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推松:信仰是精神生活的高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5:57:46
時常會遇見一些人說:我不相信信仰,因為在我看來信仰只不過是某些人的精神寄托,禁錮著人,讓人變得狹隘。然而,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數並未切實地接觸、了解過信仰,或在接觸和了解時,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成見,總是在用自身的觀念衡量之,看其符不符合個人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符合的就接受,不符合的一概斥之為荒謬、迷信。
信仰——這裡指的是真正的信仰、正信,決非常人隨口套用的對某種物質的癡迷、對某種關係的依賴等——從來不等同於情感依賴或精神麻醉品,恰恰相反,信仰引導人們找回自己、清醒起來,由向外索取轉向朝內拓展。許多人帶著各種偏見、懷疑,把“信仰”縮小成一個極為狹隘偏激的世界,卻不知道這只是他們自身精神世界的映照……好比疑人偷斧,任何盲斷預判只會壓縮自身的視野,而非引向真知。
有人會反駁說,信仰難道不是在依賴外物,例如某種教義、某位精神領袖?依賴外物的含義是指你忽略自身所有而向外尋求,但信仰卻是指引你一條回歸本我的正道,就像一盞燈為你驅散無明,讓你認清自我、找到回家的路,不是讓你迷戀那盞燈。教義、戒律、儀軌,說到底只是世間宗教的外部形式,是修行持戒的輔助手段,目的是在人不能完全自控的情況下,幫助歸正你的言行舉止。他們起到這樣一種作用,並不能代表“道”或“法”的本身。
至於說“宗教偶像”,神、佛乃超凡脫俗之身,豈會在乎世人對他的頂禮膜拜?但凡強調個人崇拜、將自我提升置於追隨他人之後的都是邪教。而真正的佛徒、基督徒對神的敬意,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覺者的感激與尊敬。
今世之人,一無正確標準的指導,二來深受近數十年來思想教化的影響,養成的思維慣性,便覺得信仰等同於偶像崇拜,等於把自己托付給某位領袖、某種理論,對其言聽計從、不敢忤逆。事實上,所有正信的信仰決不會教人無主張地盲信、盲從什么人、什么組織,因為信仰不是誰可以強制灌輸給你的,必須靠你自己一點一滴實修證悟。你知道了顛撲不破的真理,懂得了如何取捨和判別好惡,學會歸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當你能夠真正領悟其內涵,你就會發自內心地堅信不移。正信是無法被假借和傳染的。所以,人若要探討“信仰”,就應當關注信仰本身,聽一聽法理說的什麼,而不是為旁枝末節所吸引。眼盯著形式與表面,不啻為捨本逐末,《大智度論》云:“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以看指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誠如是矣。
有人又會說,你要我相信神,等於是把我自己的思想綁定在“宿命論”“有神論”上,這是對自我個性的禁錮。可是人啊,何以自大到認為自己果真可以擺脫一切法理規範的制約而肆意妄為呢?天下人熙熙攘攘,為利來往,想要什么就不擇手段去爭去求,得到時沾沾自喜,以為是自己多麼了不起,失去時就怨天尤人,用“命運不公”“造化弄人”之說自我安慰,渾然不知在一切眾生之上,自有天理在衡量一切……“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當然不是說的人間的法律,因為人法再嚴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亡命之徒、肆虐的暴行并不會因此而有所收斂。然而天法,即使你不聞不問、視而不見,它永遠都在維持著應有的秩序,無所遺漏。人正因為喪失了心法的約束,故而正信無存,只圖一時安逸、一時利益,其他什么都不顧。佛經有云:“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慾,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為此寫照。
又,信不信實在不來源於你能接觸到多少奇觀異象,有些人即使看到,也會嗤之以鼻地說是“錯覺”“幻覺”,而有些人什么都看不到,他有一顆虔敬誠意的心就足夠。只要有那顆心,廣闊的世界便會漸漸向你敞開,而那時你看到什么都不會感到驚訝,因為你信。一個擁有開闊心靈的人才是真正自由、鮮活的,猶如奔騰的河流,包容、強大、富于生命力……
真正向善的信仰,如同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有幸得到並知珍惜的人,終將發現,隨著自己越來越堅定,越來越領悟,他心中的迷鎖會一把把地解開、掉落。而有些人卻說,我不要也不喜歡,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把鎖撬開、砸開,或者就讓它鎖在那兒不管,因為我不願被這把鑰匙束縛……
如果你認識真正修行的人,你一定能夠從他身上感受到非常純凈、非常美好的東西。如《老子》中形容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這是一個心靈更新之後的人身上自然散發的光輝,這就是靈性之光。

信仰是精神生活的高度
◎诗哲魂 (略有改动)
(转自信仰漫谈)
信仰的心灵中只有纯净的灵魂,才能达到一个纯粹的精神高度信仰,才会获得坚实的生命基石。
在世间有太多的人采取盲目的信仰,将信仰置于一个游戏或戏耍的境地。心灵信仰,潜在这样一种不纯的因素,会因为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不自由的精神空虚之中。是他们内心不纯净,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私欲的处境。一切私欲的功利的愿望都会让自由的信仰毁灭,让纯粹的精神信仰失去了一个理想的高度。
当我们丧失了一颗纯朴的心、善良的心,而奢谈纯洁的信仰追求时,无疑是对人们极为功利和肮脏的心灵是一种讽刺。你需要宗教的律法来看守自己不安分的灵魂。可你却对自己世俗生活中基本的人性都缺少自律,你又怎能接近那个神圣信仰高度呢?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自我的纯净中意识到,信仰最基本的道德和伦理,是建立在对生命最基本的人性的善良和纯净之上的,我们才能去谈论信仰的追求。如果我们连这样的基本自律都没有或做不到,信仰对一个人来说就是掩饰自己灵魂肮脏的最虚伪的事情。
自由对于信仰是一个基础,信仰可以将我们精神生命超越的带入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它满足了人类社会在世俗中不可实现的自由而崇高的追求。信仰对于纯净的心灵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人性善良或诚实这样的基础道德自律之上,才可能谈论信仰什么,才可能追求信仰。一个人内心还没有达到纯净的时候,不要去碰信仰或谈论信仰——信仰对于人是自由的一种限制,一种超越,一种完美的理想境界。
在世俗社会中,信仰是不可能实现的精神生活的高度。它纯化我们的意志,或在我们遭遇苦难时净化我们的心灵。它既在我们之上,看似乎非常遥远;却又近在我们身旁,成为我们每日心灵和肉体生活的抵达不了的高度。我们只能攀登在这崎岖的小路上,如同攀登一一山峰一样,为抵达极限的山峰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们自由的心灵,在纯净的感受所有变化或体验中,不断地对信仰本身进行叩问。那高于我们之上的信仰力量和智慧,是必须要在灵魂与肉身纯净的精神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接近信仰。
信仰对于生命就是这样一个高度,你若没有内心的纯净和良知的反省和顿悟,谈信仰就是虚假的,就是一次亵渎。我们离真正的信仰究竟有多远?这是一个回归到自身反思的问题,信仰的高度,产生于我们接近它的虚无和纯净心灵和良知的纯粹,它具体的表现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里,给自己的良知和纯粹心灵怎么定位?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进入世俗的生活,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在什么样的人性或道德自律的基础之上?接受信仰首先是要从生活中的自我更加无私、纯净和自我完美开始。
信仰是生命或者说精神生活的高度,它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遥远而不可企及。宗教生活的追寻者——就是超越生命现实的际遇,用超越我们身体承受力量的神圣,去追求这一生都不可企及的精神高度。这种生活的品质,来自于人类精神生活面临无数次危机,来自于我们纯粹精神生活的力量——它在你的心智上成长起来,此时的纯粹信仰,已经从世俗生活的轮回的乏味脱离出来。你的心灵已经从利益和名望追求中挣脱出来,心灵纯粹的力量占据了你的精神生命,它们构成了你生活的基底。
在我们谈论信仰的时候,信仰最怕情感中不纯的因素玷污了它。人类精神的伟大和自由,是靠内心世界对远距我们神圣或神秘世界的追寻,我们面对这些超出我们普通思维难以驾驭和理解的世界,你的心底荡漾出纯净的春风,落下洁净的心雨和虔诚平和的人生态度;否则,我们生命怎么可能靠近那神圣的信仰高度呢?
在信仰之思和追寻的路上,我们是在走向心灵的纯净、放达、自由和无尘埃的明净,在信仰之海中,我们必须要拯救自己日益堕落的灵魂和肉身的麻醉。
走向信仰的生命,他不是一个盲目者,而是一个实践者,他是一个对自己心灵能够洗涤的清醒者。
在世俗生活的一切轮回和诸多的困惑中,我们靠心灵的纯净和纯粹的力量,获取生存的智慧和勇气,只有生命陷入到自私自利的欲望冲动时,追寻信仰的力量就已经在你生命中消散。信仰是一个纯粹的精神高度,它代表着另一个世界边际和世俗生命不可能抵达的彼岸。人类只有圣洁的精神和灵魂纯净,才能发现或者寻找到由生死进入那个世界的真实通道。走向信仰的生命——是由世俗的心灵向圣洁的光明追寻的开端。
靠近信仰的高度,是一个精神痛苦的历程,它必须经过世俗生活或生命的痛苦与灾难。我们在那里铸就承受或负重的力量,学会宽容爱恨或放弃生死的考验,在平庸的生活里我们依靠纯净的心拒绝一切伤害,我们承受苦难身躯在接纳他人的残酷。在心灵脆弱的断裂中学会持久地坚韧,哪怕让我们在逆境和没有期待的人生中度过,又何妨?我们的心灵伟大是用苦难的岁月装满的,只有信仰的高度才能阻止我们盲目宣泄的冲动,在信仰的边际,我们看不到彼岸世界的边缘在何处,只是世俗世界的最低层的开端,为我们开启了走向精神纯粹高度的信仰启示。
纯净是相对世俗社会的险恶,我们用宗教信仰给予的力量,蔑视所有世俗生活的苦难,在蔑视中我们铸就了自己圣洁而伟大的心灵。只有精神生命抵达这样的纯粹时候,我们已经渴望般的站立在此岸、彼岸之间。
一个人只有在世俗生活苦难中经历所有的痛苦之后,你的心灵仍旧可以如婴儿般的宁静或透明,你就已经可以踏上寻找信仰的追求道路。

好书推介!
长篇小说:出尘  
作者:章天亮
一部“平凡人”写的自传小说,包含他的爱情和信仰。
这部小说记录了一个大时代的故事。这
个时代本身伟大,连带的,所有反省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就具备了先天的优越地位。
【长篇小说:出尘】前言摘录:
马丁路德金博士是美国著名的民权领袖,那一篇《我有个梦想》的演说如天边滚过的阵阵春雷,激励着千百万黑人和其他种族的人投身于他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最终导致美国废除种族隔离法。金博士也因此获得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与民权领袖的身份相比,可能较少有人知道金博士还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与《我有个梦想》相比,可能更少人知道他还有一篇精彩的布道词,称之为《完整生命的三个层面》。其中所提到的三个层面分别是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我们目力所及的这个三维空间。
其中长度是指一个人应竭尽全力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并非指如何达到出人头地、富贵无极,而是“找出自己被造的意义和目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使命,便应当竭尽所能悉力以赴。”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发现神在当初创造他这个生命时所赋予他的使命,那么努力完成使命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一切意义的所在” 了。
宽度是指对他人福祉的关怀。当人突破自我的利益,转而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此时他就跨越了长度层面,而迈进阔度的层面了。然而当我们试图去关注他人的时候,我们势必要放下我们手边正要完成的工作,花费我们本来已经拮据的金钱,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此时,我们就需要跳出“如果我停下来帮这个人,那我会有什么遭遇”的想法,将这个问题反过来问:“如果我不停下来帮这个人,他会怎样?”生命在这里会体现出他的闪光之处,即一种“敢于牺牲的博爱主义精神。”中国文化中称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许多人一生也未能突破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而真正的智者却从这个长和宽组成的二维平面中站起身来,去实现对生命最最重要的第三个层面,即“向上攀登寻找神”,这是生命的高度。实际上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也都来源于对神 “尽心尽性尽意”的敬畏,失去了这一点,一切常人中的道德说教都会被轻易淹没在世俗滚滚横流的物欲之中。
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一个穷山沟里的放羊娃。记者问他放羊干什么,回答说是为了“赚钱”。记者又问赚钱干什么,放羊娃回答说是为了“娶媳妇儿”。记者追问说娶媳妇儿为什么,回答说是“生孩子”。记者再问生孩子干什么,回答说“放羊”。
放羊娃固然看上去孤陋寡闻,但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问问自己每天工作或者学习的目的,我们的思维几乎与放羊娃如出一辙,只不过是把“放羊”变成“编程式”或其他什么更加体面的工作而已。实际上,我们与放羊娃一样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为了活着而活着,维持生活成了生活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此时的生命无疑是缺失的生命。
所以说,完整生命的三个层面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生命的目的,也是价值和归宿,而实践完整性的道路却常常会充满艰险,甚至令人望而生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一个人终于找到并皈依于自己的信仰之后,他绝不愿意再回到生命无人指引的黑暗之中。
《出尘》是一部自传性长篇小说,它既是我的爱情故事,也包含了我对信仰的追求、对生命的反思和对历史及文化的探讨。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我的文笔没有专业作家那么生动、简洁和优美,然而我衷心希望读者能够透过小说中文字的背后,感受到我在写这部小说时所怀有的信念、盼望和真诚。
(作者章天亮癸未年中秋节 于华盛顿DC)
原文地址:【长篇小说:出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