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中医院郭军:《天朝的崩溃》启示录:中国向何处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15:35
——读《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项平
 
2011年03月23日09:49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庆建党90周年 人民网举办“党员书评”有奖大赛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
近几天,再次翻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再次萦绕耳际。这是个大问题,但作者却通过透视鸦片战争这个小片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也带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项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向何处去”就成了中国人民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起,也是伴随着世界的近代化和全球一体化潮流而生。然而,面对这样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却毫无察觉,完全是无准备的、被动的、无奈的。这一切通过鸦片战争——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就可以看出来。概而言之,当时中国的官员们竟然认为英国士兵“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变”,甚至自以为是说他们“一仆而不能复起”,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应战准备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在对英剿与抚的拉锯战中,无论是主剿还是主抚的,都离不开天朝上国的优越观念,甚至在吃了败仗之后仍然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外国公使进京觐见皇帝,只为保持大皇帝的尊严,好面子到如此地步,也绝对算上中国特色了。《南京条约》签订后,出于应对蛮夷的后续事宜考虑,中国的道光皇帝才发出了“英吉利方圆几许?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的疑问,殊不知这些答案早已在紫禁城中躺了两百多年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中国的当权者却一直到近20年后,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真正看清了当时的局势,开始向西方学习,打出了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可是,这更多的仍是出于镇压国内长矛军的考虑。
毫无疑问,鸦片战争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了,中国人必须做出抉择。然而鸦片战争中的中国人是惊且醒着的,但是签订“和平”条约之后,他们似乎又睡着了。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的大国,同时也注定有着巨大的历史惰性。以今天的视角看,鸦片战争的失败,表面上是因为英国人坚船利炮,我技不如人;深层次则是体制和文化层面的原因。以清朝的兵制而论,且不说没有近代化的治军原则、战略战术考虑、后勤保障和运输能力,军队的国防与治安功能含混不明,单就武器设备陈旧、缺乏激励机制而言,中国已然败给自己了。从人事上看,前敌主帅与后方皇帝相互推诿扯皮,朝廷上下全靠意气用事,不顾实际情况地禁止言降言败,则又暴露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理念(宋明理学)在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遭遇的瓶颈。器物层面的东西,甚至包括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都可学可效,可以在短时间内跟上;但产生新器物、运行新制度的文化方面的革新,则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磨合和探索,需要数代人持续不懈的努力。
今天,我们透视鸦片战争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不仅是为了弄明白这一段史实,铭记这一屈辱,更是为了揭开中国历史运动和中国文化的密码,从根本上自我蜕化,实现中国的“近代化”,让中华民族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像作者在书的结尾提到的,“不管历史将作何种选择,……鸦片战争留给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中国大陆离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此书初版于1995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这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诚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同于170年前的大清,但是“中国向何处去”仍然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仍然需要尝试和探索。而重读鸦片战争,我们就获得了一个自省的视角和奋进的契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更需要全球视野,需要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就器物层面看,我们确实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甚至可以说正在实现现代化,但在精神文化方面,仍有不少欠缺。这一点,通过一些中国人在日本发生大地震后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当我们为谣言而疯抢食盐的时候,日本人在灾后的有序、理性和自律,让我们汗颜。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进步的空间还很大。
这不得不让我想到当前的改革。可以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向前走,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改革是文化意义上的变革,也就是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革命。当下改革所面临的非难,正是30多年改革的产物,而改革的共识就在这些相互非难的各种观点的交锋之中。
记得在读《邓小平改变中国》时,一个鲜明的感觉就是,就思维方式的意义而言,小平主持的改革依然是传统式的。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改革遇阻时,邓小平则以强人政治家的手腕强制“不争论”保证了改革的持续推进。
那么,经历了30多年改革的今天,我们是否找到了一个“先进”于过去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纠错机制呢?可以说,当前改革的困境从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至少我们做得还不够。从此而论,我们和170多年鸦片战争时期的先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新。进而言之,就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育适应当代世界的新文化,并以之滋养当下的中国人。中国的前途正在于此。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读书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