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板弧形顶棚:中国向何处去 前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03:26
杨曦光撰写《中国向何处去》前后
  
   吴映衡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爆发的“文革”, 带给中国人民与社会主义建设惨重的灾难,如今再去纠缠己无多大意义,然而具体到某个人某项事件延续对今天的作用,却很有必要讨论与研究。《中国向何处去》最具典型最能说明当时激进派的思潮,曾经在湖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响。
   文章撰写者杨曦光时年19岁, 长沙市一中学生, 出身中共高干家庭,1978年劳改释放后拟用乳名杨小凯,为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就职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担任高级讲师。笔者与他同学(初中同届高中同班共桌),相互情谊深厚,那时候对世际风云的探索有许多共识,因此参与了他的一些活动。回想往事,数十年来心中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今日闻悉友人辞世甚是沉重。我哭我泣我呼号,为他的精神折服,为世界经济学领域失去一位英才而悲沮,尤为中华腾飞之际少了一条巨龙而唉叹。为探讨其思想的变迁,特以此文来纪念他。小凯--曦光,我的兄长同学,安息吧!
  
   一 因“文革”形成的早期思想定式
   1966年6月之前的杨曦光是正统的毛泽东信徒、学校团委的优秀干部、同学的楷模。其父亲杨弟甫担任湖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已受到省委批判,定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份子,是刘少奇主席回湖南才两度给他平反(1959年己有一次),当“文革”爆发他的思想自然站在工农群众一边,也就是后来的“造反派”。时值批判“三家村”,《光明日报》权威性地发了一个小册子《对立统一规律100例》,我俩人对其断章取义的作法极为不满,联系到“存在决定意识”“否定之否定”原理, 于是利用星期天躲在别班教室里写下“文革”中第一篇措词尖锐的驳斥文章寄给了报社。
  当时, 因受雷锋、廖初江、黄祖示的影响, 我们成立了“毛著”学习小组,除了学“四卷”外还钻研《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教科书》等,另外应当说明的是我了解到毛泽东常以“鲁德”笔名在《人民日报》上评论时局,在对照中国社会的实况后,我们渐渐发现一些蹊跷的且又矛盾的事例,感觉国家政府高层领导制定的政策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有些部门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极普遍,确实存在着“官僚主义者”(1965年毛泽东给陈正人的批示)特权阶层,因此有心学习毛泽东进行一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或江西苏维埃《兴国调查》式的社会活动。可是, 因为连续发生的“大串连”、“一月风暴”、“文攻武卫”等原因而延迟到1967年9月,恰逢“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闹革命高潮,“知青”们便成了第一对象。我们走访了下放江永县的知青群及他们的文艺宣传队“红一线”,收集到许多凄惨的令人瞠目的材料,也有有关农村政策方面的,通过表面看本质寻求内涵,接连写出一评、二评、三评、四评《知青运动的方向》,第四评有一个耐人寻味而让人猜测的附标题为《评华国锋从权力巅峰降到零》,另有一篇《关于组织毛泽东主义小组的想法》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学生造反派中广泛流传,像《红中会》《红造会》组织,极具影响力与号召力。需要说明的是所有文章全由杨曦光执笔,我只是“帮凶”之一, 为其油印、散发、张贴。这时的他逐渐成为造反派组织的笔杆子,“工联”及后来的“省无联”的精神支柱,在长沙市民中极具盛名。
  据我的记忆, 《中国向何处去》的完稿应是在湘乡调查回来、去宁乡农村之前, 时间约在1968年1月7日左右,后面的事实可以鉴定。
  
   二 湘乡农村调查的揭示 
   我的父母老家在湘乡县农村, 从吃“公共食堂”起我每年都要去一趟,因此对故土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尤其是乡亲们特别喜欢我。因此,我知道去老家办事乡亲们都会满足我的。当杨曦光提及去农村我一口应允,行前我们作了思想上与经济上的准备。此行目的主要是了解农村与农民的现状, 对国家粮食政策统购统销作大致的研讨, 附带了解人民公社存在的作用与意义。当全国人民大多数沉浸在“文革”的风云会际之中, 他己迈向另一层次的探索。
  1967年12月21日, 我们各自骑上自行车出发了, 因为早几天下了大雪天空寒雾浓郁车速较慢, 天黑后才过了湘乡县城到达山枣镇,当夜便宿在虎形生产队我的堂姐家,由此开始了第一次访谈。姐夫家是地主成份,说话很谨慎,在我们的旁敲侧击下吐露了少许怨言和实情,主要是对农村干部的作风、口粮分配的不公正、地富子女的待遇下贱等情况。我因疲惫先入睡, 他却在油灯下兴致勃勃写日记。翌日我们驱车湖山公社叔叔家吃的中饭,因我的原故叔叔是有问必答,什么粮食亩产多少、上交多少、爱国粮多少、工值多少、队上分配给社员留有多少,包括平常的劳动分工等都作了详细叙说,杨曦光很满意不停地记录。傍晚我们又徒步赶往洪圹公社泥湾渡外公家,我预订的主要访问地方。
  这时发生了一件令我终身不忘而又惭愧的事。当时泥湾渡口的渡船停泊在对岸,任随我俩怎么呼喊船老板都不应答,杨曦光提议涉水过渡。我因脚曾受伤不宜浸寒犹豫不决,杨说背我过去,望着潺潺流水我竟然提着他的鞋子趴俯他的背上,随着他坚实的步履一脚一脚淌过冰凉的涟水河。我在他的脊梁激荡不己。
  我的外公是一位本份敦实的农民,他在十六位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他十几岁从军, 去过武昌到过西安闯过云南上过青岛, 最后当了个连部军需官逃了回乡, 因而他见识广能说古论今,是我最崇敬的人。外公象一部万宝传书每夜给我们讲述知识与见闻, 令杨曦光大开眼界。说到的内容有五九年的大跃进、公共食堂、水肿病、吃观音土与糠粑与土伏苓屙屎不出等事例,杨曦光问得细致记录很详尽,他对湘乡县在三年“苦日子”饿死数万人很感兴趣,外公也讲得动情,因为在他的叔伯兄弟子侄内也死去或逃荒六、七人。
  我们走访了十多户人家, 反正是我走到哪家他问到哪家,问男的也问女人,问老者也问同龄人,每晚还有我的伙伴上门聊谈。为让调查更完整规范,我们特地召集十几位农民开了座谈会。年近六十的生产队长李少白是主角,他把土地的收益、政府的政策、社员实际生活状况讲得头头是道,联系到蒋介石时代土地税率,那种“一亩田一年交一元光洋的税”好得多。当时我估算了一下,解放前夕与共和国初期粮食最高才两块多光洋一石,也就是50斤稻谷,按现在亩产500斤计,仅占百分之十。而如今实际高达百分之四十, 加上“爱国粮”及其它名目税收超过百分之五十(后来我下放湘西得到具体论证),怪不得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怨声载道,心底里对政府不满,当时只不过不敢发泄而己。
  12月25日天空又下雪, 下午趁停雪之机我俩赶到湘乡县城,宿在县一中好友的寝室。(后来外公传信说在笼子里发觉小杨放下的10元钱和五斤粮票)第二天是毛主席寿辰,在湘潭市街头看到批判杨成武《大树特树毛主席绝对权威》的大字报,杨曦光很激动, 说“中央又要出事啦!”我们是直奔学校的,当晚我没有回家。
  
  三 在一中最后的10余天
  杨曦光办事迅速是一贯作风,他不管文章好坏先写出来再说,略加修正便刻印散发。回校后我在白天很难看见他,他都是凌晨才回寝室休歇。我俩都是睡上铺, 因此也曾见他躲在被窝里写。后来我发觉他白天在小礼堂后的一间房里,同时还有刘××、葛××, 他回寝室是因为脚太冷, 缩进被窝有利于写作,因此他特意将灯泡接到床边还挂上帐子。大概有一个多星期他才将所写的文章给我看,我说:你是按照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的思路写的,连口气语调都一样,毛的“抗战以来, 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你是“七、八、九月以来, 文化革命形势越来越好,大家以为……”。因为我曾详细读过毛的这篇精典文章, 那段“科学的态度是……”我背的滚瓜烂熟。对标题我并不感到吓唬人,那不过是借用而己,反而对署名有些不解:钢三·一九“夺军权”一兵。我问:为何不敢落名字。他说:一是蔑视,一个兵就能与他们斗;二是“夺军权”太吓人,隐蔽些好。68年《中国向何处去》在美国出了几种版本的小册子, 署名有“省无联”、“杨曦光”等,这都是后来人为“想当然”,真正应该是“钢·三一九‘夺军权’一兵”。为何要加“钢”字,因为在一中造反派联合组成“红造会”内部,存在有左、中、右三方,即“三·一九”、“3·30”、“文攻部”三派,“夺军权”自然更左,因而为了区别造反程度而特意添上“钢”字。当然,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是杨曦光写的,西方汉学家还知晓他是湖南省长沙市一中的中学生。
  《中国向何处去》由杨曦光与刘××(另一个)刻写, 因匆忙而字迹欠端正,加上油印时我们用力过大, 效果不好印了七十几份蜡纸坏了,装订后由杨曦光带走一部分,余下交给刘某收藏。那些天杨曦光在各处奔跑,凡是他认同并相信、可靠者才送上一册,据他说仅仅送出十六份,便有消息传来公安机关在追查,他有些惶恐。
  一天, 他征求我的主意,说要出去躲避一下,他说万一被抓至少判10年徒刑。我说有一个舅舅在湘江上驾货船, 哪地方流动漂泊隐蔽性强。他说事情还不到哪一功(严重),他要做点事, 去农村搞点调查,静观事态发展。我们班有十几位农村来的同学,经考虑选择最近的宁乡县谈××,因为谈的兄长在省军区食堂任管理员,凭借良好的政治背景去哪里一般情况不会引人怀疑。我找谈××商量,他以为只是普通的访贫问苦搞些社会调查、加上同学有谊之故而爽快答允。大概是元月十五、六日,他们悄然走啦,从此杨曦光的厄运来临, 他过上逃亡生活。
  
   四 逃离长沙之前的日子
   杨曦光在宁乡呆了10天, 廾五日上午过了湘江在五一广场听见宣传车在广播中央“1·24”指示, 随即传来“彻底砸烂反动组织‘省无联’!”的呼叫声,他感到事情不妙避在路边谛听,明白中央领导昨天接见了湖南省革筹成员, 宣布“省无联”是反动组织,《中国向何处去》是一株反党反人民的大毒草,杨曦光等人是反革命分子,要逮捕法办。康生慎重其事宣称一位中学生绝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要深入挖掘揪出他的“黑后台”。此时的杨曦光不得不转回河西躲进湖南大学,通知朋友商量对策。当时是年末天气寒冷,他凭弄来的军帽军棉大衣大口罩东躲西藏了数十天, 仅有一次在市25中差一点遭捕,后来他匆匆赶到“南大路”我的家,可能是想到湘江船上的舅舅。恰值我没有在家, 已经被学校囚禁于“私牢”(已有一次关押在12中学布满电网的黑屋)。杨曦光的行迹与装扮竟然被见过他一面的、我精明的母亲识破,她问“你是杨曦光吧”!他吓得惊慌失措慌忙逃离。其实母亲受我的影响是同情怜悯他的, 他如果直说情况,母亲会把舅舅的详细地址告诉他,可惜他失去一次绝妙机会。
   我被“囚”的原因是有人捡举,因为杨曦光被通辑后我将他的资料清理, 烧毁了部分选出《中国向何处去》底稿、大十六开本的《反杜林论》与《苏联政冶经济学教科书》和毛泽东四卷合订本从学校搬回家,瞒着父母藏在自家搭盖的屋顶瓦片下。我自以为无人知晓,在学校依旧我行我素无视他人。(我因力大强悍, 同学们不敢惹)三月的某一天傍晚, 我在家吃了饭刚出门走不过20米,突然钻出对立派组织《文攻部》的肖某三位同学将我挟持。我本欲发作挣脱,马上想到家中父母弟弟们害怕他们遭秧(己有两批人来抄家),而肖某等只是善劝我交出杨的材料,还说某某己经交待。瞬时的思索后我答应交出, 但要求他们只能站在门外。他们同意了, 看着我爬上屋檩取出, 然后四人同回学校。
   《中国向何处去》被抄写成23张大字报张贴在“五一广场”的“湘绣大楼”东边墙上,并加上编者按:奇文共欣赏,专供批判用。署名不再是“一兵”,而改成“杨曦光”并打上一把红叉。后来又有人从《反杜林论》上断章取义摘下杨的笔记进行批判。接下又有杨写给妹妹的信披露。杨的信中内容体现了他的思想发展,自然有人批判的, 不像我看视的角度。
   我被关押在教学楼后的小办公楼的楼上,因不受羁绊天天大吵大闹又数度破门而出,五天后他们不得不将我放了。记得三、四天后的下午打蓝球,刘××突然把我班李××叫走,11点多钟李某才回校对我说:杨曦光准备离开长沙,问有没有合适的地方躲避。他告诉他说外地只有一个亲戚在广州省政协,杨说那里去不得, 机关大院人来人往惹人注目。最后商量了准备让他去武昌初中同学赵××处,不是明天就是后天动身。当时我想:为什么不找我呢,难道害怕我母亲告密?想到赵某与杨的密切关系,我认为应该没有障碍与麻烦,我曾听杨说过赵某拍胸脯打包票:在他那里躲半年不成问题。
   三月的最后几天, 天空下着毛毛雨,晚上九点钟我们赶到水凤井公安厅招待所,我很想与杨曦光见一面谈谈思想或为他做点什么。可是人去楼空,听说他步行去了三十里外的捞刀河,要从那个小站搭车去武汉。我为没见到他叹息与耽忧,真以为这是在演电影,战友送英雄远征,大有“壮士一去不回返”之感。我们怏怏不乐,收捡他扔下的行装回了学校。
  
  五 被捕后第一场批斗是在一中学校 
  杨曦光在武汉被捕实属意外,他是满怀希望去的, 却是带着满腔怒火同遗憾回来。
   第二天清晨他到达武昌即刻去了实验中学找到初中同学覃姑娘,俩人结伴赶到桥梁学校寻见担任革委会领导的赵某。赵的态度不似往日爽快, 与覃咕噜一阵后让杨九点钟在长江大桥下等侯。杨曦光心里有了疑惑,考虑到过去与覃、赵友好关系,不相信他们会采取卑鄙手段, 因此买上几个包子去了大桥。赵某按时到达,突然采取“兵谏”劝他投案自首,杨曦光勃然大怒,任随赵某怎么解释坚持要走。赵某摊牌说:你走不了啦, 我己调来民兵包围。果然从三面涌出数十人抄围拢来,他将包子打向赵某,奋力推脱五、六人终归被捉。有关杨曦光被捉记《文攻部》曾有过描述,说的是杨被捉后武汉公安并不了解他的罪恶,民兵们将他关在一间三楼房,让一位老头看守。杨借故趁老头不注意跳楼逃跑,不料那老头也跟着跳楼,还扑在云里雾里中的杨身上,杨急中生智来了个“金蝉蜕壳”之计,脱下军大衣舍命奔跑,后面的民兵奋勇追逐。可惜杨不熟地域闯进死胡同, 背靠高墙气喘呼呼束手被擒。民兵们吸取教训将他五花大绊,在公安部门与湖南取得联系后押送长沙。赵、覃二人也同车护送。
   杨曦光被关押在左家塘长沙监狱,第一场批斗是在一中举行的。听到他被捕是赵的叛变我很气愤,为杨深抱不平。我不愿看到他的痛苦面貌, 没有像许多同学一样在校门口等候观看,听人说他双眼鼓睁充满血丝,下车后朝赵某吐了一口浓痰。斗争会前杨与父亲母亲关在科学馆,有人丢进几张纸条,什么“风景这边独好”、“战地黄花分外香”、“为有牺牲多壮志”等给他鼓气。批斗时我立在最后排看了数分钟走了,杨始终是低垂头的,倔强的他无视旁人的存在,甚至连父母他也没瞧一眼。也许他惭愧对不起家人牵连他们受罪;或许他在向往将来他的出路他的理想他的作为……
  
  当晚我独自一人悄悄提上一桶墨汁在学校食堂内墙上刷下一条“反动”标语,落款《重开战》。我坚信他是特殊人才,他一定能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杨曦光被关在左家塘两年,遭受了几十场残酷的批斗,同时也接触了众多的不同性质的犯人包括善良的看押人员,更进一步了解到社会底层人的生活与生存处境,从而反省自已的行为与能力,思想开始了新的转化。
  
  我的厄运也开始,不得己随大流下放湘西山区,奋战四年半不得招工招生当兵而愤然转迁湘东,原因是我有历史问题,与一个“反革命”关系密切,曾几何时有解放军战士千里迢迢赶赴湘西我落户的村庄“商协”我与“反革命”的……让我知晓他落难在洞庭湖的岛上煎熬。那是怎样的日子?10年啊!我牵挂着他,我相信他有重新崛起的一刻,如同自己不会在大山一辈子一样!我祷告。
  
  2003年11月29日我俩相聚岳麓山下,我说将以他为原型写一部小说,他愿为我提供素材。今年三月我发函给他希望能在国外帮助出版我的有关“文革”的几部小说,他答应等他病情稳定之后联系。我欣悦等候……
   今日……斯人已逝,呜呼痛哉!
  
   吴映衡 2004.7.9.
   于长沙市芙蓉区朝阳二村 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