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与农历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8:21
阴历与农历的区别根据《高级汉语词典》
阴历: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通常所说的“阴历”指中国旧时用的历法,就是夏历。也说“农历”。
农历:历法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根据《辞海》(1979年版)解释
阴历:全称“太阴历”。历法的一种。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
农历:即我国旧历(阴阳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旧历,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节气的确表示四季寒暑变化的时间,但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应该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所以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1979年版《辞海》的释义是准确的,并已指出: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而时间上更近的《高级汉语词典》,则完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电视、报纸、广播、挂历,几乎从来都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所以在中国,分得清阴历和农历的人微乎其微。看来,我们的知识水平实实在在是退化了!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25太阳日的周期。
月:
阳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单位就叫做“月”。每一个月的长短是固定的,闰年在二月多一天。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的矛盾在于:阴历中的“月”长只有29天或30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这与“年”的实际长度365天相差约10天。为了让阴历的月“套”上阳历的年,阴历有一个“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了阴历的“月”和阳历的“年”的“最小公倍数”。在阴历中,基本上每三年里就有一个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共383天或384天。问题就这样出来了,四季变化,寒暑交替,人类种植农作物,依据的是355天,还是384天?显然都不可能,我们只能依据365天!所以,农历只可能是阳历。那么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农历呢?当然有,但决不是所谓阴历,而是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不是每年的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吗?(阳历闰年后的那一年为二月五日)时间基本固定。因为这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的周期推算制定的,把365天除以24,平均约15天一个节气。稍为注意看日历的人都会发现,二十四个节气和阳历的日期对应基本上是不变的。
由于这个常识的缺失,就有了“寡年”一类极其荒谬的说辞,愚昧和迷信沉渣泛起,流行猖獗。
所以我想,还是把立春当春节过的好。
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总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自己怎样才能记住,向别人怎样才能表达清楚以至准确地记录某一事件,某一现象,都须要有一种固定的方法,这就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问题。 
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是日出、日没、昼夜循环构成的一天,再长一些是月亮圆缺循环不已的月,更长一些是寒暑季节循环变化的年。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月亮圆缺循环一次(朔望月)大约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节循环一次(回归年)大约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这些标准,改以太阳,月亮在天球的恒星背景中的方位为标准,则在天文学上还有恒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恒星年(比回归年长一点)。其他还有近点月、交点月等,这里就不去讲它们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己,本来是无所谓头和尾的,但人们为了方便总不能不给它规定出一个开头之处。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有不同的规定,于是就产生了互相换算年首、月首的问题。 日的开头有从天明、平旦开始,从日落开始,从夜半子时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月的开头有从月圆开始和从新月出现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年的开头有从昼夜长度由长变短的冬至开始,和昼夜长度相等的春分开始,和从其他的标志开始等多种计算法。 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一个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还多一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为两半,使它的上一半属于上一个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属于下一个月,那样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规定为十二个朔望月,共354天,则还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归年365.2422天之间没有一个公倍数,不能形成周期,顾此失彼,怎么办? 正是由于对这几个问题处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过干差万别,各种各样的历法。归纳起来不外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合历。前两者只顾一头,第三种是两头兼顾。 先说阴历,它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谓“单纯”就是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柔和的月光通宵达旦地照耀着酣睡的大地,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时刻都在运动着的;所以严格地说来,真正的“望”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一刹那,一般人是观察不到那样的细微变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这是一种最容易观察到,最显著的—种天象。与此相反,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和太阳的黄道经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间。天文学家把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叫做“朔望月”,藏历中称之为tshes-zla,也可译为“太阴月”。多年的观测表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即29.5306日,这是制定历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必须牢牢记住。初步可暂时粗略地记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阴历是伊斯兰历里用于历史纪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历”(区别于用于农业上的“宫分历”)在我国古代把它叫做“回回历”。它永远固定地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平均每个月为29.5日,十二个月共354日,闰年在年底增加十日为355日,不设闰月。 
另外,我们知道与人类,特别是处于地球的温带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变化。这种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所构成的年叫做“回归年。”也就是太阳从最高到最低,再从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学上严格的定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根据长期天文观测的结果,知道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制定历法时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必须牢牢记住的粗略地可以记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历算家们所得到的数据不是一下子就达到这样的精确程度,总是随着历法的发展,逐步向精确靠近的。
由此可见,回归年比太阴年(即伊斯兰教的阴历年)两者相差十一天,经过十六、七年就会积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说冬天与夏天要颠倒过来。纯粹的阴历是不设置闰月的,而藏历与农历都有闰月,虽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闰月的年份则为384天,因此不能说农历是阴历,藏历也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2、夏历、农历与旧历 
先说“夏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早在两千四、五百年之前就开始使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纪月的办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其次月为丑月、又次月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个月为亥月。以子月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余类推。有的史书上记载说:夏代建寅、殷商建丑,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汉朝初年仍建亥,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复夏正建寅。其后各朝各代,虽然历法多次改换,而建寅这一点始终未变(除去武则天采用周正的很短的几年)。从采用建寅这一点上说,从汉朝的太初历到清朝的时宪历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称为夏历,但不是说历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这样,“夏历”就成了历法中的一个类名,而不是某一种历法的专名了。 至于“旧历”是公元1911年以后才使用的名词。辛亥革命以后政府宣布采用公历的纪月纪日方法,相对于这种新的方法而言,人们就把清朝时所用的“时宪历”叫做旧历。 “农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传统的历法中有二十四节,而来源于西方的公历里没有完整的二十四节的全套名称,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几个。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汉族古代,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又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这都是民间习惯形成的名称。 
3、阳历与公历 
什么是阳历呢?它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它的每一个历年都近似于回归年,每一个历年中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点永远在3月21或22日,不会有大的出入。由于一个回归年的十二等分约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个朔望月,所以阳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实际上阳历里所谓的“月”,只是个与朔望月无关的空名而已,与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根据阳历的日期,我们无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据阳历的月份却可比阴阳合历更准确地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现在世界各国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所以把我们所说的公历叫做阳历不能算错。不过要知道阳历是个类名,不是专名,不能反回来说阳历就是公历。因为古埃及也用过太阳历,古罗马的儒略(Julian)历和格里高(Gregorian)历也都是阳历。格里高历(或称格里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公历”是我国人给起的名字,《汉英词典》上没有与之相应的英语词,只有“格里历”。公历里虽然没有二十四节的名称,可是二十四节在阳历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与年之间最多相差一两天,而在农历和藏历里某一节在月头、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没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说二十四节是阴历的特征是不对的,它应该属于阴阳合历的农历和藏历中的阳历部分,因为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与太阳无关。
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和关系: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 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年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球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三百五十四日,与岁实相比较,约余十一日,积至三年,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则十二个月
中国农历计时及时间对照
一.更与点:
1.更
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23时至01时为“子时”
01时至03时为“丑时”
03时至05时为“寅时”
05时至07时为“卯时”
07时至09时为“辰时”
09时至11时为“巳时”
11时至13时为“午时”
13时至15时为“未时”
15时至17时为“申时”
17时至19时为“酉时”
19时至21时为“戌时”
21时至23时为“亥时”
2.点
古代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24分钟。
二.古代辰制: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三.古代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为什么星期日不叫星期七星期日指的是星期六之后、下一个星期一之前的那一天。星期日的拉丁语名字是diessolis,意思是太阳日;法语是dimanche,来源于拉丁语词,意思是“主的日子”;英语是Sunday,来源于太阳日;俄语是вокресенье,意思是“礼拜日”。
在古代中国,和现在的日本、韩国、朝鲜,一星期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星期日叫“日曜日”。
根据圣经的说法,耶稣是在星期日复活升天的。基督教以星期日作为“礼拜日”,也代替安息日。基督教国家都是在星期日休息、到教堂作礼拜。
西方国家七日一制的称呼多带宗教色彩。如基督教徒做礼拜这一天,叫“礼拜日”,七天称“一个礼拜”,中国为什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即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各种教科书的编写中自然会遇到一个“新名词”该怎么处理的问题。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
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跟我国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与其如出一辙。但袁嘉谷感到不顺口,使用起来不方便,与同事们商量后,将一周称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周内各日。
这就是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星期”的由来。
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并不是按数字顺序,而是有着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来分别命名的。七曜指太阳、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个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旧农谚拾遗

农谚,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农事季节和农耕人生的经验总结的谚语。农谚往往与农历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將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便于记忆的节气歌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我的故乡在宝山刘行沈杨,因上海城市建设的需要已几经搬迁,原来老宅的故土,如今是紧挨外环线北沿的绿地公园。故乡北边许多以前的农村农田,如今已草木森森,曲径通幽,高楼林立,别墅成片。往日“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已经远去,昔日耳熟能详的农谚,也将慢慢淡出乡人的生活。然而对我而言,今日重温这些农谚,仍感十分亲切。我自幼贫寒,自少失怙,为挣点工分,六岁开始为生产队放了八、九年牛。我的牧童生涯让我对“炊烟袅袅鸡犬闻,牵牛荷锄踏露忙”的农耕生活有一种难解的情结。为了挣点工分,我苦苦读书之余,还要参加“三夏”“三秋”的收稻收麦和平时的挑粪除草等农田劳动,耳濡目染了众乡亲实践这些农谚的活动,故乡人勤俭节约,精耕细作的纯朴民风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离开故乡近五十年了。现在,我趁茶余饭后的空闲,回忆记下并收集了故乡关于农作物气象等农谚的如下点点滴滴,聊作一种对故乡往事的记忆和记录,聊作一种对故乡父老的深情思念……

 

1. 关于大熟作物(水稻,棉花、黄豆等)的农谚:
稻田要干耕,胜过浇趟粪。大雪整苗床,秧苗壮又壮。小麦出穗,正好落谷。
菜子头上一撮花,种稻人家话出车(油菜子头上还有点花的时候,要安排牛车稻水的事了)。
谷雨浸谷,立夏落秧。二月清明不忙落谷,三月清明抓紧插秧。清明前后忙落谷。
清明浸种,谷雨落谷。清明浸早稻,立夏插早秧。小满种晚稻,夏至插晚秧。
莳秧一日迟,十日也赶不上。立夏落谷芒种插秧。芽长一粒米,落谷最相宜。
不要问爹问娘,小麦出头好落秧。十成稻子九成扁秧,栽秧要栽蒲秧。
宁愿田等秧,不愿秧等田。田等稻秧,稻谷满仓;稻秧等田,没米过年。
秧好半熟稻,壮秧产量高。娘好囡好,秧好稻好。混水插秧,浅水耘田。
梅里莳秧,一夜生根。早种半天秧,多吃半年粮。十成收粮,九成靠秧。
栽秧栽得稀,耥稻笑嘻嘻。插秧水汪汪,补秧眼泪淌。
小暑补棵一斗米,大暑补棵一升米,立秋补棵补个屁。
后季稻是季节稻,错过季节穗头翘,轮到割稻一包气,斗米斗出笼糠粞。
过伏不栽稻,栽了收不到。小暑里莳秧,只捞点钱粮。小暑插老秧,过年卖老娘。
小暑里插秧,只好收点种子粮。秧长三寸,浇担水粪。插秧赛赶考,收麦如拾宝。
小满栽秧一两家,芒种插秧满天下。五月田,早种一夜高一拳。
小暑发棵,大暑发粗,立秋长穗。人(热得)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柴船(知了)叫,割早稻 。稻怕胎里旱,还怕老来涝。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早晨一片金黄,傍晚绿苗成行(双季稻抢收抢种)。
七月风潮,胜如剪刀。麦怕锈,稻怕瘟。处暑不浇苗(指施肥),到老无好稻。
处暑里的水,谷仓里的米,千车万车(水稻田里的水),不及处暑一车(水)。
六月稻田拔棵草,冬至可以吃一饱。大暑不耙稻,收成勿会好。
大暑不耘稻,到老呒好稻。多耘一次稻,等于多下一次料(肥)。
六月南风里,稻管里生虫。若要发,靠手挖。立秋勿拔草,处暑勿长稻。稻耥黄秧,草耥芽。
秧田多拔一次稗,大田少弯百次腰。稻田不耥草成窝。耘耥拔草,胜过还债。
三耥九耘田,砻糠变白米。稻耘三遍谷满仓,棉锄七次白如霜。花靠锄头稻靠耥。
花靠锄头,稻靠拳头。(稻田)秋前(错失时机)拔稗,秋后拔坏(稗籽多) 。
立秋不耥稻水,处暑不长稻穗。秋前不搁稻田,秋后就叫懊恼。
秋前不干稻田,秋后勿要怨天。伏天夜雨稻人参。伏里雨多,囤里米多。
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早稻白露起收,晚稻留一步收。
寒露到,割籼稻,霜降到,割糯稻。稻秀只怕风来摆,麦秀只怕雨来淋。
后季稻怕寒露一朝霜。秋分晴到底,砻糠变成米。
白露白弥弥,秋分稻秀齐,寒露呒青稻,霜降一齐倒,立冬无竖稻。
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稻老要养,麦老要抢。稻种好,不及养谷老。
花要高低,稻要平。粒饱的谷穗必低头。麦倒一把麸,稻倒满仓谷。
早稻要抢,晚稻要养。白露三朝,中稻开刀。霜降到,割糯稻。
割青不割青,三天一百斤。精收细打,颗粒归仓: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
一粒两粒不上秤,千粒万粒就成斤。一穗落一粒,一亩拾一簸。
一步漏一颗,拾起来煮燒一釜。
蔷薇花(指野蔷薇)开种棉花。枣树发芽,好种棉花。清明谷雨紧相连,棉花播种正当时。
谷雨早,立夏迟,枣树发芽正当时。清明种棉早,小满种棉迟,谷雨立夏正当时。
谷雨早,小满迟,立夏种花正当时。棉苗下得早,棉花长得好。
早花结好桃,晚种收花萁。谷雨前种棉花,要多三根丫。雨过种豆晴种棉,种菜最好连阴天。
麦花立夏前,早花立夏后(麦田里种的棉花叫麦花,光田里种的叫早花)。
一年棉花两年闹,棉花要花隔年工(年前选好种子)。生地种瓜,熟地种花。
只有白车水,没有白鎝花。棉花一出土,见草就要锄。夏至棉花根边草,胜过毒蛇根边啃。
开深沟,早鎝花,棉花长到一人高。黄梅雨前早鎝花。
鎝花要等黄梅炘(时),锄头落地长三寸。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要棉好,有三宝,捉虫、施肥、多除草。锄头勤鎝,棉花白如银。种棉不除草,冬天没棉袄。
三月雨来绿油油,六月雨来好鎝花。早花多长铃,晚花多收柴。
夏至棉田锄三遍。胜过多施三次肥。脱花要等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
(棉田除草)头时金锄头,二时银锄头,三时无用头。
七月小暑连大暑,棉田锄草莫失时。大暑开黄花(棉桃鲜花),四十五天捉白花(棉花)。
莳里锄头,胜过垩头(肥料)。松土深一寸,等于上次粪。七月下雨斗量花。
伏桃满腰(花袋装满棉花),秋桃盖顶(蒲包装满棉花) 。
稳过七月(风潮),能过八月。七月稳(一般不施肥),八月狠(施肥)
处暑不开黄花,收勿到好棉花。白露看花,秋分看谷。白露三朝,棉花上街。
棉吐絮,不宜雨,还要严防白露连阴天。八月雷公公,十个铃子九个空。
寒露开花不结铃子。麦子一百,只要棉花一白。若要(明年)花稻好,冰冻结得早。
腊雪盖上春,一步捉三斤(棉花)腊雪春烊(融),棉花藏到正梁。。
桃花开得好,棉花产量高。干鎝棉花湿鎝瓜,干干湿湿鎝芝麻。
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番芋。白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
头莳棉花二莳豆,三莳只好种赤豆。大暑前小暑后,正好种绿豆。
花(卢都花)变花(棉花),四十五天好捉棉花。早花捉得早,早花捉得好。
秋天好日头,棉花堆山头。好是好倒新女婿,苦是苦到拔花萁。
黄豆最怕霜降早。麦到芒种稻谷到秋,寒露才把黄豆收。
头莳花,二莳豆,三莳种赤豆。好种出好苗。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2. 关于小熟作物(大麦、元麦、小麦,油菜、蚕豆等)的农谚: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盐水把种浸,麦亩绿油油。田晒白,好种麦。
三麦不过立冬关,油菜不过小雪关。霜降蚕豆立冬麦,过了时节都不发。
秋分后,寒露前,草(头)籽落地。寒露落草(籽),死多活少。
寒露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寒露麦落泥,霜降麦头齐。
大麦不过寒露,小麦不过霜降。小雪不见青,冬天难分蘖。
年纪活到八十八,未见荒脱早花麦。冰断麦根,牵断磨绳。
冬发长产量,春发长看相。若要麦丰收,腊前三场雪。
春雪烂麦根。春天落雨麦生病。寒九湿三春,菜麦难生根。大寒三白,有益菜麦。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一寸麦不怕一尺水,一尺麦怕一寸水。
麦田春肥一杓,不及腊肥一滴。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
九九不通沟,小麦十成收。八月寒露抢着种(小麦),九月寒露想着(不急)种。
春分春分,麦苗起身。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麦挺直,立夏麦秀齐。
麦怕三月寒,棉怕八月连阴天。三月清明麦勿秀,二月清明麦秀齐。
三月沟底白,莎草变成麦。麦秀风来摆,稻秀雨来淋。
小满三天望麦黄。十月蚕,荚头短;十月蚕,骗小囡。清明芋,谷雨瓜。
(蚕豆)立冬不出洞,到老一根葱。小雪不见(蚕豆苗)叶,立夏勿生荚。
小雪就见雪,蚕豆少结荚。霜降蚕豆立冬麦。麦到小满日夜黄。
小满见三新(小麦、油菜、蚕豆要收获了)。小满小满,小麦油菜蚕豆满。
小暑两边沉赤豆,两暑中间种绿豆。绿豆要吹大暑风,过了大暑呒得收。
做瓦靠个坯,种豆靠把灰。若要番麦(玉米)长穗,不要叶子相打。
若要番麦结,不要叶挨叶。冬天压麦泥,胜过盖条被。
麦田多敲敲,胜如下肥料。人冷盖被,麦冷盖泥。芒种忙,收麦芒。
芒种夏至麦上场,家家户户一齐忙。元麦不过夏至。芒种忙割大麦,小麦夏至无一棵。
麦黄得(种)(黄)豆,豆黄(种)麦。元麦一起身,蚕豆小麦落脱魂(可收割了)。
连树开花麦饭香。油菜籽,七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七成收。
油菜籽,芒种收割忙。麦秀撑撑,四十五天上场。一到小满,蚕豆小麦饱满。
年老一岁,麦老一朝。小麦过小满,勿割自会断。麦子一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
龙口里夺粮,麦收如打仗。
立冬种完麦子,小雪种完菜籽。冬至菜花年大麦。
寒露种蚕豆。蚕豆种在寒露里,一棵蚕豆一把荚。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黄豆收。立夏三天收菜籽。
若要菜秧大,勿等寒露过。秋分落好油菜秧,移栽过雪(小雪)要发僵。
栽菜要在小雪前,合理密植施基肥。种菜不捡苗,到大长不好。
(油菜)早种要瘟,迟种要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要吃香菜油,埋没菜婆头。

3. 关于蔬菜瓜果的农谚:
清明种番麦(玉米),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藏菜开花冻煞人。
春种一园(畦)菜,夏抵一包粮。深种茄子浅栽葱。夏至出青蒜,不出就要烂。
好芥菜、好小熟;好黄瓜,好大熟。要吃黄瓜早搭棚,要吃新米早插秧。
若要萝卜大,六月不要过(落秧)。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
三天萝卜四天菜(菜籽出芽)。立秋栽葱,白露栽蒜(青蒜)。九月栽菜十月吃。
萝卜性情躁,常要水来浇。霜前挡风,霜临盖草。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霜打雪压青菜甜。立冬以后青菜肥。九浇十锄,白菜肥熟。
瓜靠豆饼菜靠粪,一张豆饼十担瓜。歪瓜烂桃子。响瓜不熟,熟(西)瓜不响。
(西瓜)肚脐眼度(大)的勿掘(不如)肚脐眼小的甜,纹路不清的勿掘纹路清爽的甜。
乌几瓜,贼难看,吃到嘴里比蜜甜。一只水沥瓜(可作)一顿饭。
瓜留子根瓜,芦苏高梁低头穗。黄梅芦苏七月吃,七月芦苏十月吃。
黄瓜扁豆一只棚,一个老头子,一个小伙子(黄瓜谢了正好扁豆旺长)。
花皮生瓜只有水,台湾生瓜才有肉(花皮生瓜做的酱瓜薄,台湾瓜做的酱瓜肉厚) 。
土地冻得硬,萝卜田里长。冰冻勒勒响,萝卜正好长。北风刮得响,萝卜夜夜长。
人靠吃饭,菜靠浇水。种菜不用问,勤浇水,多上粪。要想韭菜盛,多上灰与粪。
喜温作物跟九走(指春栽),茄子、辣椒不进九,番茄刚进九,黄瓜菜豆不断九,豆角可出九。
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冬吃萝卜夏吃姜,少请医生开药方。
清明雨,损百果。清明挖笋,谷雨长竹。枇杷开花吃杮子,杮子开花吃枇杷。
小满枇杷已发黄。小满桑椹黑。桃三杏四李五年(结果)。三月三,荠菜花似白牡丹。
夏至石榴花开照眼明,处暑石榴口正开。寒露杮子红了皮。
立春好栽树。三九、四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种花栽柳。种树无花巧,只要用力敲。小孩要管,小树要修。现在人养树,今后树养人。种竹怕春知(到),插杉怕雨(谷雨)来。

4. 关于田间管理的农谚
壮秧产量高,瘦秧愁到老。壮秧三成收,瘦秧一半丢。苗好一半收。
丰收有个巧,一苗二肥三除草。松土深一寸,等于上趟粪。
春天早种,秋天早收。起早不忙,种早不荒。(冬)冷尾(春)暖头,春播早筹。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人勤地不懒。
多一分功夫,多一分产量。精耕细作产量高,偷工减料一包草。
三分种,七分管。人勤地不懒。冬耕深一寸,赛过上回粪。
翻地过冬,虫死泥松。地冻头九耕,过迟要悔恨。
春打六九头,耕牛满地走。过了惊蛰,春耕不歇。
草除草芽,不除草爷。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种田不拔草,到老啃野草。
瓜锄十遍,瓜上走;豆锄十遍,圆溜溜。
豆出齐就鎝草,不鎝草要长过头。发现枯心苗,齐根来剪掉。
惊蛰清田勤,虫死几万斤。冬季清除田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
若要病虫少,除尽田边草。秋草九子十三孙,秋前秋后要除净。
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丰收有个巧,一敲二肥三除草。
三耕六耙九锄田,一熟收成抵一年。三锄头,六铁鎝,一生一世总不发。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三月天气暖洋洋,排家排户搭车棚。
稻麦草头轮流种,九成变成十成收。一年棉花一年稻,老老小小眉开眼笑。
瓜茬连瓜种,只有藤来不结瓜。种地不换茬,买马不看牙。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不修,有田也丢。
穷根变富根,冬来要深耕。小寒接大寒,勤进猪圈和牛粪。
一年难老一个人,一日能误一个春。误饭一顿,误工一日,误田一熟,误人一世。
秧田多拔一次稗,大田少弯百次腰。草除草芽,不除草爷。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种田不拔草,到老啃野草。
瓜锄十遍,瓜上走;豆锄十遍,圆溜溜。
黄豆出齐就鎝草,不鎝草要长过头。若要病虫少,除尽田边草。
惊蛰清田勤,虫死几万斤。冬季清除田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庄稼种得好,肥料不可少。
孩儿靠娘养,庄稼靠肥长。小囡无奶不胖,庄稼无肥不壮。
灶头无柴难烧饭,田里无肥难增粮。灯里有油火光亮,田里有肥多收粮。
多种一尺,不如多施一寸。人黄有病,苗黄缺粪。种田要胜人,肥足和人勤。
种田不要问,深耕多上粪。人靠饭饱,田靠肥足。床是病窝,草是虫窝。
千斤千斤,想得开心,没有肥料,只是听听。棉稻肥料足,扁担挑得两头曲。
种田三样宝,猪塮河泥红花草。种田无花巧,猪塮红花草。绿肥施得足,多收两担谷。
草籽薄薄摊,豆饼要上担。种到老,学到老,勿要忘记河泥稻。
呒肉勿请客,呒肥勿种麦。冬天施河泥,防冻又肥田。
冬天浇上百担泥,麦菜胜过盖条被。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
种麦不上粪,种稻短了本。油菜三遍浇,产量一定高。
种豆撒上灰,豆荚结成堆。要得蚕豆肥,多施草木灰。
冷粪果木熟粪菜,生粪上地连根烂。人忌生水,菜忌生肥。
现在粪满缸,秋后粮满仓。冬积一担肥,秋收一担粮。
人补桂圆蜜枣,田补河泥水草。脚快手捞,样样好做肥料。
猪是家中宝,粪是田中金。冬天拾草根,春天就是宝。
一担河泥一担金,一担垃圾一担银。若要年成好,罱泥捞水草。
肥是农家宝,全靠施得巧。腊肥金,春肥银,春肥腊施银变金。
合理施肥料,谷担满满挑;肥料施不好,等于白甩掉。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施绿肥,没啥巧,一层土。一层草,勤灌水,常翻倒。
千层万层,不如底脚一层度草(萺粟)。年里施肥浇条线,春里施肥浇个遍。
春肥一杓,不及腊肥一笃。底肥施得足,多收两石谷。
婴儿离不了爷娘,种田离不了河塘。
旱地靠沟,水田靠埂。两头出水是金田,一头出水是银田,呒处出水是死田。
一尺沟不通,万丈沟白送。夏熟一套沟,旱涝保丰收。
寒里开沟胜盖被,春里开沟通口气。
发苗先发根,深沟引深根。麦田开水沟,下雨不用愁。
若要油,二月沟里流。种好绿肥没有巧,只要排水做得好。

5.关于气象的农谚
立春来雷公,十只猪圈九只空。正月立春潮汐大。春里的天,慢娘的脸,阴晴冷暖时时变。
春雾放晴夏雾雨,秋雾北风响,冬雾慢开天。 立春赶春,万象回春。
初一落雨初二停,初三落雨落月半。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坟。
隔年春,长三春,田里生活不吃紧。 立春天气晴,一年好收成。
三月初三乱穿衣,棉衣热勿杀,单衣冻勿杀。三月初清明(春寒),冻伤爱美人(冷暖无常)。未吃端午棕,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白露身勿露,再露变猪猡。
立春晴,雨水均,种田人,手脚轻。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
立春打霜,当春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雨水(日)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雨水有水,有得吃来有得穿。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不多。未过惊蛰(打雷),人吃狗食。
惊蛰雷响,白米便宜。二月初二雷,稻米家里堆。春分昼夜对半开。 春分有雨病人稀。
四月芒种让人种,五月芒种抢来种。立春天寒,春季不寒;立春落雨,一春少雨。
春里的天,小囡的脸,一天变三变。春吹东风雨连绵,夏吹东风牛可歇。
春天东风雨涟涟,夏天东风晴半年。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干松松。
芒种芒种,割麦插秧两头忙。芒种芒种,样样要种。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天上云层破被单,三日里厢风必来。天上豆荚云,地上晒煞人。天上赶羊,地上晒被晒粮。
朝起红霞晚上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鱼鳞云,笑杀晒谷人。 天上块头黑云,地上水多难行。
久雨闻雷天将晴。 夏雨连夜倾,明日天就晴。 先雷后雨不湿鞋,先雨后雷着套鞋。
疾雷天易晴,闪雷雨不停。 星光生暗毛,两天雨必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日出西虹雨。日笳风,夜笳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龟背转潮天作恶。 蜻蜓成群飞,风雨来凄凄。 蚊子飞成团,风雨一捉堆(一起来)。
西风煞雨脚。(秋天)三朝靡露发西风,西风一吹日头旺。。西风入夜静,掼稻人高兴。
春西北,晒被头;冬西北,必转晴。秋冬西北风,日日好天空。春发东风连夜雨。
春东风,雨祖宗。东北风,雨太公。东南风一紧,出门多带两斤(雨伞)。
刮了长东南,半月雨难停。白天东南风,夜晚湿衣裳。  东风急,备蓑衣。东风急,雨打壁。
四季东风有雨下,只怕东风起不大。伏里东风不下雨。
一年三季东风雨,独有夏季东风晴。
三月三,荠菜花似白牡旦。
四季东风不愁旱,六月东风一场空。
春夏东南风,不必问天公。
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火烧天。
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井要干。。
五月南风起,倾盆大雨至。
小暑刮南风,十冲干九冲;黄鳝问泥鳅,那里有陷洞。
六月北风转,阴雨细绵绵。
六月北风雨回头。七月北风及时雨。入伏北风当天雨。
冬南夏北,有风必雨。春东夏西风,骑马送蓑衣。
入伏北风当天雨。夏雨北风生。夏天发北风,赶紧修漏屋。
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有饭吃。
七月立秋收成好,六月立秋年要荒。
人在屋里燒,花稻田里串(天热得人受不了,棉花水稻生长更好)。立春的雨水落到清明。
白露的雨,到块坏块(落到哪里哪里就欠收)。春寒雨多,冬寒雨少。
未过惊蛰(打雷),人吃狗食。春分有雨病人稀。清明南风起,天下皆欢喜。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三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燒屋。(芒种雨的话,全年干旱。)
白露身不露,再露变猪猡。早露大,日头大。三朝迷露发西风。西北风一吹蟹脚痒。
过了秋分,一场秋雨一场凉。白露阴天夜无露,有露日旺大。
日出燕脂红,勿是雨来便是风。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青光过顶,干断水井。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久晴怕夜阴,久雨怕夜星。天干莫望云头雨,天雨莫看晚上星。
八月十五(中秋)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日出遇乌云,没雨就天阴。
日落红云起,明日红日升。雾露出好天,不要问神仙。
晓雨就停一天晴。寒露北风吹,畦畦要灌水。早雾不出门,晚雾行千里。
小暑怕东凤,大暑怕红霞。六月初一雷,风雨不会来。七月初一雷,一雷九台雨水多。
夏至西北风,瓜菜落苏全烂光。东闪太阳红,西闪雨蓬蓬,北闪落大雨,南闪干松松。
立秋雷,田半收。中秋晴,月当空,稻谷棉花堆成堆。
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前北风雨,秋后北风晴。秋后北风田里干。
秋冬西北风,日日好日旺.。...雾罩地,蓑衣披。
初一月半子午潮。初三十八点心潮。十一十二,(潮水来)吃饭不及。
初八念三,早夜潮来。念五六,沟里干毕驳。初十潮,无得摇。初八念三,卯酉翻滩。
初一雨,初二晴,初三雨,落半月。上半月,雨水看初三,下半月,阴晴看十八。
日出燕脂红,不是雨来便是风。东藿日头西藿雨。
日刹落雨。(日出是如有带状黑云遮住,则要有雨)
大寒不寒,人畜病多。腊雪春垟,棉花藏到正梁。
冰断麦根,牵断磨绳。


句句农谚,心香一支,献给生我养我的故乡,献给教我成长的父老乡亲!

 

揭密我国古历繁杂的变革过程据学者统计,自古代以至民国,中国人所制订的历法有一百零四部之多。其中最早见诸史籍的是所谓的“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古六历久已亡佚,自汉代即已不得见,其内容散见于以后历代的史志之中。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古代即已有学者指出,古六历均产生于周代和汉代之间,但是它们的制订者却被追溯到了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这种托古现象很是耐人寻味。 根据这些传说,在远古时代,每一位兴起的帝王都有编制历法的功绩。例如,《史记·历书》“索隐”称“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不仅认为黄帝于制历有功,与其他多种数术活动也有莫大的关系。黄帝之后,颛顼则令重、黎分管天地,确定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运行轨迹,帝尧也让羲和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订历法,让人们按照天的旨意行动。据《论语》上说,帝尧在把帝位禅让给帝舜时曾经说:“啊!舜呀,根据上天的历数,帝位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你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后来帝舜让位给帝禹时,也说了同样的话。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我们不能完全把它们当作真实的历史。不过,这些传说中透露出一条类似于古代天文的重要信息:历法的制订与国家的政治密切相关。事实上,如同传说时代一样,以后的历代帝王——尤其是开国之君——登基之后,都要宣布“改正朔,易服色”,其中“易服色”是指改变衣服、旌旗等颜色,“改正朔”——“正”指正月,为一年之始;“朔”指初一,为一月之始——即制订新历法;连谋反,篡位者也不例外。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历法在古代是被看作天帝意志的表征的,如《汉书·律历志》所云:“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而帝王即位又都自称“受命于天”,这在历法上也自然要所体现了。也正因为如此,阴阳、五行等数术观念才得以渗透到历法中来,这种现象主要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我们已经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即已产生。人们用阴阳之说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动静、刚柔、尊卑等抽象概念:用五行之说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气味、道德等。以至于帝王世系和国家制度。后者的集中体现主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根据“五德终始说”,做天子的必须得到五行中的一德,然后上天显示其符应,他才能稳坐天子之位。如果他的德衰败了,有得到五行中的另一德的——这一德克制了衰败之德——就起而代之。这样照着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运转下去,就是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比如,据说黄帝得土德,上天就显示黄龙之祥,而我们如今仍叫做“炎黄子孙”其实与这也不无关系。而黄帝当政时期,服色尚黄,制度尚土;其后土德衰,在五行中木克土,所以禹据木德而兴,他就得了草木秋冬不杀的祯祥,建立了木德的制度,换用了青色的衣物;此后汤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也用其各自与其表德相应的符瑞、制度和服色。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他是应居于克周火的水德的,只是不见有上天的符瑞应下来,因此有人就对他抱怨说,从前秦文公出猎时曾经获得一条黑龙,可见水德的符应在五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他听了很高兴,就按照邹衍的学说制定了一套水德的制度:用颛顼历,以十月朔为岁首;衣服和旌旗都用黑色;数以六为纪,如符是六寸,舆是六尺,乘是六马等;行政刚毅峻刻,事皆决玩法;更黄河名为德水。秦以后,汉高祖刘邦以布衣得天下,其佐臣亦多起自民间,对前代的这些典章制度及其背景都不甚了解,于是就沿用了秦代的各项制度,仍自居水德(也有人说,汉因秦的国运太短,不认为它能算作一德,认为继周者当为汉)。不过,很快就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克水者土也,秦为水德,则汉当为土德,如此争论不休。伴随着这场争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学说——“三统说”。“三统说”的具体渊源已不得而知了,不过其产生应当是在“五德说”之后,由于汉初大儒董仲舒等人的支持,其影响也很大。其实细考起来,二者的论调大同小异,并无本质区别,主要只是把周期运转的主体由木、火、土、金、水“五德”改成了黑、白、赤“三统”而已。持“三统”者认为,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周以后又轮到黑统了。争论各方相持不下,到了汉武帝时期,只好采取了一种折的做法:用“三统说”定正朔,用“五德说”定服色。由于汉属土德,土德尚黄,故以黄为服色之正。武帝又于这一年(公元前104年,本来是元封七年)改元太初,所以一年所颁定的新历被称为“太初历”。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成文见诸史志的历法,它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其中,将二十四节气也记入历书,废止了年终置闰,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为“夏历”。这里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太初历将起点确定在元封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日的夜半,也是有占星学意义的。因为此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合璧连珠也。”就是说,当时的天象为日月合璧、五星连珠,这在占星学中是大吉之时,将它取为推算的起点,显然可以起到神化太初历的作用。自太初历以后,历代改历之举更受重视,且愈改愈加精密,不过改历背后的星占和政治因素却始终都是存在的,太初历的颁行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改历、变历的一个缩影罢了! 古人为何把“历法”归于“数术”之中?

我们知道,太阳、地球、月亮自身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形成了人们对日、月、年的概念: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圆缺变化(朔望)现象,形成了“月”的概念;又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相互独立的。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这365.2422日,这叫一个回归年;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发生的时间间隔约为29.5306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日以及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这就叫“历法”。简言之,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规律,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时令顺序的法则。



由此可见,历法是与天文学有关的。的确,古代历法的制订及其不断地完善正是与天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而古人也往往将“天文”与“历法”并称。不过,古代天文学中既有现代天文学的天象观测的科学成分,又有星占、星命等神秘的数术方面的内容;古代历法学中也有与之类似的内容。如《汉书·艺文志》上所说:

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古圣王必正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又以探知日月五星之会。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与焉!

这段话比较集中地概括了古今历法学的异同。“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这与现代历法学的旨归是一致的;至于由此“以定三统服色之制”。知“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就是古代历法学所特别关注的内容,而非现代历法学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了。也正是后者,才使得历法学在古代被推崇为“圣人知命之术”,其中奥妙,非常人所能参透。

如探讨某日娶媳妇是否合适恰当之事,这也是古代历法探讨的内容;而今天的历法,则不包括这些。现代历法学所关注的时间推算和日历编制之类的活动,只占古历中的很小一部分,当然,这一小部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不过,由此看来,古代的历法学倒不如说成是“黄道吉日,黑道凶日的喜忌之学”了。也正因为如此,古人才将历法类书籍归入数术类之中。

而用历法讨论喜忌,这在古代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也极为复杂。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即提到了葬历、祭祀历、沐历、裁衣历、工伎历、堪舆历等六种历书,它们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礼乐、征伐、祭祀、修建、婚丧,乃至除草、缝衣、洗头等各方面的吉凶喜忌,简直可以说是古代的生活百科全书。

又如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协纪辨方》书,
可以看作是古代用历法讨论喜忌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头两卷的“本原”部分,共有三十多个条目,包括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律、二十八宿、四序、六辰、十二月辟卦、五行、三合、二十四方位、纳甲、纳音、墓龙变运、游年变卦等,可以看作是古代历法喜忌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由此,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一点儿古代历法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它们实在并非现代人通常所了解的“历法”内容所能涵盖得了的。故而把它归入“数术”之中也就深有缘由了!

 知识宝典(阳历、阴历、农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
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常识普及:为什么说农历不等于阴历?

每逢我发表每月吉日预报文章之后,总有些粉丝宝宝因为混淆农历与阴历而提出疑问,甚至质问:道叔,你写错了吧?这个月不是初一某日某号开始吗?!...简单来说,农历不等同于阴历,农历每月的划分并不是由初一开始!那些民俗习惯,甚至央视的“农历年初一”等说法,也并非客观规律。在此,蔡明道大叔觉得很有必要给大家再次讲讲关于农历阴历这个话题。

阴历就是农历吗?非也。农历和阴历,不是一回事。且听道叔一一道来。

第一、阴历以“初几、十几...”等等表示,而农历不是!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平时我们说“初几、十几...”等等这些表示的是阴历,并非农历。

农历,又可以称为“阴阳历”。这种历法,在农业社会,是以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所以,称为“农历”。过去,是以天干地支表示的,不过,现在除了在周易应用方面以外,基本没有人说得出来。比如“壬辰月、癸酉日,壬辰月、甲戌日...”等等。

图2/4

第二、阴历与农历的月份划分时间不同。

阴历,每个月以初一为始,至廿九或三十为止。比如:央视年年都说的“农历年初一”,其实是阴历正月初一!(阴历正月时间划分,对应阳历是从2016年2月8日至3月8日止)

农历,其月份的时间范围以24节气划分(详见如下图),比如:2016年农历正月的时间范围是(阳历2016年2月4日—3月4日)(以立春为始,包含立春、雨水两个节气,前是节,后是气)。这里说的“立春”,就是每年生肖划分的真正分界线!而不是在阴历正月初一。

再举例:

猴年阴历四月份划分:从四月初一至四月廿九,即阳历5月7日-6月4日止。

猴年农历四月份划分:阳历2016年5月5日—6月4日止,以立夏为开始,经历“立夏”、“小满”两个节气。

其余参考下图,因为每年差不多,有时会相差一两天,或自行查询一下当年的黄历,就明白了。不再详述。

图3/4

农历的月份划分,还不明白?噢,释尊!无量天尊!...

好吧!你就查黄历,见到那天有如这些字眼,就是那个月的开始了:立春(农历正月始)、惊蛰(农历二月始)、清明(农历三月始)、立夏(农历四月始)、芒种(农历五月始)、小暑(农历六月始)、立秋(农历七月始)、白露(农历八月始)、寒露(农历九月始)、立冬(农历十月始)、大雪(农历十一月始)、小寒(农历十二月始)。

道叔关于历法一些答疑

问:看八字需要提供给你什么历?阴历还是阳历?还是两种都提供?

答:你给我阴历、阳历、农历、藏历、佛历...(后面的历法名称纯属恶搞)甚至啥啥历、哈哈历、某某历、无无名历...也一样!只要你注明提供的是哪一种历法就可以了。比如某人出生在今天,是什么信息。不管哪一种历法,都会同指向今天的。我们要的是那天的时间坐标。周易算命,关键是看五行干支,不是看你是什么历法。比如,今天是2016年阳历4月22日,阴历是三月十六,都是今天的坐标!而周易算命,就要根据这个时间,排出五行干支,即所谓“八字”,比如出生在今天的上午9点30分,生辰八字干支组合,就是:丙申、壬辰、甲戌、己巳 (懂了吧?这就是根据8个字为基本信息,还有大运、流年等。和阴历初几啊,十几啊,没有半毛关系)

图4/4

问:道叔,2012年有闰四月,其实,闰四月就是阴历五月吗?

答:闰月,这是阴历特色!是置闰方法,用来调整阴阳历法与日月星辰运转的同步。

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阳历规律),与月球绕太阳一周(阴历规律),所需时间不同,导致阳历和阴历之间出现了时间差,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为了让阴历、阳历尽量同步,所以,人为地给阴历置定了闰月,每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所以,闰四月不等同于阴历五月。其余闰月亦同理。

问:纪念生日是以阳历准还是阴历准?

答:你是太阳的后裔,就用阳历纪念过生日吧,如是月亮的后裔,就用阴历咯!哈哈!!说笑!如果一定要说,哪种历法纪念生日更准的话,当然是阳历。因为阳历没有闰月之说。

不过,我个人觉得,纪念生日而已,以阴历,或阳历都无所谓的。相信周易算命的话,记准自己出生年月日时,以便运算就可以了。至于每年的生日,以阳历,还是阴历,真的无所谓,根据你的喜好而定即可。只不过,别忘记了是你的出生日,也是你妈妈的受难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