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式汗蒸馆:佛珠在中国的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29:13

佛珠在中国的渊源

2011年05月22日

 在最初的佛教教义中,用绳子将制成佛珠的木穗子贯穿装起来,其意义就在于——摄持众生的心念,令不散流于恶道之中。然而在佛教律部经典中,对于念珠却未有任何记载,且以律典为所依的南传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我想,这就如同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大兴于中土——“墙内开花墙外外香”的道理一样,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止是因为植根予于佛教这块肥肥沃的土壤中,才有可能成为今日中国汉藏、蒙古,以及日本、韩国等地区僧尼、居士所携用的重要法具。

佛教于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念珠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发扬光大而广为流传。东晋时国人已开始知道使用念珠。唐朝时念珠使用已相当普遍。一些寺院里的准提菩萨、十一面观音像均携念珠,罗汉像也有手持或项悬念珠的了。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已有“人各掐珠,口同佛号”的讲法。苏东坡曾有诗称赞“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行,经杖何在。”《敦煌曲子词上――禅门十二时》称:“日入酉,观身知不久,念念不离心,数珠恒在手。”《定格联章》云:“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临终又得如哺眠。可见,僧人使用念珠已十分广泛。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公元317;17~420年)时代所翻译的《木穗子纾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晋时期者更早,由于丝绸之路及海路的开通,渐次增加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当时西域僧俗来华者甚众,在这些外国僧侣、商人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而来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所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佳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巾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便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续高僧传·道绰传》亦有相似的记载: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泥弥勒勃菩萨佛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唐玄奘所译《法住记》中的十六罗汉,其中十三位因揭陀尊者,便是右手掐捻佛珠的姿势,就连玄奘法师本人存世的法相也是身挂佛珠的:此外,在日本保存《佛像图鉴》中空海祖师单手持珠像下来有《佛像》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图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相当普遍了。

而至今日,佛珠已经不仅仅一种随身法具了,时下,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佛教饰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