科学》等栏目的变质,频道的口碑也渐渐不及当初。如今该频道虽然也有不少科普栏目,但因为长期缺乏精品和国人对科学普遍的漠视,影响力相当低。总的来说,校园之外的大众没有一个理想的获得科学教育的渠道。

关于对科学的漠视,我又想起了颇为滑稽的“两个月亮”的故事。8月将是火星最明亮的时候,用肉眼来看,它会像月亮那么大,它将在2010年8月27日达到最大。相同的景观再出现将会在2278年。一定要转发给你的朋友……2010年11月29日的晚上你将可以看到两个月亮!火星绕着地球走了34.56英里后,它的大小将在2010年11月29日零时30分达到最大。
  2011年2月14日(情人节)凌晨0:30将会出现两个月亮,只要你抬头就能看见!下一次出现将会在2287年。大家千万不能错过这一奇观,因为现在活着的人只能看到这一次。大家都转给你的好友!
  想笑?真的笑不出来,难怪“谣言粉碎机”的编辑为此气得恨不得摔键盘。
  这还不够,网上疯传一个月之久的会带来灾难的“超级月亮”,在3月19日晚上平安过去以后,我想也许人们会对造谣者群起而攻之,但是没有。一个“超级月亮”落下,或许还会有千万个“超级太阳”、“超级火星”升起来。人们对任何没有实现的预言,总是没有记性的。( 陈艳妍) 供稿:
验证码:
              本版其他文章 · “教”“授”并行的人生导师 · “死理性派”的难处 · 规范与合理(二) · 绿林好汉们的春天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
 请您注意 ·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B2-20050528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阅读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阅读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阅读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