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工作部门协作机制:探索休养生息 推行综合防控 洱海如今清如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55:20
探索休养生息 推行综合防控
洱海如今清如许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04日   第 04 版)
洱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被大理人视为母亲湖。曾经一度暴发蓝藻,洱海环境与生态功能遭受严重威胁。然而,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积极探索让洱海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推行洱海流域和农田面源综合防控,让源头污水变成了清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诠释。
痛下决心保护“母亲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期污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蓝藻,特别是2003年7月、8月、9月三个月水质急剧恶化,透明度降至历史最低,水质一度下降到了Ⅴ类水质。湖边部分地方的村民坐在家里都能闻到随风飘来的臭味。
危急时刻,大理人民痛定思痛,痛下决心治理好洱海,保护“母亲湖”。
2003年底,在原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基础上,大理白族自治州重新成立了洱海保护治理领导组,提出着力构建洱海绿色流域建设六大体系,概算总投资64亿元,将使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走上科学的轨道。
走上全流域控污轨道
大理白族自治州不断完善治理规划,实现了三个转变。
从区域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先后启动了洱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大理市百村环境整治工程,逐步消除了流域保护治理的盲点,初步走上了全流域控污的轨道。
目前,洱海主要源头洱源县已在7个乡镇完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田55万亩,有效减少了源头污染。
从点源治理向面源治理转变,实施集镇和村落截污治污、乡村环保、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湿地恢复五大面源控污工程。实行县市政府所在地、重要集镇、村落、家庭四级污水处理方式,建成76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建成9811户农户庭院污水处理设施;实行流域大春水改旱,推广建设生态沟渠、畜禽粪便收集站和有机肥加工厂,实施流域禁磷和禁白;开展新一轮退田、退塘、退房,还林、还湖、还湿地工作,新拆除沿湖房屋673院,清退土地1089亩。
从工程治理向生态建设转变,实行生态控污。全面启动了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加大洱海及环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力度;实施了洱源县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七大体系建设。把占洱海70%入湖水量的生态湿地建设作为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了罗时江河口湿地、才村湿地公园等约2100多亩。
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2004年重新修订的《洱海管理条例》,明确将洱海正常来水年的最低生态运行水位从原来的1971米提高到1972.61米,确保了洱海的生态用水。
据了解,为在面源上有效防控,大理白族自治州完善了以市级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多层级流域基层管理模式,专门增设了镇级洱海环境管理所,聘请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和垃圾收集员,负责洱海滩地和入湖河道的常年管护及日常保洁;创建了农村垃圾清运模式,沿湖农民告别了长期以来垃圾入湖的生活习惯。创立了“河长制”和“环境管理风险抵押金制度”,将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人。
同时,大理白族自治州把洱海面源污染防控变成全民参与的行动,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邀请民间艺人将洱海保护编为大本曲巡回演出,使“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深入人心。
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刘明说,通过综合防控,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田园风光得到有效保护,村庄环境得到很大提升,洱海水质稳定改善。2006年以来,洱海水质连续5年保持在Ⅲ类,每年有3个月以上保持在Ⅱ类。
(新华社昆明4月3日电 记者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