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手铐脚镣出售:义乌邮迷缘何冷眼观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02:44

义乌邮迷缘何冷眼观潮

时间:2011-3-29 12:35:01 |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目前,我国邮市出现十余年未见的火爆景象,珍稀邮票的销售和拍卖价格不断上升:1968年“毛主席给日本工人题词”未发行邮票四方联在香港Interasia邮品拍卖行的拍卖会上拍出897万港元的天价;邮市的代表性品种首轮生肖猴票突破万元价带动其他生肖邮票价格联袂上扬……

  全国邮市热热闹闹闯进牛市,各式邮票价格屡创新高。可记者采访发现,外地邮市的火爆,并没有对我市邮票收藏起到大的影响,本地收藏者、投资者的热情不高。有资深邮迷甚至这样总结:“义乌根本没有邮票的行情。”

  义乌邮市难觅人气靠老邮迷支撑

  “今年来我们这里买邮票的人流量,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义乌集邮公司的工作人员说。据了解,作为新品邮票发布单位,义乌集邮公司这些年的行情始终不温不火,全国邮市的火热,在这里却很难得到印证。

  “来这儿买邮票的大部分是多年的老邮迷了,有些常常来柜台逛,新品到了就买一些回去,有些则提前一年就预订好来年的年票,一年后取走年票后又预订下一年的年票。”这名工作人员说。

  而据记者认识的一位集邮爱好者说,义乌的集邮圈子并不大,就固定那么些人,有很多都是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迷上集邮的老“邮友”,现在不少人已经五六十岁了。义乌有集邮协会,也曾将我市不少集邮者聚集在了一起,可多年来各类收藏交流活动都甚少举办,集邮协会也是“有名无实”。

  “经营邮票,一年一节柜台的利润抵不上一块玉器。”在市钱协集藏部,童先生这样形容其集邮柜台的惨淡情况。童先生是一位邮票经营者,在他的钱协集藏部内,有一整个柜台陈列着各式老邮票。他说,尽管十几年来邮票经营每况愈下,但出于对集邮的热爱,他始终坚守着这个邮票柜台。“十几年如一日,始终是老邮票。如果我不经营邮票,义乌许多收藏者特别是中小学生恐怕就无处拾遗补缺了。”

  义乌的邮票收藏,其实不能称之为一个市场。据童先生介绍,1997年全国邮票经历了大牛市,邮票行情最高峰时产生了过多的交易市场,随着行情的破灭,参与交易的人数大幅减少。许多下岗失业后原本靠邮市维持生计的邮商开始入不敷出,甚至交不起柜台费,不得不离开市场另谋出路。大部分新兴的邮票市场,也不得不关门或转行,退出邮票交易。“在义乌的整个收藏市场,邮票交易只是其中零星的一小部分,而且大多靠老邮迷支撑着,目前正属于青黄不接的时期。”

  义乌“邮市”缘何几近凝滞

  为何义乌的邮市几近凝滞,行情难起?对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邮票“有价凭证”的作用渐渐缺失,失去了收藏的意义——

  童先生认为,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已经取代信件,成为远程交流的主要方式,邮票正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邮票“有价凭证”的作用渐渐缺失。邮票成为“为收藏而发行”的纯收藏品种,这样就失去了邮票原本的意义。而且义乌的集邮氛围一直不浓,也没有专业的集邮市场,甚至连邮票的交流渠道也难找。诸如80版猴票这样的珍稀品种,在义乌也基本上是有价无市,难以吸引收藏者甚至投资者的兴趣。

  集邮市场与集邮现状相适应,但义乌投资者对邮市的兴趣不浓,难以推动其发展——

  据了解,我市相当一部分老邮迷只是将邮票当做“精神食粮”,没有投资的打算。“其实我认为,集邮市场与当前的集邮现状是相适应的。”有着数年证券投资经验的方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里也有人集邮,认为邮票能够带来愉悦的享受,而不是将其作为投资品对待。“邮市火爆景象的产生,基本上都不是集邮者引发的,而是投资者和投机者用大量资金炒作推动的。义乌邮市之所以冷清,与投资者大多看重房地产、市场摊位、股市等投资途径而对邮票兴趣不浓有很大关系。”

  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童先生也遇到过不少“同道中人”。在义经商的一位香港老板,自踏进钱协集藏部后,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也算是铁杆邮迷了,对文革邮票、生肖邮票都非常感兴趣。”童先生告诉记者,2003年这位老板1000多元入手的80版猴票,如今已升至1.2万元;稍后以4000多元钱入手的编号票,目前涨至两万元左右。“义乌其实不缺集邮者,也不缺投资者,但集邮和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的群体,在义乌本地还需要培育和成长的空间。”

  邮市门道深,慢热难炒作——

  “资金宽裕又懂邮市行情的人,投资邮票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它看似简单,深了也有不少门道。邮票的基本常识必须要懂,如邮票的志号、版别(影印版、雕刻版、其它版)、整版的枚数、尺寸、面值,邮票的编号(出厂编号和每版的编号),真假邮票的鉴别等等,这些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年的培养。此外,对邮票的发行渠道和发行量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没有多年经验的人,很难把握好时机。”从小跟着父亲集邮,已有十几年集邮经验的朱先生说,义乌的投资客大多喜欢能立竿见影看到价值显现的投资品,邮票市场又需要温火烘焙,“一热”遇到“一冷”,自然无法将行情炒起来。

  采访中,一个观点普遍受到认同,那就是近年来发行的邮票,数量过多,票面价值也太高,从而影响了义乌邮迷的集邮信心。

  听老邮迷述说集邮史

  也许有不少“60后”、“70后”甚至是“80后”,在儿时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家里的长辈、老人,戴着老花镜,用一把小镊子从厚厚的邮册中夹起一枚有些褪色的老旧邮票,或是拿着放大镜细细观赏,或是拉着儿时懵懂的自己,兴致勃勃地讲述邮票上的故事。

  我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邮迷,向记者简单介绍了集邮史:

  邮票一经诞生,就充满了生命力。1840年,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诞生;同年,“红便士”邮票诞生。两枚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跟着使用起邮票来。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7月发行的大龙邮票。

  纪念人物、事件的发生,传达特定的文化、意识,记录工业、农业、社会、科学、体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展现植物、动物、生命现象、自然风光,展示文物、古代文化、历史事件、绘画书法艺术,以及表达祝福、心愿、期盼等祈愿……随着邮票的发展,邮票的题材开始广泛起来,任何有纪念价值的事物、事件等,都可以成为邮票的题材。所以邮票又被称为“微缩版百科全书”,记录了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邮票的发展,收集邮票就慢慢成为人们的一种爱好。集邮活动的出现,为邮票交换提供了舞台,人们在收集邮票的同时,通过自发的交换活动,拾遗补缺,调剂多余的品种和寻觅于自己专题相关的邮品,通过交换活动也进一步交流了邮识,传达了友谊,甚至通过交换活动来寻觅珍邮。

  “邮品投资,其实算得上是投资市场的老大哥了。只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房地产、股市等才代替了它的位置。”这位邮迷说。

  (来源:义乌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