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jun表情包:谁在消费中国的奢侈品-冷眼观潮-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1:26
究竟什么是奢侈品,在历史上人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拉丁文说:奢侈品Luxus来源于Lux(即“光”)。奢侈品就是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钻石、黄金。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上,奢侈品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 


  1764年,满清入关主政之后的中国,“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的墨迹”——《红楼梦》。 在曹雪芹的笔下,这是清朝官宦家庭的奢侈品。 

  1964年,刚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她总是穿一件咖啡色的短呢大衣,而大衣下是呢裙,两腿被白色长袜紧紧的裹束着,她还总爱戴一顶红色的毛绒线的贝雷帽,那是她的母亲给她织的”——梁晓声《泯灭》。 

这是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心中的奢侈穿着,对于连一件呢大衣都是奢侈品的中国来说,如此穿戴的女孩无疑是许多人心中的女神。 

  1984年,广州,面对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内地,“一条皮尔·卡丹的皮带卖到1000元人民币,而那时中国市面上一头黄牛连皮带肉也只卖到1000元,你牵一头牛并不能代表你富有,但是你如果敢于把一头牛变成一根皮带系在身上,那你当然是最牛的。”——四川新闻网。 不用多说,这是网友对80年代奢侈品的回忆,尽管如今1000元的皮带已经不是什么希罕玩意儿。 

  2004年,北京,价值888万的宾利728加长型跑车,镶有88颗钻石的劳力士手表,价值连城的古董,还有……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则在《奢侈病:无节制挥霍时代的金钱与幸福》中说,“对于有些人来说奢侈品可能是一辆500万元的劳斯莱斯;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是一份500元的哈根达斯”而“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米瑟斯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则认为:“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
    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奢侈”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
    《时尚》杂志专栏作家孙哲曾经把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的消费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
     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曾经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
    近年来,相继有众多“问题富豪”落马,引起了国内一部分人士对于奢侈品消费的担忧。人们担心这些购买奢侈品的金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晓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转轨期间涌现的这部分“转轨富豪”几乎全都是“问题富豪”。他们财产的真实状况虽然扑朔迷离,但总的来说其来源一直让人怀疑。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们没有把财产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是以他们的“炫耀性消费”引来了至今争论不休的“中国人仇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