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中国农历的渊源与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09:33

中国农历的渊源与沿革

 

农历,由于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而得名,亦称中历、夏历,俗称为阴历,但它实际上属于阴阳合历。中国古代的历法基本上都属于阴阳合历。

农历是我国自古以来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以朔望周期定月,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时间元素(单位)尚有:节气 、世纪和年代 。

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设置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状况。每月月首有“节气”,月中有“中气”。

古四分历法

四分历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使用的历法。这一历法规定19年闰7次,即19年中共有235(19×12+7)个月。古四分历法的出现标志着阴阳合历完成了一次重要过渡,从不稳定、带有某种随意性的形态,向明确、规整的形态的过渡。

太初历(三统历)

汉武帝天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确定以落下闳、邓平等人的“八十一分律历”为新定历法,称为太初历。确定一月为29.53086日,一年设立二十四节气,每节气长15.21875日。恢复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一历法后经西汉末年刘歆改造,成为三统历。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仍然为十九年七闰,首次规定以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乾象历

东汉后期著名天文学家刘洪(公元135至210年)经过20多年的潜心观测研究,于公元206年完成乾象历。乾象历计算出每年为365.2468日,又明确定出了月亮两次通过近地点的时距为27.5534日。一般认为,乾象历是我国古代历法体系趋于成熟的里程碑。

大明历

太阳历由南宋科学家祖冲之(公元449至500年)研究完成。规定每年长度为365.2428日,这是我国古代所用的最佳值之一。确定了十分准确的新闰周为391年144闰,这是我国古代得到的最佳闰周。

大衍历

大衍历为唐代僧一行(公元683至727年)所撰。《大衍历》结构合理、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成为后世历法体例的楷模。它提出了许多新算法,把原先仅适合京师的历法,全面推广为真正的全国性历法。

授时历

授时历由元代郭守敬等人研究完成。这是中国古代创制的最精密的历法。在授时历中考证了七项天文数据,由计算出五项性的数据。在数学方面,郭守敬创立了新数学方法,用于授时历的推算。

癸卯元历

明代徐光启和外国传教士受命,结合西方天文理论修订新历法,耗时十年而完成时宪历。清朝建立后又作了修订。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颁布执行,因以雍正元年癸卯为元,史称癸卯元历。此历以33年为周期来设置闰年,前28年每四年设一闰,第33年设一闰,共设八闰,折合一年为365.2424日,比现行的格里高利历还精密。1911年,中国官方开始使用公历,而民间使用的农历,仍依据癸卯元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