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回合概括: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书法大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8:23
元-赵孟頫书法大全[2]
赵孟頫《酒德颂》

 

《酒德颂》纸本,行书,纵28.5cm,横65.2cm,19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分页浏览[1][2]跋[3][4][5][6][7][8][9][10][11][12][13][14][15][16]

  释文: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爲一朝,以萬期爲須臾,日月爲扃牖,八荒爲庭除。行無轍迹,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摇厄執孤,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有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陳說禮法,是非蠭起,奮袂攘襟,怒目切齒。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銜杯嗽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恍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見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嗜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海之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螺蠃之與螟蛉。延祐三年丙辰歲十一月廿一日,爲瞿澤民書。子昂。
  本幅自识:“延祐三年丙辰歲十一月廿一日,爲瞿澤民書。子昂。”钤“赵子昂氏”印。帖后题跋有孙星衍(5段)、徐有贞、陈鉴、刘珏、杨循吉、文彭、王穉登、翁方纲(4段)、阮元等26家。鉴藏印有戴植、吴云、顾文彬等15方。
  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真迹日录》,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潘遵祁钞录《三虞堂书画目》著录。
  延祐三年(1316年),赵孟頫时年63岁。
  此卷是赵孟頫为瞿泽民录写的西晋刘伶《酒德颂》全文,共19行。瞿泽民无考。刘伶为“竹林七贤”之一,其《酒德颂》充分反映了晋代文人的心态,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有的文人或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并借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此帖笔法纵逸,又是自家风貌,肥不没骨,瘦不露筯,姿媚隽逸,出神入化,可谓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是赵氏书法的精品之作。正如帖后文彭跋所云:“信手拈来,头头是佛,若必曰'兰亭',恐不必以此论松雪。”明、清各家题跋亦对此卷推崇备至。其文校之《昭明文选》小有出入。(撰稿人:张彬)

赵孟頫题烟江叠嶂图


 

《题烟江叠嶂图》(摹本局部) 纸本。大字行书, 纵47厘米,横41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烟江叠嶂图 》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赵氏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此本帖前有乾隆的“双钩赝品佳者”的评语,评者认为此帖或非“双钩”临本。后文徵明在赵孟頫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后补水墨米家山水,观此本笔墨,极有可能为文徵明所临。

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三题
  

 

《烟江叠嶂图诗卷》(局部) 纸本,行书,纵49.8cm,横413.9cm。辽宁省博物馆藏
(逐页浏览[1][2][3][4][5][6][7][8][9][10])

  右军被松雪誉为“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而赵孟頫承二王之脉,成为元代集书法之大成者,从而翻开了书法史新的一页。元代的虞集曾说:“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神奥神化而不可及矣。”(《式占堂书画汇考》卷十六)可见赵孟頫博采众家,熔炼而成自己风格。他的书法风格的全面成熟,黄惇先生认为当在四十岁前后。也有人认为大德五年(一三O一)到至大三年(一三一O)才开始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这后一说显得稍为晚了点。因为大德五年的赤壁二赋、六年的吴兴赋卷,都有赵书成熟期的各种标志,他的《重修玄妙观三门记》楷书,也是成熟的赵体风格。辽宁省博物馆的《烟江叠嶂图诗卷》,末署纪年。但这件作品应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无疑。
  一 关于烟江叠嶂图诗卷的写作时间
  《烟江叠嶂图诗卷》抄写的是苏东坡的《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首七古,《烟江叠嶂》原是王诜(一O三七—一O九三;或作一O四八—一一O四)所作。王诜,字晋卿,妻英宗之女蜀国长公主,官驸马都尉。能诗善画,尤长山水,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均有交往。他作此图后,东坡即有诗题。这首诗以诗的语言展示了画面的情景,也隐寓了归田的思想。由于东坡这首诗精彩异常,东坡诗题后,王诜也即有和诗。而《烟江叠嶂》图也声誉鹊起。后来,王诜又作过同样题目的烟江叠嶂图多件。传世的《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绢本,后有宋濂跋:“王晋卿画《烟江叠嶂图》余见散本。其布置广狭皆不同。内一本有东坡亲笔所赋诗者,尤为精绝。此卷签题乃徽庙所书。盖尝入宋内府矣,可宝也。翰林学士宋濂识。”由此可知最初的《烟江叠嶂图》上有东坡诗原迹。《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二犹有著录,还有苏轼书写的时间:“元祐三年(一O八八)十二月十五日,子瞻书。”元代离宋不远,赵孟頫当有机会看见过该图和苏轼诗跋。柳贯《都待制文集》卷三有《松雪老人临王晋卿〈烟江叠嶂图〉歌》,表明赵孟頫临王诜画时已年老的事实。
  明代的严嵩,曾收藏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严嵩籍没后,该图被王世贞购得。王跋说:“……然则晋卿作此画有两本,其行世者为王定国画而长公作歌者也。当宣政问诏天下断公文及墨迹进御之本,岂应复留公歌于后,而画首乃有秘殿图印。盖定国之本仅余公墨迹,而画已失矣。御藏晋卿别本,又有江山平远及千里江山图,安知不落人间好事者取以配公等为一卷,作艺林奇玩耶?若以为延津之后,则吾未敢。盖歌辞与画境小抵牾耳。至于分布结构、纡徐掩映之状妙极上致,断非南宋人所能辨,而苏长公笔法精纯古雅,为平生冠,又不当参置蜉蝣之是也。”《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二)这表明画与题诗分开,画就此佚失。苏诗配了另一图。因苏诗与此图的意境不合,后来干脆连苏的题诗也没有了。万历年间,文嘉跋该图时说:“王晋卿烟江叠嶂余凡见两本,其一在昆山魏氏,其一在金陵姚氏,皆无苏诗。姚后觅得松雪所书而景象奇妙与苏诗甚合。今已归秘府矣。魏氏本设色行笔政与此同。此本气韵清雅,坡书神妙与他书迥别,为可宝耳。万历丁丑(一五七七)夏,文嘉跋。”〈《式古堂汇考》考十二)
  据此,可以肯定,赵孟頫曾为配王诜的《烟江叠嶂图》而写过一篇苏诗的长题。《书画舫》云:“元美(王世贞)公藏王晋卿烟江叠嶂图卷,笔意古雅,墨晕精微,极得古人遗法。后有东坡长歌一篇。淋漓委曲尤为遒劲刺眼。原系严分宜(即严嵩)故物,书画皆佳。第不知较徐客斋旧本可颉颃耳。”(《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二)。王世贞藏本上的苏诗跋,恐怕就是赵孟頫的题作。上博的烟江叠嶂图的尺寸为(45·2X66cm),故赵配的书题的高度也不应少于此。这对于写惯横卷(一般只在二十多厘米—三十厘米)的赵孟頫来说,就是一件大作品了。现在辽博藏的赵书题跋,49·8x413.9cm,与画芯高度相差不多。只是后来沈周、文征明重新画了此图,故辽博的赵跋,接到了沈、文的图上,而并非王诜的原图。
  那么,赵孟烦的苏诗题跋作于何时呢?大约作于他五十岁左右。其理由是:
  赵孟頫曾于大德七年(一三O三)画过一幅《重江叠嶂图》28.4厘米高。这幅的构图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相近,可能是赵孟頫见到王诜的画后再创作。这幅画无赵自题,而有虞集的题跋:“昔日长江险,能生白发哀。百年经济尽,一日画图开。僧寺依稀在,渔舟浩荡回。萧条数株树,时有海淖来。”题字十分大,与画的宏大气象合。赵孟頫自己也藏过王诜的《连山绝壑图》,对王画是情有独钟。一三O三年,赵孟頫在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任上,因之思想上也有隐归之意,这与苏轼的诗意合。因而,他在此时题苏轼诗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较切合于其思想实际。
  从书法的风格看,此时的赵孟頫已充分显示出成熟的书法风格,赤壁赋、吴兴赋等代表作品都用笔娴熟,结体俊美飘逸,书写十分自然。辽博藏本的赵书风貌,基本上属于这一时期的风格特征。用笔爽朗清俊,筋骨秀逸。笔势奔放而挥洒则十分随意。因此,赵孟頫写苏诗题跋的时间当与画《重江叠嶂图》的时间差不多,即他五十岁时。
  二 赵孟頫诗跋的风格特征与意义
  辽博藏的赵孟頫题苏诗跋,与常见的赵书婉丽温润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值得对该作的风格特征作一番梳理与追寻。
  赵孟頫早期的行书,结体俊美,笔意温润婉转,姿态翩翩,这是他对“二王”书风的长期临摹的结果。早期行书如《归去来辞》、《趵突泉诗卷》用笔丰腴,体势扁阔,捺脚较重,而骨力相对稍乏。到大德元年的《洛神赋卷》、五年的《赤壁二赋》,姿态虽然依旧俊美,线条依旧圆润,但用笔的顿挫已大有增强,因之筋骨较为朗健,一些技术的细节更加讲究。如潘伯鹰先生指出的:“如《兰序序》中左右的左字,上面一横接着向左一挑,接处提笔向上翻出一个小圈,在《兰亭帖》中本不甚显。由于他细心学出, 他特意强调将翻笔的圈儿写大一些。”(《中国书法简论》一三二页)“ 有”、“右”、“雄”这些字都有这个特色。到了大德六年,《吴兴赋》的用笔更加爽健,顿挫有力,筋骨与姿态均达到新的高度。故大德七年的赵书诗跋,是沿着书风的这一转向而来。它的风格特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用笔爽朗、奔放,横画劲健,撇捺爽利,甚至有较为夸张的线条出现,如第三行两个“耶”的竖笔,不但极有气势,且骨力强健。第七行的“断”字,一字占了几字的位置,这在赵书中是极为罕见的;二是结体向纵势发展,不再扁阔。这个体势的变化,也反映出柔媚书风向雄放劲健书风的转变;三是节奏力度的加强,也一改过去轻重均匀、行笔虚和的局面。由于纸幅比赵孟頫惯写的横幅高度大,每个字的字形也极大,有小儿拳大。故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出现了新变化。大小错杂悬殊很大,枯润交替,因而节奏强烈。全幅出现奔放、热烈的节奏,第一行七字,第三行只四字,多处枯笔缠绕,苍涩有力,故有沉著中的痛快。这与过去的作品拉开了距离,与极晚年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卷》相仿佛。由于赵书的这几个特点,让我们看到了赵孟頫书法的又一种面貌。 <
   赵孟頫在通常人的眼中是一个气节不全的软骨头,逆来顺受是其性格。其实赵也是一个直率之人。他有诗说:“我性真且率,不知恒怒嗔。俯仰欲从俗,夏畦同苦辛。”(《松雪文集》卷三)徐复观说:“赵松雪心灵上的清,是来自他身在富贵而心在江湖的隐逸性格。”(《中国艺术精神》三八四页)又说:“《重江叠嶂图》为松雪煊赫名迹,王世贞谓其‘冲澹简远,意在笔外。’但虞集的诗却是‘昔日长江险,能生白发哀。百年经济尽,一日画图开。’虞集是能真正了解赵松雪的;并且他也是能领略此一图卷冲澹简远的崇高价值的。可是他更能知道在这种冲澹简远的后面,却是一位‘白发哀’的作者。此后更有明代大画家沈周,也能说出‘还从惨淡见旧物,似有涕泪含孤忠’的话。” (同上书,三七九页)这段话,透彻地分析了赵孟頫为什么画《重江叠嶂图》,以及他在画中寄托的隐逸之思。赵孟頫的思想性格是复杂的,但他抄写东坡诗、临王晋卿画却是寄寓其真性情的。他的画冲澹简远,他的题跋也是随意奔放,简逸澹远。因而,赵孟頫的这幅作品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佳作,它不但让我们看到了赵书风格的多样、风格的转向,也看见了赵孟頫性格的真率的一面。
  三 辽博本是真迹还是钩填本
  王晋卿的《烟江叠嶂图》,因版本多,流传也较为混乱。据《宣和画谱》卷十三,曾被内府收藏。内府收藏,按“绍兴装”统一装裱,重装之前,先割弃前人题识、题签、印记等一切旧迹。故东坡题跋等在首割之列。造成了画、题分离。又因王晋卿画过多幅同题画,故以后混装的现象便多。仅《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的《烟江叠嶂图》就有三、四种,苏诗跋有元祐三年的,也有元祐四年的,说明假题跋也混入。赵孟頫的诗题曾经装入姚氏本图。但以后图题又分割,故有沈周、文征明重画图的记录。赵跋何时从画上分割出来不得而知。赵孟頫的书法,摹本又特别多,故辽博是否就是真本在过去就受到质疑。该卷的题首有“双钩赝作佳者”几字,这是乾隆的鉴定结果。笔者细观了辽博本,觉得它应该是钩填本,理由如下:
  (一)笔法多有不到处。赵孟頫题《烟江叠嶂图》已是五十岁左右的年纪,在用笔上绝对是炉火纯青。但辽博本的一些用笔,有明显的缺憾。如诗中的两个“不”字,前一个“不知”的“不”横画重按轻提,极不均匀;后一个“不见”的“不”的横画,走笔过快,中段过细,这两个“一”的横画,都有中截空怯之病,绝不类赵书的 “不”字。(可参比同期《吴兴赋》的“不”字。类似这样的情况还很多。如“渔舟一叶”的:“一”,没有收笔,不可思议。第二行“浮”的左部也很僵硬,不像赵笔。“人世”的“世”字,横笔绝对是败笔。
  (二)某些书写细节的忽视。如诗中的三个“有”字,辽本上的“翻笔”的圈太大,将一、二两笔连成一笔,这不符合赵书的书写习惯。(虽然赵书中也有相连的,但不多)赵孟頫极注意这种书写的细节。辽博本中最后的“右”稍像。再如“人”、“天”等字的捺脚,过于夸张,已不符合赵书五十岁时的状况。
  (三)个别字的笔顺也与赵书相异。如“必”字,辽博本的笔顺与赵书(如《吴兴赋卷》)不一样,辽本的高处一点是最后一笔。而赵书必先下“点”,左右两“点”必对称。这是无法模仿的。
  不过,即便是钩填本,辽博本也还是极有其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因为它的影貌是大体不错的,钩填者的水准不低,还是传出了一些赵书风神的。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 27×456.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是款署“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便觉醉意横生。戏书此卷,为他日一笑之资。孟頫”。“受益”名张谦,大德元年前后,曾官江浙行省检校。“观堂”是佛寺中修习的场所。据赵氏《重修观堂记》,湖州的观堂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宋木毁圮严电.元至元二十一年曾重新修葺,历时十年。赵文作于大德元年(1297)九月,本卷也应作于此时。卷未有明代卞荣、王世贞、董其昌、文震孟、陈继儒,清代英和、永瑆跋。

  此帖是与好友相聚,一时酒酣的乘兴之作。纸质莹润光滑,信手写来,“神融笔畅”,滂沛悦然。风格上多得颜(真卿)、米(芾)二家笔意,这在赵氏的书作中是极少见的。鉴藏印记:王世贞、英和等人印。历代著录:《辛丑销夏记》、《三虞堂书画目》、《珊瑚纲》、《过云楼书画续记》。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释文:
太湖石赞
猗拳石、来震泽。莽荡荡、太古色。玄云兴、黝如墨。冒八荒,雨万物。卷之怀,不盈尺。
萧子中真赞
臞臞萧子,乃我世交。有之似之,德音孔胶。环堵之中(此字点去)宮,啸歌其中。相彼逸民,可与同风。
题董元溪岸图
石林何苍苍,油云出其下。山高蔽日。阴晦复多雨。窈窕溪谷中,邅回入洲溆。冥冥猿又居,漠漠凫雁聚。幽居波(彼)谁子,孰与玩芳草。因之发长谣,商声动林莽。
题洗马图
齧厀覂驾谁能御,驽蹇纷纷何足顾?青丝络首锦障泥,鞭箠空劳怨长路。明窗戏写桒黄诗,洗刷归来气如怒。不须对此苦怨嗟,男儿自昔多徒步。
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便觉醉意横生。戏书此卷,为他日一笑之资。孟頫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


 

《仇锷墓志铭》 楷书 日本阳明文库藏 碑额[1][2][3]
共18页

  行楷书墨迹。卷高37.2厘米,共一百九十二行,满行六字, 并篆题引首《有元故奉议大夫福建闵海道肃政廉访副使仇府君墓碑铭》二十四字, 其中“建闵海道肃政廉访”八字原已损缺,系后人为之补书。
  《仇锷墓碑铭》于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书,是其晚年力作。运笔方整有力, 遒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与常见赵书妩媚甜润不同。赵孟頫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好。此书是他楷书代表作之一,他的楷书用笔流畅随意,但又出规入矩,法度森严,其结体疏朗俊秀,飘逸洒脱,几乎无瑕疵可言。

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高清晰图片
篆额[1][2][3]
正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
跋后[66][67][68][69][70][71][72][73][74][75][76][77]

赵孟頫《止斋记》


赵孟頫《止斋记》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止斋记》,纸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此篇是行书代表作之一,书于至大元年,时年55岁(1308年)。通篇字形俊秀飘逸,而笔笔又谨守法度,体现了他极深的行楷功力,乃至后学无法超越。

赵孟頫《胆巴碑》


赵孟頫《胆巴碑》

  赵孟頫楷书帝师胆巴碑卷 纵33.6厘米×横166厘米 纸本。书于延佑三年(1316年)。卷后有清姚元之、杨砚、李鸿裔、潘祖荫、王懿荣等人跋。钤有清许乃普等人收藏。《东图玄览》《清河秘箧表》《南阳名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请下载全册:赵孟頫《胆巴碑》

  此碑是赵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六十三岁,为赵氏晚年碑书的代表作。

  明王世贞认为赵孟頫晚年书法“规模李北海”,此卷笔法秀媚,苍劲浑厚,独具风格, 于规整庄严处见潇洒天真的韵致,可谓笔笔提起,字字挺拔,充分体现了赵体书法的风韵和神采。虽取法李邕的《岳麓寺碑》,但又较之舒展放松,去其险佻之势,化为端庄肃穆,雄遒苍健之姿。运笔和间架均出于二王,凝重古朴,“老劲可喜”。  赵书虽秉承传统,却不为陈法所囿,往往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书体,但不论怎样变,又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卓然不群。

赵孟頫《寿春堂記》


赵孟頫《寿春堂記》拓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楷书《寿春堂记》书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是融合二王、李邕而又出以劲肆之作。墨迹为清人陈廷庆所藏,历经王鸣盛、阮元、翁方纲、鉄保等人鉴定。清文宗嘉庆二年(1798年)在杭州抚勒上石,刻者吴厚生。原拓本有陈廷庆、王鸣盛等题跋或观款十二段,付印时除陈廷庆一跋外,余均略去。在题跋中,王鸣盛说;『此册笔法遒健。』铁保说:“是卷胎息大令,而兼北海之恣纵, 一洗平生流媚之习,真人书俱老之境。”石韫玉也说:“笔势若龙若驪,如快马入阵,纵横莫当。”这些,都是有参考价值的评论。请下载全册:赵孟頫《寿春堂記》

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


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

  邓文原撰,赵孟頫楷书。纸本,乌丝方格。全称《杭州福神观记》,是赵孟頫在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六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圆厚雄浑,与《胆巴碑》,《仇锷墓志铭》相类,比其他碑版所书更为苍老,是赵书的代表作之一。该碑在杭州西湖断桥之左。请下载全册: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

赵孟頫《妙严寺记》


赵孟頫《妙严寺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请下载全册:赵孟頫《妙严寺记》

   《妙严寺记》,又称《湖州妙严寺记》,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原件纸本横卷,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此作未署书写年月,但据他所署的职衔,可推测此卷当书于至大二年(一三○九)七月以后,或次年九月以前。据杨载《赵文敏公行状》记:“至大已酉(二年)七月,升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劲农事。未上。仁宗皇帝在东宫,遣使者召。”可知这个职衔虽被任命,却未上任,此时正在湖州家中,至次年九月,他才应召赴大都(今北京)。因知此卷是他五十六或五十七岁时的作品,正是他中期稍晚时的作品,字的结体方阔,笔画开张舒展,点画精妙,使转灵活,于庄严规整中见潇洒俊逸,书法艺术水平很高,也是学习“赵体”书法的良好范本。 赵孟頫趵突泉诗


 

赵孟頫 书趵突泉诗 纸本,行书,纵33.1cm,横8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為宋宗室,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亡,入仕元,累官至翰林学士,死后,追封魏国公,諡文敏。

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旧城西门外。赵孟頫服官济南时,常游憩於此地。赵孟頫诗文书画乐律无不精善,书法则篆籀分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早年学宋高宗,后取则王羲之、王献之,末后復学李邕。是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赵字以完全唯美的风格见称。书趵突泉诗作於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十二月,為周密作鹊华秋色之顷。最晚不超过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亦即四十二岁到五十一岁间的作品。元赵孟頫书趵突泉诗润秀圆转,这正是赵氏书风的特色,也是存世赵书中墨跡楷书罕见大字。案卷中有「右二题」,今仅存其一,可见卷前已有遗失。

释文:趵突泉。滦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洩,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名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右二题皆济南近郭佳处,公瑾家故齐也,遂為书此。孟頫。


资料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纸本,册页 辽宁博物馆藏

附录:尊古而生新
撰文/刘宗汉
转自《中华遗产》2004年第2期
旧时训幼童习字 首要从欧、柳、颜、赵四家楷帖中择一而临, 打好基础,成人后,或改习他家,或沿袭所学继续发展。其中 “赵” 就是元代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南宋高宗无子,过继这一宗支的赵慎为子,并传以皇位,是为孝宗。这样,赵孟頫的祖上在南宋得以世为大官。他本人19岁时.即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在家读书力学。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经程钜夫推荐入仕元朝。赵孟頫仕元后,从儒家思想出发,对元朝的弊政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大部分为元世祖所接受。但赵孟頫的意见,往往遭到蒙古大臣的反对。元代是一个以蒙古人、色目人为统治基础的国家,礼遇汉人知识分子、部分接受汉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策略需要,一旦矛盾尖锐,皇帝必须偏袒蒙古人。这使得赵孟頫惴惴不安,便在至元二十九年改求外任。此后,直至英宗至治二年(1322)去世,虽然一度还朝,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外省任职。赵孟頫在元代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死后追赠魏国公。

赵孟頫在书画两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从这里介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心经》册页装,3开。第1开前1开,是白描观音大士像。第3开后第1开.是白描韦陀像,后面第2—3开是明王稚登、清张英、张照、励宗万等人跋和原梁清标题签。每单开纵288厘米,横108厘米。此册原为清张若蔼旧藏,有“炼雪鉴定”、“晴岚居士”等印。乾隆时入清宫,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心经》原为手卷,入清宫后改为册页,并加装檀香木雕花夹板。《心经》前后的《观音像》、《韦陀像》是清人所绘。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

这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赵孟頫的一件代表作品。它运笔自如,清润流畅,自成面貌,但细分析起来,却又感觉它笔笔字字都自有来历。我们知道,宋代书画艺术到南宋末年已走向衰退。马远、夏珪末流的画风,大多空阔粗疏,韵味全无。书法也早已失去了北宋的生动神韵,传世的赵孟坚《自书诗帖》、文天祥《木鸡集序》,都说明了这种情况。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赵孟頫,力图矫正时弊,有所作为。如同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托古改制一样,他在书画上,也以提倡“贵有古意”,来振兴颓势。在书法上,他用心临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的字帖,力求从魏晋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但宋末元初时,已没有东晋人那种以玄风为背景的风韵。赵孟頫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智永原写本的神采也已有距离。这样,赵的书法也只能是古人的影子,而不可能是古人的再现。加之晋人席地而作、悬空书写,与元代端坐高椅、据案书写的姿势截然不同,书写效果判若有别。这样,赵孟頫虽主观上追摹古人,而实际上却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的书风。赵孟頫一心尊古、规模古人点划的临帖方式,对明清以来的书学影响很大。至于他借鉴行书的笔法与小楷的结体来写大楷,创造出一种别于欧、柳、颜体刚性楷书的柔性赵体楷书,则因其适应性强,大可书写匾额,小可誊录殿试大卷,影响就更大,试看元代刻书一律通行赵体,就可知赵字的风行程度了。

赵孟頫所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只一本,此册是写给中峰和尚的。中峰释名明本,号中峰,元代高僧, 主持吴兴弁山幻住庵。元仁宗曾赐号佛慈圆照禅师。圆寂后谥普应国师。中峰小赵孟頫九岁,但赵对中峰执礼甚恭。自北朝以来,佛教的信士往往自己写经或雇人写经以为功德。但所写经卷。均用楷书,赵孟頫用行书写《心经》。在写经史上是一个创例。

本册明王稚登跋说:“赵魏公平生好写佛经、禅偈,余所见甚多,指不可盛偻。盖其前身当是高僧,故津津于竺乾妙典,不一书而足也。”其实,在元代这一特殊的朝代,知识分子,不论是在野的,还是出仕的,精神都是有些苦闷的。他们或逃禅入道,或寄情山水,甚至流连风月,作为书会才人,编写杂剧。这些人不可能前身都是高僧。至于赵孟頫,一方面,因以赵宋宗室出仕元朝,受到遗民鄙视;另一方面,在元朝朝廷又受到蒙古大臣的排挤,以至于不得不向皇帝表白:“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在这种心境下,他写过一首《罪出》诗,说: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
谁令堕尘网,婉转受缠绕。
昔为海上鸥,令为笼中鸟。

一个“笼中鸟”向空门寻些寄托,与其前身是否高僧,恐怕没什么关系。更何况赵孟頫还写过《洞玄自然九天升神章经》这类道教经典,那就更与高僧无关了。王稚登是晚明所谓“山人”之流。当时人沈德符在所著《万历野获编·山人》中。对王曾加以讽刺。此册王跋之陋,足证沈的讽刺是颇有道理的。

 

赵孟頫昔寻李愿诗卷


昔寻李愿诗卷(下为局部) 纸本,行书,纵30cm,横99.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昔尋李願向盤古,正見蒼厓巨辟爭開張。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沖風吹破落天外,飛雨白日灑洛陽。東蹈燕川食曠野,有饋木蕨牙滿筐。馬頭溪深不可,借車載過水入箱。平沙綠浪榜方口,雁鴨飛起穿垂楊。窮探極覽頗恣橫,物外日月本不忙。歸來辛苦願誰爲,坐令再往之計墯渺茫。閑門長安三日雪,推書撲筆歌慨慷。旁無壯士遣屬和,遠憶盧老詩顛狂。開緘忽睹送歸作,字向紙上皆軒昂。又知李侯竟不顧,方冬獨入崔嵬藏。我今進退幾時決,十年蠢蠢隨朝行。家請官給不報落,無異雀鼠偷太倉。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彈劾還耕桑。子昂  末款属"子昂"。钤"趙子昂氏"、"松雪齋"印二方。有清乾隆、嘉庆诸玺,又孙煜峰藏印。
  清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此作是赵孟頫书写的唐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古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诗,此诗帖与赵孟頫《与国宾山长》信札及杨维祯《小游仙辞》、危素《陈氏方寸楼记》四段合装于一卷,共24行。
  此诗帖笔法丰富,变化多端。初起较为严谨,楷中带行,写到后来行中见草,笔力苍劲厚重,点划、使转交待分明,应是赵孟頫晚年书法之力作。

赵孟頫《秋兴赋》


 

《秋兴赋》局部 纸本 纵25.7厘米 横284.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请分页浏览清晰图片 [1][2][3][4][5][6][7][8][9][10]