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三师装甲团043:妈祖信仰是台湾海峽的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4:48:30
(2010-02-24)
台湾人民绝大多数是闽东南的移民。台湾的发现是在东汉。从闽东南前往台湾的移民,零散而行的应该自此始,近二千年来,积少成多,这类移民的数量是最大的。
见于记载的,大集体前往的有三批,即唐末的“开漳闽王”陈氏兄弟及其部属;明末的郑氏父子及其部属;从大陆溃逃的国民党败兵。
现在所说的台湾原住民,大约指的就是除了国民党败兵之外的移民,大多数是来自闽东南的人民。
国民党败兵为什么会被斥为外来人?
可叹的是,国民党治台近五十年,竟然被指认为外来政权,外省人,不为所谓的台湾原住民所接纳。其原因自然是国民党政治腐败。深层次看,则是文化的排斥。因为政见不同是正常的事,还不至于排斥到逐其出岛的地步。
支持这一观点的是京华去台文人李敖。李敖在他的一个访談录里这样说明台湾的文化:
在清朝统治台湾的时候,台湾是一个穷人、罪犯、农民落脚的地方,没有文化水平;
到了日本人统治台湾的五十年,同样的日本人带给台湾的不是日本那种高级的文化,而是那种町人的文化;
国民党来了之后,水平不但不好还给他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对大陆的政策,给\*\*\*的两种定位,第一个定位就是\*\*\*是坏的,第二个呢,就是\*\*\*是小的。
所以李敖认为台湾人整个的政治见解是很低的,我要做的要给他们洗脑。
以京华文化为本的李敖是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但是并没有得到台湾人民的认同。因为他即蔑视台湾文化,自然也为台湾文化所排斥。这就是他出任新党总统竟选人,不但不能为新党捞取选票,反而让新党无以自立的原因。
台湾文化是台湾海峽文化,其代表就是妈祖信仰。
台湾的所谓原住民绝大多数是闽东南的移民。在台湾流行的歌仔戏来自闽东南的民间,至今仍然是民众认同的喜爱的剧种;遍设于台湾各地的妈祖神庙和对妈祖的崇拜,也同样来源于闽东南、盛行于闽东南。它实质是两岸亲情的神化。妈祖的圣城在湄州,到湄州烧香的来自台海两岸的朝圣者,已经使湄州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地。
台湾海峽文化与内陆文化的同源:有人根据闽东南的各语系与中原的不同以及妈祖文化的特质考证其为夏文化。我不得其证,只好以为传言。
但是晋乱,衣冠东渡、入闽;
闽西是客家之源,也是中原大移民的中转站;
南宋朱熹在闽西北创建理学,讲学。
这三者都表明闽东南文化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台湾海峽文化与内陆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组成的一部分。。(壶公评论)
从戏剧看两种文化的不同:李敖以为台湾海峽文化是边陲文化。他说:“譬如用歌仔戏来取代京戏嘛,你歌仔戏怎么能跟京戏相比呢?”说两者不同是对的,厚此薄彼则不是作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偏激。
单从戏剧来说,闽东南有闽剧、莆仙剧、南曲、歌仔戏等剧种,都随着闽东南人民的足迹享誉海内外。在海外的影响远非京剧所及。原因很简单,这些剧种的传播是民间行为,是民间喜闻乐见;而京剧的传播是政府行为,热闹一阵,人走茶凉。
闽东南剧种源远流长。其中的莆仙剧有戏剧古化石之称,就是镇鼓的小狮子,也传自唐代宫廷,因为唐明皇的梅妃就是莆田人,是妈祖的老乡。同样是这个剧种的代表作――《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其影响之广不亚于梅兰芳的“咿咿呀呀”。关于戏剧,可以写篇论文,为不冲淡主题,另文后叙。
比较妈祖信仰和儒学,看两种文化的差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的代表,儒学是内陆文化的代表。
妈祖信仰是亲情文化,表达的是人类自身深层次的感情,所以这种文化是纯洁的,信仰者是真诚的。 儒学是为皇家量身裁衣定制的“礼”服,带有明确的功利色彩,所以被用为敲门砖,用过就扔了,骗人的居多;
妈祖信仰是平民文化,对民众的保佑如影随形,植于人心,亘古不易。 儒学是权贵文化,随着权贵的浮沉,在中国史上,一会儿被捧为至圣,一会儿被踩在地下;
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形态是开放的,价值取向是对大自然的求索,表现为勇敢者的拼搏,奋斗者的坚韧和不屈。儒学是内陆文化,形态是封闭的,价值取向是对当权者的求索,表现为歌功颂德,阿谀奉承,极尽奴才之能。
我这里说的儒学是末代儒学。并非对儒的有意攻击。因为自明、清及其后,儒学已经失去原有的内涵,成了专制、狭隘的、封闭的工具。
古希腊有个故事:一个弄臣对一个哲学家说,你就把国王的唾沫当成海上的浪花。渔翁捕渔也被浪花打得满身湿透。你为了获得国王的好处,让国王吐得滿面口水又何妨?以这个故事来说明妈祖和信仰儒学的区别,大致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